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郭沫若對河上肇的接受及其左轉問題

2023-12-29 00:00:00馮瑤李致
郭沫若學刊 2023年1期

摘" "要:郭沫若的思想在1920年代中期發生明顯“左轉”。這種變化契機導源于翻譯河上肇的著作《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方面顯示出郭沫若面對早年思想困境與危機借以尋求思想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其接受馬克思主義并重建思想根基的過程。郭沫若在接受河上肇關于社會/政治革命思想實現“左轉”的同時,思考并形成切合中國社會實際發展邏輯的革命主張論與革命文藝論,完成對河上肇著作思想本身的超越。由于強調思想的實際功利性與文藝的現實能動作用,郭沫若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偏頗與失衡,借助歷史研究以及對文藝觀的調適完善,他再次實現與時代的互動。

關鍵詞:郭沫若;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翻譯思想;“左轉”

中圖分類號:K82" D09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7225(2023)01-0010-06

1920年代中期,郭沫若的思想發生“左轉”。在文學和文化史上,郭沫若的“左轉”具有癥結意義:一方面,它關聯五四時期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于20世紀啟蒙與革命、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等核心命題的思考與抉擇;另一方面,郭沫若思想“左轉”及其文藝創作實踐成為20世紀知識分子有機生成的獨特范例。目前的研究仍然很少從郭沫若在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的翻譯實踐中如何接受河上肇的著作思想及其對于郭沫若革命思想的內面生成所產生的作用與效力。因為“本書的翻譯極大地增進了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但由于該書在1951年再版之后沒有再版印刷,因而,除了郭老的自白之外,學者對這本書對郭沫若思想轉變的作用就缺乏深入的認識”。學界研究成果主要著力于行為實踐層面/外部因素分析郭沫若思想轉折的多方面動因,在一定程度上遮蔽掉時代主潮中郭沫若自身思想意識層面的纏繞糾葛。更進一步而言,倘若沒有社會改造與革命思想這一意識層面之“因”,就沒有郭沫若南下廣州、孤軍社分歧、“醒獅派”論爭,繼而“左轉”之“果”。因此,探討郭沫若在翻譯實踐中是如何接受河上肇著作中的政治經濟學思想與無產階級唯物論主張并實現超越,以及這些思想主張如何影響郭沫若“左轉”后的革命實踐與文藝創作便成為繞不開的核心問題。

一、“告別”

郭沫若的左轉問題既有留學日本的時代環境因素,又是其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早就有革命的情緒和要求,希望對于馬克思主義能夠有一番深入的了解”。郭沫若早年曾一度接受泰戈爾、惠特曼、歌德的文藝創作思想,主張遵從內心真情實感,張揚個性,充盈著浪漫激情與理想藍圖。1923年4月,郭沫若第一次攜妻子安娜(佐藤富子)和三個兒子從日本回國,這次回國與此前自己只身返回上海的情形有所不同,攜家眷回國不僅帶給郭沫若生活生計上的顧慮與困擾,物質條件的現實窘境拮據也使郭沫若陷入絕望的淵藪與悲哀的蛛網,郭沫若此前的無限熱情與呼號在殘酷現實面前冷卻下來:“在文學是不值一錢的中國,他的物質上的生涯也就如像一粒種子落在石田,完全沒有生根茁葉的希望了”。早期詩作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靈與肉”的矛盾沖突已然在現實困境面前于事無補,猝然轉化為悲哀情緒與苦難表達。如果說發表于1922年的《南風》《白云》《新月》《雨后》《天上的街市》(《詩五首》)昭彰的是個人情感與情緒的自然流露,洋溢著知識分子細膩敏感的情思音弦,那么,一年后的小說集《漂流三部曲》則在內容和情感傾向上發生明顯變化。《歧路》刻畫了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舊社會的不幸遭遇,字里行間透露著個體在社會黑暗與現實面前強烈的反抗與不屈。《煉獄》癥結性地表明知識分子在與妻兒分別后,在國內過著煉獄般的痛苦生活。隨后發表的《未央》《圣者》等作品也預示出郭沫若逐漸疏離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深入社會筋絡去發掘社會不平等起源的傾向。“靈與肉”的苦悶與低徊被“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所取代,他由此而喊道:“別了!低回的情趣!別了!虛無的幻美!別了!否定的精神!”

1924年2月,郭沫若委托鄭伯奇將自己的妻兒四人送回日本福岡,自己許諾“待把《周報》辦滿了一年之后再往日本”,后來他自白道:“我把妻子送走了之后,寫了那《歧路三部曲》,盡性地把以往披在身上的矜持的甲胄通統剝脫了”。“甲胄通統剝脫”的結果便是自我棄醫從文的選擇,想要借助筆椽的力量改造社會與民族國家,加之自我苦痛悲哀的生活經歷與創傷體驗的雙重作用,使郭沫若在反思清算自我思想與劃分階級等級的過程中,逐漸明晰自我的階級定位與思想錨點。

郭沫若對自我思想的反思清算與重新定位并非一蹴而就,他一方面重新認識到早年追尋歌德“韻文的游戲者”的階級屬性,認為歌德“做了隈馬公國的宰相以后,他老實退回到封建陣營里去了”,也自覺與拜倫訣別:“他是貴族,他有錢有幸福,他的世界終不是我的世界”,又與廚川白村所倡導的無差別的“共有人道主義”分道揚鑣,他對資產階級的區分與定位方式產生深刻懷疑,認為“只有不努力地去捕捉人性真實性的人才是資產階級”。另一方面,蘇聯“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日本,無產階級理論與革命斗爭實踐在日本廣泛傳播,這也使郭沫若愈發審視社會貧富差距產生的矛盾根源。此時的郭沫若雖沒有自覺拿起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斗爭武器,卻在另一維度上開展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前的思想清理與歸置工作,更顯出投身社會改造與革命實踐的迫不及待:

列寧先生卻只在一旁喊叫/“為階級消滅而戰喲!/為民族解放而戰喲!/為社會改造而戰喲!/至高的理想只在農勞!/最終的勝利總在吾曹!/同胞!同胞!同胞!……”/他這霹靂的幾聲/把我從夢中驚醒了。

郭沫若在生活窘迫和物質條件困苦的現實條件面前,對自我早期藝術理念的懷疑與否定,一方面促使其自覺反思早期藝術追求的得與失,尋求藝術理論的現實下沉;另一方面,轉折背后呈現出的過渡形態同樣表明郭沫若思想本身的復雜特質。早期思想形成所賴以的多維與異域資源,作為“存在物”的本質化屬性使郭沫若在轉向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必然經歷思想反思、清算,到再造塑形的“蛻變—生成”階段。換言之,郭沫若面對現實困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尋找到思想出路與現實出發點,而前提則是對于早期思想的系統清算與告別。郭沫若借馬克思主義找到了思想與實踐層面的接榫點,而促成這一轉變的契機恰是自我的翻譯實踐——翻譯日本經濟學家河上肇著作《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

二、接受與超克:翻譯實踐與

革命思想的內面生成

1924年4月1日,郭沫若離滬東渡日本。他在致成仿吾的信件中坦言自己“半月以來只在譯讀河上肇的《社會制度與社會革命》,總怕還要三個禮拜才能完工”,郭沫若在翻譯河上肇著作的過程中,對社會革命和文藝創作產生全新認識。郭沫若的翻譯實踐使他不再徘徊于思想的十字路口,而發掘出理想與現實沖突帶來的消極苦悶之根本原因,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的譯出,不僅使郭沫若“從文藝運動的陣營里轉進到革命運動的戰線里”,更為重要的是,他借河上肇社會發展思想看清社會本質與發展規律的客觀現實,“歧路”不再彷徨,實現思想“再生”:

我從前只是茫然地對于個人資本義懷著憎恨……這書的譯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一個轉換的時期,把我從半眠狀態里喚醒了的是它,把我從歧路的彷徨里引出了的是它,把我從死的暗影里救出了的是它,我對于作者是非常感謝,我對于馬克思列寧是非常感謝。

在這封信中,郭沫若真摯地流露出尋找到新出路與棄絕彷徨的坦誠心情。無疑,河上肇的著作《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所內蘊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與社會改造理論在翻譯實踐中被內化吸收,但值得關注的是,郭沫若對于河上肇著作思想的接受也并非自發使然。換言之,郭沫若在翻譯實踐中對于河上肇著作中社會理論/革命思想的接受與郭沫若自身秉持的翻譯思想有密切關系。翻譯思想作為郭沫若意識層面的重要構成與方向指導,一方面使他在翻譯實踐中更好地領會河上肇的社會思想論述,另一方面使郭沫若有目的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對照分析。因此,郭沫若的翻譯觀之于自身思想轉變產生的作用力與接受河上肇著作中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與經濟社會分析思想同等重要。

郭沫若翻譯西方經典作家作品的過程,也是其翻譯思想從無到有、從雛形到成熟的生成與發展過程。1922年,郭沫若撰文《論文學的研究與介紹》,指出對于翻譯工作的認識:“他(指翻譯家——引者注)于移譯之前,果如對于所譯的作品下過精深的研究,有了正確的理解……那他所產生出來的譯品,當然能生莫大的效果”。郭沫若在此強調,譯者倘若沒有在翻譯工作開始之前對所譯作品有過全面細致的認識,所譯出的作品便會大打折扣。郭沫若在譯作《雪萊的詩》小序中談道:“我能感聽得他的心聲,我能和他共鳴,我和他結婚了,——我和他合而為一了。”。這種翻譯“共鳴說”既要求譯者對作家創作的主觀經驗產生感觸與共鳴,又要求將“自我”融入所譯作品之中,深刻體悟內蘊其中的思想價值。由此,反觀郭沫若翻譯《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其翻譯思想與接受河上肇著作觀點之貼合的邏輯不言而喻。

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為總體框架,上中下三篇在結構上緊密勾連。開篇指出舊組織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無法展開的有限性,因此有必要進行社會主義社會革命或實現社會革命的政治革命,繼而指出人類歷史與社會發展規律,即在不平等的歷史狀況下勞動大眾/無產階級的未來出路——社會主義——的理論構想:“無產階級將運用自己的政治的統治,為著一步一步地從資產階級那兒奪取一切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手里,即是說,集中在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而盡可能迅速地增殖生產力的總量”。河上肇著作中對于社會發展變革的理性分析不僅使郭沫若認清自我苦悶的社會根源,也使他“開始轉入了對于辯證唯物論的深入的認識”,“從以前的浪漫主義的傾向堅決地走到現實主義的路上來”。

具體而言,郭沫若在譯成《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并接受河上肇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過程中,一個癥結點突出體現在郭沫若對于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辯證關系的理解上。河上肇認為,“馬克思所說的社會革命,是社會全體升進了一個進化的階段的。那是舊的較低的生產諸關系推移向新的較高的生產諸關系時所生的社會經濟基礎變動和隨之而起的上層建筑全部的變革。……而政治革命是‘橫在社會進化途上的一個插曲’。那不過是政治局面上所起的政權移動的一個歷史事件罷了”。可見,河上肇認為社會革命需基于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革之上,在政治革命這一維度上,河上肇并未將其放入社會革命發展的必然性框架,而是認為政治革命依附于社會革命的成敗得失,“支持所有能夠促進社會革命以及為了社會革命而進行的政治革命的做法”。河上肇之所以與馬克思主義經典唯物論者在此問題上看法一致,是因為他們都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視為實施政治改革的先決條件,“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而恰恰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問題,卻并未被河上肇納入考察范疇當中:“在本書中,關于社會主義的組織之實現上所必需的生產力發展程度的研究是省略了的。……據我看來,這個問題有作世界的(即不使限定于一國)考察之必要”。上述這些觀點在郭沫若的思維框架中卻產生顛倒性看法。郭沫若聲稱,“總之我對于河上先生所說‘時機尚早的社會革命是招生產力之減退,而終歸于失敗,即以此為目的之政治革命縱可成功,而其成功亦不外限于政治革命而話’的話,我是不敢贊成的”。郭沫若進一步區分了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的分野,主張先行政治革命奪取國家政權作為實施社會革命的現實前提,“我是相信在產業未進步、物質條件未具足的國度中以實現社會主義為目的之政治革命是愈早愈好的,……政治與經濟并不能同時解決,要在改革政治以改革經濟為目的耳”。顯然,郭沫若是將河上肇的理論觀點作為再出發的前提與預設條件,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的同時聯系并取法于1917年蘇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反觀中國社會發展實際,認為中國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更快地實現政治革命,借以打碎舊有封建國家機器,獲得社會革命與社會發展的生存條件與發展空間,這與馬克思通過研究必然世界發現社會因果律相接洽。因此,相較于河上肇著作中所論觀點而言,郭沫若關于中國社會問題的探討更具周延性與合理性,在接受河上肇關于社會革命相關論點的基礎上,完善并超越河上肇關于政治/社會革命發展理論的論述框架。

基于上述思想的指引,郭沫若主張革命的思想傾向愈發鮮明,這集中體現在與《孤軍》同人的論爭分歧中。1923年《孤軍》雜志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號刊出“推倒軍閥專號”,壽康、肅清等孤軍社同人主張在維護現行民國法律體制的前提下“推倒軍閥”。壽康在《什么是軍閥怎樣倒軍閥》中稱:“我們要想推倒軍閥,……強制軍閥去伏法就范,進而言之,我們有了實力,我們方才能夠實實在在地推倒軍閥”。同樣,肅清《推倒軍閥的具體辦法》也提出“促進裁兵、實行裁兵和裁兵善后”三層辦法。可見,壽康和肅清都試圖在現行法律規則的范疇內進行某種調試,以達到“推倒軍閥”之目的,而未曾將推翻/顛覆結構化體制以“另起爐灶”作為“推倒軍閥”之必要手段。相反,郭沫若則旗幟鮮明地發出借“革命”來達至“推翻”的呼號。對“革命”的直接呼號顯然與《孤軍》同人竭力維護法律制度的因循不相一致,盡管此一期的《孤軍》特意添加“同人附注”以示說明:“文字里面雖有鼓吹革命的地方,一見似乎與《孤軍》護法的意思有些出入,然仔細考察起來,沫若先生所謂革命單指撲滅軍閥而言,非調約法也可拋棄,讀者切勿‘以辭害意’!”顯然,孤軍社同人并未找尋到謀求變革舊社會的根本方法——暴力革命。與此相反,郭沫若在接受河上肇社會/政治革命思想的同時加以反思與超越,這就使得郭沫若不僅掌握了馬克思關于社會/政治革命與經濟社會分析的方法論,同時也開掘出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的革命主張論。

三、“左轉”的有限性與完善可能

郭沫若在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的過程中,一方面接受經濟社會分析方法之于變革中國舊有制度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反思棄絕自我早期所認同的泰戈爾、拜倫等人的文藝思想。因此,與其說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與郭沫若轉向革命是同構共生之關系,不如說郭沫若在翻譯實踐/學習認知中完成對前期自我創作所服膺的表現主義、浪漫主義、主情主義的系統清算,這種翻譯與體認的過程在雙向展開的維度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下沉與內化結合,它所帶來的結果,一方面指向郭沫若文藝觀念與創作層面的自我革新,一方面則驅使自我投身革命實踐的自覺能動(南下廣州、宜興之行、投身北伐),也即,郭沫若實現了“內”(思想)與“外”(實踐)的雙重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經由“個人本位”向“人民本位”轉變的過程中也存有相當程度的激進不足與偏頗失衡。承前所論,郭沫若在接受河上肇關于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中國要“先發政治革命”的主張,認為“時機尚早的社會革命,只要企圖得法,不見得便是定要失敗的事情”,此時的郭沫若對中國實行共產主義革命充滿著堅定信心和滿腔熱情,早期思想激情高亢的精神底色再次顯現,感性的呼號再次蓋過理性的冷靜。他雖然指出中國實行社會革命之可能,但在如何結合中國社會革命和革命實踐的具體發展實際、在“產業未進步,物質條件未具足”的中國進行社會革命的具體道路與實行步驟等問題上,并未能給出答案,這又陷入與孤軍社同人相同的窠臼之中。

此外,轉向革命的郭沫若將文藝的政治宣教功能加以發揮,導致了郭沫若在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上出現偏頗。郭沫若早期認為,“藝術家要把他的藝術來宣傳革命,我們不能論議他宣傳革命的可不可,我們只能論他所借以宣傳的是不是藝術”,隨后卻一反此前觀點,將藝術的規律與特性置于政治宣傳之下,文藝的自身特性讓位于政治宣傳的需要,迫于實際功利目的而失去獨立地位,文藝所標榜的審美意識與藝術個性自然受到損害。

革命斗爭的二元觀使得郭沫若在作家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認識層面同樣存在著簡單化傾向。郭沫若在接受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要求作家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同時,也將無產階級文學創作視為簡單機械的僵化過程,他將作家世界觀的改造視為充當“馬克思、恩格斯的留聲機器”的途徑。郭沫若將作家世界觀能否改造成功視為創作出普羅列塔利亞文學的先決條件,而一定程度上忽視創作方法之于文藝創作所發揮的作用。郭沫若忽視藝術創作的客觀規律,認為作家獲得無產階級精神借以充當政治的留聲機器便可抵達創作的深層義旨,這顯然是圖解政治掩蓋文藝創作規律的直接后果,郭沫若卻將其理解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圭臬。

郭沫若這種政治理念與文藝思想的片面化、機械化傾向伴隨自身歷史研究的轉向而有所完善與糾偏。1928年,郭沫若避居日本期間開始思考馬克思主義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使得一般的、尤其有成見的中國人,要感覺著這并不是外來的異物,而是泛應曲當的真理”,這表明,郭沫若在認識論方面“走了他應該走的唯物主義的研究的道路”,并認為早期接受河上肇著作觀點時存在“只是作為純粹的方法來介紹,而且生硬地玩弄著一些不容易消化的譯名和語法”的偏頗。在文藝觀念上,文藝工具論與宣傳武器說替代為文藝“有了意識又有極好的技巧,或者是發明了新的方法,新的形式,使意識和題材合拍而收到最大的效果”。

總體而言,郭沫若文藝/政治思想的發展演進邏輯呈現為“螺旋式上升”的外在特征。有論者指出,郭沫若在五四時期的主張(強調文藝的主觀因素和美感教育功能)與接受“轉向”后抹煞文藝的主觀因素,突出強調文藝的功利價值與社會作用這樣一種具有鮮明對比色彩的“轉變”視為郭沫若自身“思想的不穩定性”。實際上,郭沫若早期文藝思想所呈現出的“主情主義”“浪漫主義”“泛神論”等內在特質并未隨國民革命的展開與接受馬克思主義、轉向革命實踐而被拋卻,相反,郭沫若正是為了更好處理其與政治/社會革命的關系,而試圖將早期文藝思想與國家革命話語相結合,繼而做出嘗試、調和、消隱的思想姿態,從而呈現出個性主義與激情思想特質“時隱時現”的復雜表征(這在郭沫若接受并宣揚共產主義革命上表現得很清楚)。因此,與其說郭沫若“極端化”轉折背后是對文藝思想的棄絕,不如說是郭沫若從特定歷史時空階段和社會階層之中將文藝思想解放出來,而內在于社會/政治革命的實際發展邏輯——革命之于文藝思想/創作實踐的“重造”。因此,“不穩定性”僅是郭沫若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后文藝觀念轉變的表象,其實質則是自身文藝思想接嵌民族國家社會革命的必然要求,是“否定之否定”的客觀發展規律。

結語

在促成郭沫若“左轉”的眾多因素中,翻譯河上肇的理論著作幫助郭沫若歸置清理早年的思想歷程與文藝見解,河上肇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既導引了郭沫若的轉向,也促使郭沫若的文藝創作實踐與1920年代的中國社會再次發生互動關聯,而郭沫若對于河上肇政治與社會革命思想的接受也構成郭沫若“應該到兵間去,民間去,工廠間去,革命的漩渦中去”的合理內核。經由翻譯《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郭沫若獲得重建世界觀與切入現實社會的契機,但此時的政治經濟學思想已脫去知識價值固有的學科閾限,取而代之的,是作為更具推動現實變革能動性力量的社會科學。一方面,他借助河上肇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社會革命思想形成嶄新的“民族-階級”視野,冷靜理性的抒情模式與審美心態的功利傾向使作為客觀主體的郭沫若與外在世界實現統一;另一方面,郭沫若將特定時代的文學生產機制接嵌于“民族-國家”發展框架之中,使得文學本體在抒情方式、言語表達、身份判斷等諸多方面,“和一種社會定位掛起鉤來,在文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判斷中建立了一個中介”。也正因此,郭沫若在自我與世界的反身性觀照中體察到文學之于國家/革命的效能,在完成審美政治化、實現社會理想的同時,也成為探查現代中國左翼知識分子思想發展脈絡的癥結與縮影,這同時展現出知識分子群體由民國到人民共和國“批判-認同”精神圖譜與發展進路的另一面向。

(責任編輯:廖久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第八页| 成人国产免费| 日韩午夜片| 亚洲天堂久久久| 无码免费视频|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30p|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无卡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538国产视频| 亚洲视频四区| 日韩视频免费| 黄色网在线|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免费亚洲成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干|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91青青视频|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538精品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久综合日韩|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91亚洲精选| 久久女人网| 精品色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青青青国产视频|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99在线免费播放|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伊人色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福利|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免费高清a毛片|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日本视频91|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伊人成人在线| 男女男精品视频|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一区 |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免费亚洲成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