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劇院公布2023年上半年演出計劃
上海大劇院日前公布2023年上半年演出計劃,延續“呼吸現場,舞臺共生”主題,“2023春之季”強調舞臺藝術的現時體驗性,以精品原創節目和精選舞臺佳作向觀眾發出呼喚,在社會生活趨穩趨好、日漸如常的當下,是時候走進劇院,喚醒具有獨特性與共時性的舞臺現場。翻看“2023春之季”演出菜單,不難發現,音樂劇、歌劇異彩紛呈。歌劇是上海大劇院重要的古典節目品牌,過去的三年中,堅持打造呈現半舞臺版、音樂會版、Gala音樂會等不同形式的歌劇,為這一演出品牌注入動能,在2023春之季,全副舞美上陣、久違的全景歌劇將回歸大劇院的舞臺,開啟新一年的國際文化交流互鑒。由享譽世界的著名指揮家、鋼琴家、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執棒,歌劇巨匠普契尼的兩部經典《波西米亞人》《托斯卡》將以全新版本、最新制作,時隔多年于今年2月先后重登上海,帶來海派氣質鮮明的舞臺呈現。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將主演其歌劇生涯中的第一部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意大利著名戲劇歌劇導演馬可·卡尼蒂與獨樹一幟的中國導演楊競澤將在這一版《波西米亞人》中首度合作。《托斯卡》經過延期、重新定檔,終于迎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和慧首次在中國的歌劇舞臺上主演其歌劇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托斯卡”。
就音樂劇而言,2023年上半年,上海大劇院的大、中、小三個劇場預計將上演超過7臺125場、規模和題材各異的音樂劇,包括《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道林格雷的畫像》、《劇院魅影》中文版、《復活吧!胡蘿卜》、《阿兔醬紫》、《蝶變》、《異校》等,其中源于世界原版的中文版大型制作和少兒劇團打造的青春制作、家庭向和懸疑向、“全男班”和“雙女主”等不同面貌并陳,既有中國首演,也有多輪復演,覆蓋大劇院各年齡段、審美喜好的觀眾群體,形成豐富多元、競相綻放的可喜態勢,是上海大劇院運作音樂劇20年來品牌積淀和IP開發進入新階段的一種表現,也是當下演藝舞臺快速復蘇和全面重振的一個縮影。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宣布金秋回歸
據悉,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擬定于2023年10月至11月在上海舉行。即日起,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相關劇(節)目、委約作品、展覽、“藝術天空”以及“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項目的申報工作都將陸續啟動。暌違三年的藝術盛會即將回歸,將成為加快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的生動實踐。作為黨的二十大后首個舉辦的國家級綜合性國際藝術節,也是走出疫情陰霾后舉辦的重大國際文化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蓄勢三年的澎湃能量轉化為藝術勢能,以更精心的策劃、更驚艷的內容、更惠民的活動重回大眾視野。
本屆藝術節將堅持“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的辦節宗旨,立足藝術的創新表達與活動的“破圈迭代”,緊緊圍繞國際性、經典性、藝術性、創新性和人民性開展各項活動的組織策劃工作,為切實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使命和擔當,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此外,“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以十周年為契機,向全球青年藝術家張開懷抱,進一步擴大扶持范圍,推出升級版的視覺藝術項目計劃,推動全球舞臺藝術與視覺藝術領域的青年藝術家共同交流與合作。此次“扶青計劃”申報作品主題不限,鼓勵青年藝術家在敢于做個性表達的同時,關注創作主體與時代、與社會、與觀眾、與表演空間的關系。入選的作品和創作者將會獲得制作資金、演出場地、專業技術設備和宣傳推廣等全方位的支持,并有機會在專家一對一的指導下深入創作。
原《歌劇藝術》副主編張汀逝世
2023年1月9日,上海歌劇院編劇、原《歌劇藝術》(《歌劇》前身)副主編張汀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張汀1926年出生于山東,1949年參加工作并隨軍南下,在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文工團從事文學創作。1952年院團合并后,先后在上海歌劇院擔任編劇及《歌劇藝術》副主編等職。作為編劇,張汀作品眾多,曾創作過小歌劇《牛郎織女入公社》《老來紅》《養豬姑娘的秘密》《雙繡花》等,改編創作了歌劇《怒濤》《春風楊柳》《王杰之歌》《雷雨》等。除劇作之外,張汀多年來在報刊上還大量發表詩作、歌詞及戲劇評論等。1986年1月,在上海歌劇院的主持下,經與上海音樂家協會、上海音樂學院研究所等有關方面協作,成立了《歌劇藝術》編委會,由商易任編委會主任,張汀、焦杰、李國卿為副主任,下設編輯部負責日常編輯業務,商易兼任主編,張汀為常務副主編。1993年4月,刊物更名為《歌劇藝術研究》,由商易任主編,張汀任副主編,刊物在全國歌劇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對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原創音樂劇《夜半歌聲》首輪演出收官
從2022年12月28日到2023年1月15日,作為中國大戲院國際戲劇邀請展閉幕大戲,演藝大世界原創音樂劇《夜半歌聲》在一波三折的半個多月里,完成了首輪15場演出。共有近萬名觀眾來到中國大戲院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劇院,臺上臺下一同夢回洋溢20世紀30年代老上海風情的海派劇院。音樂劇《夜半歌聲》是中國大戲院的第一部分時駐場演出,也是為這座文化地標量身定制的舞臺作品。該作品改編自1937年馬徐維邦同名電影,以沉淀于上海城市脈絡中的人文情懷為肌底,用33首完全本土原創的歌曲唱段貫穿故事情節,再現經典與現代融合的海派文化特色。全劇由制作人李東操刀并領銜創作團隊,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媒介展演系主任、著名戲劇家牟森擔任總敘事、編劇、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孫小茗擔任聯合導演,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作曲家李京鍵擔任作曲。著名演員江珊、著名音樂劇鄭棋元、喻越越等重磅卡司領銜主演,為觀眾帶來一臺以音樂為主導、幾乎沒有臺詞的原創音樂劇作品,講述這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劇場中、神秘傳說背后的愛恨情仇,傳達向上向前、重建重生的美好愿景。作為演藝大世界的原創音樂劇,《夜半歌聲》正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為一部具有傳唱度的音樂劇作品,也實現讓演藝大世界從“碼頭”走向“源頭”。未來,“拎著行李箱,逛完商場進劇場”將是演藝大世界的新常態,從而探索“以文化激活商業、以文化助推旅游”的新演藝模式。
原創音樂劇《富春璧合》全國巡演首站亮相澳門
以千古名畫《富春山居圖》的傳奇經歷為藍本創作而成的音樂劇《富春璧合》,1月30日在澳門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拉開全國巡演的帷幕。該劇由福建省歌舞劇院等單位共同打造,是2022年度福建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通過分藏兩岸60余年后終于合璧的《富春山居圖》,講述一段跨越半世紀、橫跨海峽兩岸的生死戀情,表達期盼兩岸團圓的美好愿望。澳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會會長陳志玲在致辭時表示,福建與澳門應繼續發揮各自優勢,在兩岸關系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通過文化交流,共同書寫兩岸“心靈契合”的文章。據悉,《富春璧合》與全國各大演出劇院聯盟、演出院線簽訂了百場全國巡演合作意向協議,將陸續走進全國乃至海外各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