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所有人心手相連,直面恐懼并毫無畏懼時,我們就一定能戰勝凜冬,迎接春天。”在上海歌劇院多功能廳的工作協調會上,意大利著名戲劇、歌劇導演馬可·卡尼蒂(MarcoCarniti)正在為上海歌劇院新版《波西米亞人》全劇組工作人員頗為激動地做著導演闡述。和他坐在一起的,還有此次制作的聯合導演——獨樹一幟的中國導演楊競澤。
作為上海歌劇院2023年演出季開幕大戲,由上海歌劇院與上海大劇院聯合出品、上海歌劇院全新制作的《波西米亞人》已籌備了一年。在過去的一年中,兩位聯合導演在上海歌劇院的發起下,與上海歌劇院院長、著名指揮家鋼琴家許忠及相關工作人員一起,多次召開線上會議,通過云端互通構想、暢聊創意、答疑解惑、商討方案。早在2022年初,中方聯合導演兼舞美、多媒體設計楊競澤就在一次主創會議中提出,“迎接春天”是此版《波西米亞人》的寓意之一。楊競澤說:“冰封的只是外在環境。劇中貧窮的藝術家即使身處極寒環境,心中依然燃燒著愛的火焰,同時對未來充滿希望。”
該版制作將故事背景從原版中1840年代的巴黎改為2220年的巴黎,整座城市都被冰雪覆蓋。“之前因為疫情,我的工作曾一度停擺,生活仿佛被‘冰封’了一樣。劇中最著名的詠嘆調‘冰涼的小手’,也傳達給我同樣的、關于‘寒冷’的主題,因此我們創作了現在這個全新版本的《波西米亞人》。”馬可說道。
眾所周知,歌劇《波西米亞人》是作曲家普契尼最成功的歌劇作品之一,也是歌劇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與《托斯卡》《蝴蝶夫人》并稱普契尼早期作品三杰。三部作品中,《波西米亞人》的旋律最為豐富,音樂戲劇張力最強。該劇1896年在意大利都靈皇家歌劇院上演后,很快便成為當時最流行最受人喜愛的歌劇作品。至今,歌劇《波西米亞人》仍是全世界各大歌劇院常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棲身世界歌劇院上演率最高的十部歌劇之列。
《波西米亞人》也是被改編成最多不同版本的歌劇之一,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歌劇導演為這部經典劇目創作過糅合著自己藝術理念的版本。其中的代表性版本,如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1963年由意大利國寶級導演弗朗克·澤菲雷利執導的寫實版,從場景、表演到情懷百分百還原了原著中所描寫的狀態,將19世紀巴黎的氣息深入舞臺的每一處細節。同樣選擇傳統寫實舞臺的代表版本,還有意大利佛羅倫薩五月音樂節1994年上演的《波西米亞人》,該版由獲得過三次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獎的意大利美術指導和服裝設計師丹特·法拉提操刀場景設計,他借助自己擅長的電影場景表現手段,將19世紀的巴黎實景搬上舞臺,舞臺的質感與寫實程度令人咂舌。比利時弗蘭德歌劇院1994年的版本則選擇以寫意的方式傳遞藝術家們的精神向往,該版本由著名歌劇導演羅伯特·卡爾森執導,出人意料地以滿臺從天而降的藝術家手稿代表漫天大雪,充滿藝術氣息。2012年,由上海大劇院、上海歌劇院與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聯合制作的版本則是個非常成功的現代版,導演達米亞諾·米凱萊多與舞臺設計保羅·凡汀在舞臺上打造了一個現代巴黎,當年8月1日全球首演于薩爾茨堡后,10月移師上海國際音樂節,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
此次,導演們沒有選擇寫實版或現代版,而是希望打造一個屬于上海的全新的未來版。“我們希望呈現一部獨一無二的制作給上海的觀眾們,這個版本將是一個完美糅合現代科技與歌劇傳統的作品。歌劇有著400多年的發展歷史,而《波西米亞人》這部經典歌劇更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從‘寒冷’的主題出發,我想以不同的視角打造一個不同于以往的舞臺,來呈現和詮釋這部經典歌劇,但它的精神內核并沒有改變。”楊競澤闡釋道。
《波西米亞人》是一部關于愛情、理想與藝術的歌劇。“藝術至上,愛情永恒”,是楊競澤希望通過該版《波西米亞人》呈現給觀眾的一個重要的戲劇內核。“當這個1896年首演于意大利的感人愛情故事,穿越時空來到2023年上海大劇院的舞臺,這份初衷不會改變。這次與馬可聯合執導,因著對藝術的共同追求,我們共同的心愿都是讓歌劇發光,讓這門藝術能夠活在當下。”
因為《波西米亞人》講的是觀眾熟悉的故事,劇中的詠嘆調觀眾也耳熟能詳,如何對經典進行創新,如何讓歌劇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鮮活的生命力,是楊競澤此次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并不是將故事進行簡單的時空穿越,而是希望在具有時代感的美學理念下,重新闡釋這部經典作品。”楊競澤展示著新版《波西米亞人》的舞美設計圖,“我希望觀眾在這版制作中體會到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
舞美設計圖中,舞臺上傾斜的塔樓頂部呈現出巴黎的文化符號;由幾何圖形分割而成的冰塊,在舞臺燈光下折射出未來科幻感;演員們羽絨服質感的長袍或斗篷的復古造型,又讓所有人物回到1840年代,提醒著觀眾這仍是普契尼筆下的那部經典歌劇。
楊競澤在舞臺上設計了一個冰封世界,長方體的冰面造型之間,寒意撲面而來。在這樣殘酷的環境里,年輕藝術家們雖然也在掙扎,也很苦悶,但他們仍有渴望,仍在追求他們的夢想。冰封的世界是寒冷的,而藝術家的熱情與赤忱,足以融化一切堅冰,戰勝一切困難。
舞美設計中的巧思不只這些,楊競澤導演一一展示著他在這版《波西米亞人》創作過程中“藝術考古”的成果。仔細看,碩大的冰塊中暗藏玄機,將豐富的文化符號蘊藏其中。冰塊中動物的化石,上億年的胡楊木化石,都是人類演化和生活的痕跡;桌子的形狀與獨木舟相近,那是人類最早的船只;酒吧里章魚形狀的圓桌和高腳椅,契合著冰川外部環境的主題;冰杯中的玫瑰花營造出羅曼蒂克的氛圍;冰凌的鑰匙折射出斑斕的光芒,仿佛魯道夫與咪咪悸動的心;冰酒吧墻上被冰封住的兩幅畫,一幅是《波西米亞人》1896年首演于意大利都靈皇家劇院時的海報,另一幅則是1896年首演版的舞臺布景,那是導演對作曲家的紀念和致敬;冰床上鋪著普契尼《波西米亞人》的手稿,則表達出咪咪離世時沉浸在普契尼音樂中的美好寓意……除了舞臺道具的部分,多媒體的設計中也蘊含著文化符號,如安道爾的《泉》、電影發明家和電影導演盧米埃爾的影像等等。楊競澤說,他希望通過與音樂的緊密結合的多媒體視覺表達,強調時空的轉換,外化劇中人物的內心變化。
2015年,馬可曾應指揮家許忠之邀來執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目《茶花女》,在美麗的北外灘,在許忠執棒下,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的歌唱家們一起,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景觀歌劇。他還曾為羅西尼歌劇節打造過《賊鵲》,為阿旺什歌劇節打造過《塞維利亞理發師》,為卡塔尼亞歌劇院打造過《安娜·波萊娜》等等,藝術簡歷頗豐。出生于意大利米蘭的戲劇、歌劇和電影導演馬可,因曾從事舞蹈和表演專業,身上自帶著戲劇人的特質,說起話來不但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還總是帶著豐富的肢體語言。在排練場上,馬可除了給演員們講戲,引導演員自己感受《波西米亞人》中的情境,更是常常下場親自為演員們做示范。在第二幕的街頭場景中,馬可穿梭在合唱團和少兒合唱團之中,時而化身咖啡館的食客,時而又化身童軍隊長。敬業的馬可,工作時不茍言笑,演員們甚至有些怕他,但當排練達到預期效果時,馬可的臉上又會洋溢起孩子般的笑容。演員們也表示,經過馬可的精心打磨,他們對這部歌劇的理解更深刻了,全體演職人員將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彩專業的舞臺表演,在舞臺上將這版《波西米亞人》回饋滬上觀眾。
同第一次在上海度過農歷春節的馬可·卡尼蒂一樣,楊競澤特別感謝上海歌劇院對他們設計理念的支持,更喜歡上海歌劇院勇往直前的工作方式。楊競澤說:“感謝上海歌劇院各個部門的配合,感謝每一位的付出。在上海的街頭,我可以看到很多特立獨行的年輕人,他們讓我對未來、對上海這座城市充滿期待。”馬可說:“三年疫情讓我們的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人們對文化交流尤其是藝術文化交流的需求是不變的。歌劇是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重啟歌劇的線下合作,讓這部孕育于歐洲的歌劇在中國得到新的發展,意義非凡。”
凜冬已過大半,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這個春天對上海歌劇院來說更是火熱的、繁花似錦的。許忠告訴記者,包括開幕大戲《波西米亞人》和《托斯卡》在內,上海歌劇院2023年演出季煥然一新。2023年,上海歌劇院國際化的步伐會“快一點、再快一點”:攜手上海大劇院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首度合作的瓦格納歌劇《羅恩格林》將迎來中國首演;與德國埃爾福特歌劇院聯合制作的《漂泊的荷蘭人》等合作劇目,都已經接連排上了日程表。“從2020年至今,我們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步伐從未停止。三年眨眼過去了,這一次馬可·卡尼蒂應邀來滬,能感受到他十分看好中國、看好上海的演藝市場,加上我們全面扎實的前期工作,所以當大幕揭開時,我們都已經準備好了。”
正如馬可所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斗士。很高興看到世界正在漸漸走出疫情的陰影,破冰前行,迎接春天。”當下,重啟歌劇制作的國際合作非常重要,通過不同文化的碰撞與溝通,藝術將會激蕩出強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我們期盼著這版破冰的冰雪版《波西米亞人》在舞臺上的亮相,帶領我們更深入地探索普契尼這部經典歌劇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