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針灸聯合腦病康復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癥狀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蘇州藍十字腦科醫院收治的5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針灸聯合康復治療儀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眩暈發生頻率及持續時間、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軀體、情感、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眩暈發生頻率均降低,持續時間均縮短,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較大(均Plt;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針灸聯合腦病康復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效果較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眩暈情況,降低發作頻率,縮短發病時間,安全性良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針灸;腦病康復治療儀;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6.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6.027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臨床疾病,是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骨質增生的結果,導致脊柱內外失衡,進而壓迫、刺激神經根、椎動脈、脊髓等[1]。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是一種旋轉或不穩定感覺,并伴隨其他癥狀,如惡心、嘔吐、視物模糊或耳鳴等,眩暈癥狀會在頭部姿勢改變時加重,部分患者還會引發頸部疼痛、肩部疼痛、頭痛和上肢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健康[2]。頸椎病眩暈具有反復發作、周期長的特點,在發病時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且長期反復發作也會增加腦梗死風險,因此有效的治療是確保患者生命健康的關鍵。中醫認為該疾病由于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因此以補氣、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基于此,本研究分析,針灸聯合腦病康復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癥狀的臨床效果,特選擇5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蘇州藍十字腦科醫院收治的5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齡21~86歲,平均年齡(48.18±4.38)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2±1.51)年。觀察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齡21~87歲,平均年齡(48.24±4.27)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7±1.4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蘇州藍十字腦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且存在眩暈癥狀[3];②臨床癥狀為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耳鳴等,并且在體位出現變化時,上述癥狀加重,頸部旋轉后出現一過性眩暈;③通過頸椎X線片檢查,顯示患者的橫突間距變小,出現鉤椎關節增生情況;④在CT、MRI掃描下,發現左右橫突孔大小不對稱。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質性病變者;②存在精神異常者;③嚴重感染者;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⑤存在頸椎骨折、脫位、結核等疾病者;⑥頸動脈Ⅰ段及Ⅲ段受壓導致的腦供血不足者;⑦哺乳、妊娠期婦女;⑧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藥物選擇氟桂利嗪及倍他司汀,氟桂利嗪膠囊(陜西頤生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601,規格:50 mg/粒),每次5 mg,在睡前服用;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規格:6 mg/片],每次6 mg,3次/d,連續治療20 d,在治療期間需要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
觀察組:采用針灸聯合康復治療儀進行治療。①針灸治療,針灸利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為0.3 mm×50 mm,取病變部位頸夾脊穴、風池穴、太陽穴等,根據辨證分型選擇合理的配穴。針對于氣血虧虛者,加入足三里、氣海穴;針對于腎精不足者,加入太溪穴、三焦經穴;針對淤血阻絡者,加入血海穴;針對于痰濕中阻者,加入豐隆穴、足三里穴。取患者坐位,利用75%酒精進行皮膚常規消毒,采用指切法進針,對于針刺頸夾脊穴時,針刺深度為1寸,以患者頸部存在酸脹感,并向背部放射為最佳;在針刺患者的風池穴時,其進針方向以鼻部方向為主,深度0.8寸,以酸麻感放射頭部兩側為最佳;針刺太陽穴時,深度為0.5寸,以腫脹感放射至頭部為最佳。隨后針刺相關配穴。以上所有穴位針刺后得氣10 min,利用平補平瀉手法施針,留針30 min。②腦病康復治療儀(江蘇藍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LH-9911A)治療,在每次針灸結束后,采用腦病康復治療儀進行治療,利用帽式多級治療頭,選擇模式為a模式,F3頻率,強度微弱,治療時間20 min,觀察治療期間患者不適情況,治療20 d。
1.3 觀察指標 ①生活質量。采用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DHI)分析患者的軀體、情感、功能3個方面,滿分為100分[4],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②眩暈發生頻率及持續時間。③治療效果。效果分為顯效(患者在治療后,眩暈癥狀明顯消失)、有效(患者在治療后眩暈癥狀大幅度改善,眩暈次數減少50%~8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3個等級。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部不適、困倦。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軀體、情感、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眩暈發生頻率及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眩暈發生頻率均降低,持續時間均縮短,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較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在人體正常結構中,可以將頸椎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等兩種穩定類型。其中,內源性穩定的組成結構為椎體附件、椎間盤和韌帶;外源性為頸部肌肉調節和控制,以維持頸椎動力平衡[5-6],因此一旦出現退行性病變、病理及創傷等情況,導致肌肉出現改變,使頸椎部位處于炎癥、痙攣狀態,這不僅會影響患者頸部活動,甚至會引發頸椎動力平衡失調的現象,影響椎動脈血液循環。目前,有研究認為頸椎病與頸椎局部不穩定有關,椎動脈受到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骨錐的壓迫,導致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到機械化刺激,進而出現供血不足現象,引發頸椎病眩暈[7]。
中醫將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歸為“眩暈”范疇,認為該疾病具有本虛標識、上實下虛的特點[8],主要引發病機為患者頸部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其治療方針應以補氣、通絡為主。針灸療法屬于中醫較為傳統的治療方式,在各種類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率較高,具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的作用[9],另外在現代醫學認為,針灸可以有效改善神經根周圍循環及淋巴循環,促進部分炎性滲出物吸收[10];同時也可以達到抑制炎癥病灶、提升血管通透的作用,達到抗炎、消腫的目的;另外,針刺相關穴位,還可以改善患者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提高局部血液流量,增加血氧供應,并清除氧自由基[11]。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針灸聯合腦病康復治療儀進行治療,在針灸過程中選擇相關穴位中,頸夾脊穴在人體督脈、膀胱經間,與臟腑有密切關聯[12]。針灸該穴位,可以有效加速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環,還能改善病變組織周圍的營養狀態,最大程度消除局部炎癥,另外,還能和脊神經、交感神經進行作用,對體液進行調節,釋放緩激肽、5-羥色胺、乙酰膽堿等化學介質,調整病變部位血流速度,提高供血量,進而能達到緩解供血不足、改善眩暈癥狀的效果[13]。百會穴則能起到振奮陽氣、升陽開竅、醒腦易髓的作用,也是治療眩暈主要穴位,通過現代醫學證實,針灸該穴位可減輕腦水腫,也會降低患者全血黏度、血脂指標等,加速炎癥吸收[14],促進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其血液循環。風池穴具有疏風解表、平肝熄風、舒肝解郁功效,減輕臨床眩暈癥狀,另外太陽穴位于面部,具有清利頭目、鎮靜安神作用。針刺相關配穴位,如足三里、氣海等,可以達到補氣、生血作用;太溪穴、三陰交可以達到補腎填精、充養腦髓作用;血海穴可以達到通絡止痛作用;豐隆穴則能起到健運脾胃、化痰通絡作用。所以針灸上方穴位,可以共奏補腦益髓、通調氣血、疏通經絡效果,進而改善患者眩暈癥狀[14]。
腦病康復治療儀是臨床中常見的治療儀器,是利用變頻式交變電磁及重復性磁刺激的技術,通過多點式電磁治療方式對患者腦部進行重復性電刺激療法,改善患者腦部供血、供氧情況。在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軀體、情感、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是由于針灸聯合腦病康復治療儀可以多方面、快速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因此可提升其生活質量。另外,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眩暈發生頻率均降低,持續時間均縮短,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較大,表明聯合治療能夠有效降低眩暈的發作頻率,縮短發作時間。這是由于采用針灸聯合康復治療儀治療下,針灸通過針刺各個穴位,可直接作用在病灶部位;而腦病康復治療儀對病變部位進行按摩,可以達到按摩和電磁治療雙重效果,能快速修復損傷的腦細胞,激發自身保護機制,逐漸緩解眩暈、頭痛等相關癥狀。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聯合治療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效果,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這是由于氟桂利嗪及倍他司汀對人體的影響較小,藥物毒副作用較小,而針灸、康復治療儀也不會對患者造成更多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患者實施針灸聯合腦病康復治療儀能達到較高的治療效果,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發作頻率、縮短發病時間,還會提升日常生活質量,并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周天, 楊小燕. 針灸合腦病康復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癥狀的臨床觀察[J/CD].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44): 27-28.
吳亞靚. 穴位注射聯合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性眩暈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4(11): 152-154
耿侃. 椎動脈型頸椎病規范化治療的臨床研究[J/CD].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43):62.
丁雷, 劉暢, 王嘉璽, 等. 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中文版)的評價[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13, 11(2): 228-230.
周燕群, 徐歡玲. 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癥狀患者康復訓練配合刮痧刺絡法的護理研究[J]. 中醫外治雜志, 2022, 31(2): 114-115.
劉萬寶, 劉穎蘇. 葛根湯加味治療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眩暈癥狀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0, 24(21): 69-72.
張彬, 池科德, 吳俊哲, 等. 中藥息暈方聯合旋提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療效觀察[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 37(10): 1860-1864.
秦雪飛, 宋軍, 李勝吾, 等. 頭皮針配合體針改善中老年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癥狀臨床觀察[J]. 四川中醫, 2020, 38(8): 183-185.
殷英. 針灸配合推拿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可行性分析[J]. 光明中醫, 2019, 34(5): 759-761.
胡靜, 丁建興. 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基礎研究與臨床進展[J/CD].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 6(26): 23-24.
劉志友, 李曉斌, 陳倩. 醒腦開竅、疏通經絡針刺法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循環、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7(36): 4037-4039.
楊欣悅, 盛國法, 楊孟, 等. 自擬滌痰通竅定眩湯聯合針灸治療痰瘀阻竅證眩暈癥臨床觀察[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2, 32(20): 50-53.
鄭肄杰. 中藥湯劑輔助針灸聯合治療眩暈癥的療效研究[J]. 中國農村衛生, 2020, 12(18): 19.
張冬梅, 邵斌, 金星, 等.腦電仿生電刺激結合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臨床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 2017, 29(1):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