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話題,可謂備受關注。一方面,是一些青少年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的抑郁、焦躁等現象層出不窮,讓外界對他們的心理狀態尤為關注。另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習慣性忽視也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雖然一些地方、一些學校有一些積極的行動與努力,但目前尚未形成聲勢,這也讓人擔心。緣于此,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通知,不僅針對性十足,也恰逢其時。具體到實踐中,還需下硬功夫。
首先,健康課程質量和人才培養需繼續努力。《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通過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基礎工作,必須認真做好。一方面,課程設計要反映新時代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關切學生心理健康典型問題,提高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培養專業的授課人員,之前的專業人才短板必須及時彌補。
其次,健康科普要進一步強化。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只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還要關注他們的成長環境,既包括學校的環境,也包括家庭的成長環境。《行動計劃》指出,要組織編寫讀本,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這應落到實處,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健康課教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班主任、輔導員等群體的責任,他們也應了解相應的科普常識,以便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最后,要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只有全社會聯動起來,并聚焦關鍵問題、核心問題、重要環節,做好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才能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氛圍,構建起更加完備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