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韓日出土簡牘公文書資料分類整理與研究”是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批準號:20amp;ZD217。首席專家為河北師范大學賈麗英教授。課題于2022年底通過中期檢查,并獲得滾動資助。
一、選題的學術依據和提出背景
自20世紀初西北漢簡發現以來,中韓日三國出土了大量的漢字簡牘資料。簡牘資料的出土與公布,已經深刻影響了當今中古史研究的面貌。東亞各國的學者們利用新出材料證史補史,深化舊課題,開拓新領域,解決新問題。但是,因為國別與問題意識不同,各國都存在著獨自研究的情形,就各國簡牘之間的問題學術交流相對較少。中國簡牘時段跨度長、數量大,研究領域更是分作楚簡、秦簡、漢簡、吳簡、魏晉簡等。日本木簡和韓國木簡,均為遺址型木簡,在形制和機能上存在著諸多共性,但他們本土研究者對中國簡牘學的研究動態了解甚少,因此以東亞視野組建中韓日簡牘研究團隊,推進古代文書行政制度的共同研究,成為當下的課題。
中國簡牘、日本木簡、韓國木簡,在年代、內容、出土狀態等方面有很多不同,尤其是日、韓木簡處于紙簡并用時代,有著各自的體系和特點,但是作為古代東亞的漢字出土資料,簡牘學研究又存在這樣幾個共性:其一,中韓日簡牘大多為漢字文書。中韓日三國出土簡牘絕大多數是漢字書寫,盡管日本木簡有用漢字表示的日語語序、韓國木簡有用漢字標記的吏讀,但其本質都是漢字文明,顯示了中國古代漢字文明以古代中國為中心,以簡牘為載體,依次向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傳播的過程。其二,簡牘文書行政的共性。東亞簡牘記錄文書起源于古代中國,秦漢魏晉簡的簡牘形制、文書用語、文書格式等對韓國木簡和日本木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三,古代東亞社會文明的共性。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儒家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的相似等是古代東亞社會共同的文明特征。
二、研究內容、基本思路及總體框架
1.研究內容
首先,課題的研究對象為中韓日出土的公文書簡牘資料。中國簡牘的時間大體在公元前5世紀至三國魏晉時期。而朝鮮半島木簡除了樂浪簡外,多為公元6-8世紀的新羅、百濟木簡,日本木簡則以公元7-9世紀為最多,韓日木簡處于紙簡并用時代。另外,中國簡牘主要出土于墓葬和遺址,韓日木簡全部出土于遺址,日本木簡更是90%出土于中央都城遺址。因此研究中韓日簡牘的共同視角,應放在遺址出土的公文書類簡牘資料上。其次,課題所涉及的公文書的范圍。廣義的公文書是指處理與公務有關的一切文書(卜憲群,1997年),出于遺址的簡牘材料公文書數量最多的是官府行移文書和考績管理文書,因此中韓日簡牘資料中書檄、簿籍、課志、符傳,以及公文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檢楬、附札等附屬品,均為課題研究的內容。
2.基本思路
(1)對中國遺址出土簡牘公文書進行分類輯解。初步擬定:冊書類、符傳類、檢楬類、兩行、札、牘、大木簡等進行分類整理、集成,在資料搜集的基礎上點校標點,增加簡牘的史料價值。(2)對韓日木簡在本土的分類研究成果進行整理,中文翻譯并推介。(3)在梳理資料的基礎上,對東亞簡牘文化圈體現在公文書上的共性進行專題對比研究。
3.總體框架
分作上下兩編。上編為整理篇,下編為研究篇。
第一部分整理篇。(1)對中國出土簡牘的公文書類資料進行分類輯解。(2)對韓國木簡分類成果的翻譯推介及整理。(3)對日本木簡分類成果的翻譯推介及整理。
第二部分研究篇。(1)簡牘反映的古代東亞文書行政。(2)從簡牘形制探索東亞公文書共同形態。(3)公文書的內涵與作用。
三、課題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第一,本課題對中國出土簡牘公文書資料的全面整理,可以為研究者提供便利。本課題將對里耶秦簡、懸泉漢簡、肩水金關漢簡、玉門關漢簡、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等所涉及的公文書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及輯解。
第二,本課題對韓國木簡和日本木簡公文書資料的翻譯、推介及分類整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東亞簡牘學的交流及研究。中韓日簡牘大多為漢字文書,同屬漢字簡牘文化圈。然而,日本木簡有用漢字表示的日語語序、韓國木簡有用漢字標記的吏讀,中國研究者只靠漢字不能完全理解日韓木簡,也正因為如此,日韓木簡的研究主體是其本國研究者。因此將優秀的日韓木簡分類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介紹至國內,促進東亞簡牘學的共同發展,是課題努力的一個方向。
第三,希望課題的研究能夠推動古代東亞文書行政的研究。古代東亞社會同處漢字文化圈之中,在簡牘時代,漢字文明以古代中國為中心,以簡牘為載體,依次向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傳播。從中韓日簡牘公文書資料入手,對古代東亞公文書的程式、公文書運行、公文書的管理等做對比研究,不僅可以揭示文書行政制度在東亞的傳播路徑,也可以揭示古代東亞社會文明的共性。
第四,希望課題的研究可以推動簡牘學的國際化,增強中國簡牘學研究的話語權。本課題立足中國古代簡牘記錄文化,沿著漢字文化的傳播路徑,將中國簡牘、韓國和日本木簡,納入一個整體,從共同性視角對出土簡牘資料公文書進行分類整理及研究,這既是課題的學術價值所在,也可以彌補中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