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可持續性設計;陶瓷材料
0前言
隨著通用型設計的出現,工業化機械生產模式發展迅猛,但隨之產生的就是環境惡化等問題。根據對麥克唐納“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解讀,映射到陶瓷設計上的一些案例和想法。
1麥克唐納:從搖籃到搖籃
麥克唐納提出的“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不能說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概念,而是在提醒我們某種一直都存在卻被我們忽視的設計模式,也就是自然的生態循環模式。自然界中的土壤、陽光、雨水、溪流等等讓植物生長、成熟、結出果實,再到枯萎,最后再以養分的形式回歸到土壤。大自然就是以這樣的模式循環往復了數億萬年。但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類逐漸開始解放雙手,用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作。雖然,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下,人們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購得物資來提升生活質量,但我們的生態環境卻遭到了永久的破壞。
2工業革命的影響及其設計生產模式的問題
2.1工業革命的影響
百年前,隨著人類對世界的不斷探索,一系列的新技術應運而生,隨之產生了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可以說工業革命并非事先計劃好的,但也并不是沒有動機,說到底就是一場經濟革命。實業家希望盡可能高效地生產產品,并提供給更多的人,也意味著從手工勞動系統向高效機械化系統的轉變。隨后又在拉斯金、莫里斯等人的倡導下,設計方向逐漸轉變為為大眾的設計。
誠然,工業革命帶來了一些積極的社會變化,更多的人可以以低廉的價格購買產品,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預期壽命大大提高,醫療保健和教育體系更加完備、普及;電力、通信等技術的進步使人們生活的舒適度和便捷性上升到了新的水平;技術進步也給所謂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包括農業土地生產率的提高,以及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大大增加的收成及糧食儲備。但工業革命的設計存在根本性的缺陷,由于一些關鍵性的漏洞給我們遺留了毀滅性的后果。
2.2通用型設計生產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在產品設計中,通用設計解決方案的一個經典案例是批量生產洗滌劑。盡管水質和社區的需求不同,例如在西北水質為軟水的地區,顧客只需要少量的洗滌劑,而像西南地區水質較硬則需要更多。但為了實現通用設計解決方案,制造商為最壞的情況進行設計,主要的洗滌劑制造商還是為美國及歐洲的其它地區僅設計一種洗滌劑。他們為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而設計產品,這樣它就能始終以同樣的功效運行,這一標準保證了產品的最大市場,也揭示了人類工業與自然世界的特殊關系,因為在任何時候都為最壞的情況而設計,反映了自然是敵人的一種假設。
洗滌劑的設計使它們起泡、清除污垢、有效殺滅細菌,不論是硬水、軟水、城市用水或泉水,最后這些水流人滿是水生物的溪流,并被引導到污水處理廠,廠家只能增加更多的化學力量來解決,而經過處理和未經處理的污水以及徑流被排放到湖泊、河流和海洋中,同時家用洗滌劑、清潔劑、藥品和工業廢物等化學物質的結合,最終產生污水危害水生生物,并在某些情況下導致變異和不育。
2.3從搖籃到墳墓
幾乎所有的設計都存在一個問題,即在設計的過程中只考慮產品的實用性、美觀程度或商業效應,但從未考慮這件產品在“生命”的最后要以怎樣的形式“消失”。
從搖籃到墳墓的設計主導著現代制造業,據相關報道,在美國90%以上用于制造耐用品的原料幾乎立即變成廢物。有時,產品本身的壽命并不長,即使是最昂貴的電器,買一個新的通常也比找人來維修要便宜。事實上,許多產品在設計上都帶有“內置淘汰”機制,即只能使用一段時間,從而允許甚至鼓勵消費者扔掉舊產品,購買新產品,但大多數人在垃圾桶里看到的只是物質的冰山一角。
3可持續性設計
3.1消除廢棄物的觀念
就像在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養分,不存在廢棄物。櫻桃樹會開很多花,從而結很多果實來發芽和生長,但這些額外的花朵、葉片并非毫無用處,它們落在地上分解、喂養各種生物并使土壤肥沃。我們應向大自然學習,所有東西皆為養分,皆可回歸自然。從“養分管理”觀念出發,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構想產品結局,讓物質得以不斷循環,即從搖籃到搖籃。通過這樣的設計使材料與產品在生產、使用以及循環過程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益,并在最后安全進入生物循環系統或工業循環系統。
3.2使用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是永耗不盡的,其中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能、潮汐等。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主張與其不斷地倡導節能環保,不如積極開發、鼓勵再生能源的使用。
3.3創造多樣性
設計理念要具有倡導自然生態、文化、個別需求以及問題解決方案等多樣性特質。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并非是以追求效率來減少破壞,而是追求生態效益,更積極地將人類活動對于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效益極大化。
3.4尊重多樣性
這個星球上最原始的生命起源:巖石、水、太陽發出的熱能和光能等,經過億萬年的化變和物變,成為了我們熟悉的藍色星球。這種以水、太陽能量及其它白然生物形成的生物系統,使地球表面充滿了生命。這一個由各種生物、植物和動物組成的網絡,也就是大自然的設計框架:多樣性之花。
但人類對這一框架設計反應可以稱為“一刀切的攻擊”。一層層的混凝土和瀝青淹沒了森林、沙漠、海岸、沼澤、叢林等等,所有它們經過的一切。在過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中,建筑呈現出一種平淡、統一的正面。曾經枝繁葉盛、野生動植物繁衍的空間現在已經縮小到邊緣地帶,植被被夷平為單一種植的草坪,人工鼓勵其生長,但不斷修剪成規格化的樹木。我們把這種大規模的簡化看作是進化,而且它并不局限于生態。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包括飲食、語言、宗教、表達和創造的方式,一股千篇一律的浪潮正從一個海洋蔓延到另一個海洋,也席卷了這些文化細節。針對這種同一性的潮流,麥克唐納團隊提出了“尊重多樣性”的原則:不僅包括生物多樣性,還包括地方文化、欲望和需要的多樣性,以及獨特的人類因素。
4陶瓷材料的可持續性設計及新思路
4.1生態陶瓷透水磚
生態陶瓷透水磚是指利用陶瓷經篩分、組織合理顆粒級配,經高壓成型、高溫燒成而完全瓷化的優質透水材料,具有高透水性、保水性、高強度、抗凍性好、抗風化等優點。可用于緩解城市因大量使用不透水材料而產生的熱島效應,以及城市內澇等問題。其原料可采用陶瓷廢料、下水道污泥顆粒、廢耐材、過火矸等工業廢料,且可重復利用。
4.2循環經濟
近些年,雖然我國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政策,但強度不高,導致很多地區依然出現亂扔垃圾等現象,且目前我國各個陶瓷生產地區關于回收陶瓷廢料等政策實施的并不到位,特別是很多瓷區的生產單位仍然以個人工作室為主,這對于收集陶瓷廢料產生了很大的困難。就以景德鎮為例,大型陶瓷企業雖然有能力解決陶瓷廢料問題,但陶瓷生產依然以個體小作坊為主。
試想將陶瓷材料作為一種可循環材料進行制作設計:(1)在各個制瓷區域、生活社區設置陶瓷廢料回收站,隨后集中處理;(2)在設計過程中加入“產品失效”等因素進行考慮;(3)將設計的環節接續下去,使其成為一個可持續性的設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