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解剖性肺段或肺葉切除術治療磨玻璃結節(GGO)型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收治的94例GGO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解剖性肺葉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出血量、胸腔置管引流量及住院時間)、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數字等級評分法(NRS)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較少、胸腔置管引流量較少、住院時間較短(Plt;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FVC和FEV1低于術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5)。兩組患者術后7 d NRS評分低于術后1 d、3 d、5 d,術后5 d低于術后1 d、3 d,術后3 d低于術后1 d(Plt;0.05);但兩組間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與解剖性肺葉切除術相比,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GGO型非小細胞肺癌有利于保護患者肺功能,縮短術后住院時間,且不易增加術后并發癥,可作為早期治療GGO型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磨玻璃結節;非小細胞肺癌;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解剖性肺葉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3.001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3.004
原發性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該病的發病和死亡率逐漸升高,而原發性肺癌中以非小細胞肺癌占比最高,其占比近80%[1]。隨著我國影像學檢查精確性的逐漸提升,臨床中非小細胞肺癌的診出率呈現上升趨勢,許多直徑≤2 cm的肺癌逐漸被發現,如磨玻璃結節(GGO)型的早期肺癌[2]。目前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仍是外科手術,如肺葉切除術等胸腔鏡手術,其優勢在于切口小,能夠減少對肌肉和神經的牽拉和損傷,淋巴結清掃更為徹底,但其對患者肺功能的保護效果是否更好,需與其他胸腔鏡手術(如肺段切除術)相較[3]。本研究納入94例GGO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肺段或肺葉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種手術的效果及安全性,期望為臨床GGO型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收治的94例GGO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6.19±9.82)歲;BMI 19~27 kg/m2,平均BMI(23.06±3.19)kg/m2;病變位置:左肺25例,右肺2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7.31±8.96)歲;BMI 19~27 kg/m2,平均BMI(23.29±2.95)kg/m2;病變位置:左肺28例,右肺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4]中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并經CT診斷為磨玻璃結節;②行肺段或肺葉切除術治療;③術前未經過其他抗腫瘤治療;④術前心腦血管等指標檢測基本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肺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合并其他嚴重呼吸道疾病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中轉開胸者。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術,采用靜吸復合全身麻醉,患者健側單肺通氣。手術采用三孔法:在腋中線第7~8肋間作一個1.5 cm的小切口,將其作為鏡孔;在腋前線第4~5肋間作一個3~4 cm小切口,將其作為主操作孔;在腋后線第8肋間作一個1.5 cm小切口,將其作為輔助操作孔。通過CT引導帶線彈簧圈定位對病灶的深淺、位置等進行探查,采用肺楔形切除表淺病灶,并依據冰凍快速病理檢查明確結節性質制訂后續治療方案。對于病理結果為惡性結節的情況,依據病灶所處位置分別進行相應淋巴結采樣。如經確診無淋巴結轉移,手術方案為肺段切除術并清掃縱隔淋巴結。對于較深的病灶,在確保切緣足夠的情況下,采用肺段或聯合亞段切除術治療,沿肺葉間裂對應的肺段靜脈、動脈和支氣管進行分離,結扎靜脈和動脈后夾閉,之后使用超聲刀離斷。對于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惡性病灶,手術方案為肺葉切除術并清掃縱隔淋巴結。之后對胸腔止血并檢查肺部有無漏氣,術后置管引流。對照組患者采用肺葉切除術,全身麻醉、單肺通氣及三孔法手術等均與觀察組一致,同樣采用肺楔形切除表淺病灶,根據冰凍性質確定后續治療方案。如果采樣淋巴結無腫瘤轉移,采用肺段切除聯合縱隔淋巴結清掃術;如果采樣淋巴結存在轉移或病灶位置較深,采用肺葉切除聯合縱隔淋巴結清掃。肺葉切除術中使用腔鏡切割吻合器(上海強生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型號:GST60D)對肺動脈、靜脈、支氣管和發育不良的肺葉間裂進行離斷,將病灶所在的肺葉切除。之后充分止血并檢查肺部有無漏氣,術后安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出血量(采用稱重法檢測)、胸腔置管引流量及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分別于術前和術后3個月使用肺功能檢測儀(上海偉亞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MasterScreenSeS)檢測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數字等級評分法(NRS)評分[5]。該評分以0~10分表示疼痛程度,受試者根據自身感覺的疼痛程度用分數進行標記: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記錄術后1、3、5、7 d患者的NRS評分。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患者肺不張、心房顫動、肺部感染及漏氣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多個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較少、胸腔置管引流量較少、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FVC和FEV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FVC和FEV1水平低于術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NR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7 d NRS評分低于術后1 d、3 d、5 d,術后5 d低于術后1 d、3 d,術后3 d低于術后1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但兩組患者各時間點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目前我國治療肺癌的胸腔鏡手術主要為肺葉切除、肺段切除或肺楔形切除術。許多醫院雖然已經開展肺段切除術,但該術式手術難度較大,術后切緣陽性、漏氣的風險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6]。近些年有關肺段切除術和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越來越多。有報道指出兩種手術方法在短期生存率、局部復發率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7]。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兩種手術方法治療GGO型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較對照組少,分析原因,對于10、11、12組淋巴結,肺段切除術通常只常規進行采樣,而肺葉切除術通常需行淋巴結清掃。目前有關肺段切除術后淋巴結清掃是否有必要尚存在爭議[8]。本研究觀察組并未特異清掃段間淋巴結,因此淋巴結清掃個數較少。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胸腔置管引流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肺段切除術有利于減輕醫源性創傷、減少胸腔引流量,促進患者恢復。肺段切除術切除的肺組織較少,相應的胸腔中殘腔較小,另外也無需分離葉間裂,肺切割面小,對肺葉位置和結構的影響小,肺剩余組織較多,肺復張較快,有利于減少胸腔引流量[9]。胸腔引流量少因而拔管時間提前,患者下床活動時間相應提前,可更早進行康復鍛煉,有利于促進術后恢復,減少住院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FVC和FEV1較對照組高,提示肺段切除術對術后肺功能的保護效果較好,與肺葉切除術相比,肺段切除術的一項重要優勢在于能夠解剖性切除病灶,同時盡可能地保留更多正常肺組織。另外,肺葉切除后為改善肺功能,同側的剩余肺葉出現代償膨脹,而切除肺葉的空間還存在移位填充的情況,容易引起支氣管狹窄或者造成其扭曲,從而致使氣道阻力提高,進而肺通氣量減少,而肺段切除術后這種情況基本不會出現[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種手術術后疼痛接近。手術后疼痛主要與術中切口、肋間神經損傷和引流管擠壓傷口等因素有關,兩種術式均為微創手術,本研究中兩種手術均采用三孔法,切口長度比較接近,且手術對肋間神經牽拉較少、對胸壁肌肉的損傷較輕,從而與開胸手術相比均可大幅減輕手術創傷,有利于減輕手術疼痛,促進術后恢復[11]。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分別有5例(10.64%)、8例(17.0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肺段切除術并未明顯增加術后并發癥,兩種手術安全性相當。
綜上所述,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GGO型非小細胞肺癌對患者肺功能影響小,有利于減少術后引流量,促進術后康復,安全性良好,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董雯婷,陳嫻,范艷妮,等. 2005年-2015年非小細胞肺癌住院病例特征分析及趨勢預測[J].中國病案, 2018, 19(5): 44-47.
李艷紅,周全,黃海量,等. 肺磨玻璃結節研究現狀、熱點和問題分析[J].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23, 29(1): 106-110.
王騰飛,耿玉六,陳浩,等.完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手術相關指標及安全性觀察[J].貴州醫藥, 2019, 43(1): 84-86.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J].中華腫瘤雜志, 2018, 40(12): 935-964.
嚴廣斌. NR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3): 410.
殷勇,石維超. 胸腔鏡下肺段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J]. 貴州醫藥,2022,46(9):1358-1359.
陳昶,朱余明,姜格寧,等.肺段切除術和肺葉切除術治療直徑≤2cm且術中冰凍證實微乳頭和實性亞型陰性肺腺癌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1, 28(11): 1292-1298.
葉志彬,陳小聰,陳國標,等.微創肺葉切除術和微創肺段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 2020, 35(6): 963-966, 974.
王永富,吳遠林,解少強,等.電視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及對血清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1β、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的影響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 2022, 30(8): 731-734.
邵長卿,崔育慧,李新,等.肺葉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對直徑≤2cm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通氣功能指標及中遠期預后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2, 22(14): 2791-2795.
周研,張建平,耿仲偉,等.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磨玻璃結節樣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 2022, 31(3): 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