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隨著軍事訓練強度逐漸加大,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也不可避免的提升,特別是集中在在剛入伍的新兵上。目前應用于軍事訓練傷風險篩查的研究不少,但是對于新兵軍事訓練傷大規模的篩查工具尚處空白。本文主要圍繞新兵軍事訓練傷的防治現狀進行軍事訓練傷定義、損傷類型、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綜述,并對國內外對軍事訓練傷常用篩查工具研究分析,加以借鑒,旨在建立出不但能符合部隊新兵訓練傷篩查需求,并且簡便有效的篩查工具。
[關鍵詞]體醫融合;新兵;軍事訓練傷;篩查工具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Screening Tools of Recruit’s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dicine\"
Lin Ruo-wei1*,Lin Hong-w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3; 2.Second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900 Hospital of the Joint Logistics Team, Fuzhou, Fujian 350001.
[Abstract]Recently, as the military training intensity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hasinevitably increased, especi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new recruit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risk screening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MTI),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large-scale screening tools for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of recruits. 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the the MTI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vention and definition, the types of injury, caus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in additionof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screening tool, so as to build a easy and effectivescreening tool that can meet the demand of army recruits screening.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dicine;recruits;military training injury;screening tools
軍事訓練是我軍在和平時期部隊工作的中心任務,為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但隨著軍事訓練強度逐漸加大,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也不可避免的提升,特別是集中在在剛入伍的新兵上,新兵軍事訓練中的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將圍繞新兵軍事訓練傷的防治現狀及篩查工具進行綜述。
1 新兵軍事訓練傷發生的現狀
1.1 定義
軍事訓練傷的定義,最早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在《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與防治原則》提出了軍事訓練傷(Military Training Injuries,MTI)的概念,即軍隊 (包括現役和預備役)、武警、民兵武裝以及其他接受軍事訓練的人員,因訓練直接導致的運動系統的急、慢性損傷,簡稱訓練傷[ ]。而隨后在2008年出版的《軍事訓練傷防治手冊》對于軍事訓練傷的定義進行了修訂,軍事訓練直接導致的參訓人員的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或病理改變,并按器官損傷、骨關節和軟組織分為3大類[ ]。
1.2 類型及分布
根據軍隊流行病學方面的研究,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在各國軍隊中差距很大。據報道,我軍各個單位全年報道的訓練傷發生率在7.43~60.7%不等[ ][ ][ [ ][ ]。美軍報道在軍事訓練中肌肉骨骼損傷的發生率在19.5%[ ]。并且新兵軍事訓練傷主要體現在入伍1年里的發生率最高,其在訓練傷總發生率中所占比例高達75%,根據多數的文獻報道,新兵軍事訓練傷的發生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其中以膝關節發生損傷的概率是最高的[ ],這與新兵大量的科目訓練對下肢訓練要求較高有關。
軍事訓練傷大都是由于器械訓練引起,由此引發的急性創傷性損傷是軍事訓練傷中發生率最常見的類型[ ]。此外,由于不同兵種的訓練項目不同,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也存在較大差異。蔡達等[ ]總結了駐浙部分部隊不同兵種之間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總體上陸軍部隊的軍事訓練傷發生率顯著高于空軍和海軍兩個兵種,并且步兵的軍事訓練傷發生率在全部兵種是最高的。
1.3 發生原因
新兵訓練傷的好發往往與多種原因密不可分[9],剛入伍的新兵在心理和身體素質方面的低下,近五年內的新兵入伍體檢中,體能考核不合格率在逐年增加,在心理層面薄弱的新兵,訓練期間容易引起緊張、焦慮、害怕的負面情緒,導致肌肉的僵硬以及動作的不協調[ ]。這些都使其難以快速適應部隊的生活,加之新兵新訓階段的訓練往往是高強度、高頻率的。缺乏科學的、系統性的訓練計劃,這種訓練往往是不利于訓練的。再者,施訓單位對新兵的健康教育及防護指導的不到位,導致新兵對軍事訓練傷缺乏認識,這都直接影響軍事訓練傷的發生。最后,醫學監督的不到位也會導致訓練傷的高發,衛勤部門無法直接參與到訓練計劃當中,缺乏醫務保障人員對新兵的巡診和指導。
2降低新兵軍事訓練傷的措施
2.1心理及體能素質
要嚴格執行對新兵的入伍的體檢標準[ ],并對應征人員的進行必要的心理測驗評估,對于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的需慎重考慮其入伍資格,從源頭上把控入伍新兵的整體質量。由于新兵開訓的第2、4、10周是訓練傷的高發期[ ],所以在新訓期間,有必要及時關注到每個新兵心理問題,進行個體化的心理訓練和疏導,能有效降低訓練傷發生率。
2.2宣傳教育
通過各種形式對新兵進行訓練傷防治有關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特別是進行訓練傷發生率高的課目時,更要教導新兵做好自我保護教育和安全措施[ ]。在宣教方面也可采用更能吸引新兵的方式,開發新穎的宣傳手段,讓新兵的接受意愿更高,如設計連環畫、開展有獎知識競答、組織主題文藝匯演、推廣預防訓練保健操等[ ]。
2.3訓練方法
根據新兵體能要求,制定科學的施訓計劃,充分做好訓練前的準備活動,不能盲目加強訓練強度,注重安排合理的訓練課目順序,可以遵循先易后難、由簡到繁等原則,讓每個新兵能熟練掌握動作要領。訓練過程中,重視加強新兵身體素質訓練,全面提高新兵的力量、柔韌度、靈活度等,同時關注其個體差異,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訓練方法和計劃[ ],但這種差異或不足往往需要專業的篩查工具來測試。
2.4篩查預測
可通過專業的訓練傷風險篩查工具,對剛入伍階段的新兵進行篩查測試,及時發現潛在的,即在軍事訓練中相對容易受傷或風險較高的新兵個體,快速準確的定位出在運動中的薄弱環節和弱勢項目,進行早期的針對性干預。訓練傷的預防往往能夠減輕對于軍事訓練中產生運動損傷的高危因素,進一步的施加相應的糾正訓練方法,最終有效降低新兵軍事訓練傷的發生概率。
3 國內外訓練傷的風險篩查工具
近年來,國內外多名專家學者應用多種篩查測試工具對各部隊官兵、各項目運動員等運動高運動水平人員進行篩查測試,其中較多應用的有FMS功能性運動測試(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YBT(Y-Balance test)、SFMA(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等。這些篩查聚焦于動作模式的評估,為后續的干預及康復治療提供指導方向。人體運動的產生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不會發生在單一環節,通常是由大腦發出指令,控制全身的各個環節按照設定好的順序,消耗能量,激活肌肉,完成動作。有研究[ ]表明,每個篩查工具都能反映不同患者的功能,對于篩查工具之間的關系,FMS不對稱性得分和YBT的綜合評分之間存在負相關。可能表明運動的不對稱性和姿勢穩定性之間存在的關系。
3.1功能性動作篩查(FMS)
FMS(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測試是由Gray Cook設計的測試方法,按照由其制定的評分標準,對高運動水平員進行測驗和評估[ ][ ] ,其中包括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腿上抬、旋轉穩定性、軀干穩定俯臥撐、直線弓步蹲、跨欄步、深蹲等,其中深蹲和軀干穩定俯臥撐是對稱性動作,而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腿上抬、旋轉穩定性、直線弓步蹲、跨欄步等5個動作是非對稱性動作,需要進行左右雙側肢體測評,而肩部靈活性、旋轉穩定性、軀干穩定俯臥撐3個動作分別附帶肩部排除測試、屈曲排除測試、伸展排除測試3個排除動作。國內外學者普遍將FMS得分≤14分作為運動損傷風險高低的臨界值,但在不同的群體之間的臨界值可能也會存在不同[ ]。
FMS在國內外多被用來指導競技運動員提升訓練成績,其預測運動損傷的價值也主要集中在體育競技領域。Davis Joel D[ ]等人將FMS應用于美陸軍突擊隊員的預測損傷風險篩查研究中,隊員的FMS得分與體能測試成績具有相關性,體能測試成績越高,FMS得分也越高。國內學者也將FMS應用在新兵的訓練傷篩查。有的學者對其表示認可,Bonazza[ ]等進行的評價者和評價者內信度的研究,結論肯定了FMS在運動損傷中的預測診斷價值。韓庚[ ]等人認為,將FMS,SFMA用于新兵訓練中,能有效篩查出新訓階段新兵身體素質的不足之處和軍事訓練傷的高發部位,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實訓,降低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
當然,也有學者提出相反的意見,對FMS的信度存疑。JingZeng[ ]等人把420名新兵作為研究對象,應用FMS評分進行個體FMS訓練,并根據考試成績對其進行3個月功能矯正訓練,最后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間FM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高澍,吳立紅,陳志剛[ ]等人應用FMS對特勤人員進行測試,得分作為軍事訓練傷風險評估的指標,最后得出的結論:FMS測試得分對于特勤人員損傷風險評估指標的診斷準確率較低;Newton[ ]等人對84名球員進行測試,得出對FMS不能應用于英超青訓學院足球運動員的運動風險分層預測,即應謹慎使用FMS作非接觸性運動損傷風險的預測因素。Moran[ ]等人報道,FMS的現場測試測試,在評估者個人之間提供一個中等的證據評價等級,而對于視頻測試,評估者之間“可接受的”信度存在相互矛盾的證據,評估者內部的信度存在有限。
總體上,目前對于FMS等的研究缺乏高質量的研究證據。FMS作為評估訓練傷風險的工具是否可靠,還是因為存在較大的評價者主觀因素,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在作為大規模新兵的篩查測試工具可能還存在不足。
3.2" Y平衡測試(YBT)
YBT(Y-Balance test)測試是由GARY[ ]發明的星型偏移平衡測試(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SEBT)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Plisky[ ]等將在SEBT中測試8個間隔45°方向,修改為前、后內、后外3個方向。測試時,單腳站在測試平臺上,另一只腳最大程度地分別向前方、后內側、后外側推動測試板,然后回到起跑線上,分別記錄不同方向推所接觸的最遠距離,數據精確到0.5cm。同理測試另一只腳。針對下肢的YBT(lower quarter Y balance test,YBT-LQ)選取前、后內和后外這3個方向。后續的研究中有加入對上肢的測試YBT(upper quarter Y balance test,YBT-UQ)[ ]。
目前國內外對于下肢的YBT測試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而且都集中在身體下1/4測試中,YBT的總得分能夠有效篩查高運動水平人員下肢潛在的損傷風險,YBT測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對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下肢力量以及身體的活動范圍。常云等[ ]認為,YBT單腿測試與雙腿差異測試與運動損傷風險評估具有相關性。Plisky等[29]首次發出報導,通過ROC曲線分析將SEBT的綜合伸展距離lt;94%和前伸出距離差gt;4cm作為預測籃球運動員下肢受傷風險評估的標準。Chimera等[ ],得出雙下肢的測試結果差值大于4cm,運動時的損傷風險就提升2.5倍。這些對于運動風險篩查測試具有很大的意義。
但近年來對于多項研究發現,YBT的各項指標與損傷之間似乎不存在相關性。即未損傷者和損傷者的全部成績得分均無明顯差異[ ]。Lai WC等[ ]提出,通過YBT-LQ的ROC曲線發現,前、后內、后外三個方向的最佳不對稱分界值分別為2 cm、9 cm和3 cm。而不是之前研究使用的4cm臨界值。這些對于損傷預測的診斷標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差。
因此,對于單獨用YBT對于新兵的篩查預測受傷風險可能會達到不好的效果,但是采用FMS和YBT測試相結合的預測準確率能達到100%[ ]。所以建議在篩查預測中,可以結合其他多種的測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對于受傷風險的預測。對于我們進行篩查工具的建立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導。
3.3選擇性功能動作評估(SFMA)
SFMA(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是由美國物理治療師Kyle Kiesel、Gray Cook[ ]等人發明,基本動作包含①頸椎伸展測試;②頸椎屈曲測試;③頸椎選擇測試④肩關節功能動作測試;⑤多部位屈曲測試;⑥多部位伸展測試;⑦多部位旋轉測試;⑧單腳直立測試;⑨高舉深蹲測試。測試結果有4個。包括FN(Functional and Non-painful):功能正常和無痛;DN(Dysfunctional Non-painful):功能異常和無痛;FP(Functional Painful):功能正常和疼痛;DP(Dysfunctional Painful):功能異常和疼痛。更深入的研究[ ]表明SFMA基于整體的功能性動作、區域相互依存等原理,把更多關注點放在無痛但功能障礙的區域,而并非表現疼痛的部位,根據評估測試中所引發的功能受限和疼痛,追根溯源,找尋問題之根本,最后進行針對性的糾正訓練,真正做到解決患者骨骼肌肉疼痛。這對于康復治療領域是具有較大的意義。
在對SFMA的各項研究中,韓康[18]等對糾正訓練前、后的SFMA測試結果比較,進行糾正訓練后胸椎、頸椎以及雙髖關節的疼痛較訓練前明顯減輕,其他部位疼痛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緩解。Glaws K R[ ]等人在對健康人進行SFMA糾正性訓練后得到,在后續的運動過程中受試者二次受傷的風險能有效降低,并總結SFMA 評估的可信度與評估人員的資質及經驗成正相關。Myer GD[ ]等研究報道,年輕運動員通過SFMA的高舉深蹲動作測試評估后,可以有效彌補功能缺陷,能顯著提高成績以及減少運動過程受傷風險。
總體來說,國內外SFMA在對傷病評估和治療有較高的評價,但測試的內容較為繁雜,對于評估人員的要求較高,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所以SFMA不適用新兵這類群體的大規模的評估測試。
4 結語與展望
軍事訓練傷到現在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熱門話題,對其的研究也不斷的深入,特別是在降低新兵軍事訓練傷方面,多位學者進行大量的研究,借鑒多種國外熱門的對運動員使用篩查工具,應用到國內的新兵軍事訓練傷的防治工作上。而目前對于新兵的篩查測試常用的工具有很多種,各個工具都對新兵的篩查測試有一定的意義,但也存在一些爭議。這些工具對于測試者的要求比較高,需經過專業的培訓下,需經驗豐富,且通過相關的認證,這對于我們而言是不友好的。對于被測試者來說,進行一次篩查測試所花費的時間是較長,而每年入伍新兵的數量是較為龐大,如果每個新兵都進行測試,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通常是巨大的。其次,我們也不能為了篩查測試工作,而直接或間接影響新兵的日常生活和訓練。
在軍事訓練傷防治工作中,傷病預防的意義往往是遠大于治療。我們走過不少彎路,軍事訓練傷防治中心的工作重心從對新兵的宣傳教育與流行病調查,逐漸轉移到對新兵訓練傷風險的篩查預測中。
為此,我們亟需建立一個能適應我軍新兵的簡單、快速并有效的新兵訓練傷篩查測試工具,能將FMS、YBT、SFMA等工具結合起來,覆蓋到全身各個運動功能評估,符合部隊在新兵軍事訓練傷防治的需求,并且經過信度及效度的檢驗,旨在能得到出一個科學簡便、信效度高的訓練傷風險篩查工具。未來也希望能夠將篩查工具擴展應用到全軍的官兵戰士,為全軍訓練傷防治做出我們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黃昌林. 軍事訓練醫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9.
[2]黃昌林. 軍事訓練傷防治手冊[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
[3] Hua W,Chen Q, Wan M. The incidence of military training-related injuries in Chinese new recrui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Royal Army Medical Corps, 2017, 164(4) : 309-313.
[4]吳進, 李春寶, 黃鵬, 等. 我軍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研究綜述[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20, 41(12):1236-1239.
[5]賈偉東, 董宏彬, 孟祥飛, 等. 某部2012年度入伍新兵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特征[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5, 27(7): 92-94.
[6]王小明, 李斌, 楊學勝, 等. 云南某部隊新兵集訓訓練傷原因分析及對策[J]. 西南軍醫, 2018, 20(6):687-690.
[7]羅小慶, 杜曉蘭, 孟濤, 等. 某陸軍院校新訓學員軍事訓練傷情況調查研究[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19, 33(4):264-267.
[8]Lovalekar Mita, Keenan Karen A, Chang Yue-Fang et al. Using the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incidence of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among U.S. Army soldiers.[J] .J Sci Med Sport, 2017, 1: S23-S27.
[9]仝春亮. 新兵軍事訓練傷發生原因及預防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60): 34-35.
[10]吳林波, 葛春禮, 張剛, 等. 我軍新兵軍事訓練傷預防研究進展[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18, 32(1): 67-69.
[11]蔡達, 李鷗, 李愛萍, 等. 駐浙部分軍兵種部隊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調查[J]. 人民軍醫, 2019, 62(9): 807-810.
[12]王亞洲,郭義城,熊恒,郭文杰,王猛.基層部隊常見慢性軍事訓練傷及其防治[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8,39(08):514-518.
[13]謝喜強, 楊少峰, 林云, 等. 某部新兵軍事訓練傷的規律及預防對策[J]. 海軍醫學雜志 ,2009,30(1): 1-3.
[14]黃兆文, 羅仁夏, 蔡雪冰, 等. 應用心理學干預降低新兵訓練傷發生率[J].解放軍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1999(04): 41-42.
[15]辛培源, 周楚昕, 唐翔宇, 等. 某新訓單位軍事訓練傷致傷因素調查分析[J].人民軍醫, 2021, 64(07): 594-598.
[16]苑宏, 劉士敏. 降低部隊訓練傷發生的措施[J]. 中國健康教育, 2004, (12):80-81.
[17]許巍, 王子虎, 王平, 等.閱兵徒步方隊訓練致跖骨疲勞性骨折12例診治分析[J].人民軍醫, 2020, 63(9): 861-864.
[18]Harshbarger N D , Anderson B E , Lam K C .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and Balance Error Scoring System?[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Sport Medicine, 2017, 28(4): 1.
[19]Cook G , Burton L , Hoogenboom B , et al.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1[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4, 9(3): 396-409.
[20]Cook G, Burton L, Hoogenboom B J, et al.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2.[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Najspt, 2006, 1(3): 132.
[21]Knapik Joseph J, Cosio-Lima Ludimila M, Reynolds Katy L, Shumway Richard S. Efficacy of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for predicting injuries in coast guard cadet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15, 29(5): 1157-1162.
[22]Joel D Davis, Orr T R, Cscs J, et al" .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 Scores and Demographics of US Army Pre-Ranger Candidates.[J]. Military medicine, 2020, 185(5-6) : e788-e794.
[23]Smuin, Dallas, Silvis, et al.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Injury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 45(3):725-732.
[24]韓康, 馮敏敏, 張紅俠, 等. 兩種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對新兵軍事訓練傷的評估分析與預防研究[J]. 解放軍醫藥雜志,2019, 31(10): 97-102.
[25]Zeng Jing,Zhang RongBing,Ke JingJiu et al."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or preven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A prospective study in China[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21, 63(1) : e12270-e12270.
[26]高澍, 吳立紅, 陳志剛, 等. 功能性動作篩查與特勤人員軍事訓練傷的風險相關[J].東南國防醫藥, 2021,23(01): 96-98.
[27]Newton, McCall, Ryan, Blackburne, aus der Fünten, Meyer, Lewin, McCun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 score does not predict injury in English Premier League youth academy football players[J].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Football, 2017,1(2):" 102-106.
[28]Moran Robert W,Schneiders Anthony G,Major Katherine M,Sullivan S John. How reliable ar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scor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ter reliability.[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6,50(9):094913.
[29]Coughlan G F, Fullam K, Delahunt E ,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performance on selected directions of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and the Y balance test[J].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2012, 47(4): 366-371.
[30]Plisky PJ, Rauh MJ, Kaminski TW, et al.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as a predictor of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J]. J Orthop Sport Phys Ther, 2006, 36(12): 911-919.
[31]蘇朕鑫, 楊賢罡, 何文革. 運動人群動態平衡能力測試:YBT的產生及發展[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21, 40(09): 737-744.
[32]常云. 基于YBT測試的武術套路運動員下肢損傷風險控制的應用研究[J].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0, 22(02): 42-46.
[33]Smith Craig A, Chimera Nicole J, Warren Meghan. Association of y balance test reach asymmetry and injury in division I athletes.[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5, 47(1):136.
[34]Wright AA, Dischiavi SL, Smoliga JM, et al. Association of 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 with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ncaa division 1 athletes:an independent validation study[J]. Physiotherapy, 2017, 103(2): 231-236.
[35]Lai WC, Wang D, Chen JB, et al. 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 scores and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ncaa division i athletes[J]. Orthop J Sports Med, 2017, 5(8): 2325967117723666.
[36]唐橋, 張海忠. FMS和YBT預測中國優秀軍事五項運動員損傷發生率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9, 45(03): 94-99.
[37]Cook G, Burton L, Kiesel K. 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 screening, assessment and corrective strategies[J].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Chiropractic Association, 2012, 1: 107-208+288-332.
[38]汪敏加, 查悅. 基于區域依存理論的康復評估及治療研究進展[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21, 47(3): 120-125.
[39] Glaws K R, Juneau C M, Becker L C, et al. Intra-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 (sfma)[J].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4, 9(2): 195-207.
[40] Myer G D, Kushner A M, Brent J L, et al. The Back Squat: A Proposed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Deficits and Technical Factors That Limit Performance[J].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2014, 36(6): 4-27.
基金項目:2022年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22004B)
作者簡介:林若崴(1995-),男,碩士,助教,主要從事篩查工作研制和訓練傷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