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素養是影響中小學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因素。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仍存在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提升文化素養的良好環境、文化素養提升途徑有限等。本文從一線教學經驗出發,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證分析,通過問卷調查、相關文獻分析,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文化素養現狀與問題進行剖析,有針對性地提出農村中小學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的策略:加強農村教師的思想引領、嚴格農村教師的準入和任職標準、營造有助于提升教師文化素養的良好氛圍、拓寬提升教師文化素養的途徑。
【關鍵詞】農村教師;文化素養;提升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2—0038—04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而教師作為學生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向學生教授基本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而教師的文化素養水平是影響其專業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農村教師的文化素養水平影響著農村學校的育人質量。目前,很多學校越來越重視對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從社會與學校、教師情感[1]等方面有針對性的提出教師文化素養提升意見。但受資金、環境等因素影響,一些農村教師在教學理念更新、專業水平提升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關注和提升農村教師的文化素養十分必要。
教師的文化素養因具體學科的不同各有特點,也有共同的核心特質。有教師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對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升策略進行了研究,提出要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2]。也有教師在技術視野下對教師文化素養發展要求及實踐策略進行研究,強調教師需要具備應用技術傳承文化的理念和能力、應用技術賦能文化的創新能力、終身學習持續教育理念進步的能力[3]。還有教師從目標培育、意識與合力等方面,探究教師文化素養核心培育[4]。目前關于教師文化素養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比較缺乏對中小學農村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策略的研究,為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筆者從一線教學經驗出發,探究促進農村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的策略,為農村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啟示。
一、教師文化素養的內涵分析
文化素養作為一種隱性的教學指標,充分展示了教師的綜合水平和自身底蘊,影響著教師的思維方式、思想水準、人格魅力[5],對教師職業發展和學生教育有著重要影響。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廣義的文化涵蓋面很廣,而狹義的文化主要指人類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
關于“素養”的內涵,有學者認為其主要表示“素質”和“修養”。“素質”一詞在教育領域指的是個體通過后天學習所獲得的長期穩定的品質結構[6]。“修養”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理論、思想等方面的水平”。而“素養”有“一個人的修養”的含義,主要是指人們后天形成的知識能力、良好習慣以及思想修養的總和。
綜合以上可知,文化素養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政治、法律、科技以及文學等領域的素質能力。而教師的文化素養主要包括廣博知識、人文精神與示范行為3個層面:知識是教師文化素養的基礎,包括教師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人文歷史知識等;教師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夠擺脫傳統的定式思維,追求教育本質,尊重學生,致力于自身人格發展;教師的示范行為體現在其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還將教學轉化為文化素養的展示,使教學過程成為文化熏陶、啟迪學生的過程[7]。
二、農村教師文化素養現狀
此次筆者在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實地調研,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相關數據,圍繞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知識文化、人文精神和示范行為3個層面及相關環境條件進行調查分析,此次主要以甘肅平涼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為調研對象,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1.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知識文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是學生思想的啟蒙者和智慧的開啟者,中小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小學教師知識文化水平的高低,對教育質量提升和學生全面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63.1%的教師畢業于師范院校,74.6%的教師已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84.5%的教師認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知識非常熟悉,而對于外國文化、教育學相關知識基本了解或不太了解。
2.農村教師的人文精神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人文精神是個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對文史哲等相關知識和意識價值觀等的總和[8]。教師具備人文精神素養,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精神家園的構筑。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是學生的精神導師,其次才是相關專業知識的傳授者。根據此次調查可知,農村中小學教師對中國歷史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85.7%的教師認為自己對中國歷史相關知識非常熟悉,而對世界歷史、中外古代主要藝術成就和中外科技史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成就相關知識基本了解或不太了解。
3.農村教師的示范作用有待進一步強化。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對教學質量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教師的一言一行也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教師對師生互動、學生的知識反饋等方面關注不足;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引領學生具備正確的思想觀念、將所學內容運用到生活中等方面思考不足;多數教師能夠應付課堂中出現的各種突發問題,但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對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學習等方面仍有不足。
4.農村教師所處環境不利于其文化素養進一步提升,提升文化素養的途徑比較缺乏。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教師在對各類知識文化不斷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最終還依賴于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實踐。因此,教師所處的環境對其文化素養的提升有重要影響。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教師希望學校通過組織更多相關培訓活動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營造有利于提升教師文化素養的氛圍,也反映出一些學校對教師文化素養提升不夠重視。
三、農村教師文化素養提升存在短板的原因
1.教師職業現狀不樂觀。在甘肅一些農村地區,許多師范畢業生不愿回到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從教,農村學校雖補充了一些特崗教師,但總體來看,農村教師的年齡結構不夠合理。一些年紀較大的農村教師不愿接受新思想,不主動通過繼續教育學習更多教書育人的新技能,不主動通過信息技術等提升文化素養。
2.缺乏提升文化素養的良好環境。農村地區由于教師相對較少,教學任務比較繁重,教學壓力較大,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通常需要擔任多門學科的教學任務,所涉及內容較多,繁重的教學任務、各類教學活動、班級事務也使教師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時間有限。同時,一些農村教師以教學為中心,忽視了對自身和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3.缺乏提升文化素養的具體途徑。必要的經費投入是提升農村教師文化素養、發展農村教育的重要保障[9],教師提升文化素養需要參加培訓、拓寬視野。相對于城區學校,農村學校的教師外出培訓機會較少、經費支持有限。同時,一些教師參加培訓雖學習了前沿的理論方法、技術,但由于經費有限、設備不充足,一些培訓內容無法應用到教學實踐,對自身文化素養水平的提升十分有限。
四、農村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路徑
1.加強農村教師的思想引領。長期以來,教師的職業技能發展側重于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的提升,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培養更側重知識和理論方面,獲取與輸出工具性知識成為教師的主要任務[10]。尤其在農村學校,很多教師認為教授基礎知識就能夠滿足學生需求,較依賴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技能,從而忽視了文化素養等方面的提升。因此,農村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從思想層面重視,樹立起終身學習與繼續教育的意識,積極參與農村教師培訓活動。當然,這不能搞大規模培訓,不能頻繁推行形式化的繼續教育,而應引導農村中小學教師經常進行自主性教育教學反思,以此代替當前一些效果差、形式化的繼續教育活動[11]。學校還應通過思想教育和宣傳工作,提高農村教師學習的自主性,鼓勵教師通過網絡等途徑自主學習、獲取資源,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理念。
與此同時,應引導教師平衡生活與教學時間的分配,使他們認識到生活與教學可以相輔相成。文化素養的提升,除了通過基礎知識儲備,還需要豐富的生活經歷支撐。許多教師認為文化素養的提升,僅僅通過閱讀書籍知識、學校教育就足夠,這忽略了生活對文化素養提升的意義。將生活經歷融入教學,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豐富教育內涵,如臨夏地區將花兒融入教學,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師的素養提升變得更接地氣。
2.嚴格教師的準入和任職標準。學科專業素養是教師文化素養的根本,具備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能夠更快地適應教學崗位,更好地提升學科專業素養。對此,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教師選拔和補充的過程中,應嚴格把關,注重教師學科專業背景的匹配,保證教師具有其崗位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和文化素養,從而保障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3.營造有助于提升教師文化素養的良好環境。教師在提升文化素養、進行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學校的文化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學校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方式,通過學校宣傳欄、展板和校園網站等思想文化陣地,營造有利于提升教師文化素養的良好氛圍,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同時,可以立足學校文化傳統,挖掘總結,形成文化特色。還可以結合學校特點和教師個人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措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倡導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激發教師提升文化素養的積極性。
4.拓寬教師提升文化素養的途徑。首先,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師培養制度。在農村教育投入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應更加充分利用教育資金,提升教師文化素養。一方面,提升教師的工資待遇,加強教師生活保障資金支出,做好教師培訓協調工作,為教師安心參加學習消除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加強學校圖書資料、網絡平臺等建設,方便教師學習,為教師提供學習資源保障。還應注重教師理想信念的培養和專業思維、專業理念的提升,通過老教師傳幫帶新教師等方式,為教師提供更加具體可行的學習途徑。
其次,積極組織開展多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學科文化交流活動,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為師生提供交流思想的平臺。同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有效手段[12],教師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內涵,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文化素養。
最后,健全農村中小學教師文化素養考評體系。建立立足實際情況的農村教師文化素養評價體系,能有效保障教師專業化發展。健全農村中小學教師文化素養考評體系,可以通過科學設置考評內容、建立完整的考核與評價管理制度、建立教師教學記錄檔案、動態評價教學效果等方式。
總之,教師文化素養不僅僅關乎教師個人的職業發展,也對學生的思想認知有重要影響。尤其在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辦學條件等方面因素限制,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的條件有限、機會有限,亟需補齊農村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的短板。所以,強化對農村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絕不能停留在口號上,還需要各級政府、相關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創造有利于農村教師安心提升文化素養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為農村教師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琳.我國農村中學教師文化素養調查報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12):06-10.
[2]方照.“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升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22(09):140-142.
[3]吳延慧.技術視野下的教師文化素養發展要求及實踐策略[J].漢字文化,2021(23):174-177.
[4]劉樹民,金承哲,孫威.高校公體教師文化素養創新培育策略[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49-53.
[5]王平.情感教育視閾下的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理念與行動[J].教育科學研究,2019(03):16-20.
[6]李曦,朱勛春,隆莉.提高高校教師文化素養的途徑和方法[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05):542-543.
[7]黃文武,戴雨婷.專業發展視域下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9(18):65-67.
[8]石亞軍,趙伶俐.人文素質教育:制度變遷與路徑選擇[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09):14.
[10]李俊義.農村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難繼與重續[J].教育導刊,2018(02):25-30.
[11]王平.農村教師學習困境的學校文化根源及出路[J].教育與管理,2020(04):06-08.
[12]張悅.為素養而教:當代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J].現代職業教育,2022(35):166-16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甘肅省鄉村小學教師的文化境遇狀況調查研究——以平涼市崆峒區鄉村小學教師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CS[2020]GHB2723)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