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探討了課程思政的意義,并以籃球選修課程為例,采用行動研究法,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研究認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應不斷提升教師思政能力以及優化課堂設計,筑牢立德樹人陣地,建立課程育人長效機制,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立德樹人;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 -Take Basketball Elective Course As An Example
ZHONG Guoxiang" FENG Changji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ourism, Chongqing, 409000 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l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urriculum, and takes the basketball elective course as an example, adopt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o design and practi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we shoul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optimize the classroom design, build a solid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the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College sport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nstructional design;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進三全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以浸潤方式將價值觀引領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1]”這為新時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方法,也帶來了新挑戰。大學體育,作為高校教學計劃中的基礎必修課之一,思政教育資源豐富,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長期集中進行的體育教學活動。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寓德于課,落實課程思政上還需不斷加強,尤其是課程思政的內涵把握、教學模式的建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的完善。本文以立德樹人總目標為引領,對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籃球選修課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開展教學設計研究,旨在為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1大學體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意義
1.1新時代背景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由此,課程思政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圍繞“三全育人”模式進行了教育教學的改革,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斷提升、研究不斷深化。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豐富的育人資源,但是在常規教學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對技能的培養和健康知識講解,對于課程思政的切實貫徹落實與實際教學結合不足,德育目標內化不夠,學科育人優勢沒有得到體現,缺乏協同效應。所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需要。
1.2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育事關千家萬戶、影響千秋萬代。”在當前新形勢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時刻關注“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2]。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發展運動技能,還能進行情感、社會適應、意志品質教育。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有著天然的學科優勢。在挖掘和利用學科思政元素的基礎上,能夠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使學生接受思政教育,不斷塑造健全人格和理想信念。
1.3推動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
實施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國家對人才培養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圍繞其進行的教學改革方興未艾。體育課堂,作為開展課程思政的主戰場之一,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工作上往往卻停留于表面,缺乏可靠性高、可執行性強的教學體系。我校體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著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主要側重于動作技能的學習,教師主動挖掘體育思政元素意識不強的現象,而相應的保障機制和激勵評價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不僅是促進高校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發展需要,也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和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需要。
2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分析
教學設計是有效實施“課程思政”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其中應根據課程本身的教學規律,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價值引領的有機整合。常規的體育課程突出了認知、技能和情感三個目標,對于“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還亟待進一步提高。關于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的落實,應注重知識技能培養和價值塑造的多元統一,堅持以“德”為先,創新思維,科學合理教學設計,切實發揮體育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實現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效應,共育時代新人。
2.1設計思路
大學體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教學設計是開展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性工作。因此,教師除了不斷提高自身思政素養,在教學中認真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的有關精神外,還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立足學校、教師、課程特色,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而優化教學設計,讓體育知識技能傳授與立德樹人目標通向同行,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助力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2.2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與創新能力強、人文素質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本文以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籃球選修課為基礎,就如何進行課程思政進行探索,其主要設計內容如下:立足學院學生學情分析情況,結合學院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教學大綱具體要求,挖掘整理籃球選修課程思政元素;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形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與反思。
2.2.1籃球選修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科學合理的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前提保障。在挖掘整合過程中,務必堅持實事求是,并結合課程特點進行精準提煉,不可牽強為之[3]。本研究以籃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基本技術、競賽規則、競賽精神知識點作為思政元素挖掘整合的邏輯方向,歸納出的思政元素主要分別對應為:文化傳承、愛國精神、理想信念;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工匠精神;尊師重道、規矩禮儀、道德紀律;永不言敗、追求卓越、集體榮譽感。
2.2.2運用翻轉課堂教學進行課程思政
教學過程是落實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的核心環節。立足學情分析,結合場地器械和師資條件,本研究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去進行教學開展。課前教師上傳預學習單,學生通過資料收集和教師在學習通、愛課程等平臺上傳的課件、微視頻等進行自主學習;課中進行預習情況反饋,收集問題進行梳理,聚焦核心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和思政元素滲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示范講解并組織學生進行相應游戲和技能練習;課后教師推送拓展作業,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課堂教學給學生身體、思想、情感方面所帶來的變化,加強人文關懷,關注學生合理訴求[4]。
2.2.3教學評價與反思
教學評價,是采用一定方法,對課堂教學開展效果給予的價值判斷。之于體育課程思政,進行教學評價,一方面有助于全面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另一方面能夠很好地檢驗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同時可以了解學生對于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接納度,強化教師積極性和教學能力。作為籃球選修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在堅持客觀、整體、藝術、科學、發展等原則的前提下,應解決好評價誰,怎么評的問題[5]。評價誰,主要涉及評價客體的確立,本研究是對籃球選修課程思政進行教學評價,由此確立評價對象為學生以及教師。關于怎么評價的問題,主要從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去進行,一方面籃球課程作為一項以實踐操作為主的學科,理應側重于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另一方面籃球選修課程思政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應注重教學目標的適當性與科學性,著重突出育人效果。
教學反思,能夠科學分析籃球選修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架構是否合理,便于教師針對性地對籃球選修課程與思政教學融合方案設計進行改進,切實做到籃球選修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從而最大限度的實現“課程育人”。
3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效果分析
針對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本研究以籃球選修課程為例,采用行動研究法,以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籃球選修班4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主要通過籃球基本技戰術、籃球理論及規則、教學比賽等內容進行思政元素的銜接。在此,以籃球傳切配合技術為例,從課前準備、課中教學、課后反思三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學過程的展示。
3.1教學實施情況
3.1.1課前準備
(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為目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動作技能教學為載體,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通過多媒體教學,示范講解、情景教學、分組教學等方法,幫助學生完成對傳切配合技術從動作表象建立,到泛化與分化,直至達到鞏固和自動化階段的逐漸過渡。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原則,著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2)教材分析
籃球是大學《體育與健康》球類運動章節中的內容,其中傳切配合技術是籃球基礎配合技戰術中難度較低且常用的一項基本技術,是學生將攻守移動、投籃、運球、傳球等基本技術的組合運用,它主要包括一傳一切和空切兩種基本形式。在學習的過程,除了學生需具備良好的身體和心里素質外,還需要學生前期對籃球移動、運、傳、投等基本技術的良好掌握。誠然,這對籃球普選班的學生來講,具備一定的挑戰性,但是我們可以此作為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在竭力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
(3)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為重慶旅游職業學院二、三年級籃球選修班的40名學生。該階段學生身心快速發展并日漸成熟,具備較好的思考、觀察與交流能力。通過大一階段的普修和前期教學活動,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籃球理論知識和較好的籃球基本技術。但是考慮到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在教學中應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入,讓學生在學習籃球傳切配合技術的過程中,不斷鞏固已學內容,提升思政素質。
(4)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活動所預期達到的教學效果,立足學生發展需求,堅持德育為先,五育并舉的基本原則,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理解籃球傳切配合技術基本要點,并能在實際比賽中正確運用,通過多次練習和實踐運用,加強對籃球傳切配合技術的領悟。
技能目標:通過練習,掌握籃球傳切配合技術擺脫和切入時機,強化移動、傳投基本技術,培養戰術配合意識。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對于籃球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道德品質以及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塑造終身體育意識。
(5)教學重難點
重點:擺脫、切入時機的把握以及移動路線的選擇。
難點: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
(6)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相應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學方法的選取應注重對思政元素的激活,在本研究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利用PPT、短視頻進行教學,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采用講解示范,發展學生觀察能力與模仿能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適應,強化團結協作能力;開展分組教學,塑造學生樂于助人和虛心求教的道德品質;借用重復練習,鞏固技能,同時提升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3.1.2教學過程
選取籃球傳切配合技術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前將準備好的教學資料提前一周發到學生微信群里,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女籃在2022年女籃世界杯中與美國隊冠亞軍的決賽視頻,第24屆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男子全國八強爭奪戰重慶文理學院對陣華僑大學的比賽集錦,籃球傳切配合技術教學視頻,籃球傳切配合技術教學PPT。預留相關問題,主要為:中國女籃為什么能進入決賽,看完有何感想;你觀察到重慶文理學院男籃在比賽中運用了那些配合戰術,在最后兩分多鐘時完成反超并最終逆轉比賽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哪些精神;籃球傳切配合技術的要點或者運用時機;收集相關理論知識或者視頻。
在正式開始上課前,學生人手一球進行練習,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上課開始,進行課程常規管理,培養學生規矩意識;通過熱身活動,讓學生為教學內容的學習做好身體和心里上的準備;采用游戲等方式,調動學生熱情,創設快樂學習氛圍。
在基本部分,引導學生積極回答課前預設問題,探討有關疑惑。整個教學采用講解—示范講解—模仿練習—分組練習—重復練習的流程進行。籃球傳切配合技術強調配合和時機的把握以及移動路線的選擇,鑒于此,在傳切配合技術學習中先從認識配合的重要性開始,然后到培養學生學會進行配合時機的選擇,再到移動路線的選取學習。為了便于進行思政元素的滲透,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鼓勵并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激發學生學練熱情,了解學生學習動態,適時進行教學進度動態調整,寓德于體,實現技能培養與課程育人的有機結合。
在結束部分,帶領學生進行放松練習,小結與探討課堂教學情況,肯定學生課堂表現,鼓勵學生不斷加強對傳切配合技術的學習,安排學生觀看2008年奧運會中國男籃比賽視頻。
3.1.3課后反思
學教并重,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積極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課前課后的積極作為,學生的認真學習,能夠較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育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加強學習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政治素養。作為籃球選修課程思政教學,整個教學設計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應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基礎技術水平、身體機能情況以及學習能力,盡可能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趣。
3.2教學實施效果分析
在全體學生的積極的參與下,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對于學期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筆者根據教學設計和實踐情況,對籃球選修班學生進行了匿名問卷調查,問卷采取現場發放和收取,共發放問卷40份,收取有效問卷38份。調查結果分析認為,課程思政融入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具有正向的積極作用,符合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需求。但是,在后續的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精準課堂定位,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豐富教學手段,科學教學重難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6]。
4結語
本研究以籃球選修課為例,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形式,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大學《體育與健康》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初步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思政素質也得到明顯提高。但是,還存在諸多不足,體育課程思政實施前期對于學生基本情況的把握,教學設計與評價體系的完善,課程育人長效機制的建立。在今后的實踐工作中,將立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探索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和機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9(01).
[2] 魏四成,王秋雨.“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27):141-145.
[3] 范峰,李守培.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體育專業教材設計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06):86-92.
[4] 李春暉,馬季.教育信息化2.0時代鄉村幼兒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調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4(5):108-113.
[5] 胡洪彬.邁向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體系架構與機制[J].中國大學教學,2022,(4):66-74.
[6] 趙昕,徐豪.具身認知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建設與路徑優化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3):238-240.
基金項目:重慶旅游職業學院2021年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YJJG2021012)
作者簡介:鐘國祥(1990—),男,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馮昌靖(1981—),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