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幕喜歌劇《皇家海軍圍裙號》(H.M.S.Pinafore),又名《愛上水手的姑娘》(TheLassThatLovedaSailor),于1878年5月25日在倫敦喜歌劇院(OperaComique)首演,共演出571場,成為當時音樂戲劇最長演出檔期的第二名。這是英國戲劇作家W.S.吉爾伯特(WilliamSchwenckGilbert)與作曲家亞瑟·沙利文(ArthurSullivan)的第四次合作,也是他們首次引起國際轟動。
創作概況
1877年,Gamp;S的喜歌劇《魔法師》(TheSorcerer)大獲成功,為他們下次合作鋪平了道路。同年底之前,吉爾伯特已開始創作新劇本《圍裙號》。以航海為主題的歌劇創作吸引了他,因為他父親曾是一名海軍外科醫生。吉爾伯特借鑒了較早的《巴伯歌謠》(BabBallad)中許多有關航海的詩歌,如《約翰將軍》(GeneralJohn,1867)、《里斯船長》(CaptainReece,1868)。《圍裙號》中的部分角色在民謠中也有原型,如迪克·戴德耶(DickDeadeye)的原型來自《女人的感恩》(Woman’sGratitude,1869),拉爾夫·拉克斯特勞(RalphRackstraw)的原型可以溯至《喬輕裝上陣》(JoeGo-Lightly,1867),“小毛茛”(LittleButtercup)則完全來自《女游民的故事》(TheBumboatWoman’sStory,1870)。12月27日,吉爾伯特將劇本初稿郵寄給遠在法國里維埃拉度假的沙利文,并附注“我毫不懷疑您會對此感到滿意”,結果正如他所料,沙利文非常滿意。
吉爾伯特竭力確保布景和服裝盡可能逼真,他和沙利文于1878年4月前往樸次茅斯港考察軍艦,繪制了皇家海軍“維多利亞號”和“圣文森特號”草圖,并制作了供木匠使用的模型。盡管這與維多利亞時期戲劇的標準程序相去甚遠,但是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是吉爾伯特管理舞臺的典型特征,并將在以后的薩瓦歌劇中重復出現。沙利文正火熱地進行創作,他雖飽受腎結石之痛,可是筆下的音樂明朗歡快。同月24日,新劇組開始音樂排練。進入5月后,兩人在沙利文的公寓中緊鑼密鼓地創作。
Gamp;S與制作人理查·德奧利·卡特(RichardD’OylyCarte)在即將上演的《皇家海軍圍裙號》中,繼續啟用了《魔法師》首演卡司的幾個主要演員:格羅斯·史密斯(GeorgeGrossmith)、拉特蘭·巴林頓(RutlandBarrington)和哈莉特·埃弗拉爾(HarriettEverard)。
《皇家海軍圍裙號》的導演是吉爾伯特本人,他在表演中尋求現實主義,就像他執著于逼真的視覺效果一樣;他不贊成與觀眾進行互動,而是堅持一種肖像風格(即戲劇人物意識不到自己的荒謬),連貫在音樂戲劇的內部整體中。沙利文在截稿的最后一刻還未完成序曲,隨即把初稿交給音樂總監阿爾弗拉德·塞利爾(AlfredCellier),由他繼續完成。
故事與音樂
第一幕
英國樸次茅斯軍港,水手們正在皇家海軍“圍裙號”甲板上編繩子。碼頭女商販毛茛夫人(Buttercup)上船推銷商品。最聰明的拉爾夫·拉克斯特勞(RalphRackstraw)宣稱他愛上了船長的女兒,水手們對此表示同情,除了嚴峻而丑陋的現實主義者迪克·戴德耶(DickDeadeye),但是他們都沒法給予拉爾夫能獲得回報的希望。
受歡迎的紳士、柯克倫船長(CaptainCorcoran)跟他的船員們打招呼,稱贊他們的禮貌。待水手們離開后,船長向毛茛夫人坦白自己的女兒約瑟芬(Josephine)不愿意考慮海軍大臣約瑟夫·波特爵士(SirJosephPorter)的求婚。毛茛夫人說她了解什么是“徒勞的愛”。約瑟芬向父親透露自己愛上了一個謙虛的中年水手,并向他保證會做個盡職的女兒,并永遠不會向這個水手透露她的愛。
約瑟夫爵士在姨媽們、堂表兄弟姐妹們的簇擁下登上“圍裙號”,他叨述自己雖然沒有海軍資格但如何謙卑地成長為女王海軍的統帥的往事。此后他給船長上了一堂羞辱性的禮儀課,即在下達命令后必須說“如果你愿意”,還聲稱“除了自己,英國水手跟其他人平等”。他創作了一首歌來說明這一點,并將副本交給拉爾夫。約瑟夫爵士對平等的看法使拉爾夫欣喜若狂,決定向約瑟芬表白。盡管眾人都為此高興,但迪克認為“當人們不得不服從別人的命令時,平等是不可能的”,其他水手被他的話嚇了一跳,他們強迫迪克在離開前聽約瑟夫爵士的歌。甲板上,拉爾夫獨自一人,此時約瑟芬出現,“普通水手”拉爾夫用令人驚訝的口才向她表白。約瑟芬很感動,雖然約瑟夫爵士的殷勤令人作嘔,但她明白嫁給他是自己的責任。為了掩飾真實情感,她傲慢地拒絕了拉爾夫的愛情。
拉爾夫告訴伙伴們他想自殺,大家都表示同情(除了迪克)。拉爾夫拿起手槍對準腦袋,就在準備扣動扳機時,約瑟芬出現并承認她還是愛他的。兩人計劃當天晚上偷偷上岸去私奔,神槍手迪克警告他們“要克制,放棄這個計劃”,但沉浸在歡樂中的人們無視他的警告。
第二幕
月圓夜,柯克蘭船長十分憂慮:他的善良船員要造反;他的女兒對他有偏見;他的朋友們似乎拋棄了他;約瑟夫爵士威脅他、要讓他受到軍事審判。毛茛夫人對他深表同情。船長告訴她,如果不是因為他們不一樣的社會地位,他也會回報她的愛。毛茛夫人預言事情并非如表面所見,“變化”在等待著他,但他不明白這種頗為神秘的警告。
約瑟夫爵士出現在船長面前,抱怨約瑟芬還沒有同意嫁給他。船長推測女兒很可能被他的“尊貴地位”迷得眼花繚亂了,如果能說服約瑟芬相信“愛情不分等級”,也許她會接受他的求婚。約瑟芬對自己與拉爾夫私奔的計劃仍感到內疚,而且害怕放棄奢華的生活。當約瑟夫爵士提出“愛情不分等級”時,約瑟芬開心地說自己“不會再猶豫了”,船長和約瑟夫爵士都很高興,但約瑟芬堅定的是“嫁給拉爾夫”的決心。
船長被迪克攔住,知曉了拉爾夫和約瑟芬的私奔計劃。當這對情侶試圖離船時,船長與他們對峙。情侶宣稱其行為是正當的,因為拉爾夫是“英國人”。憤怒的船長不為所動,脫口而出“為什么,這(***)太糟糕了!”約瑟夫爵士聽到船長在罵人很震驚,遂即命令船長把自己關在船艙里。
約瑟夫爵士詢問拉爾夫“彬彬有禮的船長為什么發火”,拉爾夫回答說是因為自己對約瑟芬的表白。約瑟夫爵士火冒三丈,不顧約瑟芬的懇求,命令給拉爾夫綁上鐵鏈并送上小帆船。毛茛夫人出現在船上,告訴眾人自己長期保守的秘密:多年以前她還是個鄉下姑娘,曾在“嬰兒耕作”(Baby-farming)計劃時照顧了分別來自貴族和平民家庭的兩個嬰兒,但她把嬰兒們搞混了,威爾伯家的嬰兒是拉爾夫,而船長則是另外一個嬰兒。
約瑟夫爵士立即意識到拉爾夫應該是船長。他召喚拉爾夫和柯克倫,讓他們換上對方的制服,拉爾夫成為“圍裙號”船長,而柯克倫則是普通水手。在約瑟夫爵士看來,他和約瑟芬的婚姻是“不可能的”,因為“愛情也有階層”,他把約瑟芬交給拉克斯特勞船長(即拉爾夫)。前船長柯克倫終于能以現在卑微的社會地位與毛茛夫人自由結婚了。約瑟夫爵士娶了他的表親赫柏(Hebe)。結局皆大歡喜。
序曲(Overture)
第一幕(Act1)
1.“我們航行在藍色大海上”(Wesailtheoceanblue)
2.“嗨!戰爭中的男人們”(Hail!men-o’-war’smen)“我叫小毛茛”(I'mcalledLittleButtercup)2a.“告訴我這個年輕人是誰”(Buttellmewho’stheyouth)
3.“夜鶯”(Thenightingale)3a.“美麗的姑娘”(Amaidenfairtosee)
4.“早上好,英勇的船員們,我是船長”(Mygallantcrew,goodmorning,IamtheCaptainofthePinafore)4a.“先生,你很難過”(Sir,youaresad)
5.“對不起,她愛得太深了”(Sorryherlotwholovestoowell)
5a.被刪的歌曲:“反思,我的孩子”(Reflect,mychild)
6.“在蔚藍大海上”(Overthebrightbluesea)
7.“約瑟夫爵士的船”(SirJoseph’sbargeisseen)“當我還是小伙子的時候“(WhenIwasalad,1960)
8.“歡呼三聲,我是大海的君主”(Nowgivethreecheers,IamtheMonarchofthesea)
9.“當我還是小伙子時”(WhenIwasalad)
9a.“因為我把它放海上了”(ForIholdthatonthesea)
10.“英國焦油”(ABritishtar)
11.“別擔心,大膽的焦油”(Refrain,audacioustar)
12.第一幕終曲:“我能忍受這種霸道嗎?”(CanIsurvivethisoverbearing?)、“哦,開心,哦,無法預料的狂喜”(Ohjoy,ohraptureunforeseen)、“讓我們為水手的新娘歡呼三聲”(Let’sgivethreecheersforthesailor’sbride)、“英國焦油”再現(ABritishtar,reprise)
第二幕(Act2)
13.“美麗的月亮,我唱給你聽”(Fairmoon,totheeIsing)
14.“看起來真少”(Thingsareseldomwhattheyseem)
15.“時光飛逝”(Thehourscreeponapace)
16.“別管為什么,為什么”(Nevermindthewhyandwherefore)
17.“親愛的船長,我有重要消息”(KindCaptain,I’veimportantinformation)
18.“小心地偷取”(Carefullyontiptoestealing)
18a.“我漂亮的女兒”(Prettydaughterofmine)“他是英國人”(HeisanEnglishman)
19.“永別了,我自己”(Farewell,myown)
20.“多年以前”(Amanyyearsago)
20a.“在這里,帶上她,先生”(Here,takeher,sir)
21.第二幕終曲:“哦,開心,哦,無法預料的狂喜”(Ohjoy,ohraptureunforeseen)
評價與影響
《皇家海軍圍裙號》首演后收獲較多好評。《時代》(Era)聲稱觀眾們很快樂,劇中有合乎情理的娛樂、新穎的滑稽形式、原創的機智、出乎意料的奇思妙想,沒有什么比期待一個完全享受的夜晚更自然;沙利文先生的旋律天賦無窮無盡,讓人感到滿意;那些華麗的服裝和迷人的舞臺效果讓戲迷們更加高興。《音樂時報》(TheMusicalTimes)表達了評論家對歌劇的欣賞:我們作為藝術評論家認真地履行了職責,此劇是有趣的奢侈之作,愉快的音樂回蕩在劇場,直至演出結束。《舞臺》(Entr’acte)和《舞聚光燈》(Limelight)評論這部歌劇很有趣,音樂非常迷人,讓人聯想到《陪審團審判》(TrialbyJury)和《魔法師》,以最零散的劇詩來仿效大歌劇也是很滑稽的;饒有興趣地指出飾演約瑟夫爵士的格羅斯·史密斯被打扮成肖像畫中的“英國皇家海軍之魂”霍雷肖·納爾遜上將(HoratioNelson),而“他作為一個英國人”是對“某人必須有道德才能成為英國人”這一命題的絕妙諷刺;他們還認為這部劇從整體上看表現是不錯的,并預測出將會較長時間的表演檔期。《倫敦新聞畫報》(TheIllustratedLondonNews)同樣地認為該劇是成功的,盡管情節有些松散,但仍是吉爾伯特“辛辣幽默和離奇諷刺”的好載體,偶爾的諷喻激發了觀眾們發自內心的笑聲;沙利文博士的音樂就像設定好的文本,生動且滿懷傷感。《泰晤士報》指出該劇是建立“國家音樂舞臺”的早期嘗試,其劇本不存在有傷法國大雅的“不當行為”,也沒有德國和意大利音樂模式的“幫助”。至于此劇的輝煌成就,《戲劇》(Theatre)認為“在這個可居住的地球上,(她)幾乎在每個地方被人們欣賞過”。
雖然評論界紛紛贊揚《皇家海軍圍裙號》,但也存在一些批評和意見。《音樂時報》抱怨“吉爾伯特和沙利文之間正在進行的合作不利于雙方的藝術進步”,盡管他們的劇目很受觀眾歡迎,可他們還需要理解“喜歌劇有更高的要求”;沙利文具有“藝術家的真正基礎,只要給他精心構建的劇本就能夠創作出成功的音樂”。《泰晤士報》和其他幾家報紙卻一致認為“沙利文有能力進行更高的藝術創作”(盡管這部歌劇很有趣),而這種批評之聲貫穿了作曲家沙利文的整個職業生涯。
1878-1879年間,美國出現了許多未經授權的“圍裙號”,藝術質量差別很大。波士頓“理想”歌劇院(BoardIdealOperaCompany)制作的舞臺版符合原版要求,在首演版中啟用了一些廣受好評的音樂會歌手,于1879年4月14日在擁有3000個座位的波士頓劇院上演。評論家一致認為此版本是“理想”之作。《波士頓日報》(BostonJournal)聲稱“觀眾被娛樂圈嚇到了,但給予了絕對的認可”,還嚴肅地指出“將《圍裙號》視為滑稽表演秀是錯誤的,劇中的‘搞笑’雖不可抗拒,但這不是一場鬧劇,而是需要創作者特別小心細膩地處理(喜劇)比例以免失去有質量的幽默”。《雜志》(Journal)認為該劇是“古典”的,在對大歌劇“荒誕模仿”中體現了精湛的諷刺手法。
1887年倫敦復排版已被視為經典。《倫敦新聞畫報》觀察到該版本“雖然沒有更新的對白、笑話和歌曲,但仍然是最好的”;《戲劇》對此表示贊同,并預測這個“輝煌的復排版”將有很長的演出檔期。《神殿》(Athenaeum)盛贊1899年的復排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新鮮;音樂世界已經變得非常嚴肅,如此快樂幽默的音樂、樸實無華的人物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精妙的音樂在很多方面顯得高級;但對沙利文提出批評,如果他能創作更嚴肅的音樂(如交響樂),將會在更大空間里發揮他的天賦。1920年倫敦版受到《泰晤士報》青睞,聲稱觀眾們“被迷住了”,僅兩周的表演頗讓人感到遺憾。
卡特歌劇院(D’OylyCartOperaCompany)自Gamp;S去世后保留了《皇家海軍圍裙號》的英國演出權,且于1912年開始長達多年的全英巡演,還經常出現在為期4個月的倫敦演出季。
1879年,J.C.威廉姆森(J.C.Williamson)拿到了《皇家海軍圍裙號》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獨家表演權。他飾演劇中的約瑟夫爵士,妻子瑪姬·摩爾(MaggieMoore)飾演約瑟芬。《悉尼先驅晨報》(SydneyMorning)贊揚了制作人和所有表演者,聲稱該劇“充滿樂趣”,制作莊重、精確,許多歌曲有返場表演,收獲了眾多觀眾的掌聲和歡笑聲。1960年代的威廉姆森公司繼續制作《皇家海軍圍裙號》的澳大利亞版、新西蘭版、巡演版,屢獲成功。正如威廉姆森所說:“如果您需要錢,那就帶上Gamp;S。”
同時,在其他國家地區如德國、丹麥,甚至是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這樣遙遠的地方,《皇家海軍圍裙號》的專業制作都是大獲成功。
而在美國,Gamp;S《皇家海軍圍裙號》的演出權從未生效過,不論是專業劇院還是業余劇團都在制作該劇。《紐約時報》在1914年評論中聲稱:規模宏大的《皇家海軍圍裙號》在擁有6000個座位的紐約劇院(NewYorkHippodrome)上演,這種皇家娛樂活動使人們非常開心,歌劇已變成數百人的大合唱;舞臺上出現了逼真的海港,“毛茛夫人”要劃著小船才能到達圍裙號的入口,“迪克”被甩到了艦外激起了真正的水花。如此“壯觀”的《圍裙號》在1920-1930年代的百老匯甚為流行。即便是過去了一個世紀,該劇也是享有很高贊譽,《紐約時報》曾在“2008年紐約吉爾伯特與沙利文演出季”評論道:吉爾伯特的“階級不平等、霸道的民族主義、無能的權威”等息息相關的多個主題被“荒唐”對待,他無與倫比的語言天賦及沙利文慷慨提供的令人上癮的旋律,使《圍裙號》獲得更持久的吸引力。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公司因Gamp;S演出版權到期而可以自由制作他們的劇目,并根據各自的喜好進行改編。但在薩瓦歌劇系列中,《皇家海軍圍裙號》自首演以來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并在世界范圍內被復排,莫斯科、布宜諾斯艾利斯、開普敦、上海、馬德里、渥太華、墨爾本、巴黎、羅馬、維也納、柏林都留下了她的成功足跡。
聲望斐然的《皇家海軍圍裙號》對現代音樂戲劇的發展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戲劇史學家約翰·肯里克(JohnKenrick)聲稱該劇“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重塑了英、美的商業劇院”。著名學者約翰·布什·瓊斯(JohnBushJones)認為此劇及其他薩瓦歌劇實證了“音樂劇可以在不犧牲娛樂價值的情況下解決當代社會和政治問題”;(她)創造了新型的音樂劇模式,即“整合音樂劇”(IntegratedMusical),其中劇本、劇詩與音樂融成“整合體”;(她)前所未有的受歡迎程度培養了美國觀眾對音樂劇的興趣,其本身則成為1887年以后的、與社會相關的音樂劇在形式內容及創意方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