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生態學視角認為校園足球賽事質量的提升不是一種孤立活動,依賴于賽事的主體保障和環境的優化。文章定義了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的概念。探討了在政策、物質條件和精神價值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文化環境三個層面提出優化策略。對各主體因素如何保障賽事質量進行了分析。提出在“五元主體互動”機制下構建校園足球賽事管理、競技、教育和服務質量的目標體系。
關鍵詞:校園足球賽事質量;主體;生態環境;優化
Promotion of Quality of Schools’ football match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Chen Ye Qing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s Technology" "NanJing" 211188)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ampus football matches is not an isolated activ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theory. It must depend on the main guarantee of the match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chools’ football matche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policy,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spiritual value. It also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rom three levels: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subjective factors, the analysis includes such as players, coaches, parents, referees, and managers.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 quality goal system that includes management, competition, education and service under the \"five-subjects interac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quality of schools’ football matches; subject; ecology environment; promotion
前言
2015年校園足球開啟新一輪改革,教育部提出校園足球的競賽工作要“火起來”,把校園足球賽事真正做成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賽事。[1]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部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寶生在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再次指出要使學生掌握足球技能,享受運動樂趣,就要做到“勤練”和“常賽”。[2]隨著校園足球發展的不斷深化和競賽體系的逐步完善,各級各類賽事" 發展如火如荼。如何在賽事數量持續擴大的基礎上提升賽事質量成為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3]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學和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的關系的一門學科。[4]對生態學理論的運用如今已逐步從自然的生物領域擴展到社會的人文領域。現階段,有學者對校園足球賽事的教育價值、賽事的結構體系和發展現狀做了研究,但還未曾發現運用生態學理論對校園足球賽事進行研究的理論成果。因此,本文擬將該理論運用于校園足球生態環境與生態主體的研究,提出主體保障和環境優化策略,構建校園足球賽事質量提升的目標體系,為我國校園足球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解析
1.1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的概念
生態學理論認為生物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必須依賴于周圍環境,需要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得以生存。[5]將此概念引入校園足球的研究,解讀校園足球賽事質量的提升也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依靠于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的支持。校園足球賽事的生態環境是一切能夠引起賽事質量變化的各種情況和條件的總和。這些情況和條件可以視為環境因子或質量要素。各項要素或因子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同作用,構建了多維度、多元化的校園足球賽事自組織生態環境體系。
1.2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的問題管窺
1.2.1政策方面
政策是保障校園足球和賽事活動進行的前提。在相繼出臺的校園足球政策的文本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策目標不一致問題,并且由于體制性隔閡和政策理解性的誤差,各部門在政策執行的側重點不同。教育系統是以求育人為目的,體育系統則希望培養競技人才。側重點不同導致價值取向和工作目標與方法的大相徑庭。[6]其次,當前在政策落實、執行、評估等方面過分強調政治意義,校園足球在一些地方被視為政治行為。例如為謀求賽事數量,造成各種賽事泛濫,讓學生終日奔波比賽,學業受阻。為體現賽事規模,舉辦“百校聯賽”,造成虛假繁榮景象;或者為了完成“校內有聯賽,班班有比賽”的任務,出現“一班全年一場比賽”的敷衍行為。這些極端個別的現象都是各級機構、單位在政策理解和執行上出現的偏差與異化導致。
1.2.2物質條件方面
目前校園足球賽事的經費來源主要是行政撥款,不足部分由地方財政支持。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難以保證文件中要求的經費支持。在2017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師資國家級專項培訓上對3528名參訓教師的調查表明,27.55%學校沒有競賽和訓練費用。[7]并且校園足球賽事尚未進入市場資源配置模式,其自身商業價值、IP屬性還未開發,缺乏吸引資本贊助的亮點。
足球場地是校園足球開展和賽事活動的生態基礎。截至2018年9月,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共有校園足球場地120960塊。2015年至2018年全國教育系統共新建改擴建校園足球場地32432塊,完成了《全國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規劃》80%以上的工作任務。到2020年還將再新建、改擴建28545塊,總數將會超過6萬塊。[8]但場地數量的增長還遠不能滿足各地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的需要。一些學校的地理位置或規模限制了足球場改擴建的可能性。貧困地區和山區足球場地更是匱乏,無法開展正常的足球活動。因此,校園足球場地的建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1.2.3精神價值方面
校園足球賽事“激進式”的發展,其賽事精神內" 涵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校園足球賽事的宗旨是促進青少年掌握足球技能、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磨礪意志品質、培養健全人格。[9]所以,校園足球賽事應有別于專業隊和職業俱樂部梯隊賽事。其賽事精神價值更傾向人文性,更具教育意義。目前校園足球賽事中依然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傾向,一些地方和學校為了迅速取得績效,搞精英足球、在賽事中唯金牌論,忽視賽事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教育價值,讓賽事和學生淪為攫取利益的機會和工具,嚴重違背校園足球賽事的初衷。
1.3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的優化
依據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的存在形態,可分為3類:第一類是處于外層的自然環境,第二類是處于中間層的社會環境,第三類是處于內層的規范環境。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1.3.1自然環境的優化
首先,賽事的舉行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避開在極度炎熱和嚴寒的時節。同時盡量避開學生的正常學習時段,挑選周末或節假日進行。其次,選擇交通便利的城市,避免參賽隊伍過于舟車勞頓。最后,場地質量的保障。現有的校園足球場95%都是人工草坪(見表1)。場地日常也被用于教學和訓練活動或對外開放滿足周邊體育人口活動需求。場地高頻率的使用加速場地老化,此外還有諸如草坪下方墊層不平整,草坪接縫過大、填充物顆粒減少、人工草纖維粉化等工藝和質量問題,將對參賽球員的安全產生極大隱患。鄰國日本技術足球盛行,青少年具有精湛的控球、帶球、傳球技藝,離不開日本球場高質量的草坪。[10]因此,我國仍需加大對足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解決經費問題,新建或改擴建一批高質量的校園足球場地,建立健全場地維護和保養制度,以滿足校園足球賽事開展的基礎需求。
1.3.2社會環境的優化
構建多元化賽事體系,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運動水平層次的學生參賽,進行交流學習,不斷提高的需求。整合優化賽事資源,挖掘賽事商業潛力、創設校園足球賽事IP、加強賽事自身造血功能。進一步完善校園足球競賽各項規章制度、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杜絕年齡摻水、身份造假,裁判員、官員操縱比賽等不良風氣和現象,營造公平的競賽環境。提倡構建以球員為中心輻射父母、同學、朋友、老師等可延伸的人群關系網絡,擴大賽事的影響力和傳播度。發揮新聞宣傳輿論,突出校園足球能讓孩子更好的理念,提升社會對校園足球的支持度。改變校長、教師、家長認為“踢球耽誤孩子學習”的錯誤認識,提高對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配合度。做好足球特長生在升學方面的銜接工作,保障各階段校園足球教育和賽事的連續性與延伸性,避免優秀足球苗子無書可讀的窘境。
1.3.3文化環境" 的優化
校園訴求賽事是搭建以足球為媒介,學生展現青春、友情、夢想、拼搏的綠茵舞臺,使學生在競賽中得到強烈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升華。讓賽事更富有人文情懷、更具教育意義。通過賽事強化球員尊重比賽,尊重裁判,尊重對手的意識與行為,養成賽場禮儀習慣。倡導球迷樹立文明觀賽的風尚,組織和培育有地域風格或民族特色的賽場助威文化。深度挖掘賽事的正能量,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在各類媒體渠道大力傳播,弘揚賽事的精神文化和正能量,形成陽光積極的校園足球賽事氛圍。
2校園足球賽事質量提升的主體保障建設分析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范疇篇》中認為“主體”是某種特性、狀態和作用的承擔者,是性質、狀態、關系、活動等的介質。生態學意義上的“主體”是指按照主體的基本特征(如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作用、取向及標準,去認識、整理、看待和要求各生態系統的各種活動和現象。這一角度注重的是生態系統主體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以保證生態平衡主體的“應然”狀態。[11]借助上述理念將校園足球賽事質量提升所涉及的主體確定為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系統建設的“承擔者”,即與賽事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人”——球員(學生)、教練(教師)、家長、裁判員、賽事管理人員,系統分析該主體特征和要素,以保障校園足球賽事質量的提升。
2.1球員
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校園足球賽事質量提升最為核心的關鍵。校園足球工作者要保護和激發學生的足球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足球活動。努力將學生對足球的喜愛轉化為愿意長期從事足球運動的內在驅動機制。鼓勵學生樹立光榮與夢想的目標,并為之刻苦訓練,努力奮斗。學校要解決好學生參賽期間的學習問題,運用網絡線上課程或送學到賽區的方式,保證學生的學業不受影響。參賽期間,運用團隊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養成在賽后回顧總結,不斷提高的良好習慣。通過各類賽事的錘煉,使學生在足球技藝、意志品質和人文素養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2.2教練
校園足球的教練的角色首先是教師,然后是教練員。因此不僅承擔比賽戰術、技術分析和動作示范等競賽工作,也肩負著管理球員思想、行為舉止、隊伍紀律等道德工作,是影響學生發展提高的重要因素。[12]教練要以足球運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扎實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足球競技水平協同共進。正如日本高中生足球錦標賽的紀錄片中采訪傳統強隊青森山高主教練黑田剛說道:“教練首先是先生(教師),我的目標不是培養國腳,而是讓他們喜愛足球,并在參與足球運動過程中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其次,足球教練的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科學的教學方法、豐富的訓練手段、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臨場指揮能力都要求從事這個崗位的人不斷虛心學習、努力鉆研、與時俱進。最后要內化教練的道德操守。校園足球教練應堅守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切實扎根于青少年足球的教育活動中,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傳遞給學生,在當前日趨功利化的危機下,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堅決杜絕校園足球與金錢利益掛鉤,拒絕“假球”、“默契球”,凈化校園足球賽事生態環境。
2.3家長
家長對足球運動要有較全面的了解,對孩子參與足球競賽的意義和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對孩子從事足球運動后的成長道路有清晰的規劃。作為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是極其重要的責任。鼓勵家長合理安排時間陪同孩子一起參賽,見證孩子在賽場上的努力拼搏,并一同分享足球帶來的喜怒哀樂。作為觀眾,自覺遵守賽事的規章制度,做到文明觀賽,理性助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最后,家長還要善于抓住賽事帶來的教育契機,利用賽事中的典型事件對孩子施以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工作,與教練一同完善孩子的意志品質。
2.4裁判員
裁判員對引導比賽順利進行和提高比賽的競技性與觀賞性負有直接責任。作為場上的執法者,首先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操守。堅持公平公正是裁判員的道德底線。其次是要具備良好的業務能力,例如精通規則并能靈活運用、保持充沛的體能、加強對比賽的閱讀和掌控、保持與球員、教練、觀眾良好的溝通以及團隊協作意識等。最后,裁判員要著力為球員創造規范教育的環境,通過對競賽規則的執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尊重意識、公平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身行為規范。
2.5賽事管理人員
賽事管理人員的素質、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直接關系到賽事的管理水平和賽事質量。高質量的賽事離不開管理人員的專業性、敬業態度和科學的工作方法與手段。作為管理者,既要懂一般賽事的管理運營機制,又要懂足球運動的特點和校園足球賽事的特殊性,能妥善解決與賽事相關的各類問題,協調好賽事各方機構、組織和人群的關系。作為服務者,能傾聽各方對賽事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確保賽事安全、規范、健康的運行。
2.6主體關系建設
生態主體在生態環境中的能量、物質交換是聯動的,即各主體之間相互應影響、相互制約、生態共生。同樣,校園足球賽事質量的提升也依賴于其主體的聯動。其中賽事管理人員協調賽事各項事宜,做好準備和保障工作,球員、教練和裁判員各司其職參與競賽、家長和球迷共同關注賽事、參與賽事的監督和反饋。校園足球賽事主體關系的建設目標是要實現主體間的和諧交流、共同協作完成能提升賽事質量的“五元互動”機制。關系建設的重點是各主體對校園足球賽事有共同的明確認識。堅持以賽育人,杜絕賽事中的不良風氣,達到通過賽事進行交流、學習、進步的目的。
3校園足球賽事質量提升的目標體系
校園足球賽事質量提升的主體保障建設和環境優化的最終目標是:在理順和創建校園足球賽事主體和諧關系,優化賽事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構建質量體系,進而提升賽事質量。
1)管理質量方面。各地主管和承辦學校切實貫徹校園足球賽事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保證校園足球賽事工作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不斷提升賽事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積極引入社會力量,與體育管理公司合作,引進既懂賽事經營管理、又懂足球運動的復合型人才指導或參與賽事工作,確保賽事運營的專業性和流暢性。
2)競技質量方面。保持擴大基層足球教練員的業務培訓規模,建立繼續教育制度和進一步延伸提高性的培訓機制,促進教練員的執教水平和臨場指揮能力。選派思想過硬、業務能力高的裁判員,能引導比賽順利進行,激發球員競技水平的發揮,提升賽事的觀賞性。
3)教育質量方面。正確認識校園足球賽事的目的和內涵真義。堅持教育與競技并重的賽事方針,以賽事作為特殊的實踐課堂,全方位對學生實施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的教育,促進學生思想、身體、行為的卓越發展。[13]
4)服務質量方面。不斷優化賽事體系,注重校園足球賽事的“充分性”,鼓勵所有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開展校內足球賽事,讓賽事落實到實處,讓校隊隊員是通過賽事“賽出來的”。[14]讓賽事契合校園足球的發展本質,進而推動學校體育的改革,引領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逐步建立起校園足球賽事的口碑與品牌,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4結語
我國校園足球賽事的數量和規模正日益壯大,要進一步落實賽事質量的提升工作,就必須從與其密切相關的校園足球賽事的生態環境著手分析,解決好賽事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社會與規范環境問題,同時加強賽事主體間的聯動機制和保障建設,才能切實提升校園足球賽事的各項目標質量。讓校園足球賽事成為特色的育人綠茵課堂,成為展示校園足球成果的靚麗窗口。
參考文獻:
[1]王登峰.從“有”到“強”:新時代青少年校園足球的戰略定位與發展方針[J].體育科學.2018,38(4):3-7.
[2]陳寶生.完善制度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全面開啟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新時代[EB/OL].[2019-12-19]. http://sports.edu.cn/web/content_894.shtml
[3]生態.百度百科[EB/OL].[2016-07-13].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2.html.
[4]漢斯-薩克塞.生態哲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56.
[5]H.T.奧德姆.系統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34.
[6]孫科.生態-場域-習性[J].體育學研究,2018,8(4):82-93.
[7]李旭龍,沙洪成,陳洪鑫.社會生態學視域下校園足球育人功能的制約因素及實現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1):1-4.
[8]教育部.全國校園足球場地超12萬塊2020年將新建改擴建2.9萬塊[EB/OL].[2019-12-20].https://www.sohu.com/a/361603254_123753.
[9]喻堅.發展校園足球的真義[J].體育學刊,2016,23(6):93-98.
[10]空空而去. 一個日本人對中國足球的建議[EB/OL].[2011-02-12]."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0625e070100oh5t.html.
[11]葉峻.社會生態經濟協同發展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71.
[12]梁斌.19世紀英國校園足球興衰與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8,5(5):141-145.
[13]孫楚,劉津池,郭兆霞.體教融合:青少年校園足球賽事的教育價值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30(4):152-153.
[14]趙亞男,郭蔚蔚,劉志云,等.體教融合背景下中國青少年足球賽事體系的優化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1):86-92.
作者簡介:陳燁青 (1982.9-)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足球國家級健將,國家級裁判長,研究方向:足球教學與訓練,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