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獻資料、田野考察、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對許村大刀舞的起源、展演流程、現狀、困境及路徑進行研究。研究表明:許村大刀舞起源與忠義公許遠有關;展演流程為興刀、游刀、舞刀3個部分;困境為思想觀念的轉變導致傳承主體失衡、過度商業開發導致精神內涵流失和異化;發展路徑為重視傳承人的保護、增強傳承主體的文化認同感、與新媒體融合、與鄉村旅游融合、融入學校課程。
關鍵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許村大刀舞;保護傳承;文化認同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ucun dagger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eng Daoming1, Li Miao2, Wang Qingqing1,Wang Juan2
(1.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2. Oujiangcha Town Central School, Yiyang, Hunan, 41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 performance process,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 and path of Xu Cun's dagger danc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in-depth interview, etc.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dagger dance in Xucun is related to the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of Xuyuan; The exhibition process includes three parts: Xingdao, Youdao and Dandao; The dilemma is that the change of ideas leads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main body of inheritance, and the excessiv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leads to the loss and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inheritors, enhanc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inheritors, integrate with new media, integrate with rural tourism,and Integration into school curriculum.
Key words: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Xucun broadsword danc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cultural identity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對“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聲音”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田野考察、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以歙縣許村作為田野調查點,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許村大刀舞的傳承與發展情況開展田野調查,課題組于2021—2022年2次深入許村對傳承人、村民等進行了深度訪談。探尋許村大刀舞傳承與發展的困境,提出創新發展路徑。
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許村大刀舞傳承與發展的現狀
許村,位于安徽歙縣北部,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調研中獲知,關于許村大刀舞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傳說,一個和人物有關,另一個和事件有關。第一種傳說講“許村大刀舞是為了紀念許村先祖唐代忠義公許遠,許村大刀舞為其創立的‘許家刀法’的基礎上改編而來”;第二種傳說講“古時許村出現吃人的長腳鹿,為應對災害,斬殺長腳鹿而發明了‘大刀舞’”。經過訪談傳承人和村民,大家普遍認可第一種傳說,為紀念先祖許遠。
許村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開展大刀舞表演,展演的流程主要分為“興刀、游刀、舞刀”3部分。正月初八開始召集人員,正月初九至十四排練,這個時間段大刀舞的表演稱為“興刀”;正月十五上午從祠堂出發,按照設定路線進行游村,這個時間段大刀舞的表演稱為“游刀”;正月十五晚上,大刀、小刀全部出來舞動,大刀隊會進行走陣和最精彩的“大刀割麥”的表演,這個時間段大刀舞的表演稱為“舞刀”。[1]至此,許村大刀舞活動結束。
許村大刀舞古時一直自由自在的傳承,在特殊時期出現中斷,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得到了復興發展。2003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文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歙縣政府對許村大刀舞進行挖掘整理,選派文化精英輔助傳承人進行再創編,融入現代科技,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經過編排后的許村大刀舞被邀請在歙縣連續幾屆的民俗文化節活動中進行了表演,深受歙縣人民的喜歡。2015年,央視播出的《記住鄉愁》,使許村大刀舞享譽國內外。為了推進“非遺進校園”工程,2020年黃山市舞蹈家協會選派骨干教師參與了許村大刀舞的編排工作,使其在許村小學傳承,經過現代化編排,許村小學的學生在“品味歙縣·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暨中國攝影藝術鄉村·許村攝影季活動啟動儀式上表演了大刀舞。許村大刀舞除了正月初八至十五村中進行表演以外,也經常會被邀請到黃山市內重大活動進行表演,擴大了許村大刀舞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同時也喚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提高文化自覺自信意識[2]。
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許村大刀舞傳承與發展的困境
2.1 思想觀念轉變導致傳承主體失衡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在于它的無形,依靠人們的思想觀念維系著,而思想觀念的轉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影響可謂十分巨大。雖然許村為旅游景點,可以通過表演大刀舞獲得一些報酬,但是這些報酬只是杯水車薪,不能維持生活。再加上現在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和對大城市的向往,使得他們不愿意也沒時間傳承大刀舞。現階段的許村大刀舞傳承人大多年齡較大,一旦由于身體原因無法再進行展示,再加上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就會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瀕危消失[3]。
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數年輕人因為經濟壓力被迫外出務工。其次,年輕人對于大刀舞保護的責任感不強,缺少傳承的精神動力與內在的責任意識,沒有從思想層面意識到對于大刀舞這項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2.2 過度商業開發導致精神內涵流失和異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國家政策支持的,但反對違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規律的商業化開發[4]。伴隨著許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許村交通條件的改善,與外界的聯系也越來越頻繁,許村將大刀舞作為民俗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為迎合市場需求,許村開始組織對大刀舞進行改編,使其更符合大眾“口味”。游客走進來的多了,人們開始關注到這項活動所能帶動的經濟利益;走出去的機會多了,人們也開始注重這一活動所能創造的附加值。大刀舞被過度開發,越來越迎合市場,大刀舞所富含的精神內涵不知不覺的就被現代社會的過度商業化開發所稀釋和異化。
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許村大刀舞創新發展路徑
3.1 重視傳承人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傳承人是至關重要的。傳承人更多的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鄉村的老人,他們心里想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但是他們的文化知識有限,這讓他們逐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沒落。保護的同時,發展更多的年輕傳承人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對于大刀舞傳承人的保護,政府可以制定一些針對傳承人保護的政策,提高傳承人的經費支持,使傳承人生活上得到保障,沒有后顧之憂,能全身心投入到大刀舞的傳承與傳播中。同時,下一代的傳承人要從娃娃抓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培養孩子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會自發的熱愛大刀舞,并最終傳承、創新大刀舞。除了注重小孩子的傳承,也要關注到女性群體,許村也存在很多男子外出務工,女子留村照顧家庭的現象[5]。打破壁壘,屏氣女性不能參與的觀念,發動女性群體參與進來,這樣子就形成了固定群體,有利于大刀舞的傳承與發展。
3.2 增強傳承主體的文化認同感
許村大刀舞內生秩序有待加強,首先要增強村民的文化的認同感。如果一個村子里的村民沒有文化認同感,那么這個村子可能是不團結的,沒有凝聚力的,本村的文化也不會得到很好的傳承。對于許村大刀舞的境遇,可以借鑒歙縣汪滿田魚燈的案例。汪滿田村嬉魚燈時全員參與,因為汪滿田村形成了一個規約,“魚頭必須年輕人擔當,整個過程都交給年輕人完成”[6]。通過這一舉措,村民們緊密的團聚在一起,增進了鄰里和諧關系,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如若許村也借鑒或者創新其他方式來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使村民都對本土文化充滿認同與自信,具有共同體意識,那么更有利于大刀舞的傳承與發展。
3.3 與新媒體融合
媒體的曝光度對體育項目的傳播影響較大。如足球、籃球等主流運動項目,幾乎在各個媒體上都能看到相關的報道,關注度極高。因此,要增強許村大刀舞的宣傳報道,政府應該主動進行引導,加強與各大媒體之間的合作,利用節日活動、運動會等形式宣傳和展示許村大刀舞。許村可以借助短視頻、微博等新媒體手段宣傳推廣大刀舞[7]。讓更多的人知道大刀舞,增加對大刀舞的認識,并且來到許村觀賞和體驗大刀舞。
鼓勵和引導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學習新媒體技術,因為在現代化社會中,新媒體技術越來越成熟,傳播力也越來越強,傳承人掌握新媒體技術以后,就可以進行網絡傳播[8]。傳承人可以把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錄制,向大眾普及相關知識,使越來越多的人關心傳統文化,關注傳承人的發展。傳承人也可以和傳媒公司合作,進行產業化開發,網絡直播等方式進行傳播,傳播的同時還能獲取經濟收入,解決傳承人資金不足的問題,實現傳承人“自我造血”能力。
3.4 與鄉村旅游融合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是目前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新趨勢[9]。許村大刀舞與鄉村旅游進行融合有自身的優勢,因為許村是歷史文化名村,是著名的旅游景點。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基和依托。將鄉村文化進行旅游活態傳承與轉化,可以使其獲得永續發展的源動力。鄉村旅游首先看的就是鄉村環境,可以通過在村鎮居民家的墻上畫上大刀舞造型,通過繪畫的方式,將經典無限放大在墻上,讓更多的人知道許村背后的文化底蘊。許村可以以大刀舞為主題,打造許村大刀舞品牌IP。其次,可以和許村古建筑旅游融合,游客可以觀看古建筑的同時,還可以觀看或體驗舞大刀。許村也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了許村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發展和建設家鄉,這樣許村的大刀舞可以一直流傳下去。
在與鄉村旅游融合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留其原有內涵,可以改編的更加具有觀賞性,但是其原有文化價值不能消失。大刀舞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可以給許村帶來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觀看和參與大刀舞的表演。鄉村旅游就是游客體驗真實的鄉村生活,許村可以通過設置大刀舞表演等活動,讓游客體驗大刀舞活動的過程。同時在開發時要注意,不能失去其有價值,原本應該是悲傷的祭祀儀式,改成特別歡快的表演活動,一味的迎合市場,那就毫無意義了,單純為了利益,將會失去生命力,大刀舞也不可能得到長久發展[10]。
3.5 融入學校課程
雖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離我們日常生活并不遙遠,但孩子對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詞匯還是很陌生的。為了拉近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在整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課程之初,老師應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特征、現狀、發展等情況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對于這門課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知道這門課程要學習的是什么,我們又為什么要學習,并且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
首先通過教師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課堂、參觀及動手實踐操作等活動,了解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發展現狀及歷史價值和現今價值。讓孩子們在對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作、制作、繪畫等方面進行學習。找到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講授,帶領孩子們參觀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又能鍛煉孩子們的運動能力,掌握一項運動技能[11]。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室,將學生的作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室進行展示,平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室進行課堂授課。可以以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重心組建研究小組,學生自愿組成團隊,在學校組織或者家長帶領下,深入許村進行深入考察學習。學校也可以通過官方平臺進行宣傳,組織開展相關的活動,以征文、創作、體育競賽等多種形式,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宣傳落到實處,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內“開花結果”[12]。
通過把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課程,是希望學生們通過對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博大精神,同時感受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深厚內涵,提高文化素養,增加愛護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使傳統文化在學生們的心里生根發芽,使其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4 結語
許村大刀舞的發展現狀,是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縮影。所面臨的傳承主體失衡及過度商業化開發等問題,也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必須重視傳承人的保護,培養更多年輕的傳承人。同時也要提高傳承主體的文化認同感,使其自覺傳承。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新媒體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在新媒體傳播時要體現其文化內涵和價值;在進行商業開發時可以創新,但是要保留其文化內涵,與國家意識形態保持一致,杜絕肆無忌憚的開發。大刀舞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課程時要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也可組建興趣小組進行深入考察研究,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盧玉,陶麗.許村大刀舞的文化特征及其價值——一項民俗體育的田野考察與文化學解讀[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11):79-83.
[2]王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8,34(06):76-79.
[3]崔家寶,周愛光,陳小蓉.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瀕危狀況與保護措施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9(07):25-29.
[4]王國詠,康濤.“全民健身”背景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實踐之困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8,282(12):205-208.
[5]崔燕.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與突破——基于傳承人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家,2021,296(12):83-88.
[6]王慶慶.汪滿田嬉魚燈傳承實踐的人類學考察[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2(01):29-39.
[7]劉雨,李欣.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04):469-473.
[8]鄭奧成,鄭家鯤,王學彬.后疫情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現實挑戰與推進路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01):57-61.
[9]閆藝,李雪軍.“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以新疆地區為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01):96-104.
[10]劉宇青,徐虹.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保護和旅游開發助推鄉村文化振興[J].社會科學家,2022,306(10):69-75.
[11]陳曉丹.全球化視域下南獅運動的傳承及發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12):77-80.
[12]李楊.會澤“非遺”資源在本科實踐教學中創新應用——以昆明城市學院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5):151-156.
作者簡介:馮道明(2001—),男,安徽安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機號碼:19855958530。
通訊作者:*王慶慶(1990-),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E-mail:809105448@qq.com,地址: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西海路39號,手機號碼:1885591058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名稱:徽州村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文化生態學研究,項目編號:SKHS2021B13);黃山學院徽州文化研究項目“文化生態保護視域下徽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2021xhwh011);安徽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項目名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徽州大刀舞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S21037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