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背景資料講解古詩,是小學古詩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古詩背景資料的效果卻不甚理想。文章以《秋思》《泊船瓜洲》兩首詩為例,明晰了背景資料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教育價值,并提出反思,以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背景資料的實踐性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背景資料;課堂觀察;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2—0089—04
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經常會借助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以期促進學生對古詩內容的深度理解,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這無疑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筆者在觀看課堂教學實錄視頻和深入教室進行課堂觀察時發現,同樣是執教《秋思》和《泊船瓜洲》,有的課堂,教師運用背景資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的課堂卻收效甚微。為何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資料在教學中的價值
背景資料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補充素材,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非原內容的外部資料,也就是對課堂教學有促進作用的文本、圖片、視頻、音樂等[1]。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補充和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能夠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充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背景資料蘊含傳統文化
古詩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外在表現,因此其具有主觀性和時代性,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每一首古詩都是陌生、有距離的閱讀材料。作為普通讀者,在理解古詩時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借助背景資料加深理解。因此,在閱讀學習古詩時應該有目的地查閱背景資料,重點關注時代背景、人物簡介、文化常識等具有傳統文化意味的知識。讀者在運用背景資料加深理解古詩的同時,也提高了文化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了文化自信。
(二)背景資料具有學習價值
教科書中的每一首古詩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編排,以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階的學習材料,具有梯度性和進階性。就單篇古詩而言,呈現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只有古詩文本,以及圍繞古詩內容設計的背景插圖和課后練習題,教科書對古詩作者的介紹也是一筆帶過,學生要想深入理解古詩,需要借助更多的背景資料,通過知人論世、圖文結合、前后勾連等方法進行深度學習。
(三)背景資料具備教育功能
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圍繞單元人文主題,緊扣語文要素,在充分理解單元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針對單篇課文或單元整體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制訂進階式的學習任務群計劃,組織學生開展具體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二、背景資料在古詩教學中的有效性運用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究竟怎樣運用背景資料教學效果更好?這就需要教師聚焦優質的古詩課堂教學,探尋教師使用背景資料的有效性背后的“密碼”。筆者以《秋思》和《泊船瓜洲》兩節優質課為例,分析一下背景資料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憑借意象拓展背景資料
古詩中的意象是詩人表情達意的重要憑借,很多意象經過詩人的反復運用,成為特殊情感和志向的代名詞。同樣的意象運用到不同的古詩當中,其表達的情感卻是共通的。在解讀古詩時,可以運用以詩解詩的方法,將與之相關或相近的古詩作為背景資料,來尋覓詩人的詩心。《秋思》一課中,教師借助《送從弟戴玄往蘇州》《南歸》《歸信吟》《春望》當中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秋思”(見表1)。
在教學中,執教教師重點抓住“見秋風”“意萬重”“又開封”等教學要點,依據背景資料創設學習情境,逐步推進課堂教學,達到了“知詩意,悟詩情”的教學目標。

1.“見秋風”奠定情感基調。針對“見秋風”,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猜想詩人瑟瑟地站在洛陽城里低頭向下看,看到了什么?抬頭往上看,又會看到什么?秋風吹來了“八月十五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張籍想見卻見不到的是什么?當學生結合詩句眾說紛紜之后,教師順勢引出背景資料,“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送從弟戴玄往蘇州》)和“骨肉待我歡,鄰人望我榮”(《南歸》)兩句詩,以詩解詩,讓學生了解張籍想見的景色和人,然而此時的張籍什么也見不到,他滿眼只有“洛陽城里見秋風”。對比中反差越大越能突出作者的心情。正所謂秋風秋雨愁煞人,一陣秋風吹遍了洛陽城,也涼透了詩人這一顆思念家鄉的赤子之心。教師通過“見秋風”幫助學生奠定了整首詩的情感基調。
2.“意萬重”激發表達欲望。當思鄉的思緒越來越迫切,情感越來越濃烈的時候,詩人便有無數的心里話想和家里人訴說,然而此時詩人唯一能做到的便只有寫信了,可是紙短情長,詩人為什么不回故鄉去呢?在授課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時教師介紹了張籍的基本情況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知曉了“意萬重”蘊含了詩人說不盡道不明的復雜情感,那詩人究竟會說些什么呢?教師創設了具體的對話情境,詩人想和最愛的妻子說些什么?和年邁的父母說些什么?和年幼的子女說些什么呢?這樣將詩句的內容通過學習情境向外延伸,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和深度理解。
3.“又開封”對比升華主旨。詩歌的前兩句重點描寫了占據詩人內心滿滿的思鄉之情,它隨秋風飄蕩在偌大的洛陽城里;它隨筆端流淌在小巧的書信紙上。而后兩句著重描寫了詩人一系列的動作,其中以“又開封”最為突出。授課教師將其作為教學點,讓學生體會詩人寄信時的復雜心情,同樣以詩人和郵差的對話情境為載體,讓學生在理解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與郵差展開對話,在對話中沉浸式體悟詩人的心情。當詩人在郵差的再三催促下,這份寄托濃濃情思的家書終于讓郵差帶走了,小小的書信被帶走了,仿佛也帶走了詩人的心。教師出示背景資料“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進一步解釋,原來這樣的感受不僅張籍有,詩人孟郊也感同身受,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寄信后的精神狀態。當然,張籍的《秋思》和孟郊的《歸信吟》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兩首詩在內容和情感方面的異同點,升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二)依托地圖巧用背景資料
理解古詩詞表達的情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運用背景資料,能夠讓古詩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更加緊密。學生有了生活實際的親身感受,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因此,補充的背景資料就是一座連接古詩與學生的橋梁。《泊船瓜洲》一課中,教師以地圖為教學媒介,將背景資料巧妙地運用在了課堂教學中。
1.以圖猜詩。上課伊始,對詩人王安石的介紹,教師也是別出心裁,他不是直接介紹王安石的生平事跡,而是通過讓學生猜圖片中表現的是王安石的哪首詩?既回顧復習了學生的舊知,也將背景資料呈現的畫面和古詩句建立了隱性聯系。圖片最能從直觀上將抽象的詩句用生動形象的畫面表現出來,觀看圖片也是學生從直觀思維走向邏輯思維的起點。教師分別出示了關于《元日》《梅花》的圖片,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圖景學習古詩,為接下來的學習指明了方法。

2.以圖感知。《泊船瓜洲》這首詩中有三個地名,分別是京口、瓜洲、鐘山。這三個地方與詩人的人生軌跡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不僅是詩歌中的重點詞語,也是打開詩人心鎖的鑰匙。教師出示了一幅地圖(見圖1),在地圖上標識了汴京的具體位置。這是教師創造性運用背景資料為教學支架的良好范例,地圖上標出的指向標體現了跨學科思維,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古詩學習的問題。學生通過自由學習詩歌內容,借助地圖準確標出了詩中出現的地名。這樣在空間上明確了詩人所處的位置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地方。
3.串聯地名。授課教師巧妙地在地圖上將汴京、瓜洲、京口、鐘山連在一起,連點成線,形成了一條詩人獨有的活動路線圖。借助行路圖,可以切入不同時期詩人所處的位置和當時的心情,拓展了教學空間,也為引入歷史背景資料搭建了支架。這樣的教學方式打開了學生的讀詩空間,也讓其積累了生活經驗。
三、運用背景資料的實踐路徑
在“以學為中心”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背景資料開展教學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潛移默化地讓語文核心素養落地。
(一)找準教學要點,篩選背景資料
單元語文要素是落實單元教學的發展點,教師要把單元語文要素作為教學要點,在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凝聚教學主線,建立教材與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對應關系,明確單元任務設計方向,并根據任務指向,適當調整單元學習內容。教師還要思考本單元古詩詞的學習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有怎樣的價值,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存在的疑難點有哪些,建立邏輯關聯,以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
(二)指向學習目標,巧用背景資料
課堂教學中的任何資源都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背景資料的調用要指向學習目標。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學習目標恰當地運用背景資料,將背景資料當成幫助學生學習的支架,而不是簡單地呈現和傳遞背景資料。所以,教師要巧妙地運用背景資料,通過對背景資料的重組與建構,使其存在內在邏輯關聯,勾連起古詩詞教學內容,層進式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螺旋式發展。
總之,語文課堂最大的特點是沒有“邊界”,可以無限延伸,所以有人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學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抓住這一特點,帶領學生以拓展為手段,盡量觸摸古詩的邊界、文化的邊界。教師往前走一小步,學生就能往前走一大步,這是語文課堂的魅力所在,詩意的漫步期間,帶領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文化的美好、心靈的美好、情感的美好。背景資料作為教師拓展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工具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背景資料的拓展。
參考文獻
[1]李健.課堂觀察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9.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