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美式整脊聯合傳統推拿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的改善作用,為提高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通市中醫院收治的7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推拿組(單純推拿治療)和聯合美式整脊組(推拿聯合美式整脊),各36例,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并于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疼痛程度、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分、肩頸部肌電信號及隨訪期間的復發率。結果 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NDI評分及頸部患側頸豎脊肌平均肌電值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聯合美式整脊組顯著低于推拿組(Plt;0.05);中位頻率顯著高于治療前,聯合美式整脊組顯著高于推拿組(Plt;0.05),隨訪期間聯合美式整脊組復發率為5.56%,低于推拿組的16.67%,但經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傳統推拿療法的基礎上,聯合實施美式整脊治療,能有效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程度并改善頸椎功能,減輕對肩頸部的壓迫,進而改善整個肩頸肌群,一定程度上減少復發,療效確切。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 ; 美式整脊 ; 推拿 ; 中醫證候積分 ; 疼痛程度 ; 頸椎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6.008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6.029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退行性疾病,主要因長期頸椎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或韌帶增厚致使神經根受到壓迫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肩背部無力、麻木、疼痛及上肢酸脹等。目前,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采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中醫理療等,其中采用西藥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程度,但只能短暫的緩解,遠期治療效果欠佳。中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痹癥”“肩頸疼痛”等范疇,其病理病機主要為外傷、風寒濕邪侵襲等致使脈絡不通、氣血不合而發病,故治療上應以活血通絡為主。研究顯示,傳統中醫推拿治療能積極放松及改善頸肩部肌群,進而緩解頸肩部的壓迫及疼痛,但由于部分病情較嚴重的患者頸椎結構會出現異常,而單純的采取推拿治療,僅能夠起到局部的放松作用,不能對頸椎結構異常進行矯正,在治療后仍存在較大的復發風險[1]。美式整脊理論認為脊柱是人體的主要重力支撐、神經系統的保護罩及中樞神經的主要通道,美式整脊療法又被稱為脊椎矯正術,研究顯示,聯合實施美式整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能通過改善、矯正不正常的脊椎位移及調整脊椎不合理的變形、改變脊柱的生物力學結構等,來解除對脊神經、血管的干擾,從根本上減輕頸肩部壓力,達到治療的目的[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美式整脊聯合傳統推拿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的改善作用,為提高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通市中醫院收治的7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分為推拿組和聯合美式整脊組,各36例。推拿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33~77歲,平均(50.11±5.58)歲;病程1~9年,平均(4.26±1.35)年。聯合美式整脊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35~76歲,平均(50.24±5.25)歲;病程1~8年,平均(4.17±1.2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 [3]中神經根型頸椎病及《中醫病證診療常規》 [4]中“痹癥”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者,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頸部和患側上肢肢體疼痛、麻木者;神經根周圍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或受壓等;各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嚴重骨質疏松疾病者,患有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心臟功能、腎臟功能及肝臟功能等障礙或不全者;因肩周炎、落枕等非椎間盤退行性疾病致使頸肩部疼痛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治療依從性低等。研究經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推拿組患者接受傳統推拿治療,指導患者取坐位接受治療,取穴:肩井、風池、肩外俞、曲池、風府、肩髃、合谷及手三里等,術者站于患者身后對各個穴位進行按揉及滾法放松頸肩部,力量適中,以患者感受到輕微疼痛為宜,持續時間為3~5 min;再提拿兩側肩頸及頸項,揉搓患側前臂及肩部,如此反復多次,30 min/次,
1次/d,連續治療5 d為1個周期,中間休息2 d,共需治療2周。聯合美式整脊組同時實施美式整脊治療,其中傳統推拿療法方式、方法、治療周期同推拿組,在推拿結束后指導患者取俯臥位接受治療,將患者頭部置于床頭外側,術者以頸2棘突為標準,并觸診到相應的橫突部位,在清楚辨別病變椎體節段后,站于頭枕側與患者呈45°~90°角,用左手貼合橫突,右手扶于患者側頭部進行頭部側屈、后伸及旋轉,鎖定需要調整的頸椎節段,囑患者均勻呼吸,右手在患者吐氣將盡之際,瞬間發力,施以一個不超過5°旋轉的矯正力,注意控制好用力的方向、力度及深度。矯正時可聽到回響。1次/d,連續治療5 d為1個周期,中間休息2 d,共治療2周。兩組均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評估,其中肢體麻木、眩暈、頭痛、肢體癱痹為主癥,心悸、耳鳴、畏寒肢冷、失眠、口干、便秘為次癥,按癥狀的無、輕、中、重程度,主癥分別評為0、2、4、6分,次癥分別評為0、1、2、3分,將主癥與次癥積分相加即為中醫證候的總積分[4]。②疼痛程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評估,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5]評估,分值范圍為0~10分,其中無痛計0分;存在輕微疼痛,計1~3分;存在疼痛、影響睡眠,計4~6分;存在強烈的疼痛或疼痛難忍,影響食欲與睡眠,計7~10分。③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評估,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 [6]評估,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頸椎功能越好。④頸部肌電信號。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評估,患者處于靜止狀態時,采用表面肌電分析反饋儀測定患側頸豎脊肌肌電信號,記錄患者患側頸豎脊肌平均肌電值和中位頻率。⑤復發率。隨訪期間觀察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加重需再次服藥或康復治療的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復發率)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使用S-W法檢驗計量資料數據(中醫證候總積分、疼痛程度、頸椎功能及頸部平均肌電值和中位頻率),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和復發率比較 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聯合美式整脊組顯著低于推拿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隨訪期間聯合美式整脊組2例患者復發,推拿組6例患者復發;聯合美式整脊組復發率為5.56%,低于推拿組的16.67%,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及頸椎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VAS、NDI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聯合美式整脊組顯著低于推拿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頸部肌電信號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患側頸豎脊肌平均肌電值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中位頻率升高,且聯合美式整脊組患側頸豎脊肌平均肌電值均顯著低于推拿組,中位頻率顯著高于推拿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主要因長期勞損、頸椎增生或椎間盤脫出,致使頸椎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導致頸椎功能發生障礙。近年來,受長時間工作與不規律作息等外界因素的影響,頸椎病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中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由外傷、風寒濕邪侵襲等原因導致脈絡不通、氣血不合而發病,在治療上講究點線面結合進行整體治療,以矯正脊柱可達到調節督脈、條達陽氣等功效。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傷病治療方法,中醫推拿治療通過術者的按、推、拿、滾等手法,按壓揉搓特定的穴位,以達到積極的通經活絡、鎮痛止痛等效果,但單一采用傳統推拿治療所需治療周期較長,且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7]。
在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過程中,中醫學者認為除了需要重視肩頸部周圍的肌肉組織,改善、減輕脊柱周圍的壓迫及保護脊柱生理曲度,還需要重視椎體的不穩定及半脫位,通過牽引或其他手法以恢復椎間關節正常生理解剖位置,進而使椎間關節半脫位及椎間盤突出等導致椎間功能受損的情況得到恢復,積極改善椎間關節功能活動度,減少或是交鎖的可能,進一步緩解疾病[8]。美式整脊手法治療屬于一種維護、修復自然生理平衡與物理平衡的矯正方法,采取該種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通過調整患者椎間盤與神經根的位置來恢復頸椎正常的解剖序列及關節功能,促使韌帶、椎間盤及關節囊等組織水腫得以消退、吸收,進而緩解對肩頸部神經根的壓迫[9]。本次研究中,在傳統推拿的基礎上聯合應用美式整脊手法治療,治療2周后聯合美式整脊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低于推拿組,提示聯合應用美式整脊和傳統推拿療法治療,能積極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近期療效確切。推拿治療通過按揉疏通肩井、肩外俞、合谷及手三里等相關敏感穴位,疏通頸椎與肢體之間的經脈,促進頸肩部血液循環,進而解除頸部肌肉壓迫、緊張并改善肌肉萎縮等情況。美式整脊理論中對椎體結構首先進行精準編碼,根據脊柱結構力學知識,治療過程中結合特定的手法以解除并減輕對肩頸部組織的壓迫,使脊柱椎體關節復位,恢復關節周圍組織平衡,改善局部水腫,促進炎癥因子吸收,最終改善患者疼痛、患側肢體麻木等癥狀。
頸椎屬于脊柱中的一部分,頸椎受到壓迫易誘發頸椎病,歸根結底屬于脊柱力學不平衡問題,導致頸部肌張力失衡出現關節紊亂、位移等情況,進而壓迫、刺激周圍血管、神經,出現疼痛癥狀[10]。研究顯示,在脊柱手法治療當中,美式整脊手法治療能去除椎體周圍組織的化學刺激,可有效改變人體中樞感覺處理能力,并且脊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內臟器官及肌肉組織的反射神經輸出,進而改變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達到有效治療及改善椎體功能的目的[11]。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聯合美式整脊組患者的VAS、NDI評分均顯著低于推拿組,患側頸豎脊肌平均肌電值低于推拿組,中位頻率高于推拿組,提示實施美式整脊聯合傳統推拿療法能有效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程度及改善頸椎功能,減輕對肩頸部的壓迫。隨訪期間,聯合美式整脊組的復發率低于推拿組,但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次研究樣本數量較少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聯合實施美式整脊療法在矯正患者脊柱生理曲度,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頸椎功能,降低復發率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優勢。
綜上,美式整脊聯合傳統推拿療法治療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程度并改善頸椎功能,減輕對肩頸部的壓迫,進而改善整個肩頸肌群,減少復發。鑒于本次研究樣本數量較少,后續仍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探究驗證。
參考文獻
羅權, 曾嘉濤, 黃蕾, 等. 針推聯合葛根湯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癥狀的緩解作用[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 21(2): 97-99.
陳坤利, 劉元. 美式整脊聯合傳統推拿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J]. 中外醫學研究, 2022, 20(24): 159-163.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研究專家組.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J]. 中華外科雜志, 2015, 53(11): 812-814.
陳園桃. 中醫病證診療常規[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8: 406-407.
嚴廣斌. 視覺模擬評分法[J/CD].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273.
孫兵, 車曉明.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26.
蘭俊超, 梁子威, 蘇嘉寶, 等. “筋骨并重”思想指導下的推拿手法聯合頸夾脊穴龍虎交戰針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2, 22(15): 2888-2892.
陳福建, 莫柳仙, 陳堃. 美式整脊手法與坐位牽引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 2017, 24(36): 51-53.
陳雪梅, 李建軍. 美式整脊在社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9, 22(10): 1182-1186.
王為民, 張君濤, 蘇瑾, 等. 美式整脊手法與坐位牽引方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影像學影響比較[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6, 24(10): 24-27.
劉傳耀, 范思佳, 劉璐, 等. 醫學運動康復技術結合美式整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臨床醫學工程, 2018, 25(7): 88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