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選取300家上市公司,借助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對其技術創新能力和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分析。結果表明,2020年農業上市公司整體技術創新效率水平較低,且外資企業的綜合效率(35.2%)、純技術效率(55.2%)以及年降幅情況都稍大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2018—2020年農業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數整體下降了28.37%,大部分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技術效率水平有所下降,且公司的股權機構、盈利能力和政府補助分別通過了10%、5%和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與技術創新效率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農業上市公司應在自身實際經營情況下合理利用創新資源,努力提高自身經營水平和技術水平轉化能力,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提升自身競爭力。
關鍵詞:農業上市公司; 技術創新效率; DEA-BCC模型; Malmquist指數;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3.1;F32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7-017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7.03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ree hundred listed companies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the help of DEA-BCC model and Malmquist index.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listed companies wa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35.2%),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55.2%), and annual decline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2018 to 2020, the Malmquist index of listed agricultural companies decreased by 28.37%, most of them were in the middle and low end of the value chain, and the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had decreased. Moreover, the equity institutions, profitability and government subsidies of the companies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test of 10%, 5% and 1%,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listed companies should make reasonable use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under their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own business level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bility,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agriculture listed compan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DEA-BCC model; Malmquist index; empirical analysis
中共中央為解決農業產業的短板效應,明確提出要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建立科技創新體系,而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重要承擔者的農業上市公司,更應把握時代發展機遇,加快技術設備更新、提高創新意識、加快培養技術人才,發揮其引領支撐作用,提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1-3]。對技術創新效率的評價,有數據包絡法、隨機前沿分析法等,并延伸出多階DEA模型、SBM方法等,而國內學者則多利用熵權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農業公司技術創新影響因素,但較少針對農業上市公司[4,5]。鑒于此,本課題對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農業發展和企業創新提供較大的借鑒意義和研究思路。
1 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和效率提高的模型構建和指標選取
1.1 提高技術創新效率的指標選取和方案建立
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是企業在進行創新活動時,各個創新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制約的關系及其與外部創新環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關系的總和,技術創新效率為創新投入與產出之間的轉化率[6,7]。企業的創新機制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構成,良好的創新活動以及優秀的企業家創新特質能在符合市場供需動力和市場導向下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撐系統和發展動力。技術動力創新機制的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
2 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2.1 農業上市公司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分析
綜合技術效率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乘積,而純技術效率是指企業在不考慮生產要素的損耗時,表示最佳生產模式下的技術有效性,規模效率是指生產規模對生產效率的影響程度,其數值小于1,則表明創新主體的規模報酬處于一種遞增或遞減的狀態[11,12]。首先對300家不同企業性質的農業上市公司創新要素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并考慮企業在靜態條件下創新技術效率的變化。靜態變化是指企業在不考慮規模效益情況下的效率,沒有考慮到企業因規模擴大而帶來的生產成本下降、效率提高的情況,表明企業利用技術單位最小化的能力,此時的綜合技術效率等于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知,科研人員數量的最大值為1 636人,均值為264人,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最大值分別達243個和223個,表明企業在人才儲備數量和專利申請上的重視程度不同,創新水平差距較大。
由表2可知,基于模型對效率進行整體評價,發現上市公司的綜合效率都小于100%,反映出2018—2020年企業的整體綜合效率情況較差,還需要較大程度提升創新水平,規模經濟提升效率不明顯。規模經濟性是企業在一定市場需求范圍內,因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帶來的單位產品與服務的平均成本出現下降的情況。純技術效率為42.8%~46.6%,表明企業整體技術創新水平低,創新要素的投入和產出比例不合理,規模效應未得到充分顯現,存在資源冗余或短缺,需要加強內部創新管理制度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所屬子行業進行創新效率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2020年,農業上市公司各子行業的綜合效率都有所提高,其中畜牧業和漁業的綜合效率較2019年均上升了約15個百分點,其效率水平提升較明顯。2020年,除種植業之外,其他3個行業的純技術效率都有所提高;除林業之外,其他3個行業的規模效率都有所提高,表明整個農業生產相關公司之間存在著資源產出效率的不均衡,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對不同經營性質的農業上市公司創新效率水平進行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不同性質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水平都低于100%,且其對應的效率變化值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外資企業在2020年綜合效率為35.2%,純技術效率為55.2%,較2019年創新效率水平有所下降,而國有企業(中央國有和地方國有)和民營企業的創新效率水平較2019年也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對較小。原因可能在于,外資企業與國外企業接觸較頻繁,受其管理體制和技術手段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外資企業內部管理的優化和技術創新,表現出其對創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好,但受自身規模的影響和資金支持力度的限制,其規模效率低于國營企業;而國有企業因投資回收周期長,經營方式較為固定,使得管理者在經營戰略和決策上更加傾向于穩健性投資,其資源配置方式和股權結構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幅度調整,故其所表現出的創新效率水平變化差值小于外資企業[13,14]。且從2年數值來看,就規模效率而言,中央國有企業的規模效率水平最高,生產規模較好,而民營企業次之,外資企業的規模效率在50%~80%,生產效益水平較低。
2.2 農業上市公司創新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考慮到時間維度變化對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故利用DEAP 2.1軟件對農業上市公司的Malmquist 指數(M指數)和回歸模型進行動態分析。M指數為全要素生產率,其可以分為技術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變化、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15,16]。首先對農業上市公司總體創新效率進行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M指數和分解項的變化表明,2018—2020年農業上市公司M指數的平均值為0.865,2019—2020年較2018—2019年整體下降了28.37%,技術進步上漲幅度明顯,但其整體的技術效率水平有所下降,進而對創新效率水平造成影響。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的M指數分別為1.008和0.722,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對支持農業創新相關政策的頒布,使得其指數大于1,加快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而自2019年起因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以及創新產出周期較長的雙重影響,使得部分技術的轉化實踐受限,導致其創新成果未能在數據上反映出來[17]。
對農業分類的各子行業進行M指數及其分解項的數值變化統計,結果如圖4所示。種植農業的技術效率遠高于其他行業,其原因在于大規模農地經營可能性的實現使得機械化程度提高,但其在現有情況下農業推廣技術效率比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術使用效率和技術進步效率的提高,故其所表現出的現有技術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程度還不夠;農業的技術效率較高,但其技術進步效率較低,表明其應該加強對農業技術轉化效率的研究,并提高農業技術進步的學習能力,同時還應關注畜牧業和漁業在技術進步和規模效率上的發展,盡可能提高發展能力。
利用Tobit模型對創新效率影響指標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以總資產周轉率來衡量公司的運營能力,以資產負債率衡量公司的償債能力。由表4可知,公司的股權結構和企業家學歷通過了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其標準誤差分別為0.001 3和0.166 1,表明其與創新技術效率存在正相關關系,較為靈活的股權結構和高學歷企業管理者能為公司進行創新升級并減少阻礙,管理者能更靈敏地“嗅”到所在領域的先進技術導向和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創新步伐。盈利能力和政府補助分別通過了5%和1%水平的顯著檢驗,與綜合技術效率存在正相關關系,企業盈利收入的增加為創新活動的進行提供了資金支持,政府的獎勵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壓力,也激勵其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
3 小結
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而農業上市公司在農業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對影響農業上市公司創新技術效率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困境提供解決思路。結果表明,農業上市公司目前整體技術創新效率水平較低,綜合效率都小于100%,純技術效率為42.8%~46.6%,存在投入與產出不合理的情況。且2020年畜牧業和漁業的綜合效率較2019年均上升了約15個百分點,畜牧業和漁業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有較小的提高,表明整個農業生產相關公司之間存在著資源產出效率的不均衡,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且不同經營性質的企業,其創新效率水平也不同,總體上是外資企業的綜合效率(35.2%)和純技術效率(55.2%)較高,但受其管理體制和對技術手段學習能力的影響,其年降幅情況大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從M指數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動態結果可以發現,2018—2020年農業上市公司M指數整體下降了28.37%,大部分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企業整體的技術效率水平有所下降。且農業各子行業分類中,種植業的技術效率遠高于其他行業,但純技術效率小于100%,漁業的規模效益小于100%,表明農業內部存在較大的創新利用效率不平衡問題。公司的股權機構、盈利能力和政府補助分別通過了10%、5%和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與技術創新效率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故企業應合理利用創新資源,在提高研發強度和引進專業人才的同時,應優化資源利用率,提高自身經營水平,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進而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袁延志,王寶海.中國飼料業上市公司綜合技術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9,49(3):313-320.
[2] 馬春艷,龔 政,李谷成.政府支持、FDI與農業技術創新——基于產出與效率的雙重視角[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0,19(1):24-33.
[3] 楊 雪,何玉成,劉 成.政府補助對農業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面板門限模型的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3):59-66.
[4] 張淑英,鄭靜靜,水寶山,等.供應商關系、內部治理與營運資金管理績效——來自農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5):36-46.
[5] 陳思元.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財務績效評價[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11):153-156.
[6] 肖美丹,任曼琳.基于DEA與Malmquist指數的我國食品加工業技術創新效率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20,38(1):30-38.
[7] 林青寧,毛世平.政府補助、創新環境與涉農企業創新效率[J].技術經濟,2020,39(6):17-23.
[8] 馬如意,喬光華.基于DEA模型的農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實證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5):47-50.
[9] 萬東燦.政策性金融、產權性質與先進制造業企業創新[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4):111-121,192.
[10] 謝閃閃,余國新.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融資效率研究——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法的實證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9,49(2):91-98.
[11] 馬克星,李 珺.創新投入對農業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A股農業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2):110-116.
[12] 胡志勇,湯文慧.企業環保投入、政府補助與經營績效——基于農業上市公司實證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21,41(1):9-14.
[13] 劉蘭劍,史 盼.基于所有制性質的高技術企業創新能力差異及生成機理——源自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23):100-107.
[14] 侯靜靜,熊朗羽,溫明振.農業企業股權融資對研發效率的影響——基于DEA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5(5):57-64.
[15] 聶高輝,嚴 然,彭文祥.非正規金融、農業技術創新對鄉村產業升級的動態影響——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計量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7):52-60.
[16] 沈 瓊,王少朋,張兆瑞.農業技術創新對糧食生產效益的影響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6):669-677.
[17] 尹秀珍,高 峰.中國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測度及提升路徑——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18,34(4):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