近年來,大學、中學校園頻發因心理障礙引發的悲劇。如何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德育思政工作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的各環節,筑牢學生心理健康“防火墻”,成為教育者必須重視的一個課題。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明確中小學校及中等職業學校、高校等要結合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將改變有些學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付檢查而出現“水過地皮濕”的現象。各學校應大力招聘心理學專業畢業生充實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每年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進行培訓,并對班主任進行一次以“班級心理輔導”為主題的輪訓。
要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檢測。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各學校務必抓好落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受抑郁癥困擾,有的因早發現,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危機干預與治療而得以康復;有的則由于缺乏對抑郁癥的科學認知,沒有及時尋求救助、救治而產生悲劇性后果。
要建好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能幫助高等院校輔導員、中學老師及時準確地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點及現狀,能直接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學生的心理狀況,包括能力差異、個性特點、心理欲求、學習心理等,使學生管理工作減少盲目性,提高針對性。當然,建檔時須注意保護好學生隱私,嚴防個人信息泄露。
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當學生有心理障礙時,隨時可以找專家咨詢求助。為此,沒有建立心理輔導(咨詢)室的學校應盡快建立,有心理輔導(咨詢)室的學校也要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切實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
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將學生心理健康納入全面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環,建立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心理健康維護機制。而開辦“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建好用好師生在線心理咨詢服務平臺、青少年心理咨詢服務熱線等等,都不失為預防“精神感冒”行之有效的辦法。同時,更應在全社會普及“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等科學教育理念,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