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及對愈合時間、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浦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13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57例)和觀察組(56例)。參照組采取外側鎖定鈦板固定治療,觀察組采取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后1個月、3個月膝關節功能[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比較術后1 d、1周炎癥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骨形成指標[骨形成蛋白-9(BMP-9)];觀察兩組術后并發癥。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均低于參照組(均Plt;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3個月HSS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術后1 d的hs-CRP、TNF-α、BMP-9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參照組,BMP-9水平高于參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顯著,具有骨折復位質量高、術后愈合時間短、膝關節功能恢復快等優點,該手術方案安全有效。
【關鍵詞】外側鎖定鈦板;內后側小支撐鈦板;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6.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6.008
脛骨平臺為脛骨髁上端與股骨髁關節面相對應的平滑骨面,是膝的重要負荷結構。而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屬于高能量關節損傷,一旦發生骨折可使內、外側平臺受力不均,出現關節內骨折及負重關節面,或伴有關節軟骨、膝關節韌帶、半月板的損傷,若處理不當則對膝關節的結構及功能產生不利影響[1]。目前脛骨平臺骨折多為手術治療,以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和韌帶的完整性、保持膝關節活動為目的,但由于關節內骨折的類型較多,加上受損軟骨的再生能力較低,導致術后關節結構及功能的穩定性較差。外側鎖定鈦板固定為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常見手術方式,但由于其無法對內后側骨折塊產生穩定的支撐、固定作用,術后骨折愈合效果較差,而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則具有明顯優勢[2]。本研究將脛骨外側鎖定鈦板與內后側小支撐鈦板結合,觀察其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及對愈合時間、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浦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13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57例)和觀察組(56例)。參照組患者男33例,女24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1.50±11.35)歲;患肢:左側28例,右側29例;Schatzker分型[3]:Ⅲ型17例,Ⅳ型25例,Ⅴ型15例;受傷類型:交通事故31例,高空墜落15例,跌倒傷11例。觀察組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2.29±10.56)歲;患肢:左側26例,右側30例;Schatzker分型:Ⅲ型15例,Ⅳ型27例,Ⅴ型14例;受傷類型:交通事故29例,高空墜落17例,跌倒傷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合浦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術前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脛骨平臺骨折[4];②符合鈦板治療手術指征,無手術治療禁忌證;③單膝骨折,且均為新鮮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開放性脛骨平臺骨折;②凝血功能異常;③合并嚴重骨質疏松;④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⑤合并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畸形等其他膝關節疾病;⑥伴有腫瘤疾病;⑦精神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時給予消腫處理,待腫脹消退后開始手術治療。參照組患者采取外側鎖定鈦板固定治療:行腰硬聯合麻醉,經前外側入路,作一長約15 cm切口,依次切開皮膚與深筋膜,暴露脛骨外側平臺。切開關節囊,觀察半月板、交叉韌帶是否存在損傷,對損傷部分進行修補,使用錨釘固定交叉韌帶,橫向切開半月板脛骨韌帶,暴露脛骨內、外側平臺。復位內、外側塌陷平臺,使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在C型臂機輔助下使用鎖定鈦板固定外側平臺。觀察組:取漂浮體位,先于股骨內后踝及脛骨近端內后緣作一長約10 cm的S形切口,切開皮膚組織后,縱向切開內側副韌帶,暴露脛骨內側踝、內后踝,切開關節囊,復位內側骨折平臺,置入小T形鈦板進行固定,后續前外側入路、復位、固定骨折等手術步驟同參照組。所有患者術后進行均接受抗生素防感染,術后逐步進行功能鍛煉,定期復查X線片。
1.3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②膝關節功能: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3個月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5]膝關節評分,HSS膝關節評分從疼痛、膝關節功能、穩定性、關節活動度等6個方面進行評分,分值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③炎癥因子與骨形成指標:比較術后1 d、1周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骨形成蛋白-9(BMP-9)水平,于術后1 d、1周清晨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經離心(離心半徑15 cm,轉速3 000 r/min,離心20 min)處理后取上清液待測,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上述血清指標,檢測試劑盒購于南京金益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術后并發癥:隨訪3個月,觀察兩組術后并發癥,常見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骨不連、鈦板松動、神經血管損傷等。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上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3個月HSS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與骨形成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 d的hs-CRP、TNF-α、BMP-9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參照組,BMP-9水平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多因外力暴力所致,關節結構與功能的恢復是治療的關鍵,目前臨床多以解剖復位、內固定方式治療,但由于手術會對受損關節軟組織再次造成創傷,導致術后骨折部位愈合延遲,引發諸多并發癥。因此,為進一步改善預后,研究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具有重要臨床價值。本研究在外側鎖定鈦板內固定的基礎上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均低于參照組,術后1個月、3個月HSS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參照組,說明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并未增加術中出血風險,且能減少引流量,進一步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促進術后骨折愈合。獲得這些結果的原因現分析如下:①加用內后側小支撐鈦板可為內側及內后側骨折部位提供充分的支撐,提高固定的承載負荷量,從而縮短骨折愈合時間,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6]。②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從雙側入路,可充分暴露脛骨平臺骨折結構,術中視野清晰,可有效避免外側切口過度剝離,雙側切口可避開脛前缺血區,不會增加術中出血風險,同時通過外側與內入路聯合形成皮橋,可將大隱靜脈、隱神經、大隱動脈完整保護,有利于術后康復[7-8]。③脛骨平臺骨折涉及關節內骨折,需達到關節復位、恢復膝關節結構與功能的治療目的,單純外側鎖定鈦板內固定的承載負荷較低,難以提供持續、穩定的支撐效果,術后易出現鈦板松動、二次塌陷等,且單純外側入路切口較大,對皮膚軟組織造成一定創傷,增加術后切口感染風險[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不會降低安全性。盡管雙側鈦板可提供穩定的支撐固定效果,在術中做兩側切口時,需保證切口間距離gt;7 cm,避免切口距離過近導致皮膚壞死。
體內炎癥因子水平對骨折愈合及膝關節功能恢復具有一定影響,hs-CRP是可反映機體術后感染或創傷的高敏感指標,有研究表明,患者術后血清hs-CRP水平越高,骨折愈合效果更差[10]。TNF-α為多向性的炎癥細胞因子,高水平TNF-α可抑制新骨的形成,促進骨吸收,具有抑制成骨作用,影響骨折術后康復進度。BMP家族在骨形成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BMP-9的成骨作用顯著,BMP-9可促進成骨細胞的生長和分化。體外研究表明,在骨折愈合過程中,BMP-9可增加骨質疏松型骨折大鼠的骨強度及骨量,提高骨折部位的早期穩定性[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 d的hs-CRP、TNF-α、BMP-9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參照組,BMP-9水平高于參照組,說明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創傷小,對骨折部位軟組織及血管的破壞小,可抑制炎癥反應,從而有利于骨折愈合。
綜上所述,外側聯合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顯著,具有術中創傷小、骨折愈合快、安全性高等優點,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結構與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孟繁杰, 王青松,馬 青嵩, 等. MIPO技術以LISS/LCP聯合同種異體骨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及其對HSS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22, 37(9): 1170-1173.
莊健, 翟啟麟, 王馭愷, 等. Ⅳ型脛骨平臺骨折后外側塌陷關節面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學研究[J]. 國際骨科學雜志, 2019, 40(4): 247-250.
周麗瓊. 多層螺旋CT對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分型的診斷價值[J]. 實用醫技雜志, 2016, 23(10): 1062-1064.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脛骨平臺骨折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5, 17(1): 3-7.
徐德世. 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脛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6, 31(S1): 99.
鄺國軍, 駱永鋒, 吳俊, 等. 單側鎖定鈦板與單側加內后側小支撐鈦板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6, 22(5): 607-611.
裴杰, 楊曉峰, 瞿玉興, 等.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股骨側應用固定袢與可調節鈦板的效果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3, 38(4): 408-411.
陳軼騰, 屠震宇, 嚴戰濤, 等. 單側和雙側鋼板內固定治療Schatzker Ⅵ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7, 36(9): 992-994.
周百剛, 馮宏偉, 賀西京. 內外固定結合與雙側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7, 27(28): 106-109.
許若虹, 蘇建華, 付安, 等. ALP和r-GGT及hs-CRP對中老年股骨粗隆骨折術后預后的評估價值研究[J]. 當代醫學, 2020, 26(35): 4-6.
宋雨澤, 李繼峰, 王曉. 腺相關病毒介導骨形態發生蛋白-9對骨質疏松性骨折大鼠的治療作用[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20, 37(6): 104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