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康復治療用于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及對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實施康復治療,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肌力恢復情況、膝關節(jié)量表(HSS)、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和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分、康復積極性評分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肌力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SS、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和MBI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患者康復積極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lt;0.05)。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及治療后6個月兩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開展康復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治療手段,且可明顯改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促進肌力恢復,降低疼痛程度。
【關鍵詞】脛骨平臺骨折;康復治療;膝關節(jié)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3.0004.05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3.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nd its impact on knee joint func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21 to February 2022, 100 patients with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dmitted to Qingdao Fuwai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were studi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The recovery of knee joint muscle strength,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 Lysholm knee joint score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rehabilitation motivation score, and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of knee joint muscle strengt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After treatment, the HSS, Lysholm knee joint score, and MBI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The rehabilitation motiva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The V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1 month,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routine treatment methods,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knee joint function, promote muscle strength recovery, and reduce pain levels.
【Keywords】Tibial plateau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Knee joint function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作為一種關節(jié)內的骨折,多數(shù)患者累及負重關節(jié)面,從而導致脛骨平臺粉碎塌陷,甚至對脛骨骨干及干骺端造成損傷,嚴重情況下還可出現(xiàn)神經(jīng)血管損傷、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及半月板損傷等情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對于該病多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術后的康復治療成為臨床難點。常規(guī)治療、被動活動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部分患者易發(fā)生骨折斷端成角、旋轉、分離,須嚴加控制[2]。有研究認為,對脛骨平臺骨折開展及時、早期的功能訓練,有利于在術后早期恢復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也是術后康復的關鍵[3]。本研究探究康復治療用于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及對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25~62歲,平均年齡(43.56±2.85)歲;受傷原因:摔傷23例,墜落傷10例,車禍17例;損傷部位:左側26例,右側2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26~62歲,平均年齡(43.85±2.88)歲;受傷原因:摔傷24例,墜落傷10例,車禍16例;損傷部位:左側25例,右側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標準[4]并經(jīng)臨床確診;②患者具有手術指征[5]。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病者;②存在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存在惡性病變者;④哺乳或妊娠期女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首先指導患者進行被動活動,主要以膝關節(jié)為主。指導患者伸開雙腿,并將一塊毛巾卷放置在患者踝關節(jié)后方的位置,從而使其腳跟距離地面達到15 cm,保證腿部肌肉的放松狀態(tài);指導患者借助重力緩慢地伸直自身膝關節(jié),并將該姿勢進行維持10 min,10 min/次,3次/組,3組/d,共治療5個月。觀察組患者采用康復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智能化CPM康復儀(杭州億凡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YF-200G型)進行訓練,參數(shù)調整如下:脈率數(shù)值88 bpm/min、頻率為66 Hz,間隔時間為2 s,康復儀的擺板角在40°-110°-40°,并設置好觸屏模式,30 min/次,1次/d,共治療4周。訓練內容:①早期鍛煉(31個月):患者回到病房后,需要將其患肢抬高30°;在手術后24 h,需要對其進行局部冰袋的冷敷30 min,每1 h進行1次;在術后6~8 h,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方面的伸縮訓練,同時制動患者的踝關節(jié),并且患者需要進行伸屈練習和仰臥練習,每次練習的時間在5~10 min,每2 h進行1次。②固定期功能鍛煉(負重訓練2個月):術后給予患者支具或石膏托進行固定,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觀察患者石膏的松緊程度,另外需要對患者的患肢末端血液循環(huán)的波動情況進行觀察,與此同時關注患者的背動脈,避免由于長時間石膏固定引起的股四頭肌萎縮情況。在進行固定期間,需要指導患者選擇仰臥位,保持健側的屈曲,收縮大腿后肌群,而足跟則需要向創(chuàng)面進行壓迫,壓力緩慢增加,同時需要指導患者收緊自身的股四頭肌,將膝向創(chuàng)面壓迫,壓力增加后改為拄拐練習。③后期鍛煉(13個月):解除石膏固定后,進行肌力方面練習,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靠在墻體,在受到重力的影響下,足自行下滑,需要被動屈曲膝關節(jié),直至患者存在牽拉感,反復練習;仰臥位將下肢進行伸直,保持髖關節(jié)屈曲維持在90°左右,并指導患者雙手環(huán)抱大腿,直至放松后再對上述動作進行重復。于術后1~2個月內開展負重訓練,總訓練時長為5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肌力恢復情況。以膝屈伸的手法進行肌力恢復情況的評定,gt;85分為優(yōu)、70~85分為良、60~69分為可、≤59分為差[4]。②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量表(HSS)評分、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和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分。采用HSS評價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主要包括5個項目,即肌力、畸形、穩(wěn)定性活動度、疼痛及功能,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6]。采用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評價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主要包括8個項目:閉鎖感(15分)、腫脹度(10分)、不安定度(25分)、跛行(5分)、樓梯攀爬(10分)、疼痛(25分)、蹲姿(5分)及實用支撐物(5分),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7]。采用MBI評價患者日常活動能力,MBI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日常活動能力越強[8]。③比較兩組患者康復積極性評分。采用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自制量表由專人對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康復積極性進行評估。量表包括5個項目,即依從程度、遇到挫折的良好情緒、家屬及護士鼓勵作用、需求程度及配合程度,最高分10分,評分越高代表康復積極性越高。量表信度為0.86,效度為0.74,關聯(lián)效度測得總相關系數(shù)r=1.26。④比較兩組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及治療后6個月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疼痛程度,VAS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9]。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肌力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肌力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HSS、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和MB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SS、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和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SS、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和MBI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康復積極性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康復積極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1個月、3個月及6個月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膝關節(jié)是人體十分重要的關節(jié)之一,其通常會隨著人的年齡增加而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退化情況,部分患者可由于受到疾病和損傷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嚴重的膝關節(jié)病變,導致日常活動受到限制,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10]。因此,對于該病來說,需要早期治療,從而使患者的不良癥狀得到改善。目前臨床對于該病一般選擇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術后不僅需要改善關節(jié)炎癥,還需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源,易導致術后機體出現(xiàn)應激反應,且部分人群身體素質較低,導致其術后康復進程緩慢,故此需要對患者術后康復進行強化,從而達到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的目的。
在康復治療中所選擇智能化的CPM康復儀具有可靠、簡單的特點,對于骨折部位具有塑形的作用,有利于修復患者的軟骨,促使患者的膝關節(jié)活動度得到明顯改善,減輕腫脹程度。另外,該儀器還能夠使患者治療效果提高,可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調節(jié)各項參數(shù)。CPM康復儀在運行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較好,且安全性較高,噪音低、震動小,并且操作者還能夠進行觸屏操作,能夠準確地設置運動速度、運動時間、膝關節(jié)的屈曲角度[11]。
脛骨平臺骨折常常以內固定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其目的在于復位骨折部位,使膝關節(jié)的功能和力線恢復至受傷前水平,而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顯得十分重要。在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HSS、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及MBI評分高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康復治療的效果顯著,更能促進膝關節(jié)功能的改善。究其原因,智能化CPM康復儀的運用能夠使患者局部血運得到改善,還能夠促進骨折部位的塑形,修復關節(jié)軟組織,達到提高膝關節(jié)功能的目的[12]。在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肌力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對患者開展康復治療,能夠使患者膝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擴大,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究其原因,通過對患者開展康復治療,并控制訓練的頻率和強度,保證治療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及合理性,能夠使患者的不信任及顧慮得以消除,更好地配合治療[13]。另外,觀察組患者康復積極性評分高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康復治療期間,通過與患者和家屬有效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治療期間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解決,能夠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各項治療。本研究顯示,治療后1個月、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這說明通過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再進行康復訓練,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實施康復治療效果理想,可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吳向陽,侯筱魁,張喆.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特點及治療策略[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08, 24(10): 1787-1788.
郭廷棟,梁麗霞.無移位脛骨平臺骨折外科保守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 12(1): 111-112.
何鵬,馬拓,杜俊偉,等.膝關節(jié)鏡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及其對患者血清NGF、sVCAM和ALP水平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 2022, 33(5): 574-577.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脛骨平臺骨折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 2015, 17(1): 3-7.
黃奎,何曉斌,郭曉東.骨質疏松性骨折手術治療[C]. //第九屆中國南方骨質疏松論壇暨江西省骨質疏松學術會論文集, 2013: 210-211.
嚴廣斌.膝關節(jié)評分標準[J/CD].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0, 4(6): 845.
黃樂春,胡惠民,梁宇翔.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量表評述[J].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6, 6(13): 50-53.
侯東哲,張穎,巫嘉陵,等.中文版Barthel指數(shù)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臨床薈萃, 2012, 27(3): 219-221.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273.
孟繁杰,王青松,馬青嵩,等. MIPO技術以LISS/LCP聯(lián)合同種異體骨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及其對HSS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 2022, 37(9): 1170-1173.
胡慶奎,李佳,蔡賢華,等.智能化兔膝關節(jié)持續(xù)被動活動康復儀的研制及其在兔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9, 41(1): 8-12.
王正宇,孫寶平,蘇文珍.智能化膝關節(jié)康復儀結合持續(xù)被動活動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 2022, 39(3): 419-421.
黃永波,梁容頃.分析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手術治療以后膝關節(jié)的功能康復治療有效性[J].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21, 29(11):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