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體外沖擊波對肩周炎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炎癥指標、疼痛程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應城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肩周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給予推拿、肌肉牽拉、關節松動等常規康復治療)和試驗組(給予體外沖擊波聯合常規康復治療),每組45例。兩組均治療2周,并隨訪1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及隨訪結束時的肩關節活動度,治療前后臨床評分[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肩關節功能評分、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及疼痛因子[5-羥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P物質(SP)、β-內啡肽(β-EP)]水平。結果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結束時前屈、外展肩關節活動度均逐漸升高,且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及血清IL-6、TNF-α、CRP、MCP-1、5-HT、PGE2、SP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UCLA肩關節功能評分、SF-36評分及血清β-EP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體外沖擊波治療可以減輕肩周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調節痛覺神經遞質水平,緩解機體疼痛,并改善肩關節功能,從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肩周炎 ; 體外沖擊波 ; 關節功能 ; 疼痛 ; 炎癥介質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6.007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6.025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的肩部痛癥之一,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引起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的疾病,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變或肌腱炎等相關。臨床通常采用常規推拿、肌肉牽拉、關節松動等方法促進血液流動,緩解肌肉痙攣,但治療周期較長,整體療效欠佳[1]。體外沖擊波是一種機械性脈沖壓強波,是一種安全、非入侵式的治療方法,其主要通過氣體或液體進行傳播,可以促進炎癥滲出物吸收,緩解患者疼痛并改善血流狀態[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體外沖擊波對肩周炎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炎癥指標、疼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應城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肩周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20例;病程1~10個月,平均(5.02±0.22)個月;年齡45~65歲,平均(55.13±1.32)歲。試驗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4、21例;病程1~10個月,平均(5.04±0.24)個月;年齡45~65歲,平均(55.22±1.21)歲。比較兩組患者性別、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與《肩周炎(第3版)》 [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者;肩部活動受限者;治療前未服用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伴有風濕性關節炎者;存在造血系統功能障礙者;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等。應城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實施,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推拿、肌肉牽拉、關節松動等常規康復治療,30 min/次,1次/d,康復治療后將冰袋置于患側肩關節處,5 min/次[4]。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體外沖擊波進行治療,患者取坐位或健側臥位,在肩關節病變組織處選取一個或多個壓痛點并進行標記,在治療區域處涂抹足量耦合劑,應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儀[比特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92092380,型號:BTL-6000 SWT Topline]治療,將參數設置為壓力150~300 kPa(1.5~3 Bar),沖擊次數為2 000次,沖擊波頻率為6~10 Hz,20 min/次,1次/3 d,每治療2次后休息1 d。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并于治療結束后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及隨訪結束時參照關節活動度(ROM) [5]對患者中立位時肩關節的前屈、外展的活動度進行評定,角度越大肩關節活動度越好。②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6]、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肩關節功能[7]評分、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 [8]分別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肩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VAS滿分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UCLA肩關節功能評分總分35分,分數越高表示肩關節功能越好;SF-36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空腹狀態下靜脈血2 mL,置于離心管中離心獲取血清(離心轉速設置為2 500 r/min,時間為15 min),使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上海科華實驗系統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陜械注準20192220088,型號:Polaris i2400)檢測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水平。④采血、血清制備及檢測方法同③,檢測患者血清5-羥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P物質(SP)、β-內啡肽(β-EP)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結束時前屈、外展肩關節活動度均逐漸升高,且試驗組治療后、隨訪結束時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UCLA肩關節功能評分和SF-36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UCLA肩關節功能評分和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CRP、MCP-1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疼痛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5-HT、PGE2、SP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血清β-EP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肩周炎是肩關節囊、周圍軟組織、肌腱等的慢性非細菌性炎癥反應,其發病可能與慢性勞損、內分泌紊亂等因素有關,患者會出現韌帶滑囊、肌腱粘連等現象,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常規推拿、肌肉牽拉、關節松動等康復治療方式雖可以消除肌肉緊張,改善損傷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使組織灌流量增加,從而加速局部炎癥物質代謝,促進損傷組織修復,進而達到消炎止痛、恢復肩關節功能的目的,但臨床起效緩慢,還需結合其他療法進一步提高療效。
體外沖擊波是一種兼具聲學、光學和力學的機械波,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高峰壓,對人體內部組織、細胞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人體組織中含有的大量微小氣泡在沖擊波的作用下可急速膨脹,從而產生空化效應,疏通閉塞的微細血管,且沖擊波在組織中產生的剪切力可以將粘連的組織松解開,解除痙攣,同時加速肩部微循環,促進肩關節局部營養物質代謝,松解病變處的鈣沉積,修復損傷部位,減輕患處炎癥反應,并對肩部痛覺神經感受器進行過度刺激,阻礙感受器對疼痛信息的傳遞,進而可以改善患者骨關節的活動度,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9]。IL-6、TNF-α、CRP均為臨床常見的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劇烈程度的指標,其水平越高表示炎癥反應程度越劇烈;MCP-1對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作用,可以發揮促炎作用。本研究中,治療后、隨訪結束時試驗組患者前屈、外展肩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患者VAS評分及血清IL-6、TNF-α、CRP、MCP-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UCLA肩關節功能和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體外沖擊波可以減輕肩周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肩關節功能,減輕疼痛,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PGE2是一種常見的前列腺素,可以提高機體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間接起到致痛作用;5-HT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中,可引起肩關節局部感受器的磷酸化,降低感受器的痛覺閾值,從而誘發痛感;SP是一種神經遞質,可以參與痛覺傳遞,其水平與機體疼痛程度呈正相關;β-EP是痛覺抑制神經遞質,可以阻止神經元釋放至脊髓,進而緩解機體疼痛。小范圍組織內應用沖擊波,可以將其產生的高強度的壓力集中在疼痛部位,刺激痛覺感覺神經末梢,降低其敏感性,從而提高機體的疼痛閾值,阻擋痛覺的傳遞;此外,沖擊波還可以引起細胞周圍自由基改變,釋放抑制疼痛的物質,從而抑制疼痛信號的產生和傳遞,緩解疼痛[10]。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5-HT、PGE2、SP水平均降低,血清β-EP水平升高,表明體外沖擊波可以調節肩周炎患者的痛覺神經遞質,緩解機體疼痛。
綜上,體外沖擊波可以減輕肩周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調節痛覺神經遞質,緩解機體疼痛,并改善肩關節功能,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王珩, 楊億勇, 萬春曉. 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肌肉中扳機點手法結合耳穴壓豆治療原發性肩周炎的效果[J]. 江蘇醫藥, 2022, 48(9): 918-921, 925.
劉凌, 尤耀東, 林靈. 體外沖擊波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 西南國防醫藥, 2019, 29(9): 950-952.
李平華, 王卿軍, 田中青, 等. 肩周炎[M]. 3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 45-46.
朱得婷, 張全兵, 周云, 等. 體外沖擊波聯合常規康復治療肩關節周圍炎[J]. 頸腰痛雜志, 2021, 42(6): 772-774.
嚴廣斌. 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J/CD].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 電子版 ), 2014, 8(3): 409.
孫兵, 車曉明.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智永紅. 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患者術后上肢關節功能恢復及UCLA疼痛評分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2): 6318-6319.
王軍, 尹航, 潘軍英, 等. 基于SF-36生活質量量表對推拿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生活質量研究[J]. 針灸臨床雜志, 2013, 29(7): 36-39.
姜軍, 金曉鋒, 楊燕萍, 等. 體外沖擊波對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疼痛與炎癥因子水平的改善作用[J]. 中華全科醫學, 2021, 19(4): 660-662.
任佳悅, 楊燕冰, 季晶俊, 等. 體外沖擊波穴位治療對肩關節周圍炎患者肩部疼痛及血清5-HT、PGE2影響的臨床觀察[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9, 53(8):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