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8、19日,由延邊大學出品,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吉林省教育廳、共青團吉林省委、中央歌劇院等單位聯合出品的原創民族歌舞劇《鄭律成》,在中央歌劇院劇場上演。此次的《鄭律成》演出,由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舞臺美術設計制作中心,以及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共同完成。
鄭律成是我國杰出的作曲家、人民音樂家、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開拓者之一,被譽為“軍歌之父”。原創民族歌舞劇《鄭律成》,以1933年鄭律成投身中國革命為起點,以《延安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誕生,及其在革命圣地激勵廣大軍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奮斗為背景,通過4幕11場的歌舞劇形式,藝術再現了鄭律成在延安時期的生活、愛情及音樂創作歷程,深刻表達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鄭律成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洗禮,由一名熱血青年成長為一名革命藝術家的歷程。謳歌了無數革命先烈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的彪炳史冊的貢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前行的拼搏。該劇以表達“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融鑄中國魂”為主線,以親情、友情、愛情為副線,成功塑造出鄭律成有血有肉、飽含革命英雄主義情懷的作曲家形象。恢宏壯麗的藝術格調、雄渾厚重的史詩質感,集中展現了青年鄭律成在戰火中成長為人民藝術家的心路歷程。雄渾激蕩的音樂、優美靈動的舞蹈和情真意切的表演,將全場觀眾帶回激情燃燒的年代,以生動真摯的表現形式描繪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敵、奮戰到底的英雄群像,書寫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危亡之際勇擔重擔、浴血奮戰的輝煌篇章。
早在2020年,延邊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崔玉花就找到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禹永一,想邀請他為《鄭律成》作曲。禹永一是朝鮮族人,也是從吉林走出去的作曲家,同時還是中國朝鮮族音樂研究會會長,他亦曾參加整理鄭律成的歌劇《望夫云》。起初,他們希望《鄭律成》用歌劇、音樂劇或舞劇的形式呈現,最終決定發揮延邊大學藝術學院舞蹈專業的強項,以歌舞劇的形式來呈現這部作品。對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來說,歌舞劇也是紀念鄭律成的最好方式。為了通過此次項目提高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各專業的學科建設,崔玉花提出讓延邊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姜淵中、許恩敬也參與到音樂創作中。之后禹永一帶隊,與兩位延邊大學的青年教師以及禹權、趙銘、金海燕組成一個6人創作團隊,于2020年8月進行采風,之后投入創作。劇中,所有唱段均由禹永一寫作,其他成員負責舞蹈音樂、間奏音樂、背景音樂等段落,這樣既保證了整體風格的統一,也壓縮了創作周期。
在情節與唱段設置上,該劇的序幕以倒敘的方式,從現代軍人吹響軍歌號角入手,引導觀眾隨著樂聲追溯鄭律成創作革命歌曲的年代,在氣勢磅礴的“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音樂中開啟。第一幕《告別故鄉,投身抗戰》,描寫出鄭律成懷著家仇國恨,離開家鄉遠赴上海,在冼星海等人的引導和支持下,鄭律成決定奔赴延安投身抗戰;第二幕《奔赴延安,激流放歌》,鄭律成來到延安,真切感受到革命圣地延安綻放的革命激情,音樂天賦與革命思想的碰撞,讓鄭律成創作出《延安頌》,鄭律成也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三幕《延水情長,跨國絕戀》,集中展現了鄭律成與夫人丁雪松感人的愛情故事。兩人在革命中相識相知,革命友誼孕育著堅貞愛情,丁雪松的不離不棄更加堅定了鄭律成為抗戰創作的愿望和決心。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延水謠》,激勵著更多革命青年奔赴戰場奮勇殺敵;第四幕《浴火太行,熱血旋律》,以恢宏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的情景,鄭律成隨軍奔赴戰場,被抗日將士保家衛國前仆后繼的精神深深震撼,創作出不朽的名作《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舞劇的尾聲,舞臺上的視角轉移到新時代,《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依舊鏗鏘嘹亮,全體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歌聲的激勵中,依舊“向前、向前、向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中央歌劇院2022年演出的《蕭紅》和《鄭律成》,都是以藝術家的生平為題材創作的,而這樣的創作并不容易。就《鄭律成》而言,如果完全依照藝術家的生平敘述,極其容易成為“流水賬化”的“簡歷歌劇”。而編劇張吉義在歌舞劇的情節設定上巧妙聚焦于新中國成立前鄭律成投身革命、收獲愛情、奮發創作這一段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既規避了鄭律成之后遭遇的時代與個人之波譎云詭,又能巧妙地對他早期最負盛名、傳播最為廣泛的作品予以突出。
正如“歷史劇”突出歷史人物推動歷史的作用,“藝術家歌劇”則通過歌劇的“元敘事”強調藝術家的藝術成就,可以看出主創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編劇張吉義將作曲家鄭律成的創作錨定為劇情的主要節點,作曲禹永一將這位“手到律成”的作曲家的重要作品穿插于歌劇間。這種引用又需恰到好處,歌舞劇《鄭律成》顯然沒有陷入“鄭律成作品音樂會”的模式,除了采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作或原作素材外,其他音樂都是以全新的藝術形式進行了再創作,整劇有21首不同風格的歌曲貫穿其中。音樂創作把現實主義手法和傳統作曲技法相結合,一方面用音樂充分刻畫人物形象,音樂跌宕起伏、貫穿自然,另一方面采用反映劇情的舞蹈音樂,通過歌與舞的形式,全面展示出偉大作曲家鄭律成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作曲家禹永一表示:“不能把鄭律成所有的代表作都放進劇中。這部劇是為了讓大家了解鄭律成這個人物,要讓音樂服務角色,把這個人物形象立起來。”作品中完整使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延安頌》,也多次出現這兩首歌的音樂素材,少量使用了《延水謠》的音樂素材,“讓觀眾時時能夠感受到鄭律成作品的存在,但又不是直接把他的音樂搬上舞臺”。整部作品中并沒有明顯的朝鮮族音樂特點,這是禹永一的設計。“雖然鄭律成是朝鮮族人,但他思想上的升華離不開延安的影響。所以我們只在鄭律成與母親告別時少量使用了朝鮮族音樂元素,更多時候使用的是陜北民歌的音樂素材。”
在歌舞劇《鄭律成》中,演唱和舞蹈幾乎是同等重要的存在。該劇演唱部分占七成,舞蹈同樣占比六七成,很多時候舞臺上的演唱與舞蹈是同時進行的。這些舞蹈不是為演唱伴舞,在一些段落中舞蹈甚至是“主角”。
整體音樂的構架上,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的整體美學觀念是以一種“置入原境”的思維為主導的。平實而溫暖的旋律、軍歌風格的伴奏織體、有時刻意避免豐沛樂隊音響的配器,顯然都是希望讓聽者可以感同身受般地回到那“崢嶸歲月稠”的時光。但音樂創作如果過于鋪張則會讓觀眾出戲,這一點創作團隊的尺度把握得很好。歌舞劇中,旋律經常是連綴不斷的,這些旋律質樸無華,卻真摯感人。例如鄭律成獨唱《我愿獻身你這壯麗的事業》一段,劇本融入了毛主席詩詞,旋律化用了《延安頌》。旋律在一開始以級進為主,隨著情緒的加劇和速度的多重變化,直到與全樂隊共同發出“為你歌唱”的強音,音樂在螺旋上升中達到頂點,象征性地描繪了鄭律成抵達延安面對寶塔山時心中神圣的憧憬與按捺不住的激動,也隱喻了作曲家在革命圣地思想精神境界的升華。丁雪松的獨唱《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熱血兒郎》中,隨著調性色彩的不斷變化,丁雪松從強調下屬組的d小調對夫君的感動回憶,到F大調的堅定相信,最后在堅毅的c小調中完成了表達反抗的慷慨陳詞。深化感情的調性、層層遞進的旋法、表達情緒與心理活動的織體、與之相配合的配器與速度變化,構成了這樣一首精彩的詠嘆調。
一些主題的寫作是巧妙而意味深長的。前闋二幕一場《匯入激流》的配器很出彩,晨光熹微中,俏皮的節奏與裝飾音、持續的鼓點,勾勒出延安人民勞動中別致的動感。后部,鄭律成在炮火連天下創作軍歌的《天邊星光》一段,先是全音階化的簽名式的動機,再隨著調性的緊逼到對位發展不斷發展壯大的軍歌主題。《戰地怒火》中采用如理查·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交響曲》“高山動機”般森嚴的主題寫作手法描繪戰場之殘酷。一些段落中哀婉甚至有些枯槁的小提琴獨奏,既是對時艱的寫照,也是對演奏小提琴出身的作曲家鄭律成的隱喻。這些皆是生花妙筆。
在創作過程中,該劇通過聚焦人物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情感矛盾交鋒,綜合運用歌舞劇的舞臺語言表現、綜合舞美編排及藝術呈現方式等要素,突出新技術與主旨內容的有機融合,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和情感體驗,獻上了一部唯美、令人難忘的歷史記憶和青春戰歌。此次中央歌劇院受邀聯合原主創團隊,對歌舞劇《鄭律成》進行修改打磨,向著更高的藝術水準攀登。中央歌劇院高度重視此次合作,由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劉云志親自帶隊,成立了以導演沈亮、指揮袁丁、歌劇團副團長阮余群、合唱團團長高偉、舞美設計制作中心主任袁京男、舞美統籌李晨曦等為核心的主創團隊,看視頻、讀劇本、開研討會,重新對全劇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加強了舞蹈場面的戲劇性表達,將場面情境化,舞者人物化,與核心角色在人物關系上更好地融合,渲染氣氛的同時有力推動事件展開;對人物的塑造和人物關系進行了進一步梳理,加強了角色的辨識度,使鄭律成與母親、愛人、戰友的人物關系形成鮮明質感;在再度創作中,將場面事件化、動作化,在視覺上更加清晰地提煉,增加情境感和戲劇性,使人物舞臺形象進一步豐滿和活化。音樂方面增加民族樂器篳篥,以朝鮮族熟悉的音樂旋律喚起民族記憶、時代記憶,強化“旋律融鑄中國魂”。
雙方團隊的精誠合作、共克時艱令人感動。早在11月5日,導演沈亮即帶領舞美統籌李晨曦、鄭律成的扮演者李爽、丁雪松的扮演者郭橙橙等奔赴延吉,在延邊大學和其他角色及舞蹈團隊開始了前期的排練和修改打磨工作。同時,中央歌劇院合唱團也抓緊在北京開展音樂作業。12月11日,延邊大學在藝術學院院長崔玉花的帶領下,主創及舞蹈團隊92人抵達北京,雙方演職人員在面臨疫情威脅及不斷有人員感染的重大壓力下,克服重重困難,開始了該劇的最后合成。
另外,此次演出也在首演版基礎上做出了較大的修訂,其中舞美總監張鹍鵬厥功甚偉。第一版的舞臺設計可以說是宏偉壯觀的舞臺布景,修改的第二版則是變化多樣的舞臺布景。第一版燈光設計是整體比較華麗的,故鄉場面、延安場面、上海場面、戰斗場面等,都有自己的主色調。
在舞蹈場面中,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美和演員們的情感,運用豐富的色彩和多種變化,呈現出了很多美麗的場面。但是在主人公和舞蹈演員共同登臺的場景中,凸顯不出主要人物,影響到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創造。通過第二版修改,整體色彩比較簡潔,定點光配合追光的運用更加凸顯出了人物形象。舞蹈場面明暗處理鮮明,該暗的時候暗,該亮的時候亮,保證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不受影響。
歌舞劇《鄭律成》體現了藝術工作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推動文化和藝術的發展,加強央地合作,共同打造藝術精品的敬業精神。希望這部作品能繼續打磨、持續上演,讓鄭律成精神在當代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