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在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體育鍛煉和身體健康,我國社會體育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與高校體育相比較而言,還存在一定發展差距。主要表現為群眾體育技能有限、公共體育鍛煉設備不足、群眾體育意識薄弱等問題。將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進行融合發展,能夠有效推動體育事業發展。對此,文章基于融合與發展理念下對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結合進行分析探討,旨在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
關鍵詞:融合與發展理念;高校體育;社會體育;結合策略
Discussion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lleg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under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Guo Dongbai
China Criminal Police Academy Shenyang 110035, Liaoning Provinc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people's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sports, China's social sports field has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However, compared with college sports,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development gap.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limited mass sports skills, insufficient public sports exercise equipment, and weak mass sports awareness.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bination of colleg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under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Key word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cept; College sports; Social sports; Combining strategies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顯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觀念。在這種大環境下,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空前高漲[1]。而高校在體育資源上占據著絕對優勢,具體包括了體育設施設備資源、體育教育資源等,能夠完全滿足社會體育的發展需求。基于融合與發展理念下,將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進行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推動社會體育持續發展,還能夠給予高校體育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實現兩者共贏局面。
1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關系分析
1.1高校體育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體育進步
高校開展體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提供專業體育人才。體育專業指導人才是社會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是社會體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而高校能夠通過專項體育教育為社會體育事業提供優質人才。這其中,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涵蓋了大量體育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體育技能,能夠滿足社會體育人才需求[2]。此外,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在接受了豐富的知識教育以及專業技能訓練中之后,在步入社會或者開展社區體育服務過程中,能夠將正確的體育精神、體育鍛煉意識傳達給廣大群眾,進而推動社會體育更加平穩有序的發展。
1.2高校體育是社會體育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趨于完善。根據調查顯示,全國67種標準體育場館,高校占據49種。其中社會體育活動在高校體育建設中已經基本涵蓋。高校不僅體育場館充足,其建設規格也較大,具備標準尺寸的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等。此外,高校為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熱情,還組織建立起多樣化的體育社團活動、省級、國家級體育運動比賽等[3]。這也為體育運動愛好者營造了良好的運動氛圍以及運動平臺。另外,高校借助信息技術優勢創設了線上線下傳播平臺,也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3高校體育規范化發展能夠提高社會體育服務功能
高校不僅承擔著教育責任,同時還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確保教育活動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逐步開放高校體育資源,能夠有效緩解社會體育發展需求,同時還能夠通過與社會體育進行交流優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4]。高校將自身體育資源開放給社會體育的做法,被公認為是合理利用體育資源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國體育事業管理部門也發布了《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明確高校體育資源為社會體育共享的意義與價值。
1.4社會體育能夠為高校體育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與上升空間
在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人們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過大、缺乏體育鍛煉進而導致身體亞健康的問題。比如,長期加班的白領大多存在頸椎病、腰間盤等身體健康問題[5]。與此同時,大學生在父母溺愛下,形成了安于現狀的不良心理,繼而出現身體肥胖、身體素質低下等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全民身體健康問題,社會體育應該充分發揮其效用及價值,采用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體育運動活動。而要想實現全民有效體育鍛煉,專業的體育設施設備以及體育指導必不可少。而高校體育恰好能夠滿足社會體育這一需求。社會體育具備一定的市場價值、市場需求、市場服務環境,這就為高校體育教育創造了充足的發展空間,能夠促使高校體育在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為社會體育發展助力。
2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與發展方向
2.1朝著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方向發展
高校開展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更好的為社會體育事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因此,作為社會體育事業發展的核心,高校體育應該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專項體育運動人才還是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育素養。但是無論哪一種人才培養目標,都不離開強化身體素質、加強體育鍛煉這一基礎目標[6]。因此,在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與發展過程中,高校體育應該根據社會體育的發展需求,有效調整及創新體育活動形式,提高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進而為社會體育事業發展培養更多優質人才。除此之外,高校體育還應該強化體育基本訴求,合理優化體育形式,促使高校體育“接地氣”。這樣不僅能夠擴大高校體育活動的學生普及范圍,還能夠充分調動起全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進而強化全民體育運動意識,切實提高國民綜合素養。
2.2朝著建立體育學習方向發展
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體育課程,而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大多以體育專業理論知識為主體,開展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專業課三種課程形式。這種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的體育素養,但是其與社會體育發展需求相脫節,進而導致高校體育教育下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性不強等問題。基于此,在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下,高校體育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結合社會體育發展需求及實際情況,積極借鑒汲取有利于提升體育教育質量的經驗和模式。在教學方式方法,高校體育教育應該轉變體育教師為主體的動作示范加理論知識講學模式,而應該借鑒社會體育中的參與者主導模式,進一步調動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7]。在課堂模式上,高校體育應該打破課程課時限制,提高課程內容針對性以及體育課程開放程度,進而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
2.3朝著樹立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方向發展
高校體育是促使學生接受體育鍛煉、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關鍵環節,但是卻不是最終環節。學生在步入社會工作之后,仍然存在體育鍛煉需求。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要地,是有效塑造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關鍵時期,應該從多方面激發和調動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培養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這樣才能夠促使大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優質人才[8]。因此,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應該朝著幫助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方向發展,進而為我國體育事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助力。
3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結合面臨的困境
3.1社會需求影響高校體育教學
現階段,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越來越清晰,社會群眾對于高校向社會面開放體育場館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這種需求雖然具備一定的合理性,能夠有效減輕社會體育資源緊缺的問題,提高高校體育資源利用率。但是也具備不合理之處,如果高校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勢必會影響正常體育教學。基于此,針對上述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高校與社會體育部門聯合組織開展體育活動,但是現階段社會體育缺乏一定的組織性,進而嚴重阻礙了兩者之間的接軌與融合。此外,現階段的社會體育內容與高校體育內容存在一定差異性,例如社會體育運動內容主要以太極拳、八段錦為主體,而高校體育運動內容多為競技比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9]。在這種背景影響下,高校對于與社會體育融合的熱情與積極性并不高漲。
3.2高校過度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存在一定安全風險
相比較于高校學生而言,社會人員存在一定復雜性,即時高校在學生沒有體育課程的周末或者節假日開放體育場館,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高校學生管理與安全管理負擔。基于此,高校為進一步考量學生的人身安全、維護學校和諧穩定、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在與社會體育進行融合發展方面態度較為謹慎,并且處于觀望狀態。例如,高校如果在周末或者節假日開放籃球場館,部分學生雖然沒有課程,但是會選擇約三五好友到籃球場館進行籃球比賽。這時如果社會人員進入到校園之中,一旦比賽過程中發生肢體碰撞或者言語沖突,將會影響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的開放程度。除此之愛,高校體育向社會群眾開放體育場館,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體育社會損耗,這其中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則需要高校進行承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建設成本。上述因素都是需要高校在面向社會面開放體育場館之前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因而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熱情不高,進程緩慢[10]。
3.3高校體育資源有限
面對空前高漲的全民體育鍛煉熱情,如果高校在缺乏一定管理機制的背景下進行體育場館社會面開放,必然會不堪重負,出現體育資源過度損耗等問題。因此,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進行有機結合,不能夠僅依靠高校的“單方面付出”,還應該適度開發建設社會體育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進而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同發展。但是現階段,高校教師與學生對社區群眾進行有償體育指導并不現實,并且高校缺乏宣傳與推廣能力。當前社會體育僅表現出對高校體育資源的需求,并無擴大建設與豐富體育資源的意圖。因此,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受阻。
4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結合策略探討
4.1高校與社會體育部門聯合成立體育結合管理部門
高校教育部門應該與社會體育部門聯合程磊體育結合管理部門,定期聯合組織全面體育活動,引導學生與社會群眾共同參與進來。同時還應該建立專業化體育運動指導中心、體育復建康復中心等為社會大眾提供有償服務。此外,還應該將體育教師培養成為體育運動指導員和社區體育活動領導者,促進體育教師肩負著組織高校與社會體育活動的職責[11]。此外,要想有效結合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活動,政府部門還應該發展職責作用,制定相關政策保障體育運動場地的開場與投入使用,進而為廣大群眾與高校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體育資源,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而高校與社會體育部門應該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充分發揮高校體育場地與人才優勢,利用社會體育的商業價值及需求,在優勢互補中實現共贏局面。
4.2促進高校體育多元化發展
在當今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專業化高素質體育人才是體育教學的核心內容。無論當前高校的教學側重點在專業人才培養還是綜合性體育人才培養,歸根結底都脫離不了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保持身心健康的教學基礎目標。這也是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與發展的契合點。因此,高校體育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結合社會體育需求進行優化創新,找準正確發展方向。我國專業型高校體育教育應該與社會體育人才需求保持一致,而以娛樂、健身為主體的高校體育則應該與社會體育需求保持一致。除此之外,高校體育應該加強與社會體育之間的關聯性,豐富體育內容,吸收社會體育中的娛樂性對高校體育教育進行改革創新。與此同時,高校教育部門還應該將與社會體育融合作為一種人才資源輸出途徑,加強與社會體育之間的融合互動,進而提高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3構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資源共享
首先,高校與社會體育部門應該構建完善的資源共享平臺。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平衡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資源,合理配置,進而減少資源浪費,提高體育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高校與社會體育部門應該加強統一管理力度,在思想上摒棄傳統觀念,構建體育資源共享平臺。除此之外,高校教育部門與社會體育部門還應該共同創設管理制度,提高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融合規范性以及體育資源共享行為規范性,構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體育比賽制度,進而提高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結合度;其次,明確共享內容。高校與社區應該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上明確共享內容。第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在為社區體育提供服務時,應該根據居民的體育需求明確共享資源與體育活動內容;第二,高校體育場館可以有償提供給社區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第三,社區應該積極響應高校政策號召,為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提供社會服務機會,進而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會體育協同發展。
4.4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首先,在高校體育走進社區的時候,高校應該自覺接受社會群眾的監督。社會群眾、社區居民可以通過選舉、民主調查等方式表達觀點、意見、建議等,這要就能夠提高高校體育的社會針對性,滿足社會體育的實際發展需求,進而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同發展。此外,也能夠有效鍛煉高校體育教師與體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其次,高校還應該自覺監督進入社會體育服務的教師和學生。對教師及學生進行規范與監督,其中主要包括規范學生的體育實踐意識和實踐行為,進而提高社會服務質量和效果[12]。高校的監督可以通過民主調查、全程監控、網絡問卷等形式開展,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結合效果,進而保障實效性;最后,高校與社會體育部門應該共同構建評估機制,以社會群眾的滿意度為評估標磚,將其作為衡量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效果的重要參考。這樣就能夠在具體實踐中因評估結果為導向,促進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更好的融合發展。
4.5幫助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與學習意識
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是大學生學習生涯中的最后一個環節,但是并不是最終環節。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仍然需要秉持體育鍛煉意識,不斷強化自身體育技能,進而保持良好身體素養和身心健康。因此,要想基于融合與發展理念下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結合,高校體育應該在教育環節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同時培養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形成良好的體育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夠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奠定堅持基礎,進而推動我國體育社會不斷進步。基于此,高校應該在體育教育過程中,開展多樣化體育活動,例如組織高校與社會籃球聯賽、組織區域范圍內的馬拉松比賽等,加強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關聯性,進而擴大社會體育的全面影響力,在體育活動中幫助大學生樹立起終身體育意識,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融合與發展理念下將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進行有機結合是十分必要的。在全民體育鍛煉的大環境下,高校教育部門以及社會體育部門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程度,進而提高全面身體素質,推動我國體育事業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華.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推動高校體育改革的思考[J].大學,2021(30):35-37.
[2]李超.融合與發展理念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結合的思考[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1):46-49.
[3]黃正憲.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8(01):31-34.
[4]溫國強.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促進高校體育改革發展的研究[J].大眾標準化,2019(14):180-181.
[5]樊偉.社會體育產業化發展視角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8):113-114.
[6]隋曉航,劉凱.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資源共享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以南陽理工學院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5):53-54.
[7]李鑫,王恩斌,胡彪,王圓悅,孫大威.探究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結合的意義及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5):178-179.
[8]隋曉航.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促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南陽理工學院為例[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8,10(03):68-71+75.
[9]李鑫.融合理念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接軌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01):27-28.
[10]陳新.融合與發展理念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結合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61-63.
[11]戴豫. 高校與社會體育資源共享研究[D].蘇州大學,2010.
[12]朱奇志. 21世紀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6.
作者簡介:郭冬柏(1984—),男,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