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紫砂壺;提碧;造型設計;文化意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宜興山清水秀,古稱“荊邑”,是著名的文人薈萃之地,又因地處江南,魚米豐富,人們生活自給自足,較高的生活品質增加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因此,紫砂壺自誕生起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就注定要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紫砂壺以獨特的原礦紫砂泥制作而成,透氣不透水,具有優越的實用性,最初雖然只是簡單的陶土制品,卻在當地藝人的匠心、智慧和才情的加持下,以豐富的丁藝形式被賦予了文化性和藝術性,增加了飲茶的氛圍,讓人在喝茶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清新自然的茶香,也能領略到中國傳統工藝的神奇及深厚的文化氛圍,感受制壺人的思想和意趣。
1紫砂壺“提碧”的造型設計
紫砂壺造型多樣,別致的造型不僅能增加觀賞意趣,還展現了制壺人的審美思想,讓玩壺人通過對壺的觀賞和撫摸與制壺人產生穿越時空的連接,產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從而欣賞藝術的美感,因此,紫砂壺的造型設計尤為重要。所謂一壺如一人,每一把好壺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或優雅、或有趣、或質樸、或高潔的靈魂,值得我們細細揣摩、用心感悟。紫砂壺“提碧”(見圖1)選用原礦段泥全手工制作而成,其色澤黃中帶綠、綠中泛黃,青雅的色澤給人以質樸之感,加以獨具匠心的造型設計,整壺宛如一位芝蘭玉樹的君子,兩袖清風、清正飄逸。
縱觀整壺,身筒網潤敦厚、穩重大方、扁而不塌,壺身曲線柔和而流暢,平足壺底穩定大方,曲線由壺底兩側向上延伸流轉,對稱精準,充分顯示了線條的藝術之美;二彎流方形壺嘴,棱角分明,線條有力勁爽,粗細過渡適中,出水爽利,極具氣勢;提梁橫跨壺身,氣貫長虹,方形提梁造型與方形壺把相呼應,比例協調、端正大氣,提梁壺把形成的虛空間又中和了壺身的敦厚,平添了幾分飄逸靈秀之姿;壺肩轉折明顯,平肩與壺底上下呼應,短頸增加了身筒的挺拔之感,又有幾分端莊挺秀之氣;壺蓋為圓形平蓋,平蓋壓于身筒嚴絲合縫,周正大氣;方形橋梁壺鈕與提梁壺把相呼應,壺鈕橫跨蓋面中央,與提梁形成了“洞中有洞”的空間感,形式優美,營造出浪漫寧和之感,方形形制又增加了剛勁的氣質,整體協調,頗具氣韻。與此同時,壺身陶刻“養浩然正氣,極天下大觀”,字體瀟灑、遒勁有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氣息,恰到好處地點綴出作品樸素而又清雅高貴的氣質。這款作品以簡練的線條構成淳樸凝重的形體,泥料、造型與裝飾相得益彰,作品做工精湛、壺韻內斂,是實用和把玩的佳品。
2紫砂壺“提碧”的文化意境
此壺壺身宛若一汪碧綠的清泉,提梁挺立,呼應“提碧”之名,樸素中蘊含了高貴與清雅。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縱觀整壺,浮躁的心逐漸變得如清泉一般平靜謙和,眼前仿若出現一枝白蓮,清清凈凈地立于水中,不染一絲纖塵,素雅而高貴,勝過萬千姹紫嫣紅。樸素是此壺最本質的特征,樸素是極致的美,所以古人說:“淡極始知花更艷,花到無艷始稱絕。”大道至簡,三千繁華,終歸樸素。歷盡世間喧鬧浮華,才明白細水長流的平凡生活的可貴;嘗遍天下美食,才知曉人間最有味的是清淡的歡愉。樸素,是一個人的繁華。《莊子·天道》中說:“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人世間的美,多半來自于一顆簡單、樸素的心。在這顆心里,蘊藏著海闊天空、高山巍峨,也包含著繁花似錦,與世無爭。追求最本真的自己,追求自己最心底的感受,看似風輕云淡,實則包含萬千。不浮躁、不糾結,在看似樸素中尋得內心最真實的繁華,淡然、寧靜、安定,宛如清潭澄清而舒緩,無需多言,只要停下心中的風就夠平靜了。繁華之中,樸素之心尤為可貴,因為它是自然的、不加修飾的、本質的。“素履之往,獨行愿也”,即便獨行,也要堅守本真的心。如同我們做壺,若沒有一顆如清潭一般守靜的、樸素的心,又怎能坐得住冷板凳?怎能抵御外界的誘惑?唯有抵擋住種種,才能靜下心來發掘自身,讓壺與人融為一體,表現出獨有的創造力。紫砂壺“提碧”意在告訴玩壺者,不論外在的物質世界如何變化,不論貧窮或者富有,都要如一汪清泉,保持內心的清靜,為心中篤定的堅守,為自己烹一杯茶、讀一本書,聽一陣風過,看一場雪落。
3結語
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生活十分忙碌,從而忽略了身邊的美好,身心變得疲憊。而紫砂壺作為日常實用器,讓人們在喝茶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美好,哪怕只有片刻的時光,也能在一片氤氳茶香中靜下心來領略生活之美、感悟人生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