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形成與之匹配的評價體系,要把思想政治素養指標納入其中,真實反映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構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為高校實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教學質量測量工具和測量標準,更好地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評價指標體系,體育思政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HAO Linlin,KONG Bin,LIU Ju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rt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eeds to form a matching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should include the indica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truly refl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elphi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teaching quality measurement tools and standard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teacher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高校公共體育課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體育學科課程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新時代將思政元素融入進體育課程,對高校育人、育體工作發揮著重要價值。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形成與之匹配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體育課程學習效果,還應該把思想政治素養指標納入其中,真實反映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2]。本研究運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構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旨在對體育課思政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提高教學質量。
1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以“體育課程思政”,“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思政課程評價”作為關鍵詞查閱的相關文獻和政策,總結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內容、途徑,為構建指標體系提供依據。
德爾菲法:對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的學術專家進行咨詢,多輪次補充、篩選、論證評價指標,進而構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根據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設計《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問卷》,選取10名體育課程思政專家對指標重要性進行打分,最后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并制定評價標準。
2 體育課程思政內涵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3]。
我國自古重視育德,《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講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中的“立德”就是要樹立德行。新時代,我們所立之德是要心懷大德、遵守公德、秉持私德,大德是要有民族情懷,公德要遵守核心價值觀,私德是要誠信友善。體育思政課程要堅持德育為先,強調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突出地位,促進人的德性成長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科學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至黨的二十大,始終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五大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我 國教育工作的未來方向。可見,“樹人”是“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其中的“體”即是通過體育來培養擁有強健體魄、健康心理、頑強意志力的時代新人。
體育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結合體育課程自身特點,把思政元素融入到體育課程的各個環節,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身體素質教育、體育技能教育相融合,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實現育德、育體協同發展[4]。欲樹人,必先立德,新時代黨和國家將“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求高校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培養能力,還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 體育課程思政內容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5]。綱要為體育類課程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其中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培養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這是“立德”;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身體素質責任感,這是“樹人”。
高校體育最本職的工作就是傳授身體鍛煉的知識、技術和技能,通過身體活動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形成正確的體育審美觀。可見,高校體育課程“樹人”的目標與內容非常明確,始終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型人才而貢獻內在的價值。那么新時代應該立什么樣的“德”呢?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6]。因此,“德”不僅僅是指道德、品德,還要有愛國、愛黨的大德,遵紀守法的公德,要將思想政治元素要融入“立德”過程中。
通過綜合各學者觀點,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國家意識、政治認同、道德品質、精神品質、身心健康[7-8]。其中國家意識包括國家主權、民族團結、愛國主義、國家形象、國家利益等元素;政治認同包括擁護黨的領導、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認同核心價值等元素;道德品質包括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公平競爭、遵守規則等;精神品質包括集體主義、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等;身心健康包括要樂觀開朗、志向宏偉、熱愛生活等良好心理品質,以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學生強健體魄,形成正確體育審美觀。
4 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體育課程思政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明確思政目標,并納入到體育教學的總目標、單元目標中去,將思政任務有機的融入到教學大綱、教案中,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一致[9]。其次,應充分發揮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隱性育人功能,思政內容盡量不要單獨成章,更不能將思政元素生硬的套入到課程內容中,應該根據項目特點,充分挖掘體育知識與思政元素最契合的內容,精心編制成金典案例,據不同教學情景、單元和內容,將國家、社會和個體層面的思政元素適切性、適時性、適人性融入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過程中,對體育思政內容也有較深刻的思考與體會,思政元素很好地內化吸收,潤物無聲的達到思政課程學習目標,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10]。
在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及手段影響學生,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又能領悟到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11]。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采用演示法、講解法、案例法、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法,顯示或隱示的講授思政內容,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讓思政內容與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共鳴,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思想認同,從而更好的讓思政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5 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構建
5.1 指標的確定
通過總結體育課程思政內涵、內容、途徑方面的研究成果,擬定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運用德爾菲法經過三輪專家論證,最終確定3個一級指標以及12個二級指標。體育課程思政指標體系是以學生為評價主體,教師作為評價對象,對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內容、教學設計、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整體內容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所得和感受為評價依據,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和基本原則,體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體育課程思政指標內容見表1:
5.2 指標的權重
應用層次分析法制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法,是依照相對重要性比例標度,通過指標之間的兩兩比較對系統中各指標予以優劣評判,并利用這種評判結果來綜合計算各指標的權重系數。相對重要性比例標度見表2。
制作重要性比對問卷并選取十名專家對指標進行打分。根據重要性比例標度,每一名專家對三個一級指標進行打分,構建一級指標對比矩陣,以第一名專家為例,矩陣如表3所示:
運用SPSSAU統計處理工具進行AHP層次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一致性檢驗結果見表5:
通常情況下CR值越小,則說明判斷矩陣一致性越好。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CR值為0.000lt;0.1,意味著本次研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同樣的方法計算其他9名專家的結果見表6:
同樣的方法確定二級指標權重,最終結果見表7:
5.3 制定評價標準
根據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制作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2個題目,學生根據體育課上思政內容的學習感受和效果,分別對國家意識、政治認同、道德法規等思政內容的教學效果予以評價,每道題目有三個評價選項以及相應的評分(0-2分),最后加權匯總各題得分。以國家意識為例,題目為:體育思政內容涉有國家主權、民族團結、愛國主義、國家形象、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國家情懷等元素,通過體育領域的相關案例,強化國家意識。對應選項如表8所示:
選取50個試點班級,發放《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問卷》,回收問卷并根據加權計算最終評分。對評價結果進行 K-S(Kolmogorov-Smirnov)正態分布檢驗,結果見表9:
從檢驗結果可見,顯著性P=0.230>0.05,評價得分服從正態分布。根據平均值和標準差制作三級評價標準,設定優秀的比例為30%,良好的比例為40%,較差的比例為30%,30%對應的u值為0.52,制定評價標準見表10:
6 結論
本研究構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評價內容包括思政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效果三個方面,教師通過發放和統計問卷結果,根據評分標準發現思政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從而為高校實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教學質量測量工具和測量標準,更好地提升教師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央視網.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二十大作報告[EB/OL].(2022-10-16)[2022-10-29].http://tv.cctv.com/2022/10/16/VIDECUy3JMq6ojR1eCxgQ9qB221016.shtml.
[2]熊雙,蔣毅.“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12):48-52.
[3]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8)[2022-11-19].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4]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5]趙晶,閆育東,高江航.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課教學的本源回歸、價值塑造與路徑思考[J].體育學刊.2021,28(5):89-91.
[6]人民網.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11-19], 2017-02-28. http://cpc.people.com.cn/shipin/n1/2016/1209/c243247-28938971.html.
[7]趙心煒.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價值與實現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1,11:98-102.
[8]崔麗麗,劉冬磊,張志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價值意蘊、踐行方向與保障
機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22,45(6):25-34.
[9]沈麗巍.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4):205-207.
[10]薛浩,鄭國華.我國體育類課程思政項群化建設的理論邏輯、價值意涵與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4):21-27.
[11]楊品臣,劉江,毛爽.課程思政視閾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解析與重構[J].體育科技,2022 ,43(2):131-133.
基金資助:復旦大學2022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FD2022F039)
作者簡介:郝霖霖(1987-),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