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臨床特點與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MM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發生肺部感染分為感染組(35例)和非感染組(45例)。觀察MM患者肺部感染的臨床特點、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及主要病原菌藥敏結果及預后情況。單因素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感染組同時伴有咳嗽、發熱和咳痰者8例(22.86%);咳嗽伴或不伴咳痰者12例(34.29%);僅發熱者8例(22.86%);無臨床癥狀,僅有肺部CT影像學改變者7例(20.00%)。感染組患者在接受肺部CT掃描時,顯示雙肺感染者32例(91.43%);單側右肺感染3例(8.57%)。感染組患者中檢出20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11株,革蘭氏陽性菌6株,真菌3株。感染組患者白假絲酵母菌對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感染組患者年齡≥60歲、國際分期體系(ISS)分期Ⅲ期、體力狀態(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白蛋白lt;35 g/L占比高于非感染組(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60歲、ISS分期Ⅲ期、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及白蛋白lt;35 g/L是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結論 年齡≥60歲、ISS分期Ⅲ期、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白蛋白lt;35 g/L是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需臨床密切觀察并結合實驗檢查,及早預防治療,降低因上述獨立危險因素引發肺部感染的概率。
【關鍵詞】多發性骨髓瘤;肺部感染;臨床特點;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3.0104.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3.034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統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中老年MM患者占血液系統腫瘤的10%~15%;MM晚期易引起感染、骨痛等[1-2],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肺部感染。由于感染因素較為復雜,并且死亡率較高,肺部感染是MM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3]。目前,臨床中對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研究多集中在耐藥菌分布上,其他方向研究較少,故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臨床特點及獨立危險因素,以期為臨床預防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MM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發生肺部感染分為感染組(35例)和非感染組(45例)。感染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吸煙14例;免疫分型[4]:免疫球蛋白G(IgG)型16例,免疫球蛋白A(IgA)型9例,輕鏈型8例,其他2例。非感染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吸煙14例;免疫分型:IgG型21例,IgA型12例,輕鏈型10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5]中MM診斷標準;②感染組患者符合肺部感染的診斷標準[6]。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免疫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精神或意識障礙者;④使用非針對MM免疫制劑藥物治療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資料包括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等情況。MM的國際分期體系(ISS)分期[7]、免疫分型、治療情況、血清白蛋白水平。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長沙市鑫奧儀器有限公司,型號:GENIUS 5K-C)以4 000 r/min進行離心5 min,采用溴甲酚氯法(強生干化學法)檢測白蛋白水平。CT檢查方式:采用CT掃描儀(西門子,型號:64排螺旋CT),患者取仰臥位,電流與電壓為100 mA、120 kV,層厚7.5 mm,層間距7.5 mm,螺距1.5,矩陣512×512,對感染組患者進行全肺區平掃,并由兩名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影像學評估,意見不一致時進行協商或咨詢上級醫師意見。于清晨采集患者咳嗽痰液,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8]檢測痰標本,培養并鑒定病原菌。依據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組織(CLSI)[9]制定的標準,判定藥敏結果并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感染組患者肺部感染臨床特點。②觀察感染組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③觀察感染組患者肺部感染主要病原菌藥敏結果及預后情況。④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⑤分析影響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感染組患者臨床特點 感染組患者中同時伴有咳嗽、發熱和咳痰者8例(22.86%);咳嗽伴或不伴咳痰者12例(34.29%);僅發熱者8例(22.86%);無臨床癥狀,僅有肺部CT影像學改變者7例(20.00%)。在接受肺部CT掃描時,顯示雙肺感染者32例(91.43%);單側右肺感染3例(8.57%),且患者臨床癥狀與影像學結果并不一定一致。
2.2 感染組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 感染組患者中檢出20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11株(55.00%),革蘭氏陽性菌6株(30.00%),真菌3株(15.00%),病原菌分布情況見表1。
2.3 感染組患者肺部感染主要病原菌藥敏結果及預后情況 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耐藥情況分別見表2、表3。35例感染組患者治療2周后,29例好轉,1例因感染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因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重癥感染死亡,2例轉院治療后失訪,2例侵襲性真菌感染者仍在繼續治療。
2.4 影響MM 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感染組患者年齡≥60歲、ISS分期Ⅲ期、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及白蛋白lt;35 g/L占比高于非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5 影響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表4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分析,量化賦值情況:年齡≥60歲、ISS Ⅲ期、EG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天數gt;10 d、白蛋白lt;35 g/L賦值為1;lt;60歲、ISS I~Ⅱ期、EGOG評分≤2分、無并發癥、住院天數≤10 d、白蛋白≥35 g/L均賦值為0。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60歲、ISS分期Ⅲ期、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及白蛋白lt;35 g/L是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見表5。
3 討論
近年MM發病率上升,且多發于中老年人,由于其耐受性變差,且又有多種基礎疾病,老年MM患者肺部感染率更高[10]。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主要是由細菌引起,且在MM確診前3個月易感染[11]。研究表明,MM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高達57.14%,糖皮質激素使用過多會降低機體防御力,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影響患者生命質量[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臨床癥狀與影像學表現并不一致,其中有20.00%患者無臨床癥狀,卻有影像學改變。因此,對該類患者應結合臨床表現與影像學,同時判斷病情程度。另外,本研究結果中部分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為真菌和細菌雙重感染,提示在發生感染后應充分考慮病原菌復雜性,確定病菌,根據其耐藥性選擇藥物治療,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菌藥物者,需考慮真菌感染,并依據實際用藥。
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患者年齡≥60歲、ISS分期Ⅲ期、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及白蛋白lt;35 g/L占比高于非感染組;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60歲、ISS分期Ⅲ期、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及白蛋白lt;35 g/L是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如下:年齡越大,MM患者器官功能障礙越嚴重,經過化療致使免疫功能降低,延長住院時間,導致病原菌轉移、交叉感染機會變多,感染風險變高,因而高齡MM患者更易發生肺部感染;ISS分期Ⅲ期患者骨髓瘤負荷增加,腫瘤引起機體免疫功能失衡,導致感染不易控制。相關報道顯示,MM患者不同ISS分期肺部感染發生率雖無差異,但分期越后且合并腎功能障礙者,復雜感染反復發生與MM關系密切[13];ECOG評分越高,MM患者病情越嚴重,腫瘤引起的免疫缺陷越嚴重,免疫微環境改變導致肺部感染發生率升高。并且治療MM患者常用化療,易引起粒細胞減少癥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感染率升高[14];白蛋白在MM患者體內降低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認為,白蛋白水平降低可能與白細胞介素-6(IL-6)抑制肝細胞合成白蛋白有關,并且IL-6與白蛋白水平呈負相關[15]。臨床研究已經證實,IL-6與MM發病密切相關,同時感染能夠產生大量IL-6,降低白蛋白水平[16]。本研究結果表明,肺部感染率與住院時間、白蛋白水平有關。隨著住院時間的延長,發生肺部感染的概率越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17]。另外,ISS分期是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而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影像學檢查,及早發現并治療。
綜上所述,MM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為年齡≥60歲、ISS分期Ⅲ期、ECOG評分gt;2分、有并發癥、住院時間gt;10 d、白蛋白lt;35 g/L,臨床需對上述獨立危險因素給予關注,及早發現并治療,以降低MM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
參考文獻
王得印,郝云良,肖萌,等.多發性骨髓瘤流行病學及病因分析[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 2018, 45(4): 277-280.
張新蓮,陳新強. 老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方案探討[J]. 甘肅醫藥,2011,30(5):311-313.
毛沛沛,喬莎,賀瑩.多發性骨髓瘤并發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臨床特征及療效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22, 17(11): 1345-1348, 1355.
胡瑛,秦慶,于增國.免疫固定電泳檢測在多發性骨髓瘤分型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醫療衛生裝備, 2013, 34(11): 68-69.
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多發性骨髓瘤專業委員會.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J].中華內科雜志, 2017, 56(11): 866-870.
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M]. 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1715-1751.
GREIPP P R , MIGUEL J S , DURIE B G, et al.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for multiple myeloma[J]. J Clin Oncol, 2005, 23(15): 3412-3420.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 715.
付亞文,杜玉珍,高鋒. CLSI臨床實驗室自動化標準概述[J].檢驗醫學, 2020, 35(4): 370-373.
武永強,何巧玉,孟君霞,等.多發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50例易感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 2020, 36(7): 1028-1030.
肖京琳.多發性骨髓瘤肺部感染患者痰標本的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影響[J].抗感染藥學, 2020, 17(4): 535-539.
陳文明.多發性骨髓瘤診治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 2021, 38(12): 793-796.
韓少玲,吳亞兵,張家友,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清β2-MG、CRP和IL-6水平與臨床分期的關系[J].河北醫藥, 2021, 43(3): 353-356.
李高,張啟科,魏小芳,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療期間發生肺部感染的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21, 29(1): 152-157.
蔡曉虹,楊梓華,曾銀珠,等.血清β2-MG、LDH、ALB、CRP水平檢測對多發性骨髓瘤臨床應用價值的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21, 27(15): 2345-2347.
褚娜利,張靖宇,郭麗,等.多發性骨髓瘤化療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呼吸及炎癥指標水平分析[J].重慶醫學, 2021, 50(8): 1309-1313.
李平,黃純.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耐藥菌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 2022, 29(6): 7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