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1973),女,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文化、體育教育與訓練。
作者簡介:程遠義(1974),女,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體育旅游。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休閑體育產業)重點研究基地課題(XXTYCY2022B01)。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210-1579-4994
中圖分類號:G812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田野調研、訪談等方法調查分析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資源分布情況,研究表明:大渡河流域長征紅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體育旅游資源富集,但挖掘不足,區域內旅游開發以傳統普通游覽觀光為主;且紅色體育旅游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提出深度挖掘大渡河流域長征紅色文化資源、綠色自然資源、體育資源并進行梳理整合,放眼整個大渡河流域整體規劃,打造以紅色長征文化為內涵,綠色自然資源為牽引,體育旅游為主題的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
關鍵詞: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提升路徑
Thinking on Developing the Red Culture and Sports Tourism Belt in Dadu River Basin
CHENG Yuan-yi, ZHANG Y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in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Sports Tourism Belt in Dadu River Basin by literature reviewing, field investigating and interviewing. It interpre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Sports Tourism Belt in Dadu River Basin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scope identification, tourism formats and sports touris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resource in Dadu River Basin is rich and centralized, the ma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is still traditional and ordinary sightseeing,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is unbalanced and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 and green resource lacks internal cohesion.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sports tourism belt in the Dadu River Basin, take \"Long March Red Culture\" as connotation, root in gr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conditions, to more depth mining, combing and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green nature, sports resources, advanced thinking, view the whole Dadu river basin overall planning,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ut of the \"red long march culture\" as the connotation, green nature for traction, sports tourism as the t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path.
Keywords:Dadu River Basin, revolutionary culture, sports tourism, promotion path
2004-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聯合印發的三期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04-2010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和《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以及2016年12月,由國家旅游局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紅色體育旅游正逐步成為國家關注與扶持發展的重要領域,給大渡河流域紅色長征文化旅游發展帶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促使大渡河流域紅色旅游發展開始由傳統路徑轉向為時代特征與紅色文化的交融互動,開啟了大渡河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大發展的新時代。據2019年《四川文化和旅游年鑒》,2018年全省紅色旅游景區接待人數增加近20%;2021年國慶黃金周,康定市瀘定縣累計接待游客59.7萬人次,較2020年增加63.5%,體驗式的體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的游客青睞[1]。但學界對于大渡河紅色文化體育旅游的關注甚少,僅是散見于一些研究者的零星論作當中,也僅圉于大渡河流域紅色旅游資源的客觀性描述和紅色旅游開發的宏觀性論述,并未結合綠色資源和體育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探究。大渡河流域內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和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且集中,大都是以孤島的形式進行獨立發展,缺乏相互間資源要素的有機整合。鑒于此提出建設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開發體育旅游新業態,突出長征文化特色,以緩解當前節假日紅色旅游景區接待能力不足,旅游形式單一,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的狀況。
1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資源挖掘的現實意義
1.1堅持踐行兩山論的需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稱兩山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經典闡述,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理論的核心,是指導新時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南[2]。在大渡河流域積極建設紅色文化體育旅游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重要轉換器。以大渡河流域的瀘定縣為例,這里有震撼寰宇的飛奪瀘定橋之戰的發生地,還有磨西天主教堂毛主席住地舊址,更有海螺溝的美景和嵐安鄉的紅軍遺跡。2020以來持續投資1.39億元的牛背山景區開發,投資2000萬開發建設的大渡河大橋超級工程,全力推進瀘定橋創5A,牛背山、杵坭櫻桃谷創4A,海螺溝景區正在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可見把作為生態保護意義紅色文化體育旅游業發展壯大起來,是促進大渡河流域良好生態資源轉換為經濟效益的有利措施,能夠形成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并進的良性循環[3]。
1.2傳承長征精神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前我國正處于百年之大變局,迫切需要建立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紅色所象征的文化精神特別是長征精神,已經成為我國不斷成長著的價值體系,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4]。大渡河流域內遺留有許多紅軍長征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些精神,是在蜜罐里長大的00后、10后及20后們很難理解的,在大渡河流域建設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在體育旅游中見人、見物、見精神,使得大渡河流域每一處紅色印記,都給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次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洗禮,在青少年中建立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才能在百年之大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
1.3助推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
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會在很長時期內扎實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各項任務[5],紅色長征文化是大渡河流域特色體育旅游的靈魂。大渡河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區,其長征紅色文化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上游,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這些區域城鎮化率較低,經濟欠發達,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阿壩州和甘孜州還有剛脫貧的地區。瀘定縣聚力發展鄉村旅游,立足打造全州鄉村旅游示范區和川渝兩地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成功打造長河云端海子山居、醉美櫻桃谷、幸福桃花渡等5張鄉村名片精品民宿,牛背山莫忘山谷,漢源轎頂山等最美露營地,在2021年國慶黃金周,瀘定縣累計實現旅游收入6.56億元。利用大渡河流域大量的優質的紅色文化資源和自然綠色旅游資源,同時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方針政策,進行紅色文化體育旅游資源挖掘與融合創新開發,對擴大紅色文化、體育文化的影響,拉動消費擴大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可促進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轉變大渡河流域農村產業結構,助推大渡河流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2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現狀解讀
2.1交通設施與范圍識別
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網的建設,使中國進入高速時代,改變了國人的出行方式,空間距離被時間距離所取代[6]。結合地理空間的連通性和交通基礎,大渡河流域紅色體育文化體育旅游帶以四川省樂山市為起點沿大渡河主流經峨邊、金口河、漢源縣、石棉縣、瀘定縣、康定市、小金縣、丹巴縣、金川縣、馬爾康、壤塘縣到阿壩縣,另一條是沿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也是以樂山市為起點,流經夾江、洪雅、名山、天全縣、蘆山縣、到寶興縣。以市縣為識別單位,大渡河流域覆蓋18市縣,長征文化主要集中在大渡河中上游地區。
近年來,從成都出發有成樂高速,成雅高速;從樂山出發有樂漢高速;從雅安出發有雅康高速、雅西高速、可達大渡河流域經典紅色旅游景區;都汶高速-汶馬高速可到馬爾康及阿壩縣;有兩個機場,即康定機場和紅原機場。流域內重點核心區和主要節點之間的國道省道的道路也修建完畢,為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建設提供了堅固穩定的交通支撐。大渡河流域內不管是高速路還是國道、省道沿途都可堪稱世界最美景觀大道。此外諸多高速組成的交通廊道,帶動大渡河流域內人員、物資的快速流通,促進了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品質提升。高速、國道、省道的修建和改善將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內重點核心區和主要節點區串聯起來,全面推進流域內點線面網格化格局的形成。
2.2資源分布情況
大渡河流域內集紅色長征文化、綠色資源、體育資源優勢為一體,三者之間具有較強的融合性和關聯性。紅軍長征中所遺留下來的紅色文化遺產,包括戰爭或重大事件的發生地,重要會議會址各種重要機構的辦公舊址,毛主席長征時期臨時居住地,革命烈士陵園等。綠色資源是指凡是能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的,能為旅游業所利用的,并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自然與社會的實在物[7]。體育旅游資源是能為旅游者所利用,促進旅游者從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并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各類體育事象的總和[8]。大渡河流域可可開發的體育旅游資源主要是指可利用的地理水文氣候等自然條件可開設的戶外運動資源,如開設徒步穿越、探險、登山、漂流,競渡、公路自行車、汽車拉力賽、汽車露營大會等戶外運動資源。對大渡河流域重點核心區的紅色文化資源、綠色資源及體育旅游項目開發情況(見表1)進行統計發現:大渡河流域內約80%的縣市都有紅軍長征歷史文化遺跡,主要紅色文化資源上游區域有45個占50.6%,中游地區包括青衣江流域有35個占39.3%,下游地區9個10.1%;綠色資源中,4A級以上的名勝風景區也多數集中在中游地區。從空間分布情況來看,各個區縣內的長征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聚集性特征,綠色資源點相對文化資源點來說集中度較低,資源點在區域空間呈分散分布。總體來說大渡河流域當年紅軍在此活動頻繁,紅色遺址遺跡比較多,當地的生態相對比較好,建設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的潛力巨大。
體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從事的各種身體娛樂、身體鍛煉、體育競賽、體育康復、體育文化交流等與旅游地、體育旅游企業和社會之間關系的總和[9] 。體育旅游具有拉動體育旅游內需、激活國內體育旅游市場,促進體育旅游消費、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驅動體育旅游創新、優化體育旅游產業結構的重要意義[10]。由表1發現,目前大渡河流域對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資源進行體育旅游活化的只有在小金縣、瀘定縣、石棉縣和漢源縣3處。其中小金縣利用自然條件開展了7種類型的戶外運動賽事,大大提高了該縣四姑娘山風景區的國際和國內知名度,經濟效益更是明顯高于其他縣市。瀘定縣和漢源縣在牛背上和轎頂山開辟汽車露營地。石棉縣有一個安順場體驗渡船項目。就是這樣一個體育旅游項目地開發和利用,就給這三個縣旅游業帶來了明顯特色,也增加了旅游人氣和國內外知名度。根據大渡河流域的地理水文分布情況可以挖掘出峽谷型體育旅游資源;高原型體育旅游資源;河流湖泊型體育旅游資源等。峽谷型體育旅游資源:可開展探險、穿越、漂流、野外生存體育旅游項目。高原型體育旅游資源:高原地區居住有藏、彝族、羌族等少數民族,具有豐厚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適合開展騎馬、騎自行車穿越高原、賽車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河流湖泊型體育旅游資源:適合開展賽艇、龍舟、劃船等體育旅游項目。承載和凝聚著紅色長征文化底蘊的傳統體育項目廣受游客歡迎,成為促進長征精神傳承的文化符號。可見大渡河流域開展以體育旅游為主打的體驗式旅游前景向好且空間巨大。
2.4旅游業態分析
第一,紅色文化挖掘不夠。粗略統計大渡河流域內擁有100多處紅色遺址和遺跡,卻只有3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即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旅游景區、瀘定縣瀘定橋旅游景區、阿壩州馬爾康市卓克基嘉絨藏族文化旅游區;從實地走訪得知,大渡河流域內紅色長征文化保護力度欠佳,除重要歷史事件和偉人住地保護開發較好外,一些非物質文化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比如流傳的紅軍歌謠、寫在墻上的紅軍標語等,因保護與開發不力隨著時間的流失幾近失傳和消逝。第二,旅游開發傳統化雷同化。大渡河流域內各市縣在開發紅色文化旅游和綠色文化旅游中,各自為政,缺乏統一規劃,對空間布局不夠重視。在紅色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多數以長征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打造,綠色資源旅游景觀打造上也有雷同之處。革命遺跡遺址以展示為主,單調而缺乏震撼力,缺乏體驗式旅游線路安排,游者難以從更深層次認識和了解紅軍長征時期在此地的文化精髓,所謂只有見人、見物卻未見其精神,游客停留時間短,人均消費也低。傳統的觀光旅游因資源、產品的局限性 (無法無限提供景區、景點、線路等新產品) 和非重復性(一次性消費居多)而潛力殆盡、增長乏力[11]。特別是自駕游,撒野型戶外體驗和自虐型特種旅游的興起,這種傳統觀光旅游開發模式已經不在滿足需求了。第三,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和綠色自然資源有效融合布局較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流域內市縣紅色文化開發主要聚集在城鄉鎮,人口比較稠密地區,而綠色自然資源則距離紅色文化資源點較遠,且分散,紅色景區與自然風光景區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從旅游角度看,可能降低旅游者的游覽興趣,容易增加旅游者的疲勞感。
3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建設路徑
紅色旅游作為我國一種特色、主題型旅游,是涵蓋了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重內涵與本質特征的旅游新形式。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國內紅色旅游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12]。打造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管理;以紅色長征文化內涵為牽引, 打造戶外體育賽事平臺;依托互聯網+搭建大渡河流域體育旅游全方位營銷宣傳平臺;打造大渡河流域紅色長征文化體育旅游一體化聯盟鏈,優化體育旅游運營服務。要更深度挖掘、梳理并整合紅色文化、綠色自然、體育資源,超前思維,放眼整個大渡河流域整體規劃,合理開發,走出以紅色長征文化為內涵,綠色自然為牽引,體育旅游為主題的建設路徑。
3.1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管理
以政府推動為原則,協調各個區縣之間合作,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的發展格局,構建體育旅游產品的高發展保障體系。在開發建設中,政府主導,利用市場力量,匯聚各方資源是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建設的重要保證。積極爭取國家文化、體育和旅游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的支持,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的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建設基金,用來促進重大體育項目開發落地和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制定靈活多樣的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利用閑置土地建設體育文化和旅游服務設施,加快推進紅色文化體育旅游產業用地高效配置機制。
3.2以紅色長征文化內涵為牽引, 打造戶外體育賽事平臺
目前,國內民族地區通過新型少數民族特色體育賽事平臺來吸引游 客和體育賽事的投資商,已經打造出了成熟的案例和成功的方法[13] 。可利用大渡河流域紅色長征遺址、長征故事以及少數民族地區自身的吸引力,積極打造能夠既體現文化又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民族地區特色體育賽事平臺。在賽事選址層面,將賽事舉辦地選取在紅色長征遺址,使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紅軍長征時的艱苦環境、在體育競賽中體驗紅軍不怕困難緊密團結的精神,刺激體育消費。大渡河流域各市縣依據綠色自然資源,開發具有時尚消費的戶外體育賽事,將大渡河流域的人文歷史,特別是紅色文化,自然景觀等植入其中,特點鮮明,亮點突出,將紅色文化、綠色自然資源和體育進行有效融合。在大渡河流域內進行整體空間布局,優化配置各種資源,各市縣開發打造1-2項以體育旅游為主題的新型旅游業態,避免區域內體育旅游項目的雷同開發,打造融登山、徒步、自駕、露營等文體旅活動為一體的高品質、復合型的精品紅色體育旅游基地和路線。延長游客在大渡河流域的旅游時間及消費。
3.3依托互聯網+搭建大渡河流域體育旅游全方位營銷宣傳平臺
將體育旅游作為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和綠色自然資源宣傳的重要渠道,通過戶外體育運動開發進行整體形象塑造和推廣,從而提升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和綠色文化軟實力,整合大渡河流域內優勢旅游資源,形成系統的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形象體系,提高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品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感召力。當今時代,媒體宣傳多元化,為推動大渡河流域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建設來了更多機遇,科學選擇媒體宣傳方式,保證宣傳推廣更加有效。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西瓜視頻、頭條、抖音、快手等人們熟悉并常用的傳播平臺,進行宣傳,通過網絡視頻直播方式進行營銷宣傳,著力形成規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3.4打造大渡河流域紅色長征文化體育旅游一體化聯盟鏈,優化體育旅游運營服務
加強基礎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發展體育旅游業,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極為重要。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區以農牧交錯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走訪調查得知,中上游地區景區接待設施功能不齊全,吃住難以滿足需求,特別是旅游廁所急需改進。一些主要旅游區道路設施仍然較差,,比如到漢源縣轎頂山的道路彎多路陡,路面還差,對自駕車要求較高;還有到丹巴縣莫斯卡村的道路,更是險要,導致了景點可進入性較差。進一步加強各市縣之間旅游道路的修繕和維護,提高游客路上的舒適感。配套修建汽車露營地和自行車露營地,以滿足自駕游和騎游愛好者的需求。
4結束語
沒有文化的河流是蒼白的,大渡河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紅軍長征時期在這里留下的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使得大渡河流域內大量優質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和自然綠色資源雖然高富集,開發卻呈現出松散雜糅狀態,缺乏核心凝聚,無法高效串聯起紅色文化資源和自然綠色資源的有機融合。深度挖掘大渡河流域紅軍長征時期沉積的紅色文化,為紅色文化體育旅游帶建設提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建設以紅色文化為主要內涵,體育旅游為主題的旅游休閑度假帶,積極培育山地自行車、徒步穿越、定向越野、汽車拉力賽、攀巖、賽馬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并形成集群效應,促進大渡河流域旅游業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瀘定縣人民政府官網[EB/OL].(2021-10-09])[2022-08-18].http://www.luding.gov.cn/
[2]崔鳳軍.休閑旅游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重要轉換器[J].旅游學刊,2020,35(10):1-3
[3]擺萬奇,張鐿鋰,包維楷.大渡河上游地區景觀格局與動態[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1):75-79
[4] HYPERLINK \"http://cpc.people.com.cn/\" \t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3/_blank\"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HYPERLINK \"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41612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長征路[EB/OL].(2016-10-21)[2022-10-18].http://cpc.people.com.cn/
[5]肖偉,田媛,夏成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體育發展方向與 路徑研究 "基于鄉村振興與體育發展關聯的辨析[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1):24-29.
[6]魏小安.第四次旅游革命[J].旅游學刊,2015,30(11):11-14
[7]孫文昌.應用旅游地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8]葛書林,代剛.民俗體育旅游資源整合開發評估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11):165-176
[9]邢永民.西藏紅色旅游的發展進程、現狀及其特征分析[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3):111-119
[10]徐一帆 朱梅新.中國體育旅游研究可視化分析 基于CNKI(20112021)文獻數據[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17):154-156
[11]張文月. 體育旅游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 --基于恩施州的實踐與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8):146-153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放心游寧夏系列活動全面啟動[EB/OL].(2020-03-05)[2022-09-18].https://www.mct.gov.cn/
[13]吳艷紅,賀鑫森.民族國家建設中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原則體系構建[J].體育學研究,2020,34(5):67-75.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休閑體育產業)重點研究基地課題(XXTYCY2022B01)。
作者簡介:程遠義(1974-),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