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泰山古建筑群作為泰山文化的傳承載體,集皇家祠廟,儒家、道家等建筑形式于一體,用獨特的表達方式記錄著當地的歷史脈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利用價值。文章以王母池為例,先介紹了泰山古建筑群及王母池的基本概況,分析了王母池的保護價值和保護現狀,從四個方面提出王母池保護原則及修繕措施,為更好地保護泰山古建筑群、弘揚歷史文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古建筑群;王母池;文化價值;保護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3.039
0 前言
古建筑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泰山作為“五岳之首”,其古建筑群歷經千年的風雨洗禮,承載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通過泰山古建筑群能探尋各個時期歷史的發展進程,展示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政治變遷、藝術審美的變化過程。基于此,本文以泰山古建筑群—王母池為研究對象,對王母池的保護現狀進行分析,強化泰山古建筑群的保護與利用,將歷史文物完整展現出來,對于弘揚泰山文化、彰顯泰山古建筑群歷史價值具有積極的作用。
1 基本概況
1.1 泰山古建筑群概況
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境內,前鄰孔子故鄉曲阜,背靠省城濟南,貫穿齊魯大地中部,作為我國“五岳之首”,享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泰山海拔高度為1545米,海拔高度在“五岳”中排第三位,歷史文物資源豐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古建筑群通常指集中于山東省泰安市北部與濟南市連接地區的古建筑群,該古建筑群歷史文化深厚、研究價值極高,包含眾多寺廟、宮殿、碑刻、石刻等歷史遺址和文物古跡。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都將其作為封禪、祭祀、云游的重要場所,自秦代到明清期間,共有13位帝王先后親臨泰山。據統計,泰山共有寺廟、宮殿等古建筑群29處,古遺址128處,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處。
1.2 王母池古建筑群概況
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紅門宮東南,作為泰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教尊神王母娘娘的道場,也是泰山道教唯一的坤道院,古稱群玉庵,又稱瑤池,民間也稱其為王母廟。
王母池建筑布局呈長方形,由大門、王母池、觀瀾亭、藥王殿、王母殿、東耳房、西耳房、悅仙亭、七真殿、蓬萊閣、北斗殿組成,南北長73.6米,東西寬53米,面積3900平方米,為三進式廟宇,共有三個院落,前院映入眼簾的是王母池,中院是正殿和東西配殿,后院是七真殿。整座建筑靠北面南,負山面城,依據山體建設而成,具有雄偉氣勢。
王母池作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泰山文化的主要載體,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文化和藝術價值。
2 王母池的保護價值
2.1 歷史價值
王母池歷史悠久,自始建以來歷代皆有重修,留有大量不同時期的古建筑遺存,現存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時期建的。三國時期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的詩句;唐代詩人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宋皇祐年間煉師龐歸蒙輩居此,賜紫服,題名于石;清人聶劍光在《泰山道里記》中記載“群玉庵,祀王母”,足見王母池的歷史久遠。
王母池現有10個古建筑物,道觀內現存6塊合山會碑,有泰山上樹齡最老的蠟梅樹,藥王殿供奉著藥王孫思邈,王母殿供奉著王母銅像,七真殿供奉著七仙塑像,北斗殿供奉著斗母元君。千百余年來,王母池見證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登臨泰山祭祀祈福的過程,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承載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泰山文化、道家文化、中國古建筑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2 文化價值
王母池雖然建筑規模不大,但年代久遠,作為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作為道觀深受宗教文化影響,其古建筑也體現出古代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是人們了解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文化的重要載體。王母池作為促進傳統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場所,與重陽節、老人節、登山節等眾多節俗相連接,先后舉辦過“迎新春,祈洪福”“三月三王母池蟠桃會”等一系列民俗節慶活動,全國民眾摸福石、沾福氣,極大地宣傳了泰山民俗信仰文化,使王母池的文化層次更為豐富,韻味悠長。
王母池作為道教廟宇、民俗信仰場所具有特定含義和重要的宗教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共生發展的實物體現,對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宗教的浸潤作用,教育引導宗教人士和人民群眾在文化中汲取正能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2.3 藝術價值
王母池屬于水平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筑群,美學價值深厚的優勢明顯,整體建筑錯落有致、巍峨嚴整、氣勢宏偉,充分利用自然風貌,在風景美與建筑美之間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暗含古代風水中關于天地四時的陰陽變幻之理,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藝術寶庫。王母池充分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保證建筑的完整性,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其建筑雕刻細致,彩繪構圖等技藝高超,建筑的檐角和屋頂線條優美,色彩和審美都表現出人們的信仰崇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
王母池在空間布局上體現出我國古代追求對稱、統一的藝術特性,采用以一條縱軸線為主、一條縱軸線為輔,向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群布局形式,與祭祀有關的院落排列在主中軸線兩側,主要用于存放祭祀物品。這種空間布局體現出道教“有”與“無”的思想觀念,營造出一種莊重神圣的祭祀氛圍。王母池石橋兩側由石板連接,每個柱子上都雕刻了蚣蝮伏在石柱上。蚣蝮作為我國古代神話傳說龍的九子之一,多位于橋頭或橋身,在故宮、天壇等古代皇家建筑群中常可以看到蚣蝮的形態,表示四方平安之意。
3 王母池的保護現狀
3.1 修繕沿革
現在所見的王母池建筑面貌及風格主要是明清時期多次重修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至今,王母池先后經歷多次修建。2009年至2010年,實施煙感自動報警系統安裝工程和七真殿避雷設施加裝工程,增設火池隔離欄,實施火池加固工程和王母池古建筑墻面維修工程。2011年實施王母池古建筑修繕工程,對觀瀾亭、北斗殿、山門、七真殿和院內排水及藥王殿前平臺等進行維修。2012年設計實施王母池綜合整治工程,從虎山水庫引水進入王母池消防水池,解決消防水池蓄水難題;實施視頻監控和王母殿平臺疏散通道等應急工程。2013年更換藥王殿、北斗殿、七真殿的抱柱聯和匾額,實施東穿堂和觀瀾亭修繕工程。2014年實施王母池周邊增設護欄等安全防護工程。2015年實施王母池院墻搶救性修繕工程,無線煙感自動報警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提升工程。2016年實施王母池火池維修及爐條更換工程。2018年實施泰山古建筑群—王母池修繕工程,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文物局投入專項資金最多的一項修繕工程。2019年實施無線煙感自動報警系統及視頻監控系統提升工程,實施了泰山景區山水林田湖草工程—王母池公廁提升及污水管網改造項目。2020年實施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虎山管理區古建筑風災搶險加固工程,滌塵泉和梳洗河景觀提升工程,虎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虎山公園改造提升工程。2021年實施泰山古建筑群—王母池消防設施工程、王母池電氣改造工程等。
3.2 病害現狀
由于王母池存世時間久遠以及自然環境影響等原因,院內大多數文物建筑主體、屋面、木構件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風化、糟朽、油漆剝落等問題,部分建筑還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王母殿、東耳房、西耳房、悅仙亭、藥王殿、七真殿、蓬萊閣、北斗殿以及呂祖洞,共計8個建筑、1個構筑物需要修繕,總修繕面積達600平方米,包括建筑維修、院內地面維修、院墻維修、呂祖洞屋面維修、呂祖洞周邊環境整治等。其中,王母池古建筑群南側圍墻和東、北、西側圍墻墻體的修繕長度達249米;王母池建筑群地面、排水系統不暢;悅仙亭、七真殿瓦屋面及上木構架出現損壞,對空鼓或脫落的墻體,風化酥堿嚴重的墻體,以及飛椽、直椽、望板、木構件、瓦屋面進行修繕;七真殿、原火池影壁需要重新灰土墊層、修繕方磚地面;呂祖洞內漏雨,導致洞內淤泥堆積,需要對洞頂做防水處理;王母池東側地基下沉,2塊石碑傾斜,需要扶正處理。
4 王母池保護原則及修繕措施
4.1 保護原則
針對上述病害狀況,為保護王母池這一珍貴的文物建筑群,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虎山管理區始終把泰山古建筑群保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物保護重要指示精神,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的《王母池修繕保護方案》,嚴格遵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法》《古建筑修繕工程管理辦法》和《泰山文物管理辦法》等古建筑修繕要求,堅持將古建筑營造技藝和傳統技法相結合,盡最大可能保留王母池古建筑歷史信息,維護泰山古建筑的歷史風貌,確保這座千年道觀重新煥發獨特神韻。
4.2 修繕前的準備措施
為有效保護王母池古建筑群構件,在建筑修繕前,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虎山管理區組織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共同對王母池進行現場勘查,現場工作人員采取錄像、拍照、繪圖等方法,用三維激光掃描設備測量王母池整體建筑,將古建筑物尺寸及特征記錄在案,對古建筑內部無法移動的物品采取防水布遮蓋措施,并提前收集整理古建筑老舊瓦件、木料等替換材料,對苫背所使用的麥秸泥、白灰提前過篩悶制處理,確保王母池施工質量和工程進度。同時王母池院內古樹名木眾多,在修繕過程中制定了專門的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方案,在施工場地設置隔離帶、防護網、警示牌,確保施工作業不危害古樹名木安全,保證修繕設計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3 修繕中的施工措施
4.3.1 木構件的修繕措施
王母池大部分建筑屬于木質結構,當木構件裂紋長度沒有超過整體的1/2,深度沒超過寬度的1/4時,使用2道或3道鐵箍固定木構件即可,防止開裂縫隙持續擴大。當裂縫寬度超過35毫米時,使用備用木制條進行補嚴,再使用環氧樹脂粘貼結實。當有些木構件整體糟朽或破損斷裂嚴重,采用傳統的修繕技法也無法修補時,使用提前準備的同質木料進行更換,榫卯連接后方可固定使用。在此次修繕過程中,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虎山管理區十分注重王母池建筑原有面貌恢復,對藥王殿和西耳房兩處混凝土結構的梁架、椽子扒板等進行拆除,重新選用木梁架構進行支撐。對悅仙亭、七真殿等古建筑修復過程中替換下來的子角梁、柱子、椽子、升斗等原始木構件,以及交板瓦、筒瓦、勾頭、滴水等鐵瓦文物,進行分類、編碼和存放。收集整理的這些特色古建筑構件,全部移交泰安市博物館,為今后開展泰山古建筑研究和文物展覽提供實物資料。
4.3.2 屋面瓦件的修繕措施
泰山古建筑屋頂多采用瓦件鋪設,拆除瓦頂要特別注意,將破損的瓦頂及時運放至指定地點。在進行瓦面維修時,在不影響王母殿、藥王殿、七真殿等建筑安全和藝術特性的基礎上,對原有瓦片構建進行保留和修補使用,對損壞嚴重無法使用的瓦片構件按原材質進行更換,蓋瓦搭蓋外露不能超過瓦長的1/3,筒瓦屋面、底瓦和蓋瓦接頭處用灰漿涂抹嚴實,確保連接縫隙處不漏雨,使修繕區域與整體屋頂達到色彩統一。
4.3.3 酥堿病害的修繕措施
本次對酥堿病害的修復采用脫鹽和墻體加固相結合的措施,使用聚乙烯醇和聚醋酸乙烯乳液。這兩種黏合劑的性能比較穩定,能對墻體起到較高的加固效果。首先使用毛刷、鼓風機去除東院墻、南院墻等墻體表面的浮灰和雜塵,其次使用注射黏結劑注入墻體酥堿病害位置,再次使用修復刀具、棉球等工作對病害位置進行加固,讓其固定結實,最后將吸水材料放置到酥堿病害位置進行吸附,使可溶鹽隨著水分轉移到吸水材料中,通過反復多次的吸附處理,最終達到脫鹽的目的。
4.3.4 地面保護修繕措施
七真殿門前、原火池影壁等地點部分基石構件需要清除青苔和重新鋪設,如果石材表面苔蘚及植被生長過快,就會造成石構件表面加速風化。本次修繕使用小型蒸汽清洗機剔除縫隙內的塵土、青苔等雜質,使用油灰按照石灰、面粉、桐油傳統工藝,采取1∶1∶1的配比進行重新勾縫;對斷裂的石構件,清理干凈后采用環氧樹脂進行粘貼牢固,需要補砌的用與舊石相同尺寸的石構件進行補砌。
4.4 修繕后的保護措施
修繕工程結束后,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虎山管理區加強日常監測并保護王母池建筑(圖2),盡最大可能降低人為因素帶來的損壞,每天定時打開各宮殿大門,對院內的濕度等進行調整,在重要區域安裝安全監測預警系統,聯系公安部門加強古建筑消防安全,明確每個建筑文物安全監管責任、主體責任及古建筑安全第一責任人,定期對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和運行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提高日常防護能力。
5 結語
總而言之,歷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泰山古建筑群作為歷史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和弘揚泰山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王母池古建筑眾多,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歷史文化、藝術風格的變化過程,具有極強的宗教、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在對其進行保護與利用的過程中應遵循長遠發展思想,堅持保留原始建筑原貌,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在保護中提升古建筑的利用價值,確保泰山文化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讓泰山古建筑群蘊含的歷史文化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程采杰,徐志國.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與保護策略探究[J].收藏與投資,2021(9):74-76.
[2]馬蓉,朱英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利用研究:以泰山石敢當文化為例[J].文化學刊,2022(10):10-13.
[3]宋洪兵,姚起.保護世界遺產傳承泰山文化:世界遺產泰山的保護傳承實踐探索[J].文化月刊,2021(10):52-55.
[4]安榮綱,安榮國.泰山古代建筑藝術營造與修繕修復[J].名家名作,2020(10):108-109.
[5]任霄.論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和路徑[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5):52-55.
[6]王景慧.從文物保護單位到歷史建筑:文物古跡保護方法的深化[J].城市規劃,2011(9):45-48.
[7]李振,劉斌.城市更新視角下的古建筑保護:以濟南督城隍廟保護設計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4):33-36.
[8]孟令謙,于軍,曲業芝.岱廟,泰山腳下的宮殿建筑[J].走向世界,2022(3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