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及對免疫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2月至2022年3月于百色市人民醫院就診的200例肺癌患者分為對照組(行傳統開胸手術治療)和觀察組(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各100例。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情況、免疫功能指標[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炎癥因子水平[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對照組減少,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lt;0.05);術后,兩組患者免疫功能(IgG、IgA及IgM)水平較術前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5);術后,兩組患者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與傳統開胸手術比較,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改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對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較低,炎癥因子水平較低,術后恢復較快,且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肺癌;免疫功能;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3.0027.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3.009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肺癌致病因素較多,包括遺傳、環境等原因[1]。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診斷技術的發展,肺癌患病率、檢出率逐年增加,我國已成為肺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2]。非小細胞肺癌是占比較多的肺癌類型,目前主要是通過手術切除對其進行治療,除此之外,還有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及化療等治療手段。對于早期肺癌患者來說,手術切除能有效根治癌細胞,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3]。但傳統的開胸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較慢,容易引起嚴重并發癥。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等微創手術治療逐步應用于臨床,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及疼痛感輕等優勢[4]。本研究探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2月至2022年3月于百色市人民醫院就診的200例肺癌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6.48±6.49)歲;腫瘤直徑2.5~5.4 cm,平均腫瘤直徑(3.86±0.57)cm;腫瘤病理(TNM)分期[5]:Ⅰ期83例,Ⅱ期17例。對照組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7.14±6.51)歲;腫瘤直徑2.1~5.8 cm,平均腫瘤直徑(3.85±0.55)cm;TNM分期:Ⅰ期85例,Ⅱ期1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TNM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百色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2010中國肺癌臨床指南》[6]中肺癌的診斷標準,且經臨床確診;②年齡40~70歲;③需行全身麻醉下胸腔鏡肺切除術。排除標準:①癌細胞已遠處轉移;②有肺部手術史者;③合并嚴重心、肺重要臟器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伴嚴重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開胸手術?;颊呷〗扰P位,常規消毒、鋪巾,予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第5肋間作一10~20 cm切口,撐開肋骨,找到病變肺葉行肺葉切除術及淋巴結清掃,切除的組織送檢,沖洗止血,留置引流管(江蘇全紅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QH-F18)。術后服用常規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者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颊呷〗扰P位,手術區域常規消毒、鋪巾,予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單肺通氣,于腋中線第7肋間作一2 cm左右切口置鏡,于腋前線第4肋間作一4 cm左右手術主操作孔放置手術器械,于腋后線第8肋間作一2 cm輔助操作孔。胸腔鏡(深圳市安立信電子有限公司,型號:LC-MS27001)下確定腫瘤具體部位及侵襲范圍、胸膜粘連程度,觀察是否存在縱隔淋巴結腫大,根據腫瘤具體情況解剖肺門構造,游離、切除鄰近的支氣管及肺血管,行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將所切除的肺組織置于標本袋送檢,留置引流管后縫合。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圍術期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恢復時間、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出血量采用稱重法評估。②比較兩組患者免疫功能。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6 mL(時間點為術前和術后3 d),用離心機(長沙湘智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型號:TDZ5-WS)離心10 min(速率3 000 r/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220)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水平。采血及血樣處理同②,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型號:FX-8]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包括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胸腔積液、肺不張及吸入性肺炎。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2.0系統分析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組內比較分別采用獨立樣本和配對樣本t檢驗;以[例(%)]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對照組減少,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血清IgG、IgA及IgM)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后,兩組患者上述免疫功能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CRP、IL-6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后,兩組患者上述血清炎癥因子水平高于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肺癌好發于肺泡細胞及支氣管黏膜組織,與環境、吸煙史密切相關[7]。目前早期肺癌主要通過手術治療,手術從開胸手術發展為小切口的手術,再到腔鏡輔助下手術,近年來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被用于治療早期肺癌,手術創傷越來越小[8]。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對照組少,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說明觀察組手術效果優于對照組。代曉輝等[9]研究發現,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相較于傳統術式的手術及住院時間更短,且術后引流量少,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傳統開胸手術需要打開、關閉胸腔,操作時間較長,整體手術時間較長。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由于在胸腔鏡下進行操作,手術視野清晰,步驟相較于傳統開胸手術更為精細,能盡量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減輕術中創傷,術中出血量較少,病情恢復速度較快,術后腸道功能恢復較快,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排氣。另外,術中創傷較小,也使術后引流量減少[10]。
本研究發現,術后兩組患者血清IgG、IgA及IgM水平低于術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說明兩種手術對免疫功能均造成影響,但觀察組患者術式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小。劉彥軍[11]研究發現,單孔全胸腔鏡對于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的影響小,能更快恢復免疫功能,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肺葉切除術是早期肺癌的主要干預方式,手術會導致機體出現較強的應激反應,并可見患者出現免疫抑制[12];且手術創傷和免疫抑制的程度相關,手術創傷越大,對機體的免疫抑制越強,所以全胸腔鏡手術作為一種更微創的術式,比傳統開胸手術對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低。若術后免疫功能過低,還會引起較強的炎癥反應,患者存在更大的感染風險,不利于肺癌患者術后恢復。
血清CRP、IL-6及TNF-α是反映機體創傷嚴重程度及炎癥反應的指標,其表達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炎癥反應越強,本研究術后兩組患者血清CRP、IL-6及TNF-α炎癥因子水平雖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結果說明兩組患者術后均發生炎癥反應,但觀察組患者的炎癥反應程度較對照組輕。原因在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操作精細、視野清晰,對患者正常組織臟器造成的損傷較小,炎癥反應更輕[13]。免疫功能的下降也會造成患者炎癥反應增強,對照組患者免疫功能低,對機體炎癥反應的抑制能力較差,免疫因子水平較高。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4.00%,提示觀察組術式安全性更高。推測原因可能是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肋間神經影響小,手術更微創,感染概率低,免疫功能相對較好,有利于免疫系統清除機體壞死細胞和組織,降低感染風險,也有利于加快機體恢復進程。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受到時間限制,未對患者一年生存率、三年生存率及復發率進行研究;本研究時間跨度較長,不同手術醫生及同一手術醫生隨時間變化操作技術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會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今后可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開胸手術,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少,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對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較低,炎癥因子水平較低,術后恢復較快,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王永香,蘇群,張寶,等. 不同年齡段肺癌患者的發病危險因素分析[J]. 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2012, 33(5): 196-199.
周敏茹,許志華,馬福昌,等. 2020年青海省腫瘤登記地區惡性腫瘤死亡特征及1975-2020年變化分析[J].中國腫瘤, 2021, 30(11): 834-840.
王凱,楊桐櫸,王麗君,等.胸椎旁阻滯-丙泊酚復合全麻對肺癌手術患者血清VEGF-C、TGF-β1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9, 41(1): 85-90.
劉政,朱紅軍,劉鋒,等. 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對原發性肺癌的治療效果研究[J]. 四川生理科學雜志, 2022, 44(7): 1238-1240.
葉波,楊龍海,劉向陽.最新國際肺癌TNM分期標準(第7版)修訂稿解讀[J].中國醫刊, 2008, 43(1): 21-23.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 2010中國肺癌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44-47.
董麥娟,嚴軍,趙莎,等.羅哌卡因及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前鋸肌平面阻滯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的效果[J].重慶醫學, 2022, 51(18): 3105-3110.
程冠球.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J]. 醫療裝備,2022, 35(7): 113-115.
代曉輝,涂金源,李瑞和,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和傳統開胸手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近期及遠期療效比較[J].重慶醫學, 2021, 50(S1): 70-72.
謝健龍,區泳芳,常岸芷,等.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聯合系統淋巴清掃對肺癌患者血清疼痛相關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響及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2, 22(4): 741-745.
劉彥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單孔全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療效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 2021, 21(11): 1921-1923.
張大勇.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免疫功能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1, 18(1): 124-127.
范成龍,吳勇,周鑫,等. PCIA聯合TPVB或ESPB對肺癌開胸手術鎮痛效果血流動力學及血清炎性因子影響[J].河北醫學, 2021, 27(4): 56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