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競天,女,講師,博士研究生;戚鴻峰,男,副研究員,碩士。
摘"要:新時代的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正在面臨“當下性”與“真實感”的雙重挑戰。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善于呈現地域特色,通過地域符號的現代化展現而保持了“當下性”,通過普世情感的中國式表達營造了“真實感”,為現實題材電視劇建立了“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成功樣板。
關鍵詞:現實題材;浙產電視??;地域特色;轉型;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J9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3)03-0109-09
關于電視劇地域特色的研究,曾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1990年12月,北京、天津、上海三市電視藝術家協會在天津聯合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地域特色電視劇學術研討會”,鐘藝兵、梁嘉琦、高鑫等四十余人曾對“地域特色”電視劇的界定展開討論。又在千禧年后式微。近年來,電視劇業界出現不少如《狂飆》《山海情》《去有風的地方》等地域色彩濃厚的現實題材作品,學界也從本土性、民族性、地方性等各個切入點,重新興起了對電視劇地域性表達的討論。參見:段鵬,張斯充北京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本土化生產與國際化傳播[J]中國電視,2022(12):22-27劉陽新時代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記憶研究[J]中國電視,2022(5):34-39杜志紅,張璐陽“地方”與人的價值支點:一種解析電視劇的視角[J]當代電視,2022(2):54-59,108肖翔地域特色音樂在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的應用[J]中國電視,2021(10):101-105這一趨勢,與國產電視劇“走出去”、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國形象“走出去”的時代大命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步入“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新時代,弘揚文化自信成為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人們必須重新認識地域特色的表達在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中的重要性。
一、 問題的提出: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發展困境
(一) 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當下性”與“真實感”特征
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后,“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成為了文藝界的主要任務?,F實題材電視劇因其貼近生活、與時俱進的風格,成為展現新中國形象、展現新中國老百姓形象的重要藝術形式。
“現實題材電視劇”是一個產業概念而非學理概念。它時常出現在影視產業的相關政策、分析和數據中,對于電視劇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理論的界定上卻存在分歧。陳友軍認為,現實題材電視劇應指新中國成立以來,以中國人的當代生活為背景,以反映當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情狀為主的一種電視劇藝術形態。[1]胡智鋒認為,只要是發生于當代、當下社會現實的內容,均在現實題材的概念范疇之中。[2]操慧等提出,現實題材電視劇源于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現實社會、現實情況的認知、表現、思考及審美需求。[3]周星認為,寬泛來看,非歷史、非過去的題材都可以進入現實題材范疇。狹義而言,現實題材的主題是表現創作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生活感受,直面創作當下的社會問題,揭示社會生活的矛盾。[4]學者們的不同觀點,足以說明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概念包容性強、范圍大、較復雜。但就如饒曙光總結,關于現實題材的爭議主要是為創作實踐提供更廣闊的渠道,故對其的解讀與定義要從實踐創作的促進角度出發,宜寬不宜窄,宜全面不宜片面。[5]
上述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但都表達了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當下性”與“真實感”兩個特點。一方面,“現”即“當下”,現實題材電視劇是一種具有時代性的文藝作品,應著墨于社會當下情境的描繪。唐朝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1200多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這句話來闡述文藝與時代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倡議,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6]另一方面,“實”即“真實”,現實題材電視劇雖是一種具有虛構性的電視形態,但應追求真實的審美感受。真實感是影視藝術的重要內核之一,如巴贊的真實美學所述“畫面首先不是為了給現實增添內容,而是為了揭示現實真相”[7],亦如1921年我國第一份影視刊物《影戲雜志》的發刊詞所言,“影戲最是逼真,所以代表生活狀態的能力,最是充足不過的”[4]。
為了表達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真實感與當下性,創作者應通過藝術化的方式,以現實生活為原型,創作聚焦社會核心、貼近人民情感的故事。緊跟時代,表達真實,這就是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獨特之處。
(二) 失去“當下性”與“真實感”的現實題材電視劇
近年來,我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產業發展迅速。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廣電總局通過開展“中非創新合作提升工程”、建立“電視中國劇場”等形式,對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與國際傳播提供了引導與支持;從市場角度而言,《雞毛飛上天》在國內外拿獎無數,《媳婦的美好時代》從中國火爆到了非洲,成為現象級作品。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刺激下,現實題材電視劇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國產劇市場的主流創作方向?,F實題材電視劇在我國電視劇總產量中的占比,實現了從2013年5488%到2022年8063%的爆發式增長。[8]然而,在現實題材電視劇數量“井噴”的背后,卻存在“內容懸浮”“原創度低”“不接地氣”等質量問題。[9]
內容落后于時代,會使得現實題材電視劇失去“當下性”?,F實題材電視劇理應在市場選擇與政策引導的動態博弈中尋找共融地帶,但在電視劇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規制與市場機制時常呈現出矛盾難融的狀態,要兼容官方導向與市場需要并非易事。[10]從政策角度而言,官方政策往往帶有政治命題的性質,引導正能量、主旋律。制作方為求“過審”,在情節與內涵上往往傾向保守,角色千人一面,故事空洞套路,從而導致觀眾對傳統主旋律電視劇的審美疲勞。而從市場角度而言,電視劇制作方以市場經濟效益為原動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就是采用“保守戰略”,迷信IP、忽視原創、熱衷翻拍,導致國產劇不得不面對“炒冷飯”的質疑。
缺乏與觀眾的情感聯結,令現實題材電視劇失去“真實感”。近年來,時有打著“現實題材”旗號,卻虛有日常布景、生活底蘊嚴重不足的問題劇。《心想事成》中的打工女孩能輕松買下皇城腳下的四合院,《南轅北轍》中動輒住豪宅、開豪車的角色設定均引起了觀眾的吐槽,認為創作者不接地氣、虛假浮夸。觀眾對于劇情的感受與他們自身的情感認知是分不開的。人們在電視劇內容中尋覓情感共鳴,電視劇內容亦應向觀眾提供他們在社會中進行情感溝通的素材。[11]由于部分現實題材電視劇沒能深入挖掘觀眾真實的情感需要,沒能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故難以給觀眾帶來情感共鳴。這也是現實題材電視劇劇情“懸浮”的癥結所在。
內容重復套路則落伍,缺乏情感聯結則虛假,這就是現實題材電視劇正在遭遇的時代困境。這一困境的深層誘因,是電視劇流水線、模板化的生產模式。過度的工業化發展不僅使得電視劇的內容“千人一面”、難出精品,也造成國產劇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缺乏辨識度,難以與制作工藝更先進、風格更鮮明的日韓劇、英美劇相抗衡,導致觀眾不斷流失,口碑陷入低谷。身處時代環境劇變的當下,我國在經濟、科技、綜合國力等各個方面均有飛躍,但在現實題材電視劇領域,劇集的質量發展卻遠不如其數量的增加,亟需突圍破局。本文認為,重新回歸地域特色,將為新時代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提供有效的破局思路。
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發展早、規模大,無論在產量還是質量方面都處于全國前列,且在長達數十年的發展中,一直堅持“現實主義”與“地域特色”雙重表達,故而,可以成為具有參考價值的成功案例。在展開進一步論述前需要說明,本文所討論的浙產電視劇概念,包括在浙江省廣電局備案、審核,并最終取得“浙”字號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也包含由浙江企事業單位主導、參與創作制作的電視劇,以及講述浙江故事、體現浙江精神,最終實現增強浙江地域影響力的電視劇,是囊括了出品、創作、制作等一系列產業環節的廣義概念。
二、 案例的分析: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地域特色
(一) “當下性”的塑造:地域文化的動態表達
自誕生以來,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一直緊扣時代命脈、貼近當下現實,隨著時代環境改變來挖掘地域符號、調整地域特色表現策略。
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關切本地事件與社會現實,擅長從普通本地人的視角來描述百姓事、百姓情。[12]第一部浙產劇《約會》(1978年)就描述了兩個青澀的浙江青年人在公園第一次見面約會的現實場景,此外,還有描述浙江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住房緊張特殊時期的《洞房》(1980年)、以1988年流行于江浙滬地區的甲肝事件為原型的《甲肝·1988》(1989年)等。[13]這些優秀電視劇為浙江電視劇產業的早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以本地素材為切入點、以本地人物為視角的敘事風格。
20世紀90年代,學界興起了關于現實題材電視劇“地域特點”的討論,“浙派”電視劇作為發展最快的電視劇流派之一,廣受關注。相較于道地親民的“京派”、腔調時髦的“海派”、深沉雄厚的“西北派”等更具視聽辨識度的電視劇流派,[14]“浙派”電視劇的地域特色表達雖算不上最吸引眼球,但卻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走入千家萬戶。那一時期的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依然保持著“見微知著”的敘事特點,將宏大的時代主題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微觀題材中,透過生動的故事與鮮明的人物,以小見大地展現時代變遷與社會浪潮。一方面,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充分挖掘本地景觀,利用城市、運河、山水等江南場景,營造了獨特的敘事空間。在1993年的電視劇《喂,菲亞特》中,幾千輛出租車在溫州市區狹窄復雜的街道巷弄間魚貫而出,展現了浙江城市蓬勃發展的景觀。另一方面,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善于描繪與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人物形象,從具有代表性的個體出發,用他們的視角以點及面地講述宏大的時代話語。例如,被稱為“中國三部曲”的《中國神火》(1990年)、《中國商人》(1993年)、《中國空姐》(1995年),就分別描述了我國“兩彈”研制發射歷程中的科學家、改革浪潮中命運沉浮的江南商人、現代中國民用航空工作人員,并用他們的不同視角來描寫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和中國事。
千禧年后,隨著國有電視臺的民營化改革,國產劇以高速發展的勢頭迅速走向產業化。在流水線式、資本主導的環境中,電視劇的風格和題材呈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在類型化與全球化的雙重打擊下,地域主義的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削減與打擊,學者們開始質疑,人們基于共同生活的地域所產生的共同關心是否已失去了“有效性”?[15]在學界與業界對電視劇“地域特點”的關注日漸式微的背景下,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依舊沒有放棄對自身地域特色的進一步挖掘。在這一階段,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將地域性表達的創新性方向,從視聽符號的重現轉化為精神意向的塑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浙商精神”。[16]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尤為擅長講述在改革開放后蓬勃發展的浙江商業模式。江南多富賈,溫州外貿、義烏小商品、紹興制酒等本地商業模式是浙江得天獨厚的創作素材,如講述溫州商人創業路的《溫州人在巴黎》(2007年)、《溫州一家人》(2012年),描述在全球化挑戰之下積極求變的寧波幫商人的《十萬人家》(2008年),講述從“雞毛換糖”到“走出去”發展的義烏商貿模式的《航班幾點起飛》(2007年)與《雞毛飛上天》(2012年)。浙江商人的聰明才智與奮斗精神亦為浙產電視劇提供了真實動人的人物原型。以飛躍集團的董事長邱繼寶為原型的《海之門》(2006年),以服裝老字號“同義昌”第四代傳人張天云為原型的《紅衣坊》(2006年)等經典作品,塑造了浙江商人勇于開拓新疆域、新市場,在面對利益誘惑時內外兼修,注重科學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浙商的真實人物事跡,為電視劇主人公增添了狼性、勇氣和韌勁。電視劇主人公不畏艱苦,在國內乃至全球遷徙闖蕩,順應改革開放浪潮做大做強的故事,就是浙商精神的最佳體現。
近十年來,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與開放,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地域特色”塑造呈現出了包容、多元的新趨勢。電視劇中的本土元素從傳統向現代轉變,題材和表現手法也呈現出濃郁的新時代氣息。
一方面,新時代的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會對傳統地域符號,如江南景觀,進行時代性詮釋與開發。江南的地域特色在于“溫濕多水,河網縱橫,使人性柔”,江南生產方式“種植水稻,養蠶繅絲,精致細密,使人心細”,江南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自古多藝術,有‘江南人文藪’之稱,使人氣質文雅?!保?7]江南水鄉的景觀符號自帶柔雅與精致,卻也曾因市井氣息濃厚而被邊緣化,被質疑不足以承載民族審美與時代格局。[18]在新時代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中,依舊可以尋見青山綠水、桑園稻田、灰瓦白墻等江南影像,但在具體立意的設計上,卻有了時代性變化。江南的水鄉景致,雖然在承載宏大題材時顯得過于柔和,但若運用在以愛情、家庭為主題,或以女性為主角的電視劇中,卻能體現詩意與柔美。
例如,已入選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項目的電視劇《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2020年),取景于清新自然的水鄉——杭州淳安千島湖。電視劇畫面中,溫婉的江南圖景與臟亂無序的貧困村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呼應了故事的女主角視角,一個毫無農村生活和工作經驗、突然成為糾紛不斷的貧困村“第一書記”的年輕女性小科員。故事用女性的溫柔卻不乏果斷、細致卻充滿力量的敘述聲音,將浙江鄉村振興工作細致而全面地娓娓道來。而在2022年8月的CCTV-1黃金檔一播映就獲得全國收視率第一的《運河邊的人們》(2022年)亦采用了“老景新說”的模式。該片聚焦浙江的“運河”這一地域名片,在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等地均有取景。片中的運河,既有“風靜千艘穩”“大野入蒼穹”的傳統意蘊,又在新時代影視工作者們的刻畫與演繹中,增添了不少現代風貌:男主角路長河作為基層干部,駕駛快艇追違規貨船、督促產生污染的運河沿線印染廠轉型發展,為運河的水域治理獻策獻力;女主角梁子言,投身運河周邊的歷史街區改造工作,并為建設大運河博物館而在全世界范圍內收集文物……該劇通過運河人家的日常煙火氣,展現了運河邊的居民搬遷、運河申遺等重要歷史事件,用百年運河的新風貌詮釋了“詩畫江南”的浙江省域品牌。
另一方面,浙產電視劇會不斷挖掘與開發符合時代精神與審美的新地域符號。文化是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的,而社會形態的變化會帶來新的文化符號的出現。浙江是商業之都、創業之都,新的商業形態自然也帶來了新的地域特色元素。
以電視劇《在遠方》(2019年)為例,該劇講述了一個從“黑快遞”起家的草根物流產業創業者的故事,劇中展現了郵政系統、物聯網、快遞、非典等充滿時代與地域特色的元素,反映了浙江民營快遞行業從無到有、顛簸發展的真實創業路。再比如,《創業時代》(2018年)以浙江省互聯網產業為原型,男主角郭鑫年致力于移動通信應用的開發與互聯網科技企業創業,展現了浙江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創新活力。而在電視劇《奔騰歲月》(2018年)中,主角周小強與劉立夏創建自營服裝品牌的艱難創業路,正是浙江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時尚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電視劇《奔跑的高跟鞋》(2020年)將新能源汽車元素融入劇情,充分展示了浙江省在新能源與汽車產業的投入與布局。電視劇《一枝一葉總關情》(2020年)則聚焦浙江基層派出所的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社區“網格化”管理方法,展現了浙江在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方面所做出的積極探索與嘗試。電視劇《夢想城》(2023年)更是以新興的大數據產業作為故事背景,描繪了中國創業者面臨外資的“降維打擊”,堅守初心,從零開始打造“中國硅谷”的故事。
電商、直播、大數據、新能源……這些帶有時代與地域特色的符號均來自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生態。這些“新地標”的存在,不僅為浙產劇的觀眾們帶來了更加生動、豐富、有意義的視聽體驗,同時也展現了浙江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與成就,彰顯了浙江的新時代地域風貌,豐盈了浙江地域文化品牌的內涵。
(二) “真實感”的由來:從地域歸屬感到文化認同感
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的地域元素不僅僅呈現為本地景、本地人、本地事等具體的視聽符號,也涵蓋了以地域為單位、以本地生活為根基而產生的地域歸屬感。
一方面,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通過真實重現本土觀眾們熟悉的本地生活與文化元素,成功地刺激觀眾的感官、調動觀眾的記憶,營造地域歸屬感。
味覺調動是浙產劇營造地域歸屬感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劇中,經常會出現江南特色的菜式、小吃等。在《運河邊的人們》中,男主角的母親在運河邊開了一家面館,里面有著片兒川、爆鱔面、拌川等浙江人所熟悉的江南面食。電視劇《夢想城》中,主人公在招待競爭對手時在運河游船上舉辦了別致的江南式宴席,為戲劇設計增添了別致的江南意境?!峨u毛飛上天》則用“雞毛換糖”的橋段,將很多浙江人童年的舌尖記憶融入到劇情之中。這些在電視劇中出鏡的美食,不僅作為道具增添了空間敘事的真實性,更能透過鏡頭調動觀眾曾經的味覺體驗,讓人們回憶起家鄉味道的溫暖和親切。
此外,浙產劇還巧用方言鄉音來重塑真實的地域空間。電視劇《溫州一家人》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溫州商人走出故鄉、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開創事業的故事。在本劇的普通話版本登錄央視首播的同時,其溫州話版本也在溫視新聞綜合頻道同步推出,親切鄉音引發了本地觀眾追劇熱潮。劇中的溫州一家人背井離鄉,從溫州到杭州、上海、大西北,再到歐洲,一路闖蕩。雖然他們走南闖北,但始終沒有忘記故鄉的“根”。即便他們周圍的環境早已有了不同風貌,但當熟悉的鄉音從小熒幕那頭傳來的時候,觀眾仍然能夠感受到,他們始終是最初的那一家質樸、勇敢、堅韌的溫州人。
從味覺調動到方言鄉音的應用,本地觀眾在市井煙火氣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故鄉面貌。劇中人是身邊人,劇中事是鄰家事。他們很容易代入自身體驗,理解相同的生活氛圍,獲得真實感。而對于異地觀眾來說,電視劇中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征的景觀、方言、習俗等元素會帶來強烈的視覺與思維沖擊,為他們展現浙江的文化底蘊、社會變遷與百姓生活。這在滿足了人們好奇心的同時,也引導了觀眾從文化情感上對浙江產生認同感。例如,《雞毛飛上天》造成社會轟動后,各地觀眾紛紛來浙江旅游。人們坐上“義新歐”號列車,體驗“一帶一路”的沿路風光,感受浙江商人用自己的腳步踏出的“新絲綢之路”。又比如,隨著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的播映,劇中主人公的同款安吉白茶也受到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青睞。外地的游客來到運河,乘舟品茶,體驗“劇中同款”,感受浙江文化。
另一方面,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也不斷超越地域特色帶來的地理局限,通過展現民族認同、文化自豪、愛國主義等重要集體價值觀,讓觀眾產生跨越地域,形成群體認同感。
筆者整理了近五年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內容關鍵詞,發現微觀詞匯和宏觀詞匯高頻交替出現。微觀關鍵詞如小人物、情感、創業和成長,展現了“微觀視角”;宏觀關鍵詞如時代、變遷和改革開放,再現了“宏大時代”。兩者共同作用,讓觀眾代入劇中人物,從角色的悲歡離合進入電視劇所塑造的認知圈層,再通過角色的個體視角對時代的觀察,受到情感動員,喚醒人們對于民族、國家的集體情感。這是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敘事的核心目標,也是觀眾對劇情產生真實感的心理根源。
“中國夢”是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的常見主題,也是電視劇向觀眾傳遞普世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在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有這樣一句臺詞:“雞毛很賤,但是它養活了我們的祖祖輩輩,雞毛也很輕,但只要有點兒風,它就能飛上天?!比邕@句臺詞所述,本劇的主人公陳江河就是個看似不起眼,但通過個人努力扶搖直上的“雞毛”。他從家鄉小鎮開始創業,逐漸將產業做大,并拓展了西班牙、韓國、西伯利亞等海外市場。在陳江河“雞毛飛上天”的背后,是千千萬萬個“陳江河”數十年來的努力,是中國制造業自20世紀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發展的艱辛道路,是“中國制造”如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宏大命題。
而另一部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我們這十年》(2022),則用11個發生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展現新時代“中國夢”群像。《唐宮夜宴》講述了河南地方舞團如何將傳統文化編入舞蹈,并給予其新時代表達;《熱愛》中的年輕師范生赴新疆支教,并用運動跨越民族,為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關于未來的更多可能;《前?!分v述了香港青年跨越家庭階層、跨越地域障礙,最終在深圳建立芯片創業公司,并與導師一同開啟了創業歷程;《一日三餐》描寫了廣東地區的一個普通腸粉攤老板,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口味、堅守平價、堅守服務街坊;《心之所向》中的“杭漂”女孩回鄉創業,獲得水稻培育新技術,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理想生活》以義烏這個國家化商貿中心為舞臺,描繪了不同年輕人或是成為網紅、或是返鄉、或是出國,但最終追隨初心的人生選擇;《沙漠之光》講述了中國光伏公司在北非蘇布拉沙漠建設光伏電站,并促進了當地社區的發展與進步的故事;《西鄉明月》講述了基層人民警察掃黑除惡,與村霸父子進行斗爭的艱險過程;《礪劍》中的基層部隊團長在低迷的環境下重振隊伍、在對抗演習中一舉奪冠;《未來已來》以中國移動研究院為背景,講述了中國5G網絡技術如何沖破西方技術“天花板”的異常艱難但又振奮人心的過程;《堅持》則展現了社區基層黨委書記,在疫情期間帶領被封控在商場中的眾多工作人員和顧客們,共同度過封控、團結抗疫的故事。這11個故事,分別發生在不同的城市、省份,甚至國家,分別講述了風格迥異的當地景、當地人、當地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是求職的大學生、或是面朝黃土的農民、或是與城管斗智斗勇的腸粉攤主、或是與外國商人談笑風生的外貿商人,他們都用“小人物”的微觀視角,來展現非遺傳承、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科技興國等宏大時代命題。在這樣的敘事模式下,劇情中的地域特點不再是文化理解的障礙,反而成為時代縮影,成為不同地域觀眾之間產生集體認同感的媒介。
縱觀近年來獲得“飛天”“金鷹”“白玉蘭”等國家級獎項的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如《在遠方》《獵場》《創業時代》《麥香》等作品,都能看到電視劇通過真實而細膩的故事情節,將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觀眾通過劇中小人物的命運變遷,從微觀層面去感受和理解大時代的變化和進步。這樣的創作方式不僅能夠在本土觀眾中引發共鳴和情感動員,也能夠為全國甚至全球觀眾提供有價值的文化內容,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我們所生活的地域和國家。而這也正是浙產電視劇贏得觀眾喜愛和認可的重要原因。
高鑫曾界定:地域特色是動態的、可變的、發展的;地域特色是具有民族性的,也是具有世界性的。[19]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表現地域特色的主要思路,正是用動態的地域文化表現方式來充實內容,用本土情懷的普世性表達來抒發情感。
三、 地域特色的新時代表達
針對現實題材電視劇面臨的時代困境,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提出了一份以“地域特色”為思路的答卷: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選取社會熱點話題,突出本地特色文化元素,既能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又能讓觀眾深入感受本地的發展變革,通過地域符號的不斷更新與升級來解決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當下性”缺失問題。同時,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塑造通過刻畫真實生活中的本地人與本地事,讓觀眾在真實自然的劇情中產生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以此解決“真實感”問題。在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現實”與“地域”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地域特色或以視聽符號、或以地域文化、或以地域精神的形式出現,為現實題材的人物呈現、情節刻畫與主題表達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地域文化的歷史沉淀輔助了現實主義表達,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又不斷地為地域文化塑造新時代意義。這種緊密的“現實—地域”聯系,不僅豐富了電視劇的文化內涵和表現方式,也讓觀眾更容易與故事產生共鳴和情感連接。
在“寫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新時代命題下,我們必須回到傳統的、經典的,具有中國特色、本土特色、地方特色的文藝中去。如王一川所說,中國式現代化絕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當前新命題,而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曲折探索和實踐的一個結晶。[20]中國式的呈現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要深入挖掘本土傳統經典,但同時,也要做到中華傳統的現代化塑造。在現實題材電視劇領域,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表達就需要創作者們推陳出新,將經典故事寫出新時代特色,同時,也需要兼顧國際化需求,將中國特色與普世價值相融合,打造出兼具中國本土氣息和國際影響力的作品。浙產劇對地域特色的表現模式能夠為現實題材國產劇的創作提供借鑒與啟示,即如何通過巧妙運用地域元素和符號,將地方特色和現實命題相融合,使得電視劇在呈現現實生活的同時,也能運用電視劇藝術對時代進行深度解讀與詮釋,從而調動觀眾的情感,培養文化自信。
(一) 保持“當下性”:地域素材的現代化轉型
地域是人們生活的環境,是人們理解世界的基礎,亦是現實題材電視劇永恒的素材來源。在傳統觀念中,造成地域性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早期人類社會的地理局限導致的信息隔離與交流閉塞。如若簡單套用傳統的影視表現形式,則會產生落伍、狹隘、封閉的負面效果。在早已實現信息化、全球化的現代社會,經典的地域符號更需新穎的表達方式,在保留且強調其差異化與獨特性的基礎上,擺脫觀眾的刻板印象。浙產劇不斷變化地域符號的表現形式,使得“地域性”不再受限于傳統的物理區域屏障,而是與時俱進、融入了現代化的生產生活中。通過對浙產劇如何保持“當下性”的觀察,我們可以總結出地域符號現代化轉型的三大思路。
第一,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產業的結合。隨著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地域特色正在經歷著轉型和升級,電視劇在選用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注重挖掘當下現代產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相結合的方式,在電視劇中呈現出更加豐富和現代化的地域符號。例如,“紅船”“農村”“水鄉”等浙江本地傳統地域文化符號,在新時代的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中,被賦予了自我革命、可持續發展創新、環境保護等新時代命題?,F實題材電視劇通過挖掘傳統地域文化元素的新時代表現方法,能夠展現出新中國極具歷史厚度又富含時代深度的精神文化面貌。
第二,地域性特質與全球化視野的融合。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地域特點非但不再是出行與交流的局限,而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在創作中,創作者需要敏銳地捕捉全球化的趨勢和潮流,結合本土的地域符號和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全球價值的故事情節,從而實現情感的跨文化表達。浙江地區的地理位置獨特,匯聚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和文化元素,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稖刂菀患胰恕贰峨u毛飛上天》等電視劇中,主人公的創業范圍涵蓋了西班牙、韓國、西伯利亞等海外市場,展現出浙江地區經濟發展與全球化的緊密聯系。通過地域符號與全球化元素的融合,現實題材電視劇能夠賦予本土故事以全球視野,為觀眾帶來更為廣闊的文化體驗。
第三,本地經驗對政策號召的呼應。鑒于影視內容審查的產業特殊性,現實題材往往包含時代重大題材,需要面對更為嚴格的官方審查與管理。以地域元素為主題或特色的電視劇,不僅能夠契合官方政策對現實題材的主旋律正能量要求,還能夠統合電視劇產業的審核、制作、傳播等多個層面的縱向力量。無論是上層審查者,中層制作者,再到下層觀眾與傳播者,皆對自己生活的地域環境有著天然的熟悉與親切感,故在官方審核或市場傳播環節,都將以最快速度達到審美與認知的一致,大幅度簡化不必要的誤解與損耗。一直以來浙產電視劇緊跟“八八戰略”“鄉村振興”“楓橋經驗”等重要時代政策,發展出了多樣性的現實題材內容,推出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現實題材作品。近年來,浙江電視劇的備案通過率均超過85%,遠高于全國70%的備案通過率,足以說明以時代審美開發與運用地域符號,可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平衡政策與產業的雙重要求,帶來市場的高效運轉。
在新時代語境中,現實題材電視劇應立足現今,對地域歷史中的經典符號進行新的提煉與表達,對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進行真誠觀照,這樣才能創作符合現代化審美需求的優秀作品。
(二) 營造“真實感”:普世情感的中國式表達
地域符號包含了自然符號與文化符號,前者隨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而變化,需要電視劇創作者不斷地對它進行挖掘和創新;而后者與當地人們的認知是分不開的。因此,創作者在埋首創作的同時,必須回歸觀眾,只有理解觀眾的認知,才能通過地域符號表達普世情感和價值觀,實現文化的交流和傳承。浙產現實題材電視劇正是以觀眾的地域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為情感紐帶,喚起了超越地域文化背景的情感共鳴。
在“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面臨著更大的國際化傳播需求,電視劇既要通過普世的情感表達來吸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讓他們理解劇情、產生共鳴;又要展現出中國的文化特色和國家形象,以塑造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輸出。我們可以通過浙產劇對“真實感”的營造方法,總結出電視劇中國式跨文化情感表達的“兩步走”方案。
第一步,以“人”為出發點,在地域故事中挖掘普世情感的價值內涵。人是所有情緒和情感的來源,人性中的七情六欲是與生俱來的,是不受地域、國別和文化背景所影響的,是能夠跨越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打動不同國籍、種族和文化背景的觀眾的。在浙產劇的創作中,就尤為注重如親情、友情、愛情、責任、信任、奉獻等普世情感的表達。觀眾通過對普世情感的共同經驗與認知,共享了相似的理解與審美方式,由此跨越文化壁壘,對電視劇內容產生了具有一致性的認知、信念和價值。[21]觀眾在電視劇中獲得了共性,再通過宣傳、口碑、劇評、彈幕等社會交往活動進一步獲得了人際共性關系,形成文化認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影像表現過程中,觀眾文化認同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促進我國國家形象的建立與民族文化的傳播。
第二步,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域元素融入到普世情感的表達之中。就如同“雞毛換糖”的地域習俗可以用來演繹商人以小博大、一飛沖天的拼勁和闖勁一樣,在電視劇創作中,創作者可以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域元素融入到普世情感的表達之中,讓觀眾在感受到情感的共鳴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精神內涵。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就有很多具有經典的中國文化習俗與情感符號,如年夜飯的背后是家族團聚,紅包的背后是對家人、親友的祝福,清明節的背后則是對先人的敬仰和懷念。這些地域元素既蘊含著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和價值觀,也是中國式情感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創作者可以通過具有中國特色的細節塑造,來營造出更為真實的情感氛圍。
綜上所述,巧妙運用本土元素,能夠突破現實題材的局限性,產生跨地域、跨文化傳播的實際效果。以地域為思路,便是將地域作為故事的載體,去表達具有世界性的人文精神。當本土化做到極致時,就有可能實現全球化。這從浙產電視劇頻頻出海的成功案例中便可窺見一斑?!峨u毛飛上天》《在遠方》《下一站是幸?!返葎”环g成英、泰、韓、日、西等多個外語版本,在全球90%以上的地區熱銷。浙江還成立了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區,這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文化“走出去”為導向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園,被商務部、中宣部、廣電總局、文旅部四部委聯合授予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浙產電視劇能夠成功跨越文化壁壘、走向世界的過程恰好驗證了魯迅先生的話,“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22]。
四、結"語
天生百鳥,各鳴其嘴;地育萬物,各成其形。上下五千年,悠久文明史,中國故事并不缺乏精彩的地域素材,但需要創作者用更加具有時代性、普世性的目光去觀察、去演繹?,F實題材電視劇的地域特點曾因產業化發展一度成為內容創作與傳播的限制因素,而在“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時代背景下,地域特色的表達又將以一種更為靈活、更為廣闊的方式回歸,并成為新時代現實題材電視劇的重要突圍路徑。
參考文獻:
[1] 陳友軍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真實形態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4
[2] 胡智鋒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92
[3] 操慧 ,劉亞峰韓劇啟示錄——兼論對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走向世界的借鑒意義[J]中國電視,2004(1):66-69
[4] 周星,粟牧百年背景下的新世紀中國電影現實題材分析[J]中州學刊,2006(2):232-236
[5] 饒曙光,張衛,李道新,皇甫宜川,田源電影照進現實——現實主義電影的態度與精神[J]當代電影,2018(10):14-25
[6]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7
[7] [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69
[8] 國家廣電智庫現實題材劇創作播出態勢、趨勢及啟示[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270223257758161amp;wfr=spideramp;for=pc
[9] 最高檢影視中心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面臨的挑戰和政策引導[EB/OL]https://newqqcom/omn/20211214/20211214A0BW1E00html
[10] 楊旦修電視劇產業化進程及其發展[J]重慶社會科學,2011(11):73-77
[11] 王寧情感消費與情感產業──消費社會學研究系列之一[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109-113
[12] 邵清風浙江電視劇發展史——基于時代語境與地域風格的視角[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4(2):61-66,160
[13] 張嬪浙江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研究[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09
[14] 高鑫,吳秋雅二十世紀中國電視劇史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2:252-254
[15] 陳立旭當代文化的一種走向:地域性的消融[J]社會科學,2004(3):123-128
[16] 李文冰浙商題材電視劇影像建構與傳播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4):72-75
[17] 董楚平吳越文化概述[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2): 12
[18] 趙建飛重返江南——中國電影中的江南影像[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127
[19] 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326-331
[20] 王一川通向中華型傳統引導的現代文藝[J]中國文藝評論,2023(3):17-28,125
[21] 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63-66,50,127
[22] 魯迅致陳煙橋[A]魯迅魯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81
[責任編輯:華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