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癌經陰道超聲鑒別的診斷效能,以期為子宮內膜病變臨床診斷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東方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病理類型分為對照組(子宮內膜增生患者,86例)和觀察組(子宮內膜癌患者,70例)。兩組患者均行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且所有患者均行病理組織活檢進行病理學診斷,并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鑒別診斷的準確率;對比子宮內膜增生與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處超聲顯像指標及子宮內膜病變組織微血管密度;對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癌典型病例經陰道超聲診斷的影像學圖片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病理檢查共診斷出86例子宮內膜增生,而經陰道超聲共準確診斷出子宮內膜增生83例,誤診2例,漏診1例,診斷準確率為96.51%(83/86),一致性分析顯示,經陰道超聲與病理檢查診斷子宮內膜增生的結果高度一致(Kappa=0.823,Plt;0.05);病理檢查共診斷出7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而經陰道超聲共準確診斷出子宮內膜癌66例,誤診2例,漏診2例,診斷準確率為94.29%(66/70),一致性分析顯示,經陰道超聲與病理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癌的結果高度一致(Kappa=0.854,Plt;0.05);兩組誤診、漏診、準確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顯著厚于對照組,子宮內膜血流阻力指數、血流搏動指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子宮內膜病變組織微血管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經陰道超聲可測量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測定患者子宮內膜血流狀況,評價子宮內膜新生血管生成情況,較為準確地鑒別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且鑒別診斷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作為子宮內膜病變的首要診斷方式。
【關鍵詞】子宮內膜癌 ; 子宮內膜增生 ; 經陰道超聲檢查 ; 鑒別診斷 ; 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6.0098.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6.032
子宮內膜病變屬于婦科疾病,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等。子宮內膜癌早期無典型癥狀,多為陰道不規則出血、有異常分泌物等,該疾病易與子宮內膜增生混淆,不利于患者接受有效的治療,以致延誤病情。刮宮術是臨床診斷該疾病的金標準,通過刮宮術對患者進行病理診斷可明確診斷子宮內膜病變類型,但其具有較高的出血和穿孔風險,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尋找對患者傷害性小且診斷率高的檢查方式對于早期篩查和診斷子宮內膜病變十分關鍵[1]。超聲是臨床中應用廣泛的影像學診斷手段,具有簡單可靠、操作便捷等優勢,可反復多次檢查,便于追蹤病情,患者接受度較高。有研究報道,經過對比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可發現,兩者病理特征和臨床癥狀高度相似[2];而經陰道超聲技術因超聲的探頭與陰道穹窿、宮頸距離近,能清晰顯示子宮各斷面、子宮內膜病變及毗鄰關系,并能提供豐富的病灶信息,且具有可重復性、無創、操作簡單等優勢,在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中被廣泛使用[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宮內膜病變患者應用陰道超聲診斷的臨床價值,以期為臨床診斷、鑒別子宮內膜增生與子宮內膜癌提供新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東方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子宮內膜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病理類型分為對照組(子宮內膜增生,86例)、觀察組(子宮內膜癌,7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7~52歲,平均(36.97±5.84)歲;存在陰道異常出血者20例,腹痛者37例,白帶增多者29例,下腹部有墜脹感者2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5~55歲,平均(36.45±5.37)歲;存在陰道異常出血者21例,腹痛者45例,白帶增多者33例,下腹部有墜脹感者24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疾病診療指南(第3版)》 [4]中關于子宮內膜病變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以上診斷標準相符合者;臨床資料完整者;可順利進行經陰道超聲檢查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心、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者;陰道異常出血原因為外傷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經東方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方法 ①經陰道超聲檢查: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Mindray DC-8),采取時間曲線分析技術(TCA),探頭頻率為5~7 Hz,機械指數保持在0.06~0.19。檢查前指導患者完全排空膀胱,隨后呈截石位,自然放松靜息,將耦合劑涂抹于超聲探頭,隨后為超聲探頭套上避孕套,針對陰道后穹隆處開展連續性掃描,參照點:相同深度的子宮中層肌壁,在二維模式下觀察病灶,以最大界面為觀察適宜角度。以上檢查均由2名操作經驗豐富的超聲醫師完成。②病理檢查:入組患者均通過刮宮術取子宮內膜組織進行病理學診斷,記錄子宮內膜病變類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子宮內膜病變(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患者經陰道超聲診斷的準確率,包括誤診、漏診、陰道超聲與病理診斷符合例數,并對陰道超聲檢查與病理學檢查診斷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癌的一致性進行Kappa檢驗,Kappa值gt;0.75表明一致性極好,0.4~0.75表明一致性較為理想,lt;0.4表明一致性差。②分析子宮內膜病變(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處超聲顯像指標及子宮內膜病變組織微血管密度,包括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血流阻力指數、血流搏動指數,子宮內膜病變組織微血管密度計算方法為:取代表性組織切片,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染色處理,100倍低倍鏡下掃視整個玻片,選擇病變密集位置,然后在400倍高倍鏡下選擇3個區域,對染成棕色的血管數目進行記錄,最后取平均值。③對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癌的典型影像學圖片進行案例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中收集到的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應用Kappa檢驗進行一致性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的準確率比較 病理檢查共診斷出86例子宮內膜增生,而經陰道超聲共準確診斷出子宮內膜增生83例,誤診2例,漏診1例,診斷準確率為96.51%(83/86),一致性分析顯示,經陰道超聲檢查與病理檢查診斷子宮內膜增生的結果高度一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Kappa=0.823, Plt;0.05);病理檢查共診斷出7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而經陰道超聲共準確診斷出子宮內膜癌66例,誤診2例,漏診2例,診斷準確率為94.29%(66/70),一致性分析顯示,經陰道超聲檢查與病理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癌的結果高度一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Kappa=0.854, Plt;0.05);兩組誤診、漏診、準確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子宮內膜病變患者超聲顯像指標及微血管密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顯著大于對照組,子宮內膜血流阻力指數、血流搏動指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子宮內膜病變組織微血管密度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典型病例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影像學圖片 患者1,30歲,臨床表現經期延長。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二維超聲模式觀察子宮內膜回聲情況,圖像顯示子宮內膜增厚,回聲不均勻,內膜與子宮分界清晰,見圖1-A;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查顯示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診斷為子宮內膜增生,見圖1-B。患者2,50歲,臨床表現不規則陰道出血。經彩色多普勒超聲二維超聲模式觀察子宮內膜回聲情況,圖像顯示子宮內膜回聲不均、雜亂,內膜形態、輪廓不規整,基底線回聲模糊,與子宮局部肌層分界欠清,見圖2-A;CDFI檢查顯示可見較豐富血流信號,診斷為子宮內膜癌,見圖2-B。
3 討論
子宮內膜疾病的發生與雌激素分泌長期處于紊亂狀態有關。子宮內膜疾病發生早期具有良性、可逆性且缺乏典型癥狀的特點,大多數患者在體檢中被篩出,部分患者由于診斷不及時而發展成惡性病變。子宮內膜增生是由于內膜基質和腺體異常發育使內膜增厚,臨床癥狀輕微;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大多數患者在出現陰道異常流血、下腹部隱痛等癥狀時才至醫院就診,此時已喪失最佳診療時機。既往臨床中多利用病理學檢查對兩者進行診斷,其具有其他診斷手段難以比擬的準確度,但病理學診斷難以準確定位病理靶區,不利于醫師獲取子宮肌層浸潤情況[5]。
彩色多普勒超聲通過不同組織對超聲波的吸收、反射不同,從而對不同組織進行層次、結構等方面的評估,其是無創操作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技術,其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患者接受度高。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病變能夠提供清晰的病灶信息,如病灶回聲、內部結構的變化、病灶及附件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等,具有副作用小、可重復性檢測等優勢[6]。在子宮內膜病變發展至晚期時,陰道超聲能夠顯示子宮內部病理變化與淋巴結轉移情況,相較于腹部超聲,其對腫瘤細胞侵及組織、肌層的情況顯示更清晰[7]。此外,陰道探頭的頻率、像素均較高,具有較強的圖像分辨能力,可提供更準確的子宮內膜病變信息。經陰道超聲是腔內超聲,該診斷手段穩定性好,不受患者體型、腹部瘢痕及腸腔充氣等問題的干擾,降低了脂肪組織對聲束的吸收,適用范圍廣。子宮內膜癌患者由于癌細胞異常增殖和惡性腫瘤浸潤性生長導致邊界不規則,內膜厚度升高且病灶回聲顯示不均勻,與鄰近組織分界不清晰,經陰道將探頭直接放入陰道內,可直接觀察子宮頸、子宮體與子宮腔內的病變,進而對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癌進行鑒別區分[8]。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增生的準確率為96.51%,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準確率為94.29%,一致性分析顯示,經陰道超聲檢查子宮內膜癌和子宮內膜增生與病理檢查結果高度一致,提示在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中,經陰道超聲檢查具有較好的診斷準確性,可準確鑒別兩種子宮內膜疾病的種類。
血流阻力指數可定量檢測遠端病變組織微血管循環阻力,評估病灶中血管生成情況,血流搏動指數主要受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平均流速的影響,可體現整體微循環血流速度、血管阻力高低和灌注狀況;由于病灶新生血管壁較薄,血液經正常壓力流入新血管時其阻力降低,導致血流阻力指數、血流搏動指數值降低[9]。子宮內膜癌是雌激素依賴型腫瘤,在雌激素長期作用下,子宮內膜可能出現增厚現象,通過陰道超聲檢查可清晰顯像子宮腔內積液程度,顯示子宮內膜病灶血流動力學信號。腫瘤的生長主要依靠新生血管的形成,微血管密度是對腫瘤細胞血管生成進行評估的定量指標,可對腫瘤新生血管進行反映,數值越高,腫瘤新生血管生成越多,且相比于正常血管,腫瘤新生血管不具備完整的微循環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間接評估腫瘤新生血管情況,表現為高流速低阻力,即子宮內膜血流阻力指數、血流搏動指數均降低[10]。本研究中,經陰道超聲診斷后,觀察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顯著厚于對照組,子宮內膜血流阻力指數、血流搏動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子宮內膜病變組織微血管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較于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微血管密度更高,超聲形態學和血流動力學指標均存在明顯改變,經陰道超聲檢查可作為鑒別子宮內膜病變的重要參考依據。
綜上,經陰道超聲能夠測量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測定患者子宮內膜血流狀況,評價子宮內膜新生血管生成情況,較為準確地鑒別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患者,可作為子宮內膜病變的首要診斷方式,值得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邵迎華, 楊秀梅, 劉洋, 等. 宮腔鏡與超聲對子宮內膜病變診斷的對比研究[J]. 中國醫學裝備, 2022, 19(7): 103-106.
王忠波, 劉青, 鞏雪, 等. 經陰道超聲和腹部超聲對子宮內膜病變診斷對比觀察[J]. 臨床研究, 2017, 25(3): 12-13.
古作嫻, 翁貞華. 經陰道超聲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癌及子宮內膜增生癥的價值分析[J]. 中國性科學, 2020, 29(2): 27-30.
馬丁. 婦產科疾病診療指南[M]. 3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3: 107-110.
孫艷紅. 經陰道超聲技術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應用價值及影像學特征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0, 33(1): 127-128.
王莉.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掃查子宮內膜癌聲像圖特征及其在病理分期中的應用價值[J].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8, 20(2): 98-101.
楊文惠, 丁莉, 唐飛. 經陰道彩超與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效能分析[J].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2022, 40(3): 490-493.
武艷嬌, 馮金鳳, 陳宇翔, 等. 超聲診斷在子宮內膜癌和子宮內膜增生癥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 中國醫藥, 2022, 17(5): 727-730.
馮金鳳, 武艷嬌, 陳寶霞, 等. 子宮內膜病變組織血流參數測定在良惡性病變鑒別中的價值[J]. 疑難病雜志, 2021, 20(8): 807-810, 815.
李春苑, 楊璞, 梁杏芬, 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子宮內膜癌患者血流參數與微血管密度的關系探討[J]. 實用醫技雜志, 2018, 25(12): 1328-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