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與協同,基于高校競賽不同的項目理論、表征特點、目標導向剖析,把握思政元素要點,“生態式”融入競賽傳播,“統籌式”融入競賽制度,“內化式”融入競賽理念。在此基礎上,聚焦于其觀賞價值的美育培養淺表化、競技元素融入模式化、建設機制固有化等困境,通過對項目表征特點剖析、明確思政要素、強化資源配置、調整融點機制、健全協同模式方面打破阻滯壁壘,推進優化路徑,實現高校體育學科中競技體育的育人功效落實與延拓目標。
關鍵詞:競技體育;學校體育;校園競賽;優化路徑
Characterist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llege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IAN F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He’nan Province 450066 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path and synergy to the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based on university competitive sports different project theory、characteristic、goal orientation analysis,stud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natur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mpetition promotion,unify the planning competition system,deep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mpetition concept.On this basis,concerned with its lack of aesthetic education、Element of competition and Building system.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ideology and politics,resources, integr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ode of mutual cooperation,break though the difficult points,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llege competitive sports:implement the task of education.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ampus sports" competitive ; Optimize the path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持續推動競賽開展有利于拓寬體育育人功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下簡稱報告),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1]。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下簡稱意見)中提到,要開展豐富的課余訓練活動,運動競技項目,提高校內比賽的影響力,覆蓋及參與度[2]。高質量發展高校競技體育賽事,是終身體育與全民健身活動的固實根基,旨在落實并推進《報告》與《意見》中關于競技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其賽事活動的革新制改、元素挖掘、表征特點整合有助于構筑與完善的高校競技體育大框架,優化體育人才儲備,同時也是落實建設體育強國核心環節要素。
1高校競技體育的表征特點與思政元素
長時間以來,高校體育存在一亟待優化的問題,即部分學生對體育運動與競技體育的興趣不足,對競賽所展現出的思政元素認識薄弱,導致競技體育育人功效薄弱。具體歸咎于對體育項目了解較淺,本身運動技能也較為薄弱,身體素質同樣相對羸弱,運動競賽參與度較低,享受不到競賽帶來的樂趣[3]。高校競技體育作為使青少年享受競賽過程,追求精神價值,間接增強體質的主要手段,構成了育體育人最適宜的結構模式[4]。要實現這些方面,需從宏觀模式整合高校競技體育大類,微觀視角精準探究競技體育的具體項目及其思政元素,從而為高校競技體育與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的發展提供幫助。
1.1 高校競技體育的思政表征
競技體育文化、精神所展現出的價值引領作用、綜合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義[5]。多樣化的體育項目是中國式現代化物質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體育,傳統體育項目與悠久的體育文化又增強了文化自信[6]。這也強調了競技體育所展現出的多元化價值及獨特的文化蘊意,但不同項目間具有多層次的思政表征差異,因此明確“項目主導”、“競賽主體”、“思政內涵”的邏輯互洽有助于實現競技體育與課程思政的協調與統一。目前我國的競技體育快速發展,部分項目均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且結構動作特征具有相似之處,其中的思政目標要素無形左右著理性認同與情感價值觀。課程思政元素在競技運動中凸顯了多維度的育人價值,例如團隊競技項目所表征的毅力、勇氣、責任感、使命感,又如備賽中的刻苦練習,競賽場上的敢打敢拼,超越自我。資源整合此類競賽元素與思政內涵,提升競賽參與度與吸引力,協同校內社團等團體服務競技體育活動,拓寬媒介功效,依據高校設施與實踐優化競賽項目,靶向管窺競賽功效,宏觀上弘揚體育精神,發揚體育道德風尚,微觀上為培育體育人才、為建立競賽項目運動隊伍牢固根基,從而確保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各個競賽環節。
1.2高校競技體育的思政元素
根據2022年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競賽計劃通知[7](下簡稱通知),高校競賽具體可細化若干小項。通過對比近五年年高校競賽項目開展,例2020年全國學生體育競賽計劃[8]中所提及的競賽項目,其共有籃排足、乒羽網等158個項,這也比2019年全國大學生體育競賽計劃[9]中的174項減少16項,其中競賽項目經過整合精煉,也更具有代表性。依據競技能力模型結構為具體項目進行分類規整與模塊分析,精煉其側重的能力模型表征,繼而剖析其表征所內化的思政元素,既需綜合考慮具體思政元素的階段性、歷史性與異質性,更需深化結合育人特點,例如跑類競賽中所展現出的超越、拼搏與斗志精神,訓練過程中展現的吃苦耐勞、為集體奉獻精神,圍繞著具體競賽項目,研判具體課程思政融入切點,把握元素融合要求,做到競賽與思政元素全方位互利銜接,從而更好的完成全過程育人[10]。
2 高校競技體育與課程思政協同面臨的挑戰
2.1“觀賞性塑形”薄弱化
營造競技體育思政元素協同的首要任務是使受眾群體的學習由灌輸式的被動化轉變為主動化,因此,高校競賽的參與度與關注度的提高是亟待解決的難題。“觀賞性體育”在當今社會較其他活動而言具有獨特優勢,即“體育”“美育”結合,給客體帶來令人愉悅的體驗,并對情感予以享受,對審美予以樂趣[11]。從實踐角度來看,競技體育的客體受經濟、文化及社會資本的影響,對競賽的關注度也因個體不同而差異化較大,研究表明,觀賽的男女比例差異達到了二比一[12]。由于客體“差異化”與“被動化”所造成的參與度瓶頸,群體基礎相對薄弱,不能充分滿足思政元素融入的需求。從宏觀角度來看,高校競技體育的受眾群體通常來自不同地區、家庭,以及不同的成長環境與一定的價值觀差異,且部分高校男女比例失衡,導致賽事的“美育”融合存在客觀難題。一味進行固有的形式、手段、導向進行思政元素協同,便難以準確研判客體轉變為“主動化”參與者的契入點及擴大受眾群體的廣度的方式方法,難以定位客體對不同項目類型及其表征特點的接受度。從微觀角度來看,賽事觀賞即“美育”培養,但社會、家庭、學校間的協同較少,項目文化精神間的元素共鳴較淺,各學科間的協同配合較為薄弱,環節與學科形成合力的責任意識不強,掣肘了高校競技體育的觀賞性發展。
2.2“競爭性元素”淺表化
當前,高校競技體育的課程思政建設大多僅局限于體育精神的生硬灌輸,故而限制了客體的主動性,繼而導致競技體育的思政元素的淺表化。在高校競技賽事的實踐中,賽事項目的選擇往往受到多種因素制約,思政元素的淺表化主要表現在:第一,未能準確抓住各競技項目間的動作結構特征及競技能力結構,未能利用具體表征予以相應的體育元素拓展,繼而使其對應的思政元素與競技元素匹配度薄弱。第二,傳統項目為主,新項目變化創新少,且難以實現與硬件配套的項目迭代,因此,忽視了思政元素的深化、專化與競賽相結合,從而造成競賽項目無法吸引到更多的客體,繼而限制了思政元素育人的廣度,多個項目多種思政元素間的協同也受到限制。第三,思政元素與競技體育的協同不明確,例如競賽的報名環節通常生硬完成指標任務,教師也常常直接告訴學生積極報名,參與即可,未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競技體育的精神與文化,導致競技體育的各種價值、意義、元素與學生的認知體驗相斥,阻礙了學生的自主認知;例如在競賽的宣傳上,僅對結果進行了公示,而忽略了運動員訓練備賽精神,拼搏賽場斗志等體育精神宣傳。第四,思政宣傳手段薄弱,效果不顯著。例如在高校競技體育的宣傳手段過于老化,相關配套設施不齊全,相關指導不明確,宣傳導向不清晰,從而導致宣傳功效與目標導向偏離。最后,關注不同項目所展現的獨特的體育文化及精神內容,例競賽類項目的競爭性元素展現相對直觀,但在深化其拼搏超越與毅力堅持等精神的意識優化仍亟待進展,基礎與源頭的元素完善與明晰亟待夯實。
2.3 “思政元素協同”被動化
《綱要》中指出,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激發報國的使命擔當、激發創造創新活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深入思考[10]。相較于傳統的生硬講授式的方法,激發學生對主體的興趣及對其內涵學習理解的主動性未能深度挖掘與重視。制度化、體系化是被動轉化主動與高校競技體育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課程思政協同下的最終導向是將客體在競技體育實踐過程中所學習到的思政價值觀踐行至社會中。團隊協同協作是攻堅克難的、同舟共濟、共創未來的中國精神,拼搏意志是體育文化中為祖國人民貢獻青春與力量的詮釋,超越自我是體育精神中對不斷追求人生理想、不斷實現人生價值的根基,然而在現實過程中,過于注重競技實施的基本流程,反而忽視了各類精神內涵的思政引導。自《綱要》與《報告》頒布以來,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序推進,學科協同穩定前行。在實踐過程中,同樣面臨著諸多功效主動化的挑戰,在競賽項目創新上,雖然目前通知中的高校競賽項目百余項,但目前高校對其項目的規劃仍相交陳舊,思政元素,體育元素,精神元素的過程設計不夠全面,對百余項競賽項目與校內競賽項目的銜接效果顯現不充分,未能開辟新的因校而異、因地適宜、因蘊而別的項目賽事,未能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思政競賽優勢,具體表現在環節聯動方面點、面、模塊缺失,如在賽事負責教師的協同方面,對教師的思政要素、競賽組織形式、思政融入形式、吸引參與形式等培訓不夠詳實,相關校主管部門對競賽思政建設的指標體系不明確等;如競賽獎勵評定機制、競賽思政類獎項機制等,對獎勵評定機制建立不完善,考評體系流于形式,這些均是造成被轉主困境的主要因素,進而形成了協同路徑不新、難破、固久的局面。
3 高校競技體育與思政的機制探索與優化路徑
3.1 優化氛圍打造:落細落小落實
育人環境即育人過程中所能夠影響客體的物質導向功能與人文導向功能,物質導向決定實物的發展方向,人文導向的環境潛移默化影響客體的價值認同[13]。通過對環境層與氛圍層的構筑與打造,形成“潤物無聲”般的文化與精神內涵發展的環境[14]。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提升客體的文化認同,明確各層次間的積極作用,為落實優化打造協同氛圍提供理念支撐。
3.2 秉承協同理念:遵循優化完善
欲解決高校競技體育與思政協同化發展的評價體系被動化問題,則需不斷關注重視中心環節的思政類銜接缺失壁壘。從實踐角度來看,第一,高校競賽明確承辦單位的思政宣傳責任,倡導高校體育教學團隊加強課程思政的提前培訓,通過專業化人員的協同,持續改進協同手段與達到目標實效,而教學團隊與體育社團、協會負責部分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促進多維度多方案細化思政傳導。第二,明確高校體育學院、體育教學部等對競賽思政成效的宣傳監督機制,立體化對競賽環節進行統籌制定,為思政目標提供清晰靶向,落實到具體內容,規范監督與審查程序,優化考評機制,創立競賽互評機制,達到以評促改,以改促進的目的。保障全過程的規范化,離不開上層基礎的統籌與規劃。第三,強化負責人的意識與擔當,競賽從組織到管理、設計、運行、賽事服務、賽事支持等方面,還包含了其中的日程、器材、信息、審查等多個環節的配合,落實思政協同,要求專項負責人深入參與到競賽工作中,激發主體的聚合力,功效力。構建負責人對專項學生工作者培訓體系,有序推進,共同在競賽進程中借鑒項群路線經驗,又在實施過程中予以優化,積極探索適宜的模式。負責人對競賽的重視,高度規范化的競賽開展,是對課程思政功效落實的有利保障。第四,不同項目間建立思政資源共享機制,協同對接,優化同進,合理利用賽程與場館等客觀內容,提高思政協同效能,最終建立健全不斷完善的協同體系。
4結語
校園競賽的思政融入是體育功效卓越化的體現,亦是全方位育人的詮釋。隨著高校競賽項目的不斷發展,其所展現的特點優勢也更有利于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可以窺見,分析其項目特點,增進項目育人功效,完善競賽體系建設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符合事物的現實與發展規律。從宏觀角度看,競技體育思政功效與客體接受并完成吸收的銜接過程是漫長且復雜的,基于此,圍繞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在體育學科中,是對競技體育與思政協同的初探,也是體育學科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實現育人價值的拓寬與延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中國政府網.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體發[2020]1號[EB/OL].[2020-8-31][2023-1-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3]王登峰.體教融合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J].體育科學,2020,40(10):3-7.
[4]畢進杰.學校體育倡導運動競賽的依據[J].體育學刊,2013,20(5):101-104.
[5]劉波,郭振,尹志華,郝文鑫,李晨曦,于思遠.加快建設體育強國背景下競技體育發展新模式研究[J/OL].體育學研究:1-17[2022-12-14].https://doi.org/10.15877/j.cnki.nsic.20221206.001.
[6]周惠新,歐玉珠,雷強.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思想·內涵·路徑——《體育與科學》“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體育強國建設”學術工作坊綜述[J].體育與科學,2022,43(06):1-8.
[7]中國學生體育網.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關于印發2022年競賽計劃的通知[EB/OL].[2022-10-1][2023-1-20].http://www.sports.edu.cn/web/notice/content_1788.shtml.
[8] 中國學生體育網.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秘書處關于印發2020年全國學生體育競賽計劃的通知,教體秘[2020]2號[EB/OL].[2020-11-14][2023-2-3].http://www.sports.edu.cn/web/notice/content_937.shtml.
[9]中國學生體育網.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秘書處關于印發2019年全國學生體育競賽計劃的通知,教體秘[2018]109號[EB/OL].[2020-11-03][2023-2-3].http://www.sxxsty.com/news/guanfangdongtai/201901/2525.html.
[10]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2-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11]葛慶英,董躍春.以“觀賞型體育”促進全民健身發展的研究[J].體育學刊,2019,26(4):63-68.
[12]劉米娜.誰去現場觀看體育比賽?——城鎮化進程中現場觀賞型體育消費的階層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9,40(5):84-96.
[13]任梅,李炳爍.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6):106-115.
[14]余小波,陳怡然,張歡歡.新時代教育評價文化建設:意蘊、困境及完善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2,No.196(6):62-70.
項目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022YB0113);2022年鄭州市社會科學調研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公共體育課程:理論要旨、階段特點與融合探索”(編號:ZSLX20221548)。
作者簡介:田豐,(1996-)男,漢,河南鄭州,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