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經絡辨證下經皮穴位電刺激(TEAS)用于氣滯血瘀證乳腺增生病患者的效果及對疼痛和影像學表現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南寧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200例氣滯血瘀證乳腺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C及D 組,各50例。A組患者行經絡辨證下TEAS治療,B組患者行常規取穴下TEAS治療,C組患者行常規電針治療,D組患者行假穴位TEAS治療。比較4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記錄其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和影像學評分。結果 A組患者整體療效顯著優于B、C、D組(Plt;0.05)。治療后4組患者收縮期最高流速(Vmax)和舒張期最低流速(Vmin)高于治療前,阻力指數(RI)和影像學評分低于治療前,且A組患者Vmax和Vmin顯著高于B、C、D組,RI和影像學評分顯著低于B、C、D組(Plt;0.05)。治療后4組患者疼痛閾值高于治療前,且A組高于B、C、D組(Plt;0.05)。結論 基于經絡辨證指導下的TEAS干預可提高氣滯血瘀證乳腺增生患者的疼痛閾值,改善血流動力學和影像學特征,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經絡辨證;乳腺增生;氣滯血瘀證;影像特征
【中圖分類號】R2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3.008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3.029
乳腺增生以乳腺纖維結蹄組織或上皮組織異常增生為主要病理變化,好發于育齡期婦女,可引起乳腺疼痛、乳頭溢液,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西醫多采用性激素或內分泌干預治療,但其不良反應較多,且可能影響機體正常激素水平,導致激素紊亂,甚至癌變[2]。而中醫治療不良反應少,在乳腺增生中具有重要價值,乳腺增生屬“乳癖”范疇,中醫認為沖任不調、肝氣郁結是乳腺增生的重要誘因。調查也顯示,氣滯血瘀證在乳腺增生較為常見[3]。經皮穴位電刺激(TEAS)和電針治療是中醫特色療法,其中TEAS可通過抑制5-羥色胺、阿片肽等神經遞質的釋放,降低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4]。電針干預則具有減輕周圍神經損傷的作用,可通過調節乳腺組織雌、孕激素受體水平,達到治療作用[5]。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探討電針及不同TEAS治療方法在乳腺增生中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南寧婦幼保健院收治的200例女性乳腺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C及D組,各50例。A組患者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2.91±4.67)歲;病程3~54個月,平均病程(28.52±7.53)個月;病變部位:單側39例,雙側11例。B組患者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34.01±5.42)歲;病程5~50個月,平均病程(27.38±8.25)個月;病變部位:單側42例,雙側8例。C組患者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33.96±5.22)歲;病程5~56個月,平均病程(29.41±7.08)個月;病變部位:單側36例,雙側14例。D組患者年齡19~37歲,平均年齡(33.85±5.59)歲;病程3~52個月,平均病程(29.09±8.44)個月;病變部位:單側37例,雙側13例。4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寧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識》[6]中乳腺增生病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氣滯血瘀證[7],主癥:乳房疼痛,乳房腫塊;次癥:心煩易怒,月經量少、色暗或有血塊,胸脅脹滿,舌暗紅或瘀斑。滿足主癥和1項及以上次癥可診斷。②年齡gt;18歲。③精神意識正常者,*且入院前半年內未使用激素藥物。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功能性子宮出血、惡性腫瘤者;③帶起搏器裝置、嚴重心律失常、肺心病、肝硬化者;④治療期間嚴重不良反應或不能耐受。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行經絡辨證下TEAS治療:①辨經:患者取正坐位,暴露乳房,采用四指指腹分別于內上、外上、外下、內下象限從乳房外圍向中央捫按,以有壓痛的表面光滑、無粘連的腫塊處所在的經脈為病經。②選穴:阿是穴(乳房疼痛處)、太沖、病經子穴及病經在四肢肘膝關節下反應點(壓痛點)。③操作:采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廣州輝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212090663,型號:Phenix U4)進行干預,連接電極,負極粘貼阿是穴、太沖及病經本經的子穴,肘膝以下壓痛點根據患者病經連接正極或負極。參數設置:采用低頻2 Hz、強度8~12 mA,連續刺激30 min。在月經周期第8 d開始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3~5 d。B組患者行常規取穴下TEAS治療:采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進行干預,連接電極,正極粘貼于肩井、足三里及乳根;負極粘貼于屋翳、太沖及期門。參數和治療周期同A組。C組患者行常規電針治療:選穴同B組,采用無菌消毒針(長春愛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吉械注準20222200599,規格:0.25 mm×25 mm)進針,患者有酸麻脹痛感后提示得氣,連接電針治療儀[深圳市東迪欣科技有限公司,粵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2260167號,型號:NT6021],正負極連接方式和治療周期同B組。D組患者行假穴位TEAS治療:避開乳房,在每側手臂取2處固定位置作假穴位,連接正負極,共2組電極。治療參數和周期均同A組。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4組患者整體療效。參照《乳腺增生病中西醫診治全書》[7]評估療效,以治療前后積分改善率進行評價。積分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治愈:積分改善率≥90%;顯效:70%≤積分改善率lt;90%;有效:30%≤積分改善率lt;70%;無效:積分改善率lt;30%。②比較4組患者影像學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后行超聲[通用電氣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73061302,型號:Vivid T9]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雙乳,探頭頻率12~15 MHz,明確病變部位后,記錄血流豐富處收縮期最高流速(Vmax)、舒張期最低流速(Vmin)及阻力指數(RI)。參照《乳腺超聲檢查和診斷共識》[8]記錄治療前后影像學評分,見表1。③比較4組患者疼痛閾值。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手持壓力測痛儀[東方化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型號:LY588-SLY-HFM]檢測記錄腫塊明顯處的疼痛閾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間比較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4組患者整體療效比較 A組患者整體療效顯著優于B、C、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2 4組患者影像學指標比較 4組患者治療前Vmax、Vmin、RI及影像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4組患者Vmax和Vmin高于治療前,RI和影像學評分低于治療前,且A組患者Vmax和Vmin顯著高于B、C、D組,RI和影像學評分顯著低于B、C、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3 4組患者疼痛閾值比較 4組患者治療前疼痛閾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4組患者疼痛閾值高于治療前,且A組高于B、C、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中醫對乳癖的論述較多,《外科正宗》記錄:“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9]。《圣濟總錄》則指出:“婦人以沖任為本,若失于調理,沖任不和,或風邪所客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10]。乳腺增生的發生與情志內傷、肝氣瘀滯密切相關,肝氣郁結于乳房,使經絡阻滯不通,引起乳房疼痛。另外,肝腎不足、沖任失調不能滋養乳房,進而造成氣血凝滯,形成增生性結節[11]。TEAS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將中醫針灸與經皮神經電刺激融合,發揮鎮痛等康復治療作用,已被廣泛用于臨床[12]。TEAS對乳腺增生的治療作用依賴于經絡腧穴傳導,因而準確的經絡辨證對于提高療效至關重要。本研究中A組患者采用經絡辨證,結果顯示A組患者整體療效顯著優于其他各組,提示經絡辨證指導TEAS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足陽明胃經行貫乳中,與乳腺增生關系最為密切[13]。本研究循經辨證,根據病變所在象限部位不同選擇不同的病經和穴位,達到辨經效果。另外,電針治療是利用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波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治療方法,用于乳腺增生可達到改善局部組織代謝和氣血循環的效果,進而減輕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整體療效顯著優于C組,提示基于辨經指導TEAS優于電針治療,這可能是因辨經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理念有關。
金文君等[14]也認為選擇該病反應點進行TEAS干預,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達到疏肝理氣、消腫散結止痛目的。本研究結果也發現,治療后A組患者疼痛閾值高于B、C、D組。血流參數和影像學評分較其他3組改善更為顯著,提示在辨經指導下的TEAS干預可改善乳腺增生患者乳腺組織局部血流動力學,這對于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基于經絡辨證指導下的TEAS干預用于氣滯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有助于改善血流動力學和乳腺影像表現,提高疼痛閾值,進而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張永紅,張志剛,申希平,等.流動時間及自報健康與女性青壯年流動人口乳腺增生健康風險相關性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8, 22(2): 178-182.
李學剛. 小劑量三苯氧胺聯合乳安片治療乳腺增生癥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7): 149-150.
呂萌,王芷喬,裴曉華,等.乳腺增生病中醫證候學調查研究[J].中醫藥導報, 2015, 21(16): 1-4.
王棕皆,曾繁培,錢彬.經皮穴位電刺激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恢復質量的影響[J].西部醫學, 2017, 29(9): 1233-1236.
郭新榮,李偉偉,馬曉軍,等.電針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機制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 2018, 45(3): 621-624, 后插4.
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乳腺保健與乳腺疾病防治學.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6, 36(7): 759-762.
李中玉,張衛紅,郭宇飛,等.乳腺增生病中西醫診治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4: 145-158.
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乳腺超聲檢查和診斷共識[J].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4, 48(9): 718-722.
張董曉,趙文潔,黃巧,等.中醫外科名家房世鴻治療乳腺增生癥經驗總結[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0, 35(9): 4308-4310.
朱俊霞,王霞.疏肝散結六步按摩法配合柴菇消乳腺增生方治療肝氣郁結型乳腺增生癥的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0, 5(4): 130-132.
張偉英,高遠,林夢婷,等.乳腺增生病機和辨證分型研究現狀[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21, 35(11): 112-115.
林明,熊昕,魏巍.耳穴治療復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對預防乳腺區段切除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 2015, 31(11): 1858-1860.
徐靜,莫曉楓.從經絡理論論治乳腺增生病[J].新中醫, 2017, 49(7): 179-180.
金文君,莫云長,戴勤學,等.經皮穴位電刺激輔助全麻對乳腺癌根治術中鎮痛效應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 2020, 58(34): 116-119,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