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單髁關節置換術(UKA)治療內側單間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臨床觀察。方法 選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盱眙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內側單間室KOA患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與觀察組(38例)。對照組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TKA),觀察組采用UKA。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疼痛情況[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平衡性[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膝關節本體感覺[中文版人工關節被遺忘評分(FJS)]、并發癥總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膝關節主動屈曲至90°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均Plt;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各項膝關節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HSS膝關節、BBS評分均升高,VAS、FJ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HSS膝關節、VAS、FJS評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UKA治療內側單間室KOA患者的手術情況更好,可改善膝關節活動度及功能,減輕疼痛,提高平衡性,還可改善膝關節本體感覺,且不增加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單髁關節置換術;內側單間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情況;平衡性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6.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6.036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患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輕微僵硬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功能受損等癥狀,對其正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1]。且臨床發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高達30%的患者為單間室發病,且內側間室發病率明顯高于外側簡室。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可有效解除患者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但該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大,還易損傷正常的關節間室,術后并發癥多[2]。單髁關節置換術(UKA)主要應用MIS微創技術,對單側內側髁或外側髁骨關節磨損較嚴重的部位進行假體置換,可改善關節功能,避免進行全髁或全關節置換,具有創傷小、術后康復快等優點[3]。為進一步探討UKA治療內側單間室KOA患者的優勢,本研究選取80例內側單間室KOA患者,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盱眙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內側單間室KOA患者,依據治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與觀察組(3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部位:左膝16例、右膝26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3.50±6.56)歲;病程22~64個月,平均病程(43.00±5.43)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2例;部位:左膝14例、右膝24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4.00±6.53)歲;病程20~64個月,平均病程(42.00±5.4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盱眙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考《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療》[4],患者有長時間關節疼痛、膝關節腫脹等臨床表現,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膝關節處的關節腔變窄、膝關節軟骨被破壞,膝蓋部位檢查顯示膝蓋處出現骨性肥大。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均為單膝發病;屈曲攣縮lt;15°、關節活動受限內翻lt;15°;②符合TKA或UKA手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①嚴重骨質疏松、膝關節畸形者;②有髕股關節疼痛癥狀者;③≥2個間室關節炎癥;④合并免疫系統、感染性疾病;⑤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等重要器官病變者;⑥前交叉韌帶功能不全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TKA):指導患者取仰臥位,于膝前正中位置作長度約為12 cm的切口,將皮瓣牽向兩側,沿髕骨旁內側、將關節囊切開,術中依據滑膜炎癥情況選擇性部分切除,確保不影響手術視野的前提下,清理髕下脂肪墊、前交叉韌帶。股骨開口后,將截骨導向器置入,確保遠端截骨面、髓腔桿的夾角呈5°~7°,股骨外旋之后,參考與后踝連線夾角3°~5°進行前后髁的截骨,并于張力下參照脛骨平臺截骨面,使脛骨側水平截骨與機械軸垂直,后傾0°~3°。將半月板及多余的骨贅清理干凈,取大小適宜的股骨、脛骨假體進行試模,測試滿意后對術區進行沖洗,于關節腔周圍注射鎮痛藥,以骨水泥固定假體,無需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觀察組(UKA):取仰臥位,于大腿根部放置低壓氣囊止血帶加壓止血,于髕旁內側作一縱行切口,將關節囊打開,切除部分髕下脂肪墊,使內側間室得以暴露,檢查前交叉韌帶正常,外側間室全層軟骨,將骨贅清除干凈,矯正畸形。依據患者負重站立位,行脛骨髓外定位截骨,定位后,安裝假體試模,安裝單髁假體。術后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24 h內將引流管拔除,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膝關節主動屈曲至90°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膝關節活動度。于術前、術后1個月,測量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指導患者呈仰臥位,髖關節于矢狀面、額狀面呈自然中立位,之后單側屈髖屈膝90°,測量內收、外展、屈曲、后伸活動度。③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視覺模擬評分法(VAS)、Berg平衡量表(BBS)、中文版人工關節被遺忘評分(FJS)評分。于術前、術后1個月,測量相關指標。膝關節功能:采用HSS膝關節評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5]。疼痛情況:采用VAS評分,分值0~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6]。平衡性:采用BBS評分,分值越高患者平衡性越好[7]。膝關節本體感覺:采用FJS評分,分值范圍0~48分,分值越低,患者對自身人工關節感知度越低,膝關節本體感覺越好[8]。④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假體周圍骨折、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外側骨性關節炎。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以[例(%)]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膝關節主動屈曲至90°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對比 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各項膝關節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HSS膝關節、VAS、BBS、FJS評分對比 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HSS膝關節、BBS評分均升高,VAS、FJ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HSS膝關節、VAS、FJS評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由于人體膝關節在其自身結構及下肢力線具有獨特性,以單側間室為表現的KOA極為多見,且尤以膝關節內側間室為主。TKA治療通過人工假體替代已損壞的關節軟骨,可達到解除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糾正關節畸形等效果,且此技術已發展成熟,但該手術會對正常的關節間室造成損傷,增加了術后恢復的難度。而UKA主要是指將已發生病變的膝關節間室置換掉,截除病變軟骨,替代已破壞的膝關節軟骨,從而可改善膝關節功能。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這與李雅欣等[9]結論一致。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膝關節主動屈曲至90°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提示UKA操作時間更短,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可更早出院。主要是因為,UKA造成的切口更小,且無需進行二次手術取出固定物,可避免二次創傷,因此,可減少手術中患者的出血量;另外,患者術后可以較早地進行負重活動,有助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促進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KOA患者的膝關節發生了病變,膝關節活動范圍受到影響,活動范圍下降,導致患者活動受限。本研究發現,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各項膝關節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提示UKA對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改善作用更明顯。分析原因可能為,TKA安全性高、技術成熟,但對于內側單間室KOA患者而言,TKA不僅置換了病變的間室還置換了正常間室,術后極易導致膝關節不穩定,對膝關節活動度改善作用不明顯。而UKA僅置換膝關節內側間室,手術范圍更小,可有效保留更多的骨量與正常的韌帶結構,可促進膝關節活動度的有效改善。
HSS膝關節評分對關節功能的恢復評估具有較高的正確性,可有效評價患者關節運動情況。BBS評分主要是評估身體平衡功能的綜合量表,恢復平衡性對于促進病情康復尤為重要。本體感覺在人體保持正常姿態及保持平衡中極其重要,人體膝關節內部的本體感受器多在關節內韌帶、肌腱、肌肉等組織中;若本體感受器受損,會降低組織器官對外周信息的感知度,影響運動功能;FJS主要是用于評價術后患者對人工關節的意識程度,可有效反映手術對患者的影響程度。本研究發現,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HSS膝關節、BBS評分均升高,VAS、FJ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HSS膝關節、VAS、FJS評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提示UKA更能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輕病痛,價值更高。分析原因:TKA治療效果良好,可恢復關節功能,但手術創傷大,還會破壞正常的關節間室,影響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而UKA只針對病變的間室進行重建、截除、清理病變軟骨及增生骨贅等,從而可發揮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的效果,還可降低患者對自身人工關節的感知度[10];同時,該手術不會損傷正常間室,可確保術后早期進行膝關節康復鍛煉,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改善。但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示UKA可達到與TKA一致的改善機體平衡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還發現,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與TKA比較,UKA為導致并發癥增多。主要是由于,TKA會置換正常間室,導致原有的局限性病變擴大,增加外側骨性關節炎發生率,使其轉變為機械性膝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增加假體松動、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對內側單間室KOA患者,采用UKA效果更好,對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改善作用更明顯,還可減輕疼痛程度,改善本體感覺與平衡性,且不增加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王文, 王敏, 孟慶奇, 等. 單髁置換術與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的療效對比[J]. 實用醫學雜志, 2021, 37(19): 2497-2500.
惠曙國, 趙光輝, 王建朋, 等. 單髁置換術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同一患者雙膝關節單間室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2, 37(4): 359-362.
楊天翔, 張晉寧, 張博文, 等. 單髁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單間室骨性關節炎對患者圍手術期凝血指標及失血量的影響[J]. 陜西醫學雜志, 2022, 51(6): 684-687, 691.
陳臨新. 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療[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4): 297-298.
楊學, 江橋, 徐馳, 等. 膝骨關節炎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后HSS評分最小臨床重要差異的研究[J].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20, 41(12): 1188-1192.
孫兵, 車曉明.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譚彪, 左彪, 黃勇. 單髁與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單間室骨關節炎的平衡功能評價[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0, 24(6): 827-832.
廖法學, 馬廣文, 常俊, 等. 單髁置換術治療膝內側間室骨關節炎術后人工關節被遺忘評分[J]. 臨床骨科雜志, 2020, 23(4): 515-518.
李雅欣, 王凌, 馮德宏,等. 單髁關節置換與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單間室骨關節炎的臨床比較研究[J]. 現代醫學, 2019, 47(11): 1391-1394.
李沼, 關振鵬. 單髁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J]. 中華骨科雜志, 2019, 39(14): 9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