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遺存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時代價值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不可或缺的獨特資源。在挖掘、闡釋文物考古成果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文物、遺址等考古成果的價值與特質,圍繞海外受眾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接受習慣等,豐富載體,創新手段,創作生產優質內容,廣泛運用各類國際傳播媒介,搭建平臺,拓展路徑,精準策劃開展文物考古成果對外交流和國際傳播工作,講好中國文物考古故事,將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關鍵詞:文物考古成果;國際傳播;路徑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3.04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對外宣傳、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①。同時,文物考古成果國際傳播有助于增進海外華人華僑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向心力,亦可進一步提升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彰顯中國考古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貢獻。
安徽省省會合肥位于南北交融、東西過渡的重要地帶,因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地理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通達,成為人類自古以來的理想棲居地和中華文明互鑒交流、融合發展的重要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不同階段留下了燦爛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合肥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安徽省迄今出土和發現石制品數量最多的舊石器遺址柳家2號遺址、中國考古學歷史上單次發掘夏商之際銅器數量最多的肥西三官廟夏商遺址、西周晚期橢圓形臺型遺址安定寺大墩遺址等考古發現,都實證了合肥在中華文明不同階段中的突出貢獻,以及在考古學界的重要地位,對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等一系列歷史問題具有重大價值。
深入挖掘闡釋文物考古成果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加大國際傳播力度,面向海外講好文物考古故事,有助于傳承、賡續合肥歷史文脈,涵養“文里文氣”城市氣質,不斷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感和影響力,賦能合肥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城市國際影響力,招徠更多的海外民眾入境旅游體驗、投資興業,進而發展壯大文旅產業,加快建設創新型文化和旅游強市。
當下的文物考古成果國際傳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傳統模式、輕新興手段,重模仿跟風、輕創新創意,重各自為戰、輕跨界合作,以致開展傳播活動時吸引力不強、傳播力不足、效果不顯著等,對此應予充分重視。在研究闡釋考古成果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創意打造文物考古故事內容載體,化傳統為現代、化厚重為靈動、化小眾為大眾,見物見人見文化,緊密結合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習慣偏好,精準選擇國際傳播平臺,持續拓展推廣渠道,切實加大文物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1 研究闡釋考古成果蘊含的重要價值是開展國際傳播的前提和基礎
開展考古發掘,研究闡釋重見天日的文物、遺址的重要價值是開展國際傳播的基石。需進一步加強考古學與歷史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和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揭示、解讀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藝術、美學、科技、教育等方面具有世界意義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明基因,讓其重放異彩,古為今用,造福當代。
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發掘的位于巢湖市的柳家2號遺址,成功入選“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是安徽省迄今出土和發現石制品數量最多的舊石器遺址,也是安徽省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為中國古人類早、晚連續進化和舊石器文化一脈相承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依據。應進一步深入研究,放眼全國,走向世界。在不斷更新的考古發現基礎上,著力加大多學科聯合攻關,注重與國內其他地區以及歐洲、亞洲、非洲等國外的相同相近歷史時期遺址進行橫向縱向比較研究,挖掘闡釋其重要歷史價值,為開展國際傳播筑牢根基。
為配合安徽省的引江濟淮工程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至2019年對位于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的三官廟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中揭示了2處土垣,還有包括房址在內的各項遺跡共130余處,以及包括陶器、石器、銅器、玉器、骨蚌器等在內的眾多遺物。遺址首次出土了安徽地區經考古發掘的成組的夏代銅器群,是全國范圍內除二里頭遺址之外發現這一時期銅器最多的地點,也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單次發掘夏商之際銅器數量最多的一次,銅器工藝超越了既往認知的同時代水平,并呈現出風格的多樣化。應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挖掘闡釋其在工藝、科技、美學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以及在中華歷史文化演進和銅器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意義。
2 創意策劃考古成果主題故事是開展國際傳播的核心要素
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因其生動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故事也更易為海外民眾所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既要具備核心和靈魂,也要具備形式和載體,要神形俱備,同時還要進行創新②。文物故事有助于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同樣需要形神兼備,并不斷創新其語言和內容,用受眾群體易于理解、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得出、講得清、講得好,有效傳遞給海外民眾,讓其聽得見、聽得懂、聽得進,實現深入人心的共情傳播,進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
2.1 以文物考古成果為依托,創意生產故事內容
依據考古成果和歷史真實,創新思維、創意策劃、創造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對文物的背景、來歷、內涵、價值等進行生動詮釋,是對考古成果進行活化利用的關鍵環節。合肥曹魏新城遺址是具有重要史學價值和軍事研究價值的三國文化遺產,對于研究合肥城址的歷史變遷也具有重要意義。可結合在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具有深遠影響的三國文化,進行內容創造和創意加工,講述曹魏新城這座曹魏用于抵御孫吳的軍事堡壘的歷史文化故事,注重結合受眾群體的文化背景和審美需求,增強故事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以曹魏新城研究為基礎,探索中國歷代軍事重鎮的歷史演進,勾勒描繪其歷史脈絡,揭示彰顯中華文化基因世代相傳、中華文明連續不斷的精神特質和重要意義。
安定寺大墩遺址位于合肥市高新區,同時也是引江濟淮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作為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引江濟淮工程,因該處遺址而進行了繞道施工。安定寺大墩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建筑遺存、夯土圍墻、人工圍壕等重要遺跡,構成了遺址的核心,具有頗強的防御功能。遺址沿古河道分布,無聲地講述著兩千多年前淮河岸邊的古人臨水而居、依水而生、與水抗爭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此為基礎,鏈接當今引江濟淮偉大工程,創作故事講述千年以降淮河流域的滄桑巨變,展示璀璨悠久的淮河文明,彰顯中華兒女改造利用自然、人定勝天的頑強斗志,進而講述當今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默默奉獻的奮斗事跡和工匠精神,以故事鏈接古今,向世界展示呈現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砥礪奮進、勇于求索的偉大精神。
2.2 以新興技術為手段,精心策劃故事形式
不斷迭代更新的新興技術為考古成果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了新機遇和新手段。應緊隨形勢,開拓思路,精心策劃,充分運用多種廣為受眾接受的科技手段,持續創新文物考古成果的呈現形式,有效提升考古成果的觀賞性、接受度和觸達率。《中國考古大會》《國家寶藏》等將文物考古與綜藝完美融合、無縫對接,緊抓受眾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迅速在國內“破圈”,受到觀眾的關注歡迎。創作靈感源于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隋代樂舞俑的《唐宮夜宴》入選2021十大年度國家IP,堪稱現象級佳作,其故事化、立體式、唯美風的舞臺呈現讓觀者在欣賞驚艷之美的同時感悟中華歷史文化的悠遠厚重。《文物戲精大會》H5刷屏網絡,讓眾多代表性文物載歌載舞,以生動詼諧的形式讓文物“火”起來。這些都是運用新興技術進行文物考古成果創造性轉化和融媒傳播的成功案例,值得充分借鑒發揚。
2.3 以受眾需求為導向,精準打造故事載體
考古成果國際傳播需綜合考量目標受眾需求,在著眼海外受眾習慣偏好,研究其精神與物質層面需要的基礎上,結合考古成果的背景、形態、價值等特質,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注重交互性和體驗性,精準打造故事載體,賦予文物嶄新生命,使其鮮活立體,從而更易被人接受喜愛。單純說教對文化傳播效果甚微,形象直觀的文創產品則可增強中華文化的可讀性③。文創產品集藝術性、實用性、趣味性于一身,是考古成果走進日常生活的生動載體。
近年來,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綠馬玩偶、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安徽博物院的文物冶鑄盲盒等一系列創意精品文創讓文物“飛入尋常百姓家”,深受大眾追捧和喜愛。合肥亦可結合區域內出土文物和遺址等造型、特質,創作三國、包公等系列特色文創產品,將觀賞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在勾起受眾情感共鳴的同時,將文物活化為指尖上、舌尖上、案頭上的文創,并進一步包裝設計面向海外推廣發售,可望有效促進考古成果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3 構建“考古+”立體推廣體系是開展國際傳播的重要橋梁
在開展文物考古成果國際傳播工作中,應調研細分受眾的年齡、職業、知識背景等群體特征,注重針對不同區域和國家受眾群體的需求特點與常用媒介,分區域、分層次制定傳播策略,運用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本土化表達,搭建多元傳播推廣體系,精準把握傳播時機,切實增強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力度、密度,提升國際傳播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3.1 官方機構是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主渠道
因其權威性和公信力,官方機構傳播平臺廣為民眾所信賴。分布于世界各國的中國使領館、文化中心、旅游辦事處和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分社以及孔子學院已成為海外普遍接受認可的官方信息傳播機構,應積極提供內容素材合力傳播。中國文化中心因其職能定位,更是中國與海外開展文化交流合作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悉尼中國文化中心、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等對接合作,以蒙古語、英語等目的國語種在其官網、臉書賬號等平臺開展以凌家灘遺址、大運河遺址等為主題的線上宣介活動,面向周邊國家和RCEP國家宣介推廣,得到海外網友的廣泛關注和積極互動,取得良好成效。
3.2 學界交流是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專業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④。需在加強考古學自身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與國外考古學界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展示利用以及考古成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力度,進一步拓展考古國際視野,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相關工作經驗,切實提升考古業務水平和傳播能力。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建立常態化工作聯系機制,采取線上線下相融合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業務交流和學術研討,發揮學界交流的專業作用。結合合肥的三國文化節,探索舉辦三國文化國際論壇(學術研討會),將大眾參與節慶活動和專業學術交流有機融合,不斷擴大合肥三國文化影響力。
3.3 社交媒體是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大眾平臺
應充分運用境外人群普遍使用的Tik Tok(抖音國際版)、臉書、推特、優兔等社交媒體平臺,發揮其覆蓋廣、傳播快、互動強、參與度高等獨特優勢,在條件允許、時機成熟的前提下,及時開通文物考古海外宣傳賬號,掌握傳播主動權和推廣話語權,常態化發布有關考古成果的精美圖文和短視頻,加強與網友的實時互動交流,增強受眾的體驗感,進行深度傳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China Story(中國故事)臉書賬號合作,推出以合肥包公園、鳳陽明中都遺址等為主題的泰語版圖文、短視頻宣傳,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推廣,得到廣大海外網友的關注、點贊和互動。
3.4 文物展覽是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傳統陣地
文物展覽作為傳統有效的傳播途徑應予充分重視,“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等重大展覽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創立了優秀典范。在對外展覽中應注重加強互動體驗,增強文物展覽的故事性、生動性和參與性,讓博物館的觀展體驗更加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在博物館展陳方面,加強智能交互、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手段應用,增加互動體驗性項目,提供多元化服務,真實還原文物所處時期的宏大歷史場景,讓觀者穿越時空與文物面對面交流,與歷史無障礙對話。同時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面向海外常態化開展文物線上展覽,拓展延伸線上線下全天候傳播展示陣地。
3.5 跨界合作是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新生力量
探索發現考古成果和社會發展的共通之處,發掘其時代價值,加大與電影電視、出版傳媒、文創、游戲等領域的跨界合作,將考古成果有機融入日常生活。如策劃生產在東南亞、日韓影響深遠的三國文化、包拯廉政文化等主題的影視劇、綜藝、出版物、文創產品、網絡游戲等,借助官方、民間、國際友城、華人華僑、海外媒體等海內外相關力量,聯動外事、外宣等部門共同促其走出國門,走進海外民眾的日常生活。組織接待來訪外賓、外國留學生參觀合肥文博場館,注重與經營旅華市場的國內外重點旅行社、OTA對接合作,將合肥的文物考古元素植入旅游產品線路,面向海外游客打造一批以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等為主題的國際化精品線路,縱深推進文旅融合,招徠海外民眾實地領略中華文化。
3.6 復合型人才是考古成果國際傳播的第一資源
考古成果國際傳播工作跨越文物考古、新聞傳媒、對外傳播、外語翻譯等多領域、多學科,應充分運用合肥科教之城、創新高地的優勢資源,注重打造、培養、引進兼具文博專業知識、傳播推廣經驗、目的國語言技能和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創新型、綜合型人才隊伍,發揮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體制內外的相關人才優勢,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切實增強考古成果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方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考古成果國際傳播效能。
綜上,作為歷史文化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重要載體和具體呈現,考古成果蘊含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做好考古成果的國際傳播對于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具有先天優勢和獨特作用。需進一步闡釋價值、策劃內容、瞄準需求、打造載體、拓寬渠道、培育人才,進行精準有效的國際傳播,讓更多的考古成果更好地講出中國歷史文化故事,助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今已成為文物考古工作的應有之義和應盡之責。
注釋
①④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J].求是,2020(23):4-9.
②高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問題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0):38-41.
③范周.互聯網時代,文物文創產品開發路在何方?[J].人文天下,20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