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學生焦慮、厭學、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并且校園欺凌行為多頻發生,這一現象的背后折射的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位。而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為進一步加強“家校社”共育學生心理健康指明了方向。正所謂“教育之全體,不僅學校而止,其一端則有家庭,一端則有社會”。如何有效推動政策落地,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和共同課題。
構建“家校社”共育模式,要優化家庭教育“大課堂”。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長要及時補位,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脾氣,用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與孩子情感溝通,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健康心理;更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營造充滿愛的家庭氛圍。
構建“家校社”共育模式,要創新學校教育“新生態”。學校要堅持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關口前移、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將日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監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教師應主動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居家的生活狀態,有針對性地共商教育方案。
構建“家校社”共育模式,要營造社會環境“大氛圍”。教育、衛健、民政、婦聯、共青團、網信、司法等部門應立足工作職責,為學校、家長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服務和指導,引導學生形成陽光心態。同時,要凈化校園、社會和網絡環境,營造安全、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
構建“家校社”共育模式,可以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動。通過優化家庭教育“大課堂”,創新學校教育“新生態”,營造社會環境“大氛圍”等,建立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等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使學生在良好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愉悅生活、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