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一個藝術家的個性的張揚。我國著名山水畫家張維增先生的內心對藝術充滿了激情,對人生充滿了陽光,對社會充滿了熱愛。在他的繪畫藝術作品中,都充滿了他那獨特鮮明的個性和思想。
我與張維增先生相識是在2005年仲夏,他同陳義禮、謝國錄二位著名書畫家去北京參加中國書畫展時,臨時拐到邯鄲,一是想結識一下我這個“三黃”散文作家,二來也想看看邯鄲這個“成語之都”。
對方的大名我早有耳聞,但真正相見還是第一次。他那不太高的個子,胖胖的身材,一張銀盤似的大臉,濃濃的眉下透露著一雙慈祥的大眼,更加透露出一個大畫家的氣質來。已是七十多歲高齡的老畫家專程來邯鄲與我相見,真令我感動。
有朋自遠方來,以酒待客是邯鄲人的誠意。幾杯叢臺酒下肚便拉開了相見恨晚的話題,倆個人在礦山賓館聊了一宿。
張維增先生,1933年出生于山東省花縣,因張維增先生的舅舅和我國著名山水畫大師李苦禪是忘年交,又是親戚,經常在一起喝茶作畫,所以,張維增自幼就受李苦禪大師的影響,從小就喜歡上了畫畫,并跟在李苦禪大師身邊學習繪畫。
張維增先生很聰明,畫什么像什么,深得李苦禪大師的喜愛,經常對他進行傳統的繪畫技巧傳授。在得到李苦禪大師正規傳統的繪畫教育下,他的繪畫技藝不斷提高,在當地就有小小名氣。
從哈爾濱春華美院畢業后,分配到了甘肅工作。在甘肅又得到了孔壽彭、高雪水等藝術家的真傳和指導,他的山水畫創作技藝水平和內涵進一步升華。作品在國家級報刊和全國書畫展占有一定的影響,在西南己成為具有代表性的領軍人物。
魚,是我國傳統文人墨客喜歡的創作題材。在我國民俗文化中,魚代表著富裕,代表著吉祥,代表著前程似錦。在八十年代初,他曾為一友人畫了“吉慶有余”鯉魚圖一幅,當掛在大廳墻上供大家一同欣賞時,“吉慶有余”鯉魚圖中的鯉魚競被家貓誤為真魚而撲食,將其撕咬。家貓撲食鯉魚圖的真實故事在當地成為一段佳話而廣為流傳至今。從此,美術界送張維增為“鯉魚王”之美名。2000年在一次中國西南區書畫展中,當時任甘肅省委一位省領導看了他的鯉魚系列作品后表示,張維增叫“鯉魚王”不如叫“鯉魚張”有個性。從此,“鯉魚張”也就成了他風靡全國畫壇的著名鯉魚畫家的美稱。

張維增先生畫鯉魚講究筆墨簡練,氣韻生動,神采相映,在我國美術界已形成“鯉魚張”獨具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在近幾年,他更注重繪畫魚的神態和自然,他將自身的胸襟氣度以及鮮明跳動的生命音符同人們喜歡的“吉慶有余”的神韻融為一體,創作出一種新的寓(魚)意之內涵,象征著祖國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更加美滿。
張維增先生是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徐悲鴻書畫院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西南山水畫派領軍人物,他的多幅國畫作品被中外收藏家和國際友人收藏,他的許多參加國家書畫展的作品已被敦煌美術館、甘肅省博物館、北京美術館、國家美術館、軍事博物館等單位收藏。
如今,張維增先生已是九十歲高齡,可他的藝術創作的激情不減當年。為了在晚年創作出更富有時代感的山水畫作,他不顧年邁高齡的身體,每年還堅持外出寫生,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繼續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探討,去追求完美的藝術境界。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