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背景 當前我國學者不斷探索基于醫防融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其量化評估研究匱乏,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尚處于初級階段。目的 構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提升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通過文獻分析法、政策歸納法、專家訪談法初步構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于2022年6—8月,運用德爾菲法對17名專家進行兩輪專家咨詢,根據專家咨詢結果確定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結果 初步構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37個三級指標組成。兩輪專家咨詢的問卷有效回收率均為100.0%;專家權威系數為0.81;三級指標重要性的肯德爾協調系數分別為0.239(χ2=8.76,Plt;0.05)、0.275(χ2=4.15,Plt;0.05),三級指標可行性的肯德爾協調系數分別為0.234(χ2=19.63,Plt;0.05)、0.248(χ2=12.43,Plt;0.05)。最終形成包括5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40個三級指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5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均為0.200 0。結論 本評價指標體系對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升醫防融合服務能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但也要視具體情況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動態調整,以使其能夠切實反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狀況。
【關鍵詞】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防融合;慢性??;服務質量;指標體系;現場評價
【中圖分類號】 R 197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7
【引用本文】 郭佳,孫華君,陳營,等.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中國全科醫學,2023,26(28):3489-3495.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7. [www.chinagp.net]
GUO J,SUN H J,CHEN Y,et al. Construction of on-si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3,26(28):3489-3495.
Construction of On-si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GUO Jia1,SUN Huajun1,2,CHEN Ying1,2,ZHANG Jiawen1,2,ZHANG Yaxin3,MA Ying1,2,DU Yue1,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
2.Tianjin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Quality Control Center,Tianjin 300070,China
3.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Tianjin 30007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DU Yue,Associate professor;E-mail:duyue@tmu.edu.cn
【Abstract】 Background Currently,scholars in China are exploring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models based on treatment-prevention integration,however,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earches are scarce and in the initial stage,lacking in relevance and timeliness.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on-si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Methods The on-si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was initially constructed by literature review,policy induc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From June to August 2022,two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with 17 expert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Delphi method,the index system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esults The on-si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was initially constructed consisting of 5 primary indexes,12 secondary indexes and 37 tertiary indexes.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ecovery rate of the two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was 100.0% with the expert authority coefficient of 0.81;the Kendall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ree levels of indexes were 0.239(χ2=8.76,Plt;0.05) and 0.275(χ2=4.15,Plt;0.05),the Kendall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ree levels of indexes were 0.234(χ2=19.63,Plt;0.05)and 0.248(χ2=12.43,Plt;0.05). The on-si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was finally constructed consisting of 5 primary indexes,12 secondary indexes and 40 tertiary indexes,the weight of the five primary indicators was 0.200 0.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apacity of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However,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also be dynamically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to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quality of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Key words】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Treatment-prevention integration;Chronic disease;Quality of services;Indicator system;On-site evaluation
按照《“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的要求,應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突破口,以高血壓、2型糖尿病為切入點,以在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育1~2名具備“醫、防、管”等才能的復合型骨干人員為中心,通過持續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培訓,進一步增強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防融合服務能力[1-2]。然而,當前我國有關醫防融合的歷史沿革、內涵和外延、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等方面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合理量化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可用于評價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的指標體系。
目前,相關學者圍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指標體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尚缺乏與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尤莉莉等[3]為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式創新,推動評價方式從“過程評價”向“健康結果評價”轉變,建立了以效果為導向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許佳敏
等[4]為滿足發達縣域對自我提升情況的自檢需求,將靈敏度、發展性和相關性作為指標應具備的特征,基于此構建了適用于發達縣域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以人群健康結果為基本導向,能夠反映重點實踐工作任務,并有助于確立將來工作方向。但目前涉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評價的研究中,評價者多采用由各類人群管理率、規范管理率等定量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開展評價工作,指標的數據多由評價者從信息系統中采集或由機構負責人自行填寫;與采用現場評價方法相比,基于此方法開展評價工作時,評價結果更可能出現明顯的偏倚。因此,建立一套更適用于現場評價場景的指標體系具有必要性,既可以避免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過多書面材料,又能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者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工作壓力,同時有利于避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原始數據進行“包裝”“修飾”[5]。另外,既往在建立有關指標體系時,研究者大多將績效管理指標與質量評估指標相混淆,對質量因素的認知也比較單一,造成評估角度科學性不足、評估內容全面性不夠等問題,因而需要構建一套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核心理論基礎,可用于系統、完整地評價服務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6]。本研究通過構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評估天津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提升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防融合服務能力提供參考與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構建 以天津市的客觀實情為基本立足點,利用文獻分析法、政策歸納法、專家訪談法等方法,構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初稿。(1)文獻分析法:于2022年5—6月,以“慢性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防融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為中文檢索詞,以“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primary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integration of medicine and prevention”“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為英文檢索詞,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中/英文數據庫,獲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評價相關文獻。檢索時限為1990年2月—2022年3月。提煉既往學者構建的評價體系及其優缺點。(2)政策歸納法:以“慢性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防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為檢索詞在“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中檢索以“醫防融合服務質量評價”為主題的政策文本,總結我國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的要求及其標準。(3)專家訪談法:采用典型抽樣法從天津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市級衛生健康項目指導單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家中選取10名有≥10年基層衛生領域工作經驗的專家,對其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向其了解基層醫防融合服務體系的現狀和特點、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指標體系的現狀和不足等信息。初步構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服務團隊、服務設施、服務流程、服務規范及服務環境)、12個二級指標(人員配備、人員專業素質、診療設備、藥物配備、辦公設備、信息系統、服務覆蓋、閉環管理、管理效果、操作規范、診療規范、院感防控)及37個三級指標。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人”“機器”“材料”“方法”“環境”“測量”是影響產品或服務質量的6個主要因素[7],故本研究基于上述主要因素初擬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服務團隊”即代表“人”,“服務設施”即代表“機器”,“服務流程”即代表“方法”,“服務環境”即代表“環境”,“服務規范”即代表“測量”。
1.2 基于專家咨詢法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
1.2.1 專家咨詢問卷編制 專家咨詢問卷主要由四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卷首語,向專家詳細說明設計指標體系的目的、問卷回收截止時間、問卷的主要內容等。第二部分是專家基本信息調查表,調查內容涉及專家的性別、年齡、職稱、學歷、從事基層衛生領域工作的年限和工作單位。第三部分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調查問卷,請專家對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可行性、敏感性進行判斷、打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對各級指標的重要程度、可行性、敏感性進行評價。同時設置修改意見欄,以供專家提出建議。第四部分是專家權威程度自我評價表,調查內容包括專家對咨詢內容的判斷依據和熟悉程度。專家對咨詢內容的熟悉程度分為很不熟悉、不熟悉、一般、熟悉、很熟悉5個等級,分別計0.1、0.3、0.5、0.7、0.9;專家的判斷依據分為理論分析、實踐經驗、國內外參考文獻和主觀判斷,判斷依據對其的影響程度分為大、中、小3個等級,分別賦予不同的量化值,即理論分析0.1、0.2、0.3,實踐經驗0.5、0.4、0.3,國內外參考文獻0.1、0.1、0.1和主觀判斷0.1、0.1、0.1。
1.2.2 遴選咨詢專家 采用典型抽樣法,選取來自天津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市級衛生健康項目指導單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共17名作為咨詢專家。咨詢專家納入標準:(1)有≥3年的基層衛生領域工作經驗;(2)曾參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防融合服務實施過程或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評估工作。
1.2.3 實施專家咨詢 2022年6—8月通過電子郵件先后進行兩輪專家咨詢。課題組對專家咨詢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發放專家咨詢問卷的同時,在電子郵件中附上詳細的填寫說明及針對指標的解釋性說明等內容;在實施專家咨詢的過程中,若專家提出問題隨時為其解答;在專家提交問卷后,及時核查其填寫的內容是否規范、完整,對于存在瑕疵的內容,及時請專家進行修正,以保證專家填寫的內容真實、有效。于2022年6月發放第一輪問卷。收回問卷后,根據專家的意見,計算各項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可行性賦值均數、敏感性賦值均數和變異系數(CV)。以重要性賦值均數、可行性賦值均數≥3.50分且CV≤0.25作為指標篩選標準[8]。對于不符合標準的指標,將其剔除;對于符合標準的指標,若專家提出了修改建議,由課題組經集體討論決定是否修改。在進行第二輪專家咨詢時,將上一輪的專家咨詢結果及指標修改意見反饋給專家,同時邀請專家對修改后的指標體系進行重新評分。以所有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可行性賦值均數、CV均符合標準且專家意見趨于統一作為指標篩選完成的判斷依據。對于每輪專家咨詢,均于1個月內完成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工作,兩輪專家咨詢的時間間隔為1個月。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10軟件對專家咨詢結果進行整理,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專家積極程度用有效問卷回收率表示,有效問卷回收率≥60.0%可認為專家積極性較高。各判斷依據影響程度賦分相加即為專家判斷依據系數(Ca),熟悉程度由專家熟悉程度系數(Cs)表示,專家權威系數(Cr)=(Ca+Cs)/2,Crgt;0.70提示專家權威程度較高。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通過肯德爾協調系數、CV反映,肯德爾協調系數越大、CV越小表示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越高。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檢驗各級指標邏輯一致性,各層級指標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率(CR值)lt;0.100 0時,說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首先,運用Yaahp 12.5軟件建立層次結構模型。該指標體系架構可被分為4個層次:層次最高的是目標決策層,其次是一級指標準則層、二級指標準則層,最后是三級指標備選方案層。參考SANTY[9]提出的1~9標度法構建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向模型輸入判斷矩陣的數值后,進行首輪一致性檢驗,對未通過一致性檢驗的判斷矩陣進行調整,最后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咨詢專家基本情況 17名咨詢專家中,女11名(64.7%);年齡為≤40歲者8名(47.1%);7名(41.2%)職稱為副高級;8名(47.1%)學歷為碩士研究生;9名(52.9%)有11~20年的基層衛生領域工作經驗;各有6名(35.3%)來自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見表1。
2.2 專家積極程度 兩輪專家咨詢均發放1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均為100.0%,表明專家積極性較高。
2.3 專家權威程度 Ca為0.82,Cs為0.80,Cr為0.81(gt;0.70),表明專家權威程度較高,能夠為最終形成的指標體系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2.4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在第一輪專家咨詢中,三級指標重要性的肯德爾協調系數為0.239(χ2=8.76,Plt;0.05),三級指標可行性的肯德爾協調系數為0.234(χ2=19.63,Plt;0.05);在第二輪專家咨詢中,三級指標重要性的肯德爾協調系數為0.275(χ2=4.15,Plt;0.05),三級指標可行性的肯德爾協調系數為0.248(χ2=12.43,Plt;0.05)。第二輪專家咨詢后,三級指標的CV為0.05~0.25,表明專家認可該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可靠性相對較強。
2.5 指標篩選過程
2.5.1 第一輪專家咨詢結果 一級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53~4.71分,可行性賦值均數為4.57~4.69分,敏感性賦值均數為4.39~4.65分,CV為0.03~0.13;二級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31~4.93分,可行性賦值均數為4.23~4.54分,敏感性賦值均數為4.32~4.66分,CV為0.05~0.15;三級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39~4.89分,可行性賦值均數為4.56~4.83分,敏感性賦值均數為4.30~4.93分,CV為0.05~0.15。根據指標篩選標準、專家咨詢及研究小組討論結果,對指標進行補充和修改。(1)修改二級指標1個,將“人員專業素質”修改為“人員培訓”;修改三級指標2個,將“從業資格證書齊全”修改為“全員參與培訓”,“診療水平良好”修改為“知識掌握水平良好”。(2)新增三級指標2個,分別為“人員管控防聚集”“個人防護”。
2.5.2 第二輪專家咨詢結果 一級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66~4.68分,可行性賦值均數為4.67~4.71分,敏感性賦值均數為4.50~4.67分,CV為0.11~0.15;二級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33~4.93分,可行性賦值均數為4.20~4.82分,敏感性賦值均數為4.33~4.93分,CV為0.05~0.19;三級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50~4.93分,可行性賦值均數為4.50~4.93分,敏感性賦值均數為4.33~4.93分,CV為0.05~0.15。根據指標篩選標準、專家咨詢及研究小組討論結果,對指標進行補充。新增三級指標1個,為“手衛生措施”。
2.6 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兩輪專家咨詢,確定了評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的指標體系。該評價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服務團隊、服務設施、服務流程、服務規范、服務環境),12個二級指標(人員配備、人員培訓、診療設備、藥物配備、辦公設備、信息系統、服務覆蓋、閉環管理、管理效果、操作規范、診療規范、院感防控)和40個三級指標構成。層次分析結果顯示,共形成了17個判斷矩陣,其中一級指標判斷矩陣1個,二級指標判斷矩陣4個,三級指標判斷矩陣12個。在二級指標判斷矩陣中,有2個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在三級指標判斷矩陣中,有4個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其他判斷矩陣經修正的CR值都在0.100 0以下,符合一致性檢驗的要求。5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均為0.200 0,見表2。
3 討論
3.1 指標體系的構建為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奠定了基礎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疾病經濟負擔重等特點。2020年我國慢性病支出約為5.5萬億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5%,且慢性病患病人數在不斷增加[10],其防控工作仍然面臨巨大挑戰。無論是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還是“健康中國”戰略規劃,都將推進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作為重點。《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提出“加強醫防協同,堅持中西醫并重,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一體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務”[1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實現慢性病醫防融合和協同管理的關鍵一環。近年來,全國多地圍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展開實踐:義烏市引導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在基層就診和接受管理,建立了“兩慢病”一體化管理中心[12];重慶市沙坪壩區渝碚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動基本醫療服務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管理、隊伍、服務、績效、信息”上融合、互促共進[13]。目前,慢性病醫防融合的歷史沿革梳理、路徑探討、服務模式研究逐漸變得密集,卻少見評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的研究,僅有研究者構建了時效性有所欠缺的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點組織管理評價指標體系[14]、醫防融合協調水平評價指標體系[15]、預防與治療服務融合水平測量指標體系[16],而且大部分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指標計算方法繁雜,缺乏針對性,并不能用于準確評估當前提供醫防融合服務的重點機構,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水平。本文所構建的現場評價指標體系目標明確,旨在助力實現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的全面、具體、便捷、有效評估,為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奠定了基礎。
3.2 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科學、合理 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政策歸納法、專家訪談法,依托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初擬指標體系,初步構建的指標體系與應用場景間的適配性較強。接著,選擇了來自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市級衛生健康項目指導單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權威專家作為咨詢專家,采用專家咨詢法對其進行了兩輪匿名咨詢,根據指標篩選標準、專家咨詢及研究小組討論結果對指標進行補充和修改,最終專家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咨詢問卷內容完整、全面,在開展專家咨詢工作的過程中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專家表達觀點時采用匿名方式,不僅有助于確保專家表達的觀點較為客觀、真實,而且有助于避免重要人物“話語權”過重導致的咨詢結果偏倚。兩輪專家咨詢問卷有效回收率均為100.0%,專家權威系數gt;0.70,表明專家積極性較高、意見可靠。指標可行性賦值≥3.50分且CV為0.05~0.19,說明專家咨詢結果可信。最后使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模型,向各級指標分配權重。在全部二級指標中,“院感防控”“診療規范”“閉環管理”的權重位列前3位,權重排在前3位的三級指標,即“健康檔案和病歷內容真實”“醫療廢物處置”“追蹤轉診、復查結果”,均隸屬于上述二級指標,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患有慢性病的人口基數較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的建檔任務較重,而其醫療水平有限,故規范地管理慢性病患者成了難點。此外,慢性病具有發病隱匿、病程遷延不愈等特點,因此對慢性病患者轉診、復查結果的追蹤情況和動態管理情況也是醫防融合服務質量評價的重要一環。根據指標體系構建過程,結合統計分析結果,可得出本研究構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可靠性和科學性。
3.3 指標體系的優點
3.3.1 指標選取的綜合性 本研究構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現場評價指標體系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核心理論基礎,該企業管理理論在20世紀末被應用于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領域后,世界衛生組織(WHO)肯定了其在公共衛生領域質量管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17]。全面質量管理強調以服務質量為核心,通過全員參與、全過程、全面的質量管理達到患者滿意的效果。采用專家咨詢法、層次分析法最終確立的指標體系包括服務團隊、服務設施、服務流程、服務規范、服務環境5個一級指標,人員配備、人員培訓、診療設備、藥物配備、辦公設備、信息系統、服務覆蓋、閉環管理、管理效果、操作規范、診療規范、院感防控12個二級指標,以及40個三級指標,內容涉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所需的資源和采取的措施等多個方面,覆蓋慢性病管理全過程,充分體現出該指標體系具有完整性和綜合性。
3.3.2 現場評價的即時性 現場評價法是一種即時性評價方法,強調現場完成數據收集、評價指標計算和判讀工作,其應用既能幫助評價者規避采用其他評價方法所帶來的大量前期數據收集工作,又有助于預防數據造假,但是現場評價的實施需要依靠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在既往發表的衛生服務質量評價研究中,如方雄鷹等[15]的研究中,評價者常需要大量調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并對相關數據進行采集后再開展數據分析工作,而本文圍繞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構建了一套現場評價指標體系,大部分指標數據可通過現場核實查驗得到,如“配備5種降壓基本藥物”“宣傳物料配備”“體檢、隨訪結果解讀清楚”等指標,無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統計、分析數據后逐級上報數據,有助于減少基層工作量,簡化評價流程,減少評價耗時,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即
時性。
3.3.3 評估結果的有效性 本研究構建的指標體系科學、有效,覆蓋基層慢性病防治全過程。服務團隊指標旨在:反映工作負荷是否合適、人員配置是否合理;明確臨床醫師應承擔慢性病管理責任;強調應整合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確保群眾醫防融合服務的可及性;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以避免“人浮于事”等不良情況出現。服務設施指標依照國家及天津市相關政策文件、指南、規范等的要求而定,涉及對其做出過要求但未按照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考核的指標,如基本診療設備的數量和質量是否達到標準,有助于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對服務設施的投入,使醫防融合服務水平得到保障。服務流程指標凸顯醫防融合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注重慢性病篩檢和健康教育服務覆蓋范圍的拓展,旨在助力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的實現,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延緩慢性病的發展。服務規范指標包含基本藥物合理應用方面的考察指標,拓寬了診療規范性評價的范圍,有助于反向激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綜合措施加強機構部門間或機構間的溝通聯系,提高醫務人員、公共衛生服務人員、藥學人員技術水平,實現對患者合理用藥的多層監督,進而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健康管理效果。服務環境指標旨在考察向居民提供醫防融合服務時的服務環境是否安全可信,將“人員管控防聚集”“個人防護”“手衛生措施”等指標納入院感防控與管理考核內容,有助于保證居民在安全的環境下享受醫防融合服務。
3.4 該指標體系的應用前景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評估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防治慢性病所提供的服務的質量為評估對象,以各評價指標為標桿,旨在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監測、測量和管理慢性病防治服務質量,并對其加以控制和改進,有別于以工作質量為對象的績效管理評價。本研究建立的現場指標體系能夠助力評價者合理量化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響應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二十大”的號召(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可助力實現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的日常監測和現場評價,有助于確保慢性病綜合防治方案在基層得到貫徹落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的全面質量管理,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一是咨詢專家以來自天津市的專家為主,該指標體系可能不完全適用于其他地區,今后可進一步擴大專家來源,提高指標體系的可參考性;二是在服務設施部分,對提供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時所需的硬件配置要求較多,這可能導致較長時期內進行年度評價結果比較時,相關指標數據變化幅度較小,未來應進一步開發可充分體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持續改進動能的動態指標;三是受限于當前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發展程度,設定的目標不宜過高,未來隨著慢性病醫防融合服務質量提升,可在相應維度下增設病種分區、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指標。
作者貢獻:郭佳選定研究主題并設計研究框架;孫華君統籌兩輪專家咨詢的實施;陳營、張佳雯負責文獻分析和政策歸納;張雅欣、馬瑩負責專家訪談信息梳理;杜汋承擔論文修改和審核工作,對論文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苗艷青,孫華君,杜汋. 防治結合:內涵、問題與實施路徑[J]. 衛生經濟研究,2022,39(10):1-5. DOI:10.14055/j.cnki.33-1056/f.2022.10.001.
左根永,孫華君,苗艷青. 防治結合:歷史沿革、定位與意義[J]. 衛生經濟研究,2022,39(10):5-9. DOI:10.14055/j.cnki.33-1056/f.2022.10.002.
尤莉莉,陳新月,楊凌鶴,等. 以效果為導向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中國公共衛生,2022,38(5):589-596. DOI:10.11847/zgggws1137292.
許佳敏,郝峰峰,呂軍,等. 發達縣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江蘇省昆山市為例[J].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9,12(11):67-72.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9.11.012.
劉志剛,薛文靜,楊懿,等. 我國醫防融合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J]. 衛生軟科學,2022,36(3):3-6,12. DOI:10.3969/j.issn.1003-2800.2022.03.001.
張雅欣,侯宇航,肖海燕,等. 2011—2021年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研究熱點分析[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22,36(3):4-7,16. DOI:10.3969/j.issn.1001-568X.2022.03.0002.
譚璇,劉靜,向偉,等. 基于人機料法環的非計劃再次提交手術管理實踐[J]. 中國醫院管理,2017,37(1):38-40.
朱遠,徐桂華,劉婧巖,等. 基于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產時會陰切開評估工具[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8(4):541-545. DOI:10.7655/NYDXBNS20180426.
SAN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Int Servi Sci,2008,1(1):83. DOI:10.1504/IJSSCI.2008.017590.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J]. 營養學報,2020,42(6):521.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通知[EB/OL]. (2017-02-14)[2023-01-09].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14/content_5167886.htm.
建立一個中心 管好兩個慢?。毫x烏市衛生健康局推進醫防融合、分級診療改革[J]. 衛生經濟研究,2021,38(5):81.
王顯君,唐智友,楊文梅,等.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防“五融合”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20,23(31):3924-3929.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54.
謝虹,詹思延,孔靈芝. 我國社區慢病綜合防治示范點組織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2,22(5):31-34. DOI:10.3969/j.issn.1005-5916.2002.05.012.
方雄鷹,譚華偉,陳菲,等. 2010—2019年廣東省醫防融合協調水平評價[J]. 醫學與社會,2022,35(6):23-28. DOI:10.13723/j.yxysh.2022.06.005.
袁蓓蓓,何平,徐進,等. 基層衛生服務醫防融合:概念框架及指標體系構建[J].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22,15(9):11-18.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22.09.003.
張鐸齡,宋藝航,張瑩. 全面質量管理(TQM)在醫療機構中的應用[J]. 醫學與哲學,2017,38(4):95-97. 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17.04b.26.
(收稿日期:2023-05-15;修回日期:2023-06-14)
(本文編輯:陳俊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