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磁共振動態增強(DCE-MRI)半定量分析結合擴散加權成像(DWI)在鑒別肺內空洞性病變良惡性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泰安市中醫醫院收治的經病理確診的90例肺內空洞性病變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切除與穿刺活檢結果分為良性組(39例)與惡性組(51例)。所有患者均給予DCE-MRI半定量分析結合DWI檢查,并計算比較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患者半峰時間、達峰時間、最大斜率、最大增強幅度、廓清率、早期強化率等半定量分析參數,以此分析DCE-MRI半定量分析及DWI的診斷價值。結果 惡性組空洞平均直徑、洞壁平均厚度及內壁形態不規則、空洞壁T1WI信號等低信號、空洞內容物氣體、空洞內部T1WI和T2WI低信號、空洞內部DWI信號低信號、空洞內部ADC信號混雜信號患者占比均高于良性組,洞壁時間信號強度曲線Ⅰ型患者占比低于良性組(均Plt;0.05)。惡性組患者半峰時間、達峰時間、最大斜率、最大增強幅度均低于良性組,廓清率、早期強化率均高于良性組(均Plt;0.05)。結論 DCE-MRI半定量分析結合DWI檢查在診斷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中能通過影像學表現及半定量參數等方面為臨床醫師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肺內空洞性病變;良惡性鑒別;磁共振動態增強;半定量分析;擴散加權成像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6.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6.034
肺內空洞性病變是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肺組織壞死,疏通肺支氣管時壞死組織需要經支氣管排出體外,在肺內就會形成空腔,則成為肺內空洞性病變。肺內空洞性病變通常包括良性與惡性,常見肺膿腫、肺結核、真菌感染、肺癌等,但由于大部分肺內空洞性病變缺少典型性特征,臨床在鑒別診斷方面難度較大,所以常需要結合臨床體征與影像學檢查綜合診斷[1-2]。磁共振成像(MRI)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而擴散加權成像(DWI)是MRI含有的一個序列,具有無創、成像速度快且清晰等特點,可明確洞壁形態、厚度及組織鄰近關系等,近年來也被臨床用于診斷各類肺部疾病[3]。而磁共振動態增強(DCE-MRI)是一種利用小分子釓對比劑來評價微血管通透性的功能成像方法,能夠通過半定量分析準確反映良惡性病灶通透性的差異[4]。鑒于此,本研究對DCE-MRI半定量分析結合DWI檢查在鑒別肺內空洞性病變良惡性中的診斷價值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泰安市中醫醫院收治的經病理確診的90例肺內空洞性病變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切除與穿刺活檢結果分為良性組與惡性組。良性組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1.23±3.02)歲;體質量35~82 kg,平均體質量(53.65±5.46)kg。惡性組51例,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41.35±2.98)歲;體質量36~83 kg,平均體質量(53.32±5.23)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泰安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肺部疾病診斷與治療》[5]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理診斷為肺內空洞性病變;②無MRI檢查禁忌證;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洞壁厚度在3 mm以下;②經放化療所致的空洞性病變;③合并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④肺部先天性發育畸形。
1.2 檢查方法
1.2.1 MRI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1.5T MRI掃描儀(飛利浦醫療科技,型號:Prodiva)。檢查前需指導患者保持平靜呼吸與屏氣狀態。T1WI平掃時設置屏氣擾相梯度回波序列予以軸位掃描,具體參數:TE調至4.0 ms,TR調至200 ms,層厚調至6 mm,層間隔調至3 mm,翻轉角度調至80°,視野調至40 cm,激勵次數調至3,矩陣調至128×128,掃描時間10 s。T2WI時保持脂肪抑制序列,具體參數:TE調至75 ms,TR調至6 000 ms,層厚調至8 mm,層間隔調至2 mm,翻轉角度調至80°,視野調至40 cm,激勵次數調至3,矩陣調至320×320,掃描時間3 min。DWI時保持單次激發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具體參數:TE調至75 ms,TR調至8 000 ms,層厚調至6 mm,層間隔調至1 mm,視野調至40 cm,激勵次數調至3,矩陣調至128×128,掃描時間4 min,ADC取500 s/mm2,1 000 s/mm2采集成像。DCE-MRI半定量分析掃描時用T1WI序列,先予以蒙片掃描,參數設置:TE1.5 ms,TR3.2 ms,層厚5 mm,無間距,翻轉角度20°,視野40 cm,矩陣256×256,采集到第二個動態時,則按體重經肘靜脈注入對比劑,流速2.5 mL/s,并用20 mL生理鹽水沖入。間隔30 s連續采集15期,每期屏氣掃描10 s。
1.2.2 圖像后處理 將所有圖像數據傳送至工作站進行處理,將空洞性病變放大至10倍,在洞壁強化明顯區域設置感興趣區,注意避開氣體集聚區域、肉眼可分辨的液化壞死區域。通過工作站生成ADC圖像。
1.2.3 圖像分析 由工齡gt;5年的胸部影像診斷醫師共同判讀圖像資料。在DCE-MRI半定量分析掃描軸位空洞最大截面上計算空洞平均直徑、洞壁平均厚度。觀察并記錄空洞邊緣、外內壁形態、空洞內容物氣體、空洞壁及空洞內部T1WI信號、T2WI信號強度,空洞內部DWI、ADC信號表現、洞壁時間信號強度曲線類型。監測注入對比劑1~5 min內的半峰時間、達峰時間,并計算最大斜率、廓清率、最大增強幅度。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患者DCE-MRI及DWI檢查表現 惡性組空洞平均直徑、洞壁平均厚度及內壁形態不規則、空洞壁T1WI信號等低信號、空洞內容物氣體、空洞內部T1WI和T2WI低信號、空洞內部DWI信號低信號、空洞內部ADC信號混雜信號患者占比均高于良性組,洞壁時間信號強度曲線Ⅰ型患者占比低于良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空洞邊緣、外壁形態、空洞壁T2WI信號患者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患者DCE-MRI半定量分析掃描參數表現 惡性組患者半峰時間、達峰時間、最大斜率、最大增強幅度均低于良性組,廓清率、早期強化率均高于良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肺內空洞性病變是指肺部病變壞死液化后經支氣管排出而空氣流入所造成的肺部疾病,研究發現,與肺部腫瘤、肺膿腫、肺結核及真菌病變等有關[6]。由于多數空洞性病變無特征性影像表現,單是依靠支氣管灌洗液、痰液等脫落細胞學檢查的確診率較低,所以大部分肺內空洞性病變患者通過常規檢查無法準確的判斷。
DCE-MRI半定量分析是通過快速圖像采集激素用于檢測低分子對比劑靜脈團注入后對比劑流入及流出腫瘤,在腫瘤血管內交換而形成的MRI信號強度變化,可提供腫瘤病灶的形態學及血流動力學改變,在各類腫瘤疾病鑒別診斷中有著明顯優勢,尤其是在肺部腫瘤良惡性鑒別中,其不僅能夠快速成像,還能夠觀察DWI檢查時的信號強度、形態學特征、信號強度曲線等參數,對于鑒別診斷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有著一定價值[7]。DWI是MRI中的一個序列,具有無創且成像速度快等優點,能夠明確活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擴散運動,而腫瘤組織也表現為彌散受限,借此用于良性腫瘤和炎癥鑒別。有研究認為[8],直徑gt;4 mm的空洞可考慮是否為存在肺部惡性腫瘤。良性肺內空洞性病變主要是在感染性疾病基礎上因細菌病毒、靜脈血栓等產生的局限性液化壞死灶,內壁大多表現為規則,而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其內壁多不規則,因此空洞平均直徑、洞壁平均厚度會比良性肺內空洞病變更廣泛,本研究結果發現,惡性組空洞平均直徑、洞壁平均厚度、內壁形態不規則患者占比均高于良性組,表明DCE-MRI半定量分析結合DWI檢查能夠通過觀察患者空洞內壁形態,從而準確鑒別良性與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本研究還發現,惡性組空洞壁T1WI信號等低信號、空洞內部T1WI和T2WI低信號患者占比均高于良性組。這可能是由于膿腫腔內存在較多細菌、炎性細胞因子及壞死組織的黏稠液體附著在空壁洞上形成的混雜信號所導致[9-10]。本研究同時顯示,惡性組空洞內容物氣體、空洞內部DWI信號低信號、空洞內部ADC信號混雜信號患者占比均高于良性組,洞壁時間信號強度曲線Ⅰ型患者占比低于良性組。這主要是因為惡性空洞內容物主要為凝固性壞死形成,其壞死組織進入后會形成空洞,因此常見氣體而少見氣液平,多為氣體。同時,腫瘤壞死灶多見漿液性壞死,所含有的蛋白質與細胞成分較少,無法獲得強烈的水分子擴散,從而在DCE-MRI半定量分析結合DWI檢查的ADC上主要表現為低信號,與空洞內部氣體則表現為混雜信號[11-12]。本研究還進行了半定量分析,結果發現:惡性組患者半峰時間、達峰時間、最大斜率、最大增強幅度比良性組低,廓清率、早期強化率比良性組高,表明MRI動態增強半定量分析掃描與DWI檢查能夠根據其數據準確鑒別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DCE-MRI半定量分析對于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可反映對比劑流入病灶內的具體表現,惡性病灶由于血管結構異常、血管內皮細胞不完整,使得對比劑較快進入到病灶,而快速滲透到血管間隙中,則出現了半峰時間、達峰時間短,最大斜率、最大增強幅度低,廓清率、早期強化率高的表現,以此鑒別出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
綜上所述,MRI動態增強半定量分析掃描與DWI檢查在鑒別良惡性肺內空洞性病變中有一定價值,能為臨床醫師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邵艷. 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聯合三維重建對肺內占位性病變良惡性的鑒別診斷效果[J]. 河南醫學研究, 2021, 30(26): 4945-4948.
陳松, 萬齊, 雷強, 等. 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單雙指數模型擴散加權成像鑒別肺實性病變良惡性的價值[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1, 19(8): 66-68.
方芳, 蔣烈夫, 張新生. 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聯合擴散加權成像在肝局灶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河南醫學研究, 2021, 30(25): 4761-4763.
孫康. 聯合應用3.0T磁共振常規檢查、擴散加權成像及動態增強掃描在前列腺癌中的診斷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1, 5(9): 7-9.
KHAN M G, LYNCH J P. 肺部疾病診斷與治療[M]. 王辰, 譯.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118.
梁玉鑫, 彭勛, 李彬, 等. 肺內空洞性病變的影像表現及鑒別診斷[J]. 中國醫療設備, 2014, 29(4): 164-165.
封俊, 董興祥, 陳龍, 等.MRI擴散加權成像對肺內病變定性診斷的臨床運用及病理對照分析[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2, 20(6): 52-55.
熊淑紅, 肖瓊, 阮玖根, 等. 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聯合擴散加權成像定量分析在乳腺導管原位癌伴微浸潤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當代醫藥, 2021, 28(28): 137-140.
江慧珍, 陳俊, 陳春美, 等.動態增強磁共振定量參數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良惡性效能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23, 26(1): 100-103.
岳秀慧, 孔維丹, 任繼亮, 等. 3.0-T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聯合動態增強成像對甲狀腺良惡性結節的鑒別價值[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0, 40(10): 1393-1397.
邵文靜, 陳小宇, 趙海劍, 等.PET/CT與多b值DWI鑒別肺良惡性病變的定量分析[J].徐州醫科大學學報, 2022, 42(6): 413-418.
蔣燕萍, 鄭朝霞.常規超聲與超聲造影檢查在老年肝臟局灶性病變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基層醫學論壇, 2021, 25(29): 4230-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