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融合進行理論層面的探究,通過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概念、特性及傳統體育相關項目進行解讀,發現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特性主要有“物質”與“非物質”融合的客觀統一性、民族特色的地域性以及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動態性。與此同時,還發現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相互融合,需先立足于課程理論方可建立文化自信,同時要重視身體實踐并融入課堂教學,并運用現代科技與網絡發展從而實現文化自覺。
關鍵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專業課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hen Xiaodan1" Wang Huijun2
(1Jianxi District Wangxiang Primary school, Luoyang, He'nan Province, 471000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Province, 835000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concepts,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sports related items,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mainly include the objective unity of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fusion, the regionalism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ynamic nature of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found that phy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tegrated. If we want to build cultural confidence, we must first base ourselves on curriculum theory. Meanwhile, physical practice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integrat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usingthe moder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to achiev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文化沃土”[1]。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可促進民族大團結的相互融合,而且是一種不可磨滅的文化標識。此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孕育著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其健身養生的哲理和豐富的技能體系,積淀著中華各民族的精神理念和健康價值觀”[2]。體育非物質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各民族體育特色及民族風情,同時也是人們去認識和體驗文化自信與認同的又一有效橋梁。
體育非物質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又立足于民族傳統特色的基礎之上,是各民族的根與魂,更能體現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更是我們需要關注的話題。基于此,本文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出發點,嘗試與高效體育專業課程相融合進行探究,以期讓更多不同民族的學生了解甚至接觸相關體育非遺文化,進而體驗這些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一方面可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可使課程更多元化,以此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1 相關概念釋義
1.1 文化與體育文化
文化它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無形產物,錢穆先生在他的《民族與文化》一書中這樣闡述文化:第一階層是物質的,也可以說是經濟的;進到第二個階層,就是一種群體組織的,也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社會的生活;到了第三個階層,這就應該到了心靈陶冶的生活了,這就有文學、有藝術、有哲學、有宗教信仰了[3]。把體育與文化結合來看,體育文化具有文化的內涵,也有其自身意義的文化特色。總體來說,體育文化是指以身體活動為基本特征的一種生活方式,以一定的體制或制度形式表現出來,反映出特定民族的價值觀[4]。進一步解讀體育文化會發現,通過體育活動與人的相互融合,使人在創造自己文化的同時也在發展著體育文化,并賦予體育文化以精神價值及意義。
1.2 體育物質文化遺產
體育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當地民族特色,是從民間生活中誕生出來的,也是一種通過肢體活動表現出來的身體文化。而體育物質文化遺產則顯現出物質層面上,是有形的文化遺產,如活動場地、游戲器械、武術兵器、服飾裝備等可以觸摸的實體,是整個體育文化的表層,是體育精神文化和體育社會文化的物質基礎[5]。如錢穆先生所說的第一層次文化,即與經濟不可分割的物質文化。體育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質是與體育相關的場地、器材等物質實體,可供人們繼續沿用的一種文化形式。這些物質實體受到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及思想意識的影響而逐步產生,同時也滲透著體育文化本質,并時刻傳達著一種文化的內涵與氣息。
1.3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 年在《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將原來第六項“雜技與競技”更名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從而明確了該類非遺的傳統體育屬性;由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在某一地域由特定人群,以身體活動為特征,口傳身授為方法,以世代相傳為目的的傳統體育文化實踐活動,以及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涉及的器械、實物和空間[6]。換句話說,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一定區域內發展的,適合當地民眾生產與生活,同時表現出當地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氣息,更重要的是借助體育物質實體與肢體運動的相互融合來發展自身素質、增強身心健康的一種無形文化。
2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除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活態性、傳承性以及不可再生性等特性外,中華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應該還具有它自身的一些特性,結合體育運動本身特性,本文主要從“物質”與“非物質”融合的客觀統一性、民族特色的地域性以及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動態性三方面予以解讀。
2.1 “物質”與“非物質”融合的客觀統一性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不是沒有物質,而是不以物質實體為主,是以人為其“物質”或人與器材等合二為一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有許多項目需要人與物的結合方可彰顯出物質與非物質融合的客觀統一性,如賽龍舟、舞龍舞獅等相關的體育非遺項目,都需要人與物的互相成全方可體現體育運動的整體統一性。因此,在傳統體育項目中,“非物質”和“物質”實則密不可分 ,更有甚者彼此不可脫離,并且“物質”承載“非物質”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非物質”又賦予“物質”以生命 ,彼此和諧共生。
2.2 民族特色的地域性
不同地方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體育特色項目也各不相同,因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的民族特色的地域性。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擁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思想意識、審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而傳統體育項目的產生、發展與傳承更與各民族特色等方面分不開,每個民族的體育項目都展現出他們的地域性,如在北方草原上生活的民族,其傳統體育更多以騎馬、射獵等項目為主;而在多水的南方,更多的是以賽龍舟、獨竹漂等運動為主。這些留下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無不在向世人講述著各民族特色的地域性。
2.3 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動態性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出來的,與人們的生活甚至勞作都密切相關,更是能夠反應當地民族風情與文化的一種運動項目。如傣族的“潑水節”,錫伯族的“西遷節”等民族特色活動,它們在體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更帶有極強的健身娛樂性。與此同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表現在“動態性”上,而這一“動態性”傳遞的核心主體是“人”,通過人的活動顯現來表現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留存的技藝技能,同時從動態的軀體展示中感受靜如畫作的美感,進而再次實現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動態性。
3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代表性項目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有許多種,不同民族展現的體育運動項目及其民族文化也有所不同。本文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進行介紹,并把非遺項目共分為武術、競技和游戲三大類。
3.1 武術類體育非遺代表項目
武術,又稱功夫,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傳承與發展而來的一種個人防衛格斗術。武術種類繁多,不同民族和地域所發展的武術技術依然有所不同,這也是他們各自地域性性特點造成的。最常聽到和見到的是太極拳,它是傳統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一項更有益于身心發展的體育活動;下一個是五禽戲,它是由神醫華佗創編,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神態進行肢體練習的體育傳統項目;還有就是八段錦,這種武術是內練精氣神的保健養生功,也是人們防治疾病的常練習功法。此外,根據各地域的民族風情不同,如武術還分為長拳、短打;內家拳、外家拳,南派武術和北派武術等內容,這些武術的分類有一些也是高校體育專業或非體育專業所學習涉獵的課程內容。
3.2 競技類體育非遺代表項目
競技類體育非遺運動項目具有激烈的競爭性,在遵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發揮個人或集體運動能力、彰顯個人或團體運動技能并奪取比賽最終勝利的一種運動。體育競技類非遺項目種類也較多,本文主要從球類、摔跤類和競渡類和舞龍舞獅類這四方面進行闡述。
球類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腿足接踢類、器械擊打類和徒手接拋類 3個小類;摔跤類非遺項目主要有蒙古族的搏克、阿拉善沙力搏爾等,維吾爾族摔跤且里西以及哈薩克族摔跤熱庫斯等等。而競渡類非遺項目主要有龍舟賽、鳳舟賽、艇類賽以及獨竹漂等水上民俗運動,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各類龍舟賽,主要依附于傳統節日“端午節”開展;最后一項是舞龍舞獅傳統體育運動,舞龍最早是在遠古時期的龍圖騰崇拜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舞獅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之后三國南北朝開始盛行至今,在當今時代,每年節慶時依然會有舞龍舞獅表演,并在一些高校中也有專門學習這方面技術技能的課程。
3.3 游戲類體育非遺代表項目
游戲本身具有自愿性、非功利性及趣味性等特點,在體育活動中,帶給參與者更多的是娛樂、健身為一體的自我滿足感。我國游戲類體育非遺項目主要有西藏林芝的工布比秀競賽、新疆哈薩克族的叼羊以及寧夏打梭等運動,這些傳統體育游戲項目更趨向于競技類;還有山東青州花毽、貴州瑤族民間陀螺競技、北京抖空竹和內蒙古布魯等運動,這些游戲類項目對參與者的技術技能和技巧的要求相對更高,練習時間較長;最后則是棋盤類游戲,基于中國象棋和圍棋游戲規則,各民族還形成了適合他們民族風格的棋類,如新疆方棋、西藏藏棋、朝鮮族象棋等活動,這些游戲的形成更符合當地居民的民族風情。此外,河南撂石鎖、上海耍石擔、石鎖也屬于游戲類項目,但這些力量類游戲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有較高要求,同時在游戲比賽中還需展示各種技巧和花式。
4 當代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發展及其特點
一般來說,高校體育專業課程主要有體育理論課程和體育專業技術課程兩大類,專業理論一般包括體育專業理論的相關課程以及跨學科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則包括體育各專業技術課的內容。簡而言之,高校體育專業課程有它自身的發展及其特點,本文將從體育專業理論和體育專業技術兩方面進行闡述。
4.1 當代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發展
體育課程作為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載體,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合理的認識體育本質、了解并深入懂得體育相關專業的技術要領及其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確保課程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輔助教學,彌補傳統體育教學的不足,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7]。當今時代,由于現實層面問題,網絡授課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體育專業課程也應隨著社會發展而有所改善,方可適應時代變遷,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這項目標不能變。
此外,當代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與互聯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線上教學逐步成為線下教學的一項重要輔助內容。基于此,各高校可在選擇體育課程內容上趨于多元化,也可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適當開設相關的體育課程,如根據地域不同適當增設傳統體育文化課程,讓更多學生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領略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帶來的震撼,以此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促進其整體發展。
4.2 當代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特點
4.2.1 體育專業理論課程的廣博性和靈活性
體育專業理論課程的廣博性和靈活性更多體現在高校通識教育上,現代大學提倡的通識教育主要以培養具有理性精神、廣博知識和深厚文化涵養的現代公民為主要目的,注重內外兼修,提倡全面發展的“全人”[8]。體育課程主要以技術為主要授課內容,而對文化理論的學習容易被學生忽視。因此,若想彰顯體育理論課程具有較強的廣博性和靈活性,需使體育課程適當合理的與相關專業理論再融合以及跨學科理論知識和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理論等內容的涉入,以此更豐富體育專業理論課程,進而引導高校學生有更為扎實的文化理論基礎知識。
4.2.2 體育專業技術課程的實用性和目的性
體育專業技術課程是整個體育各專業最主要的授課內容,這項教學內容在整個學生評價中也占有相對重要的位置。高校體育專業技術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運動能力得到相對有效的突破,同時讓學生運動技能和運動認知都有不同程度的掌握和提升,以此能運用所學技術技能知識以及擁有的理論知識可積極參加體育展示和相關體育競賽活動,進而提高自身的體育核心素養,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這更顯現出高校體育專業技術課程的實用性和目的性。
5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融合機制
基于理論層面來說,若想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專業課程有更好的互相融合,首先需先立足課程理論以此建立文化自信,同時要重視身體實踐并融入課堂教學,最后可運用現代科技從而實現文化自覺。
5.1 立足課程理論 建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來的,中共 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時,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必須堅持的文化法則 [9]。文化自信不是讓我們一成不變地去傳承文化,而是需要我們在原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會變更與創新,去其糟粕,留取精華。
從理論課程角度來講,嘗試把體育非物質文化形成課程理論體系,使更多學生認識、了解傳統體育項目,并領略傳統體育文化帶來的天人合一的智慧,如太極拳運動,它是結合陰陽無形八卦并以此為基礎,又融合拳術、呼吸吐納術和導引術為一體的內家拳術,是國內外公認的、經科學驗證的一套有健身價值的體育運動。因此,學習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更能透過肢體活動體驗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同時深入體會技術動作背后的意境,進一步感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藏的深厚智慧及文化內涵,從而建立國人的文化自信。
5.2 重視身體實踐 融入課堂教學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需要傳承人去傳承,而且需要更多的人認識這些體育運動,感受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作為當代高校學生應身兼重任,通過課堂學習去深入認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甚至親身體驗,學會欣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提升鑒賞能力。但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種類繁多,不可能把每項體育運動都融進課堂教學中,可適當根據地域等方面需求進行合理選擇。
如大家所熟知的武術運動,按照地域分有南派(以拳法為主,腿法為輔,如武當派)和北派(以腿法為主,拳法為輔,如少林派),按練功形式分有內家拳(注重動作以靜制動,如太極拳等)和外家拳(注重“主于搏人”如少林拳);在教學中就可根據專業及地域等差別適度引入武術技術及知識理論的學習;類似項目還有許多,由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性,不同民族所開設的體育運動項目都有所差異。因此,唯有親身體驗,并結合相關體育理論知識,方能經驗到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背后的智慧,進而加深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更便于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5.3 結合現代科技 實現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開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覺在近年來的文化建設中受到廣泛關注,更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要前提。我們若想更深入了解弄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實地體驗考察,若條件不允許,科技與網絡的出現也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學習提供了更多便利。當今社會,網課成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網上視頻、當地傳承人的口述等音像資料,進一步了解這些傳統體育項目,認識他們的文化與發展歷程。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立足于中小學,發展于高校,讓更多學生了解傳統體育文化及不同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對實現全社會的文化自覺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義。同時,通過現代科技也可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美的認識,學會欣賞傳統體育運動,體驗這些傳統運動項目所帶來的美感。正如費孝通先生說的:“我瞻望人類學的前途時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句話,其實就是今天我提出的文化自覺歷程的概況 [10]。”在當今時代,我們正走在“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道路上,科技的進步給了我們更多的學習和充實自己的機會,學生可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去認識發掘課堂上沒有講到的傳統體育項目,而這樣的景象就是實現文化自覺的過程。
6 小結
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地與高校體育專業課程有效融合,一方面可促進學生對體育理論課程的重新認知,增強課程多元化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所帶來的另一番體育景象,讓更多學生主動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動擔負傳承重任;另一方面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所謂的傳承并非僅僅是傳承人的事,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對傳統體育文化都應盡一份力,同時適當與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融合,也有利于使高校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和發展日趨成熟并得到進一步完善。但如何把傳統體育項目更多的引進高校,讓更多教師、學生認識這些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同時又能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與發展,這依然是一個更長久的話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6.
[2]王廣虎,冉學東.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12):1-13.
[3]錢穆.民族與文化[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95.
[4]黃莉,李佛喜等.體育文化研究40年的回顧與展望[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2,21(03):1-18+87.
[5]張東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M].化學工業出版社,2021:4.
[6]陳小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特征、功能、分類[J].體育科學,2022,4(42):14-21.
[7]董成文,許大慶等.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影響探究[J].科教文匯,2022,14(566):102-106.
[8]李鳳亮,陳泳樺.新文科視野下的大學通識教育[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70-176.
[9]張強,劉艷,王家宏.我國公共體育設施規劃之現存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8,33(4):293-298.
[10]向云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若干哲學問題及其他[M].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9 7:349.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大學新疆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中心(編號:XJSHZL202224)
作者簡介:陳曉丹(1986年-),女,碩士研究生,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
王匯軍(1986年-),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