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謝綜合征是一類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的疾病,臨床常見于中心性肥胖、存在原發性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紊亂等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隨病情發展會逐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但由于代謝綜合征的病因病機尚未完全不明確,且臨床癥狀復雜多變,西醫目前尚限于對癥治療,通過西藥對患者的血壓、血糖及血脂進行控制,并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僅可暫時控制癥狀,但不能根除病因,且需長期用藥,導致患者產生諸多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較差,導致整體西醫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基于辨證論治的中醫藥采用整體性和個體化治療相結合在防治代謝綜合征中有顯著的療效,也彰顯了中醫的特色和優勢,現分別從代謝綜合征的中醫病因病機、中醫辨證治療原則、中醫藥治療方案等方面進行綜述,為中醫藥在代謝綜合征中的臨床治療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代謝綜合征 ; 中醫藥 ; 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5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6.0125.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6.041
代謝綜合征是一類由于肥胖、胰島素抵抗等因素所引起的代謝紊亂癥候群,已逐漸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一類慢性疾病,該疾病包括血脂異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糖耐量受損等,涉及范圍較廣,且各項疾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系,該疾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因此,應及時對代謝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2]。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可延緩疾病進展,但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藥物不良反應,療效欠佳。由于中醫藥近年來也得到了醫學界多位學者的認可,具有多靶點、保護靶器官、患者依從性較好等各種優勢,可彌補西醫治療時存在的不足。代謝綜合征在中醫學中屬于“濕阻”“肥胖”等范疇,該病主要病機為飲食不節、臟腑虛損,臨床上應根據其不同的辨證分型進行治療[3]。有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代謝綜合征與調節胰島素信號,抗氧化應激,減輕機體炎癥反應,降低游離脂肪酸生成,改善腸道菌群等多靶點作用有關[4]?;诖?,本研究針對中醫藥在代謝綜合征中的應用、作用機制及其研究現狀等進行系統性的綜述,現歸納總結如下。
1 代謝綜合征的中醫病因病機
目前,中醫界各學者將代謝綜合征歸屬于“脾癉”“消渴”“胸痹”等范疇,中醫認為其產生與先天遺傳有關,又是后天多飲多食、肥胖少動的結果,一般認為該疾病的發病與肝、脾、腎三臟有關,多由痰濁、瘀血、郁熱、毒邪、氣血陰陽失調等因素所導致。陳淑嬌等[5]進行相關研究后認為,代謝綜合征的關鍵病理為痰濁,是由于患者機體出現痰濕、瘀血,從而阻滯臟腑經絡、血氣津液的運行,引起機體氣血虧虛、陰陽虛損、虛實夾雜而致。而何忠義等[6]認為,過逸少動、飲食不節、臟器虛弱、稟賦不足為代謝綜合征的根本病機。王瑤瑤等[7]對代謝綜合征進行研究后認為,代謝綜合征的核心病機為痰濁中阻、升降失常,而水液代謝受阻可阻滯經絡,形成瘀血,而后病發。代謝綜合征病位主要在肝、脾、腎等臟腑中,脾臟功能的減弱可降低機體內水谷物質的轉化,造成物化失調,從而引起大量痰濁瘀積在體內,代謝綜合征患者體內持續性肝郁氣結可引起機體氣機逆亂,脾胃失調,自此藏匿病根。
2 中醫辨證治療
由于引起代謝綜合征的病因較多,目前臨床上暫無統一辨證分型。隨著中醫學的發展,有關代謝綜合征的辨證分型得到了多位學者的研究,并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總結個人臨床經驗進行辨證。
2.1 分階段辨證治療 在劉亞丹等[8]研究中將代謝綜合征的臨床動態演變過程進行分類,分為4態別、3階段,其中4個態別分別為郁、熱、虛、損,而3個階段分別為肥胖階段、脾癉階段及絡、脈并發癥階段,各階段分別以“郁”態、“郁、熱”態、“虛、損”態為主。而在劉魯豫等[9]研究中,將代謝綜合征共分為3階段,為早、中、后期,并認為在代謝綜合征的發病早期階段時,多以氣郁痰濁證為主,此時治療應以行氣化濕、解郁滌痰、降濁為主;而中期階段多以痰瘀互結證為主,此時治療應以健脾化痰、消瘀益腎為主;發展至后期階段時多以虛證為主,此時治療應以補肝益腎為主。羅輝等[10]研究表明,代謝綜合征有著“痰、瘀、熱、虛”等特征,并根據其特征分為初期痰濁滋生期、中期痰瘀形成期、后期痰瘀入絡期3期,其中,初期痰濁滋生期多以痰濕為主,此時主要進行有效預防,調節患者飲食和情志即可;中期痰瘀形成期時多以瘀血、痰濁、瘀熱為主,此時應以化瘀清熱、通絡豁痰為主要治療原則;后期痰瘀入絡期時多以腑臟功能衰退為主,此時治療應以活血降濁、通絡祛邪為主。因此對于代謝綜合征患者,可據其所處的不同辨證階段采用針對性的中醫治療方案。
2.2 分證型辨證治療 成杰輝等[11]研究表明,代謝綜合征以痰熱互結證、痰濕中阻證、脾虛濕盛證、痰瘀互結證、氣陰兩虛證為主要證型分布,痰濕瘀、氣陰虛、氣滯為主要病機,脾、胃、肝為主要病位。左海寧等[12]研究中納入了308例代謝綜合征患者,通過各項癥狀與結果將其分為6種不同的中醫證型,分別為痰濕中阻證、脾虛濕盛證、痰熱互結證、肝火亢盛證、兼夾血瘀證、肝腎陰虛證。張海宇等[13]進行研究并得出,代謝綜合征常見中醫證型為痰濕證、氣虛證、陰虛火旺證,痰濕、氣虛、陰虛均為其主要證候要素,肝、脾、腎為主要病位。另有研究將代謝綜合征分為5種中醫證型,分別為痰濁內阻證、濕濁瘀滯證、肝陽上亢證、陰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其中痰濁內阻證應以健脾化痰為主進行治療;濕濁瘀滯證應以活血祛濕、化瘀泄濁為主要治療原則;肝陽上亢證治療以平肝潛陽為主;陰虛血瘀證應以養陰祛瘀法進行治療;氣陰兩虛證則以益氣養陰為主要治療原則[14]。由上述研究內容和結果可得出,代謝綜合征多是由于氣滯痰濁逐漸發展為氣血陰虛所致病,治療應從肝、脾、腎著手,將代謝綜合征患者的早、中、晚期明確進行區分,可正確了解痰濕、痰熱或虛損等病理變化,可根據痰濁中阻、肝郁脾虛、氣陰兩虛、痰瘀阻絡、陰陽兩虛等中醫證型合理進行代謝綜合征的辨證論治。
3 中醫藥治療代謝綜合征
3.1 中醫專方專藥治療 在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藥治療過程中,中醫界各位學者將前人理論與自己臨床實踐進行結合,研制出各類具有臨床特色的中藥專方,在代謝綜合征的治療中起到了顯著效果[15]。史艷[16]研究中納入110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為55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對癥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參苓健脾化濕湯進行治療,該湯劑組方為黨參、炒白術、澤瀉、山藥、薏苡仁、茯苓、荷葉、砂仁、三七等,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均與對照組比明顯降低,表示中藥復方對于控制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血糖水平效果更為明顯,有著活血化瘀、祛濕降濁、益氣健脾等作用。還有相關研究,將代謝綜合征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常規西藥治療與健脾利濕化濁湯治療,結果得出,采用健脾利濕化濁湯治療的患者血壓、血糖水平均低于常規西藥治療的患者,表示健脾利濕化濁湯可達到清熱化痰、活血化瘀作用,改善患者血壓、血糖水平,延緩疾病進程,療效顯著[17]。根據上述研究可得出結果,代謝綜合征患者治療時應首選健脾化痰、活血祛瘀類藥物,從而達到改善脾失健運、調節機體血壓、血糖水平等目的,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3.2 針灸治療代謝綜合征 針灸屬于中醫學中的傳統特色治療方式,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對人體經絡進行疏通,調整氣血陰陽,從而激發患者機體自我調節能力,在代謝綜合征患者的治療中已逐漸應用[18-19]。有研究將76例代謝綜合征患者分為西藥組與針藥組,西藥組患者使用常規西藥治療,而在此基礎上針藥組患者加用針刺治療,針刺選取膻中、中脘、天樞等穴位,1次/d,10次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針藥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均低于西藥組,表明在基礎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針刺可以明顯改善代謝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糾正患者糖脂代謝紊亂,提高療效[20]。
3.3 中藥注射液治療 通過現代醫療技術,將傳統各類中藥制成注射液,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治療,可更好地發揮藥效,進一步保障治療效果。中醫界各位學者針對中藥注射液在代謝綜合征患者中的治療效果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因代謝綜合征可累及腎臟疾病,可使腎血管入球小動脈和腎小球同時受累,腎臟局部血流動力學異常,造成腎臟高灌注、高濾過,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內壓升高,最終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引發腎臟不可逆性損傷。龍利等[21]研究將64例代謝綜合征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并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西藥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應用腎康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體內的尿素氮、血肌酐、蛋白水平及血脂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腎康注射液對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多向調節,從而改善腎臟高灌注、高濾過狀態,增加腎血流量,減輕腎小球內血液高凝狀態,有效降低尿蛋白漏出,延緩腎臟纖維化和腎功能的喪失。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得,采用中藥注射液治療可有效改善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腎功能、抑制腎臟纖維化、調節血脂水平,降低代謝綜合征患者發生腎臟損害的風險。
3.4 穴位貼敷治療 穴位貼敷屬于中醫特色理療方法,可根據患者病情選取所對應的藥方,后將中草藥熬制為藥膏,將藥膏貼敷于相對應的穴位,既可對機體穴位產生刺激作用,也可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的直接吸收發揮其藥理作用,從而保證雙重治療效果,且藥物經皮膚直接吸收后,不通過肝臟,故可避免肝臟各種消化酶對藥物成分的破壞,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治療中。有研究表明,穴位貼敷治療代謝綜合征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謝[22]。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得出,穴位貼敷可直接發揮藥物作用,并減少患者肝臟不良反應,治療效果顯著。
3.5 艾灸治療 艾灸屬于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艾灸即為艾葉所制成的艾條、艾柱,將其點燃并靠近患者皮膚后,所產生的艾熱可對相應穴位產生刺激,并且艾灸可通過升高患者局部皮膚溫度,增強患者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以此調節機體內循環,疏通經絡,調節機體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新陳代謝能力[23]。有研究表明,艾灸通過溫補氣陰兩虛之不足,溫通瘀滯經絡,以調節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其作用機制為艾灸可加速三酰甘油代謝,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調整胰島素分泌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達到調脂、降糖的目的[24]。
3.6 中醫藥結合治療 代謝綜合征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可對人體多個系統功能造成嚴重危害,因此,單一治療方式效果有待提高。目前,中醫藥治療代謝綜合征的研究在現階段還相對較少,為進一步提高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療效,考慮可將中醫各類治療方法相結合進行治療。中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推拿、刮痧、拔罐、針灸療法等,部分學者將各項中醫療法進行結合,比如耳穴貼壓結合拔罐、推拿結合針灸療法等[25-26]。王富春等[27]研究中,納入240例代謝綜合征,依照治療方式分為針刺+推拿+中藥組20例、針刺組20例、推拿組20例、中藥組20例,研究結果顯示,針灸、推拿結合中藥治療代謝綜合征效果明顯優于單一干預其他治療方法組,提示中醫藥結合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療效。在使用中醫藥進行治療代謝綜合征時,應對患者的運動、飲食等各方面進行嚴格監測與控制,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對應干預措施,可提升患者依從性,從而將中醫治療聯合運動、飲食治療代謝綜合征聯系在一起,可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4 小結與展望
中醫學在治療代謝綜合征患者的過程中,可更為全面地對疾病進行辨證,能夠對機體各項功能進行整體調節,并在應用中醫外治的同時,研制有效的中藥注射液,可從多方面治療代謝綜合征,治療方式方便、快速,且有著較高的臨床效果。另外,中醫藥治療代謝綜合征患者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據目前中醫學發展來看,代謝綜合征的證候群病理病機尚未統一,而代謝綜合征的辨證、命名及其治療后的療效判定均未嚴格規范,從而造成觀點眾多卻無統一標準的局面。因此,在代謝綜合征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各個學者各持己見,擬定不同的治療方案,雖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針對性治療,但對于患者機體功能的整體性缺乏關注。故臨床應加強代謝綜合征相關知識的宣傳,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而在治療過程中應以中醫傳統方劑為基礎,研制出更為有效的中醫治療藥物,并進行多中心、多樣本量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從而進一步確定代謝綜合征的中醫病因、病機,并明確中醫診斷標準與辨證標準,奠定更好的中醫藥治療基礎。
參考文獻
DE TORO-MARTIN J, ARSENSULT B J, DESPRES J P, et al. Precision nutrition: A review of personalized nutritional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J]. Nutrients, 2017, 9(8): 913.
BRUNO R M, REESINK K D, GHIADONI L. Advances in the"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 Focus on endothelium, carotid mechanics and renal vessels[J]. Nutr Metab Cardiovas, 2017, 27(2): 121-128.
馮興中, 王多吉, 張韋華. 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藏醫醫理特征探析[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9, 34(3): 1144-1147.
姜雯, 梁曉春. 中醫藥防治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的研究進展[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14(7): 1028-1032.
陳淑嬌, 李燦東, 賴新梅, 等. 160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中醫證候特點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5, 30(3): 689-692.
何忠義, 于澄. 代謝綜合征中西醫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15): 196-198.
王瑤瑤, 李繼安, 于文霞. 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臨床診治思路與體會[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0, 18(8): 119-121.
劉亞丹, 燕樹勛, 段飛. 代謝綜合征中醫證候分布規律[J]. 中醫學報, 2022, 37(5): 1059-1066.
劉魯豫, 劉愛霞, 王露露, 等. 老年代謝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及預防措施[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21, 32(3): 107-110.
羅輝, 王琦. 中醫體質類型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性研究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9(4): 325-334.
成杰輝, 楊蕾, 陳鮮花, 等. 代謝綜合征患者中醫體質分型與相關代謝指標關系研究[J]. 山西中醫, 2014, 30(8): 42-45.
左海寧, 盧雪巖, 李海玉, 等. 代謝綜合征與慢性腎臟病的相關研究及中醫分型[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3, 19(2): 163-165.
張海宇, 茍筱雯, 趙生慧, 等. 態靶辨證在痰熱互結型代謝綜合征的運用: 小陷胸湯加威靈仙、紅曲、三桑[J]. 遼寧中醫雜志, 2020, 47(6): 1-3.
趙玉敏, 李婭瓊, 胡艷萍. 蟲類藥配伍治療痰瘀互結型代謝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20, 12(27): 144-146.
孫靖亮, 徐鐵巖. 基于腦腸軸理論探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心身同治法”治療代謝綜合征[J]. 河北中醫, 2021, 43(6): 1025-1028.
史艷. 參苓健脾化濕湯加減治療代謝綜合征患者的效果研究[J]. 醫藥論壇雜志, 2021, 42(21): 129-132.
馬曉剛, 孫書焰. 健脾利濕化濁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代謝綜合征療效觀察及對脂聯素和性激素結合球蛋白的影響[J]. 河北中醫, 2020, 42(8): 1194-1198.
JIANG R S, ZHANG X L, ZHENG Y, et al. Acupuncture for metabolic syndrome: 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Medicine, 2022, 101(43): e31532.
吳曉亮, 孫建華, 艾炳蔚, 等. 吳旭教授“通督溫陽法”在代謝綜合征個體化針刺治療中的應用[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4, 29(6): 1887-1889.
陳杰, 邢海嬌, 李青, 等. 針刺對代謝綜合征糖脂代謝紊亂的調節作用研究[J]. 中國針灸, 2017, 37(4): 361-365.
龍利, 盧遠航. 腎康注射液治療代謝綜合征腎損害的臨床觀察[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 14(4): 46-47.
肖姣, 陳幼楠, 王賓, 等. 振腹療法對代謝綜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人體測量學指標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0, 20(14): 2686-2689, 2634.
閆美怡, 李思博, 劉陽. 中醫治療血脂異常研究進展[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21, 35(4): 129-131.
馬明云, 姜勁峰, 周小云, 等. 艾灸對高脂血癥患者血脂、血糖的影響[J]. 上海針灸雜志, 2012, 31(8): 535-536.
虞春華. 耳穴壓豆聯合拔罐為主治療肥胖型2型糖尿病35例觀察[J]. 浙江中醫雜志, 2016, 51(6): 448.
王譯, 湯詩, 馮燕華. 腹針結合耳穴貼壓治療代謝綜合征腹型肥胖臨床觀察[J]. 河南中醫, 2020, 40(9): 1422-1425.
王富春, 劉明軍, 樸春麗, 等. “通經調臟法”治療代謝綜合征臨床研究[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 28(4): 59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