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教融合在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意在將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為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探究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發展要義。從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發展及內涵,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體教融合、學訓結合;賽事引領、以體育人3方面淺析學校競技體育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基礎性工作。提出“純競技體育”觀念壁壘亟待消解;“體”“教”融合主導地位需明確;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理念需加強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學校競技體育體教融合青少年后備人才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and barriers in the training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Xingyuny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Province, 523083China)
Abstract: On the premise of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health first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s intended to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provides a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of the training of school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health first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petition leading and sports people analysis school competitive sports is the basic work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cept barrier of \"pure competitive sports\" needs to be eliminated urgently;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and\"teaching\"needs to be clarified;The concept of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at need to be abandoned.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Youth;Reserve talents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1]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與體育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計劃經濟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帶來了明顯的成績突破。然而在新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面臨著轉型發展和提質增效的改革攻堅期,競技體育的發展也需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需要做出相應改革。2020 年 8 月 31 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 ( 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首先提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開足體育課。”[2]落腳于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融合于學校教育中。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現面臨的最大難題便是后備人才培養嚴重不足,以往的培養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且阻礙體育強國的建設。基于此,本研究概述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發展及內涵,從3方面淺析學校競技體育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基礎性工作以及3個需突破的壁壘。以期為創新學校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提供新的理論基礎。
1 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發展及內涵
1.1 帶有功利色彩的競技體育發展
我國競技體育在發展之初便帶有“功利色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國內政治、生活還處于恢復、發展階段,體育發展以增強體質,提升健康普及為主的發展模式,對競技體育的發展重視不多,其為國爭光的政治定位還未明確顯現。隨著國門漸開,為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體育作為對外交流的一種特殊“工具”,國家組建中央體訓班,各行政區也相繼成立體訓班,舉全國之力快速發展競技體育。從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黨中央成立中央體委,舉辦各類比賽選拔高水平運動員以提高競技水平,為國爭光功能定位被逐漸強化;到1979年我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1984年正式提出的“奧運會戰略”,其定位被全面強化;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取得優異成績,其定位被空前強化。長期以來,在國家行政手段主導下以及人們對競技體育較為局限的認識,狹隘的將競技體育與“金牌”、“成績”相掛鉤,認為競技體育都是少數人的精英體育,普通人很難發展并參與到高水平競賽中。長久的為國爭光單一功能定位嚴重阻礙了競技體育的教育、健身、娛樂、交際功能,人們對競技體育的認識也局限于能夠創造優異成績、贏得榮譽的少數人的高水平運動。但競技體育是多層次、多目的的,與群眾體育、學校體育、職業體育等均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的均是全體社會大眾。在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除了繼續強調為國爭光主導性功能定位外,還應強調其多元化的功能定位。不能過度將高水平的競技體育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競技體育同等而論。
1.2 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育的重要來源
早在19世紀,現代競技運動便在英國的私立精英學校-公學產生,以拉格比公學的校長托馬斯·阿諾德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教育改革家,以近代暴力足球事件為契機,用規章制度的約束引導青少年“去暴利化”的參與足球運動。并將這類競技運動在學生課后安排固定時間開展,作為培養紳士必備素養的重要環節,至此,競技體育開始被納入到學校教育中。美國競技體育發展圍繞學校體育發展來開展,走的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密切銜接的“學院式”人才培育路徑。[3]德國建立體育運動重點學校和競技體育合作學校,為青少年運動員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及訓練保障。足球在日本是中小學大綱中的必修課程。綜上,無論是競技體育強國還是亞洲鄰國,均把學校體育作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之一,將后備人才的培養融于教育體系中,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針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問題曾坦言,21 世紀世界各大洲的競技體育都將逐步走向學院化的道路。[4]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創新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探索中國特色培養模式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體教融合便為新時代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創新渠道提供思路,指明方向。
1.3體教融合背景下的學校競技體育內涵
競技運動與教育結緣,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其人格教育價值的被發現。[5]早在20世紀初,美國大學管理層就把原本作為娛樂活動的競技運動看做是一種教育手段,由大學運動競賽的蓬勃開展帶動基層學校運動競賽的發展。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是青少年群體最集中、組織程度最高的地方。學校競技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區別于其他階段性的課程,它是始終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門必修課程,本質便是促進人格的健全完善及素質的完美提升。體教融合概念的提出便是將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融合到學校體育發展中,使其在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幫助青少年在參與體育活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并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打下夯實基礎。體教融合背景下的學校競技體育則是以學校全體學生為主體?克服“精英主義”選材理念,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開展的以滿足青少年成長需求與健康發展的中級水平競技體育活動。其實體在學校、重點在競技體育,主在形成“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建立“一條龍”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更好促進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為體育強國建設、中國夢實現助力增輝。
2 學校競技體育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
2.1 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競技水平
普及是發展基礎,沒有普及難有提高。《意見》的第1部分第1條便開門見山的提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體育課。”[2]的教育理念 。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競技體育將兩者融合,落腳于青少年健康發展上;將競技體育發展回歸到國民教育體系中,落實到青少年的日常課程體系中;向全體青少年普及競技體育觀念,并進行區別教育,在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同時,對學校體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逐漸歸類為體育課、課余體育活動、競技體育賽事3類教學對象,力求在使全體青少年接受基礎教育的前提下,針對性發展其中的競技體育愛好者及高水平后備人才。形成人人參與的學校競技體育發展環境,而后將其中的精英運動員逐漸向我國競技體育系統輸送。促進學校競技體育、青少年運動員、我國競技體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2 體教融合、學訓結合,使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回歸教育體系
競技體育發展的本質是競技水平的提高,競技水平的提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通過訓練、競賽來實現,這便在以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中出現了“學訓矛盾”,這也是為何國家多次提出體、教兩體系一起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原由。體育系統內培養的運動員訓練成績較好、文化素養較低;教育系統內培養的運動員文化水平較高、訓練時間不充分、但運動員的升學、再就業、退役等機制不夠完善,致使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數較少,給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我國《意見》以及“雙減”政策的支持下,能夠有效紓緩以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中的學訓矛盾,使“學”與“訓”科學有效結合,以學為先。學校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有著完善的教育體系與科學的教學目標,無論是體育課教學還是課外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兩者的融合重點培養學生運動員而非運動員學生,使學生在具備足夠文化素養的同時,發展自己的第二技能,讓體育成為特長優勢及加分項,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放松玩樂課程”。
2.3 賽事引領、以體育人,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奧運會、職業競賽等高水平競技體育呈現出的過度政治化、商業化及功利化的現象,致使競技體育功能異化,其教育功能逐漸弱化,在引領青少年體育參與方面的作用逐漸下降。并在社會的進步、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冠疫情影響下的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逐漸減少,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普遍呈下降態勢。《意見》的第1部分第2、3、4條強調用賽事引領教育,引導青少年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通過與社會組織合作,為學校競技體育活動、人才培養等提供更好教育資源、專業化的幫助。學校競技體育要以教會、勤練、常賽為實施手段,讓學生經常性的參與體育活動。在體育課中一定教會青少年基本、正確、規范的體育動作;在課余體育活動中提供相應的器材、場地支持,鼓勵青少年積極進行課間活動,以興趣、樂趣引領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達到享受樂趣、增強體質的基礎目標;在訓練、競賽活動中,專業化的培養學生運動員運動技能的規范形成。讓青少年在訓練、競賽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沮喪、團隊的協作、個人的擔當、規則的約束等;培養青少年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作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實現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高級目標。
3 體教融合背景下需突破的時代壁壘
3.1 “純競技體育”觀念壁壘亟待消解
體育和文化真正的結合點在于觀念。[6]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約束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及行為判斷,器物制層面的體教融合較容易實現,但比較困難的便是人們觀念、意識的轉變。“純競技體育”及“錦標主義”思想不盡快消解,體教融合發展便受到阻礙。
體教融合不僅僅塑造一種身體文化,更是踐行一種具有民族智慧的“智識”教育。[7]學生在學校教育中不僅可以學習到專業、系統的運動技能,更是讓學生發展成為會運動的科學家、公務員、醫生。國家、社會、家庭層面都需逐漸摒棄“純競技體育”的意識,認識到競技體育承載的完善人格、育體育心、全面發展的教育作用。黨和國家為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針、政策頻出,體教融合背景下的學校競技體育教育第一要義便是青少年能夠真正喜歡體育,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需將后備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在青少年身心成長規律及教育發展規律上,要摒棄“錦標主義”思想,弱化競技體育的政治價值,回歸教育本位。允許青少年以興趣愛好為原點,個性發展、多樣發展,不做高水平競技體育功利性發展的工具。
3.2 “體”“教”融合主導地位需明確
體教融合是以“體”為主,還是以“教”為主,這是自體教結合階段便存在爭執的地方。一方面,在以我國“三大球”為首的體育后備人才嚴重萎縮、我國競技體育國際地位逐漸下降期間,體育部門急切需要大量高水平、高質量的體育后備人才,提高我國競技體育水平;另一方面教育部門也需要根據教育的發展規律去改革發展學校體育中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體育本就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體教融合的核心還是在教育,旨通過體育達到“以體育人”的根本目標。教育部門承擔著“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務,要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加強普及性、基礎性教育,將學校競技體育融入到學校體育改革中,作為重點考核的必修課程。體育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協助力度,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分區域、分層級設立相關俱樂部、培訓基地,及時將教育系統內優秀運動員發掘培養為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建立良好幫扶機制、多項發展機制及運動員退出機制等,保障青少年學習與競技、興趣與職業的并行發展。實現體教的深度融合,體、教兩部門便需構成共同發展、相互促進,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相互支持、相互關聯的發展格局。
3.3 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理念需強化
體教融合不僅僅是體育、教育兩部門一家獨大的事業,它關乎我國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重要決策,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決策,需要社會多方面通力合作。國家、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社會市場的大力扶持、家庭成員的辛勤付出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門與當地房地產、企業等進行合作,建設或承接給學校周邊的體育場地設施;與學校周邊或社區周邊進行商定,建議社會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青少年開放;加大對體育師資力量的人才引進,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渠道。學校應重視學校競技體育的回歸,結合一切力量支持體教融合。通過對體育教師的晉升機制、保障體系、教學需求等的重視、對體育課程的開展情況、實施效果、評價機制等的關注、對青少年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積極性、興趣點及困難處等的關心,為學校競技體育發展營造氛圍、創造空間。通過成立學校代表隊、體育俱樂部等組織加強與校外企業的合作,獲得優質的師資及場地資源。家長們應盡快轉變思想觀念,重視學校競技體育的育人作用,允許孩子在完成基本課業的情況下,參加自己感興趣并喜歡參與的體育活動,并將其逐漸發展成自己的特長,為自身發展開拓新路。
4 結語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事關我國競技體育整體發展水平、國際地位及話語權、更事關我國的體育強國夢及中國夢的實現。學校競技體育是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探索,是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連接樞紐,能較好帶動競技體育基礎性、群眾性的普及,也能拓寬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渠道。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并治,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后備人才成長規律,以健康第一為主,促進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規模化成長,精英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新聞報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EB/OL]. [2022 -10- 26]( 2022-12- 20) ." 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2]新華社.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_滾動新聞_中國政府網 [EB/OL]. [2015 - 06 - 05]( 2022- 07 - 20) .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3]彭國強,舒盛芳,經訓成.回顧與思考:美國競技體育成長因素及其特征[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05):28-36.
[4]高雪峰.后奧運時期中國體育體制變革走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1):1-7.
[5]袁守龍.從“舉國體制”到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對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思考[J]. 體育科學,2018,38(7):12-14.
[6]于 丹. 體育和文化的結合點在于觀念[EB/OL]. [2015 - 06 - 05]( 2022 - 07 - 21) . http: / /www. sport. gov. cn /n16 /n1077 /n1467 /n5884930 /6328154. html.
[7]田祖國,郭良如,胡科,馬新宇.論體教融合的應然選擇、生成邏輯與實施方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1(6):96-103.
作者簡介:行云燕(1996—),女,漢族,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