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迫切需要更多復合型、高水平的體育技能型人才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就需要構建符合當地特點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基于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結構分析、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江蘇省高校人才培養現狀析毫剖芒,旨在厘清江蘇省高效培養體育人才的現實問題,撕破政府、高校、企業“異質藩籬”來構建一體化體育人才培養鏈路,嘗試探尋體育人才培養——“江蘇方案”。
關鍵詞:政校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一體化
Jiangsu Province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sports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ed link model research
LI Ping1LI ChunMing2MAO YanPing1LI Li1ZHANG MingYue2
(1. Department of P.E,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1; 2. Graduate School of Tan Guo University, 168903, Longren City,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dustry upgrade urgently requires more composite, high -level sports skills talents to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ultivation system. Based on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structural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talent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Let's build a link for the training of integrated sports talents and try to explore sports talent training-\" Jiangsu Plan \".
Key words:Politic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sports;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ion
江蘇省體育人才培養已走過幾十年的歷程,課程培養標準不斷更新迭代,體育學的人才培養也在辦學層次上得到不斷升級,近些年來江蘇省高校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資源池”逐漸擴大,體育人才培養從寥寥幾所到幾十所高校,但江蘇省高校關于體育人才培養方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差異性不大,存在一定的教育同質化現象,引發出體育專業人才的相關就業問題,導致高校體育畢業生就業率下降、專業歸屬感降低,因此江蘇省高校關于體育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面臨空前嚴峻的的挑戰。
1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現狀綜括
1.1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制度現狀
制度是制約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科學的體育人才培養制度能夠促進體育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而體育人才培養制度中主要包含體育教育、體育教學的相關實施方式和規則要求,體育人才培養制度的制定與體育人才的培養息息相關。因此為促進體育人才得全面發展,必須清楚相關體育人才培養制度的要求,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制度如表一所示:
通過表1可知,從制度分類來看江蘇省人才培養制度較為完善,為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為促進體育人才的培養,應落實相關制度要求,但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江蘇省高校體育主要開設的專業為體育學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在實際人才培養中很難達到體育人才的培養要求。體育人才的培養需從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等多方面促進其發展,江蘇省應在相關制度的基礎上,提升科學落實,保證江蘇省體育人才培養。
1.2江蘇省高校體育生源素質水平狀況
體育生最初報名與選取是體育人才培養的基石,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消費升級,江蘇省高校體育發展總體向好亦有所不及。第一,江蘇省部分區域高校在每年的體育人才擴招計劃中,對生源地的體育考生身體素質篩選指標水平逐年下滑,導致高校學生存在體育素差距較大的現象。第二,隨著體育專業招收單位的增多,部分考生為了避開文化課學習壓力,為考取理想的大學而選取體育項目進行學習,力求通過體育生的身份取的理想高校的入學名額,此類學生的比例存在逐年增加的趨勢。此類進入大學的學生體育基礎相對薄弱,進入大學后不能真正適應體育訓練從而不易形成扎實的專項運動技能。反之熱愛體育項目的學生中大多存在文化成績較低的現象,因此無法進入高校繼續學習。第三,進入高校后由于學生運動水平不同,使老師開展體育訓練時難度與挑戰增加,有限的訓練學時與訓練水平不一之間的矛盾是大多數高校教學訓練的普遍性問題,在針對不同基礎學生訓練計劃制定與體育興趣培養存在巨大挑戰[1]。
1.3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目標現狀
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方案大多以十幾年前發布的《課程方案》為標準,在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實踐能力的提升,都與體育人才培養目標具有一定差距。第一,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存在理論不足的現象,理論是一切實踐的基礎,但高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理論課程的重視程度存在欠缺的現象,導致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存在理論與技能不匹配的矛盾現象,部分高校的導向效應致使學生主觀上將理論課“下放”。第二,高校的體育課程安排與江蘇省中小學體育課程契合度不高,高校體育學生畢業后大多會進入中小學進行教學,但高校體育學習內容無法滿足中小學對新時代體育教師的要求。第三,江蘇省大多高校教學標準相同,教學體系以及培養目標的設置大多參考標準一致,對于社會的實質需求而言匹配度不高,導致實際運用中的體育人才存在質量不高的現象。第四,實際運用過程中體育人才的培養無法達到社會的實際需求,高校在設定體育課程時,應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及學生實際情況設置相關學習課程[2]。
1.4江蘇省高校體育課程現狀
大多數歐美國家在進行對體育專業設置時會進行市場實時需求調查,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課程以滿足體育人才供需平衡。根據目前江蘇省高校教育發展現狀分析,我省高校在體育學專業設置方面院系相對缺乏自主權,體育專業的設置以及人才培養始終是滯后于市場人才需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疫情大環境下市場對于體育消費的模式發生更變,因此對于體育人才的培養也需要不斷升級變化。江蘇省大多數高校目前開設的專業仍是基礎性的、普適性的常規體育專業,缺乏符合江蘇區域特色的體育專業,特色體育人才供需側與市場的需求側不平衡,具體表現在高校培養的體育人才與市場經濟需求的體育人才不兼容。例如,體育管理專業、老年人健身專業、體育旅游專業、運動康復學、體育場館經營等仍是欠缺專業。這些都是目前江蘇省社會中所急需的體育專業。另一方面,固化的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對于學生的創新,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方式不靈活,缺乏在現實社會中的靈活運用,自身存在缺乏靈活性、獨立性、知識拓展、自主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學生在社會競爭中沒有自己的特色,無法做到脫穎而出[3]。
1.5江蘇省高校專業實踐教學狀況
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學生的實踐能力息息相關,目前江蘇省高校為提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多高校將實習期延長為一學期整,但部分高校在實習期內并沒有嚴格落實實習政策,對于學生的進一步培養并沒有構建完善有效的實習監管機制。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課程學習內容無法很好的與中小學教學實踐相融合,學生存在“技能專一,多能不能”的現實囿限。
2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囿
2.1資源匱乏——高校體育教學資源
高校體育教學資源表現在多重方面,是一個高校體育綜合實力的表現。江蘇省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匱乏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江蘇省高校對于體育教學與文化課程的教學相比被等閑視之。高校體育院系每年經費有限導致體育教學投入資金尚不充足,體育教學方式手段匱乏單一,學生參加比賽機會較少僅有少部分技能較好學生參與比賽,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課時、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第二,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江蘇省各高校師資隊伍在年齡結構方面不均衡、梯隊建設不科學、青年教師比例偏大;從學歷結構來看,近幾年江蘇省高校體育類學科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逐漸增多。在運動技能培訓方面,部分高校對于體育類教師職業教育進行系統化專業培養輕視,出現“重引進、輕培養”的現象,這些也間接影響教師教育教學高質量的持續輸出[5]。第三,體育教學及訓練場地資源有限,訓練場地是開展體育教學的基礎保障,江蘇省高校存在占地面積較小及使用功能單一的現象,對于體育教學的開展及體育場地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導致教學不能進行常態化開展。
2.2內容陳舊——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形式單一
跟隨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疫情在當代對大家的健身方式產生了影響[6]。社會在疫情大環境下對于體育人才的需求也有了不同的標準,網絡直播的興起,大眾體育健身借助網絡的優勢有效提高了運動健身的普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教學在現在的教學方式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大多高校教學方式單一,只是簡單的視頻教學,教學過程中缺乏體育教學的監督機制不能及時高效檢驗其教學效果。從江蘇省相關網站收集的教學視頻進行分析,其呈現教學共享內容少、教學視角窄、更新緩慢、內容單一等問題,且教學方式缺乏新穎性吸引力不強,同時缺乏大眾體育需求項目例如:群眾體育中需求項目輪滑、廣場舞蹈、踢毽子等;小眾體育擊劍、馬術、跑酷、攀巖等,導致無法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至于學習效果不佳,更無從教育可談這間接導致大眾化體育生活與高校體育教育的軌道脫離。
2.3矛盾凸顯——社會需求與大學生就業之間
目前社會群體對于體育健身的意識逐漸提升,對于體育人才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加,但就目前江蘇省體育類大學生的實際就業狀況來看卻又是不容樂觀的,大多數江蘇高校畢業的體育類大學生處于畢業即失業的困窘之中。體育專業的畢業生由于專業特性大多數同學在校期間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夠深入,部分高校的體育培養脫離社會現實需求而獨立于社會之上,實質上又滯后于社會需求培養體育類人才,這導致江蘇省體育類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實戰經驗容易與社會需求脫鉤[7],造成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契合度不高,處于找工作難的境遇,專業不自信、人生不自信、信仰不自信在社會中便肆意蔓延,進而導致中途改行從事其他行業。對于市場需求側來說,市場需要的相關專業人才并沒有在高校的熔爐中鍛造出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的體育類人才,部分優秀工作崗位始終無法勝任企及,企業無法及時注入新生血液而影響企業發展。社會需求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矛盾突顯,政府、高校與社會應給予高度重視,協作研究尋求解決供需平衡之策,高校中關于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需要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2.3結構失衡——體育人才教育培養供需結構
體育人才培養結構是指高校培養出來的關于體育人才方面人才質量、人才種類、人才數量等方面的差異問題。由于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不同導致體育專業學生水存在一定你差異,部分院校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多數高校在進行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造成社會體育產業對傳統型教學培養出的體育人才需求存量過剩,而新型專業體育人才欠缺的尷尬現狀。目前江蘇區域市場上最缺乏的是新型體育人才學校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不夠重視,存在體育教育專業內容更新滯后,與此同時普通體育人才較多,但高層次、學術性體育人才卻少,進而導致體育人才結構斷裂或結構配比不均等現象。
3江蘇省政校企體育人才培養一體化鏈路模式探尋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共商、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此過程中應秉承政府主導及校企合作原則,根據政府提供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大力發掘校企的合作及創新潛力,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應積極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全面培養社會需要之人為立足點,以構建政校企一體化鏈路模式為切入點探尋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3.1強化弱點:政府主導且統領全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校企合作制度化提上日程,但江蘇省在校企合作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校企合作缺乏一定的穩定性,校企合作缺乏監督和評測機制成為了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的弱點。因此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應提高體育產業對于GDP提升的重視,體育產業是拉動江蘇省的一個重要驅動之一,江蘇經濟發達人們對于健身消費比較重視,對于體育人才的培養與體育相關的企業也要積極推動交流[8]。一方面,校企合作不僅要主導,更要深入探尋引領,做好“統籌者”的角色及時補位。通過江蘇“政府方案”用法律政策去維護雙方共建秩序;另一方面,政府根據江蘇省社會體育企業公司發展方向建立“體育項群”校企聯合理事會,明細體育人才培養中的權責、資源的共享、人員的互聘、文化的交融等,搭建同體育項群溝通交流平臺;最后,政府積極制定“政校企”江蘇省特色一體化人才培養指導方案,厘清江蘇特色的優勢,發揮特色體育,整合江蘇省特色的體育優勢資源為高校人才培養、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寬松規范的合作空間。
3.2調治痛點:高校育人需自我革命
江蘇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亟需注入新的血液,以增加高校育人新活力。首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升級專業課程體系。體育人才培養目標應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根據新時代社會需求調整學生的職業發展目標,對于高校體育課程、高校體育專業加速轉型。江蘇省高校對體育人才的培養不能僅盤桓于表層,必須深度研判其內在邏輯關聯。其次,以人為本,專業內涵建設。通過校企合作的途徑,學校與企業共同開展聯合人才培養模式、設立大學生體育創業培訓站、設立校企重點特色項目合作班,進行訂單式培養,有利于人才培養機制的執行,同時能夠按照企業標準實施。第三,強化實踐教學,保證實習效果。實踐教學應具備科學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特點,實踐教學應以社會需求作為支撐,以學生實際情況作為依據進行相關課程的設定與學習,以提高學生實踐能為目標,以符合社會需求為標準,多方面全方位的開展社會實踐課程,實踐過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規,勇于創新注重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努力促進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像更高水平推進。
3.3消弭難點:企業合作并持續深入
企業作為體育專業人才需求方,根據政府政策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規劃,通過共建師資隊伍,推行互兼互聘雙向融通機制[9]。高校優秀的體育教師定期與相關企業單位對接,兼任企業技術教練、部門領導,對體育類企業的相關學術發表、人才選拔、職工培養等進行探討并給出相關建議,同時企業優秀人才積極配合深入到高校中去把體育產業發展需求及技術普及教學;共建體育人才實訓基地、體育專業課程、共建特色學院等方式發揮出企業在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例如,企業產業內專家共同參與高校本科以及研究生特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討,課程體系構建,制定專業課程及項群項目行業標準,從而推進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縱向擴展。
3.4同心聚合:一體化鏈路保障機制
政、校、企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共同構建江蘇省體育人才培養共同體。一是一體化建設離不開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政府牽頭組辦成立相關理事會,在國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對江蘇省體育專業建設與發展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撐,開展區域特色體育學院、校本特色教材等項目。二是相關企業主動配合承擔合作育人,同時企業還要知行并重,為體育人才的培養積極制定促進合作與激勵業內優秀專家、教練員參與高校第二課堂的教學管理以及妥善處理學生實習。三是政府相關部門主導定期召開校企聯席理事會議,形成及時的正反饋以便動態調整;進一步安排學生的實習及就業相關實踐,系統協調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與企業掛職培養學生之間的正向關系;建立健全的教學多重管理機構。
4結論
政、校、企協同培養其本質是政府在進行體育人才培養方面起主導作用;高校是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池”;企業是體育人才進一步培養升華的“拓展域”。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疫情嚴重波及江蘇省體育產業的實體經濟。構建江蘇省政校企體育人才培養一體化鏈路模式既是現實所需又是可持續發展所需,對提高院校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服務于江蘇區域性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促進江蘇省高校體育教育發展與課程改革、提高高校體育人才輸出質量、進一步續航江蘇省體育企業的生命力有著長遠的意義。政、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鏈路模式,實現校企深度互融,政、校、企三方共同提高體育人才教學質量,為江蘇省輸出高質量體育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鑫.新時期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現狀與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7(2):137-138.
[2]張夢.河南省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體育人才需求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8.
[3]王世春.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山西青年,2019,(14):276.
[4]韓志芳.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5]胡歡歡.蘇北地區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基層組織發展困境與路徑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17.
[6]李萍,李懿雯,張明月,等.疫情常態化下體育培訓行業O2O商業模式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22,44(6):46-50+75.
[7]楊崇玉.體教融合視域下天津市體育運動學校女排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天津體育學院,2022.
[8]劉議陽.體教融合背景下大連市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2.
[9]姜鑫,高炳宏.體教融合視域下體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9):166-175.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協同理念下江蘇省“政校企”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0815)
作者簡介:李萍(1981—),女,漢,山東省鄆城縣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