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樂表演有兩種演唱形式,一種是歌劇演唱,另一種是音樂會演唱。音質柔美,演唱細致,音量較小的歌者,一般從事藝術歌曲(Lieder)演唱。而音樂會演唱要求歌者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用不同的語言、音色、音量、感情演繹出藝術歌曲、康塔塔(Catata)、神劇(Oratorio)中的意境,這比歌劇演唱還要難。
當今靠音樂會演唱取得聲譽的歌唱家并不多。荷蘭女高音艾莉·阿梅林(EllyAmeling,1933-)是其中的佼佼者,素有“藝術歌曲皇后”之美稱,她與指揮家海汀克及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被譽為“荷蘭三寶”,舉世聞名,頗為傳奇。
阿梅林原名為伊麗莎白·薩拉(ElisabethSara),1933年2月8日出生于荷蘭鹿特丹,從小喜歡唱歌。10歲時,她聽到加拿大歌手戴安娜·杜爾賓(DeannaDurbin)的唱片,被那純潔的歌聲深深吸引。杜爾賓的歌聲令她深感驚訝、心馳神往,從此阿梅林便開始學唱杜爾賓的曲目。12歲時,阿梅林就學會了德語、英語、法語等語言的歌曲。再大些,她在海牙音樂學院隨博迪·拉普(BodiRapp)學唱,之后赴巴黎師從法國著名男中音貝爾納(P.Bernac)。
貝爾納是藝術歌曲專家,他認為阿梅林的條件很好,是個可塑之才,且非常適合向音樂會演唱方面發展。阿梅林勤學苦練,專注藝術歌曲,學了不少曲目。她還經常去博物館參觀,加強自己的藝術修養。先后在荷蘭赫爾托根博施國際聲樂比賽(1956)、日內瓦國際聲樂大賽(1958)榮獲一等獎后,阿梅林正式展開了她的音樂會演唱生涯。
1953年,阿梅林在鹿特丹舉行了首次獨唱音樂會,曲目全是藝術歌曲。她在舞臺上初露鋒芒,就廣受好評。之后,她便以音樂會獨唱家身份活躍于歐美樂壇。
1966年,阿梅林首赴倫敦演唱。音樂會上,她所演唱的巴赫《馬太受難曲》女高音獨唱聲部,用聲用情,細若游絲,堪稱一絕,引起轟動,大受歡迎。1968年,阿梅林首赴美國,參與在紐約舉行的莫扎特音樂節和海頓音樂節的演出。她那以抒情為表、含蓄為貴的藝術歌曲演唱特色大受歡迎,好評如潮。同年,她赴加拿大巡回演出,也引起當地業內外轟動。
阿梅林是各地著名音樂節的常客,在荷蘭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音樂節、美國坦格伍德音樂節、比利時法蘭德斯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演出后,她還在各地舉辦大師班,不遺余力地推廣藝術歌曲,今人欽佩。
1978年,在舒伯特逝世150周年之際,阿梅林進行了環球演出,專唱舒伯特藝術歌曲,成為國際樂壇佳話。1980年代起,阿梅林的演出更為頻繁,赴歐美、非洲、亞洲巡回演出。1988年,她還曾來中國,在北京舉行獨唱會(舒伯特專場),并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大師班,廣受歡迎。同年,阿梅林在荷蘭海牙舉辦了“艾莉·阿梅林藝術歌曲比賽”,挖掘人才,扶助歌者,鼓勵年輕人投入藝術歌曲行列,用心良苦。
因為在音樂上的杰出貢獻,阿梅林曾獲眾多榮譽,其中包括1971年由荷蘭女王授予的拿騷騎士勛章(RidderindeOrdevanOranje-Nassau),2008年的荷蘭獅子勛章(DeOrdevandeNederlandseLeeuw),2015年的斯圖加特國際沃爾夫學院的沃爾夫獎(WolfPrize);還獲得了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阿梅林退休后,她被聘為舒伯特學院藝術歌曲教授。
阿梅林的職業生涯主要定位于音樂會演唱,但其實她也曾嘗試過歌劇表演。她曾于1974年在莫扎特《伊多梅紐斯》中飾唱伊利亞,1958年在莫扎特《女人心》中飾唱費奧迪爾利吉,1959年在梅薩熱(A.Messager)《福爾圖尼奧》中飾唱杰奎琳,1974年在威爾第《假面舞會》中飾唱馬爾凱薩等。不過,她對歌劇演唱興趣不大,仍然以音樂會演唱為主——這是明智之舉。
阿梅林擅唱德國、法國藝術歌曲,她對這些藝術歌曲的演繹富有一種特別的音樂敏感性,不同的作品她會采用不同的處理,不同風格的作品也會采用不同的語調。她唱得那么精致、柔美、抒情,而不是強烈的情感發泄,具有室內樂的特色。
簡單的《野玫瑰》(舒伯特曲),她唱來真不簡單。她巧妙地運用多變的音色、對比的速度及細致的語調唱出作品的意境,很有風趣。她唱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舒伯特曲),悠揚如歌的音調很有人情味,她那豐富的聲音表現力,生動地敘述出初戀少女內心的一切情思變化,時而激動,時而沉思;一會兒煩惱,一會兒熱情;心事重重,憂心忡忡,余音縈繞,裊裊不絕。她寥寥幾聲,就將《搖籃曲》(舒伯特曲)中慈母之愛心表現得非常誠摯深刻。而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她唱來又另有一種韻律,用聲簡潔,語氣平緩,氣氛安詳,律動尤好。她唱的《徒勞小夜曲》(勃拉姆斯曲),明快、活潑、輕松、幽默,很有詩意,別具一格。阿梅林以真摯的情感與細微的色調唱出的貝多芬《我愛你》,愛得深,愛得堅決。在門德爾松的《乘著歌聲的翅膀》清暢的腔調中,她加入了浪漫的色彩和歡悅的幻覺,聽來很溫馨、柔美。理查·施特勞斯的《小夜曲》,她的速度處理富有彈性,既有規整性,又有伸縮性,且有著色調的對比,她的演唱用聲、用腦、用心。馬斯涅的《悲歌》(多為男聲演唱,她的演唱是我首次聽女聲版本),阿梅林以不太濃的頭聲唱出了痛楚的心懷,歌聲凄凄,情緒綿綿,萬念俱灰,一切凋謝。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后的玫瑰》(摩爾改編)是一首分節歌,阿梅林的處理有層次,有對比,段段有情,節節有別,委婉中略帶哀愁,唱得很含蓄,很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