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4.2;G82DOI:10.16655/j.cnki.2095-2813.2301-1579-7887作者簡介:王?。?991—),男,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田徑 訓練。
作者簡介:王?。?981年6月-),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東鄆城,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摘要:田徑運動員在進行間歇訓練后,需要采取適當恢復形式來進行調節,當前被應用在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運動恢復中的方式,主要有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這兩種方式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積極和消極性恢復的效果,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積極和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旨為能了解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的優勢和弊端,在保證間歇訓練效果狀況下促使田徑運動員各方面機體能力得到充分恢復,通過發揮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的作用,來借此保障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和運動恢復效果。關鍵詞:積極性恢復;消極性恢復;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
Effec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covery on interval training in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WANG Jian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Province, 832000 China)
Abstract: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after performing an interval training session, Need to take an appropriate recovery form to adjust, Is currently applied in the recovery of interval training sports in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There are mainly active recovery and negative recovery, These two methods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To further confirm the effect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covery, The paper adopts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covery on the effect of interval training in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ctive recovery and negative recovery, In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effect of interval training, th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in all aspects of the body ability can be fully restored, By exerting the role of active and negative recovery, To ensure the interval training effect and sports recovery effect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Key words: Motivation recovery; Negative recovery;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Interval training
間歇性訓練,所采用的主要是高、中、低式的強度訓練方式,通過分成若干個組,在組間給運動員身體一定恢復時間,這樣可讓運動員進行較大強度的訓練,效果與持續性訓練相比要好很多。對田徑運動員進行間歇訓練的目的,在于提高其自身的耐力和運動技能水平,這就應從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角度出發選擇適當恢復方式,將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和肌體恢復中的作用效果有效表現出來[1]。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過程中最大攝氧量、血氧量和其他方面機體能力有重要影響,對各方面影響加以分析,使得田徑運動員在接受各類恢復過程中長時間維持較高的生理反應,尤其是對于保障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有著重要作用。1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概述
1.1積極性恢復
積極性恢復是指在運動之后通過轉換活動內容來進行肢體和血氧量恢復的方式。常見的包括在運動后整理活動方式,進行物理或者機械放松按摩,這就可以幫助田徑運動員在間歇訓練之后短時間內補充維生素,實現肢體恢復和心理放松的目標[2]。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之后通過轉換新運動,可以實現田徑運動員大腦皮質中樞興奮誘導過程增強,這就可以加快能量物質合成速率,盡快消除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之后產生的乳酸,保證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展開有效調控。在間歇訓練之后引導田徑運動員進行整理活動可以幫助其從激烈活動狀態轉化成安靜狀態,使得積極性恢復血脈盡快回流到心臟,這就可以加快整個機體的恢復能力,防止田徑運動員在間歇訓練之后出現急性腦貧血和血壓降低等現象[3]。應用在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積極性恢復中的整理活動包括深呼吸和開展緩和運動這兩種,其中緩和運動包括慢跑和四肢放松擺動這兩類。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健美訓練來實現肌肉中乳酸盡快轉化排出的目標,盡快放松肌肉,改善肌肉疲勞現象。
1.2消極性恢復
的消極性恢復是指在運動之后采用靜止休息來恢復的方式。人在睡眠時,其自身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和能量物質合成過程處于優勢,田徑運動員在前期間歇訓練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田徑運動員自身疲勞也得到有效消除[4]。并且田徑運動員在睡眠過程中可以實現肌肉恢復和增長的目標[5]。因此,采取消極性恢復方法必須保證田徑運動員在運動健身之后有充足的睡眠,每天應該睡足8小時,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實現田徑運動員肌肉生長目標情況下促使間歇訓練后田徑運動員肌肉得到有效恢復。
2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的種類
2.1短距離間歇訓練
為發展田徑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可以通過適當方式開展短距離間歇訓練。該間歇訓練一般采用100`250m的訓練距離,促使田徑運動員循環往復12~18次,保證強度在85%~95%,心率為180~190次/min。合理開展短距離間歇訓練可以提升田徑運動員的發展能力水平和綜合素養,保證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為提升田徑運動員肢體協調能力和綜合素養提供合理參考依據[6]。對田徑運動員實施短距離間歇訓練,需要保證田徑運動員在短距離間歇訓練中的適應性,按照田徑運動員心率表現和機體性能等方面對短距離間歇訓練模式和間歇時間等方面加以調整,控制田徑運動員短距離間歇訓練在現實開展過程中受到限制影響,確保田徑運動員各方面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煉[7]。
2.2最大乳酸訓練
對田徑運動員開展最大乳酸訓練,可以實現田徑運動員自身速度耐力提升的目標,增強田徑運動員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的耐力。一般采用300~500m訓練距離,循環往復4~5次,強度在90%~98%,將田徑運動員訓練時的心率控制在190次/min。目前應用在田徑運動員最大乳酸間歇訓練中的方式需要根據田徑運動員基礎展開合理劃分,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時間和強度展開有效調控[8]。對于基礎比較好的田徑運動員可以遵循以上要求展開最大乳酸訓練。而對于一般運動員則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展開調整,田徑運動員采取的運動間歇時間為3~5min,在田徑運動員心率恢復到140次/min之后,可以進行后續運動操作。最大乳酸訓練對于田徑運動員循環訓練和乳酸數值變化評定等方面有較高要求,這就應在全面落實各項要求狀況下調整最大乳酸訓練參數和關聯信息,增強田徑運動員在最大乳酸訓練中的適應性,并在最大乳酸訓練支持下將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乳酸轉化成內在能量,這對于田徑運動員今后訓練也有極大幫助[9]。
2.3乳酸耐受訓練
在發展田徑運動員乳酸耐受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對其開展適當的乳酸耐受間歇訓練,對田徑運動員開展乳酸耐受間歇訓練可以采用1min左右用力跑4~5次,使得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過程中血乳酸數值達到12mmol/L的水平,之后借助4~5min的休息間歇使得田徑運動員的乳酸從骨骼肌轉換到血液當中。在田徑運動員休息過程中又可以消除一部分乳酸,這就可以實現田徑運動員骨骼肌達到可以重復運動狀態[10]。乳酸耐受間歇訓練的實施需要保證田徑運動員間歇時間達到充足狀態,繼而促使田徑運動員乳酸耐受間歇訓練順利開展。
2.4固定時間間歇訓練
在固定時間開展間歇訓練可以保證田徑運動員身體機能在實際訓練中的適應性,用于發展田徑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和乳酸供能能力[11],將間歇訓練在培養田徑運動員各方面能力中的作用表現出來,從而促使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連貫有效開展。對田徑運動員開展固定時間間歇訓練時需要將訓練距離控制在400~500m之間,運動時間控制在1~1.5min 之間。對于400、500、1500m運動員來說,需要將其運動強度調整在80%~95%這一范圍內,進行1.5min跑3~5次,使得田徑運動員各方面機體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固定時間間歇訓練的實施對于田徑運動員肢體協調能力和訓練時間劃分情況等方面有較高要求,這就應遵循具體要求調整固定時間間歇訓練形式,確保田徑運動員可以從間歇訓練入手全面參與到固定時間間歇訓練當中,使得田徑運動員在固定時間間歇訓練過程中實現自身速度耐力和乳酸供能水平得到同步提高的目標。
3積極與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的影響
3.1積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的影響
積極性恢復作為田徑運動員在間歇運動之后消除自身顯性疲勞和隱形疲勞的重要方式,保證積極性恢復運動項目合理性和規范性狀況下將積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中的積極作用表現出來,控制積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帶來不利影響[12],使得田徑運動員可以在全面掌握積極性恢復項目和實際作用狀況下全身心參與到間歇運動和自身肌體恢復當中。目前應用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恢復中的積極性恢復方式比較多,這就應在考慮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狀況下對積極性恢復方式做出相應調整,必要時也應強化積極性恢復與消極性恢復之間結合力度,改善單一恢復方式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帶來的限制影響,從而保障積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中的積極作用,使得積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中的負面影響得到改善處理。從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入手展開分析,了解到積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的影響如下所示:
首先,積極性恢復會對田徑運動員在間歇運動過程中和后期有氧代謝情況產生影響,這就應選定遞增負荷功率車的方式來對田徑運動員實施機能恢復工作,并保證田徑運動員在積極性恢復過程中的蹬車速度和蹬車時間均達到合理狀態,這就可以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之后心率恢復到平穩狀態提供有力支持[13]。為有效分析積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中的影響價值,就應按照積極性恢復實際表現和相關運動現實開展情況做出分析研究,調整遞增負荷功率車的運動方式,將該項積極性恢復運動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評定和關聯運動項目優化調整中的作用。
其次,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肌體恢復對于力竭時間和相應指標也提出較高要求,這就應在全面落實各項基礎要求狀況下對積極性恢復模式和時間周期等方面展開有效調整,反復進行力竭試驗,對田徑運動員在力竭試驗過程中各項指標情況和綜合素養展開調控,發揮該項積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評定和各項指標分析過程中的具體作用[14]。根據積極性恢復現實開展情況對田徑運動員在間歇運動以及自主訓練過程中的峰值攝氧量、峰值心率和最大數值平均數等方面展開有效評定,做好關聯數據歸納收集和曲線分析工作,保證相關分析的規范性和詳細性,保證相關信息和曲線變化情況,按照準確信息對田徑運動員接受積極性恢復運動之后自身肢體變化情況和心率變化趨勢借以分析,了解積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帶來的影響,在解決各項影響狀況下將積極性恢復在提升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中的作用表現出來。
最后,積極性恢復的實施也會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過程中的肌氧含量產生影響,這就應在實施間歇運動過程中協調其與積極性恢復運動之間的關系,選擇田徑運動員可以承受的最大運動量和相關數值。在積極性恢復運動過程中就應預防間歇運動帶來的影響,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和積極性恢復運動做好關聯信息收集工作,盡量保障關聯信息的準確性和統計圖繪制的全面性,保證統計圖以及相關信息的準確性[15]。并且通過肌氧含量測定可以了解到積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取氧合血紅蛋白、脫氧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總量和組織氧合指數這四個方面均會產生一定影響,為此必須根據具體影響調整積極性恢復運動項目,借此發揮積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中的作用效果。
3.2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的影響
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疲勞主要分為顯性疲勞和隱性疲勞這兩種,這就應根據各項疲勞表現形式和田徑運動員身體變化情況做出相應調整,了解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和各項疲勞彌補情況產生的影響,在解決各項不利影響狀況下將消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體能恢復中的具體作用充分表現出來。應用在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之后的消極性恢復主要表現在田徑運動員短暫休息和當天充足睡眠這兩方面上,必要時可以適當延長田徑運動員運動間歇時間,這就可以保證間歇運動的可靠性和消極性恢復的有效性,將消極性恢復的作用和基礎內容表現出來,應用消極性恢復促進田徑運動員在間歇運動過程中肌體恢復,可能會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之后的力竭時間和后期運動強度產生影響,這就應對田徑運動員運動訓練過程中間歇時間劃分情況產生影響。
為改善各項不良影響可以強化消極性恢復與積極性恢復結合力度,通過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相互結合來對單一恢復方式存在的不足加以調整。通過循環往復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來維持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保證田徑運動員在間歇運動過程中心肺代謝能力、測定氣體代謝參數和機體狀況等方面,用于優化調整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面臨的影響因素,使得田徑運動員在接受消極性恢復之后肌肉含氧量和廢氣代謝幾率等方面均達到規范合理狀態。不同田徑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和間歇運動過程中的參與力度存在一定差異,這就應在考慮各項差異表現情況下針對消極性恢復形式和具體實施流程展開有效調整,突出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的積極影響。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進行評定,可以采用田徑運動員隨機測試的方式,對不同田徑運動員參與間歇運動過程中的機體能力和能量物質合成情況加以分析,做好關聯分析和田徑運動員身體狀況數據信息歸納收集工作,用于保證各項基礎信息的完善性和準確性。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后睡眠情況提出較高要求,因此這也可以從睡眠情況入手來對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帶來的各方面影響展開合理評定,在保證田徑運動員獲得充分休息之后在睡眠過程中對自身間歇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疲憊感加以處理,通過一系列測定精準分析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的影響,為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以及其自身訓練效果調整提供標準化參考依據,使得消極性恢復對田徑運動員間歇運動效果的影響得到充分體現。結語
為保證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不僅需要遵循合理要求開展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也應從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入手分析其對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產生的影響,用于維持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的可靠性和實際作用,積極改善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過程中出現的機體問題,保證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效果,用于發揮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以及關聯效果綜合提升中的實際作用。同時對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帶來的影響加以分析,將積極性恢復和消極性恢復在田徑運動員間歇訓練中的實際作用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2]蔡志慶.因項施訓,順應規律——田徑訓練中間歇法的運用分析[J].田徑,2019(11):33-34.
[3]劉文. 間歇訓練法在初中男生1000m訓練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21.
[4]劉志豪. 間歇訓練法與重復訓練法對高考體育生800米跑成績影響的對比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21.
[5]胡子暉. 3000米高強度間歇跑訓練對難度攀巖耐力水平的促進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2.
[6]孫宗臣.間歇訓練法對田徑百米專項體能訓練的應用研究[J].體育風尚,2022(05):65-67.
[7]藺媛媛. 基于心率控制的間歇訓練法在1500m跑訓練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22.
[8]柳婧,馮越. 高強度間歇訓練在田徑短跑運動中的應用研究[C].2022年全國運動訓練學術研討會摘要集(二).[出版者不詳],2022:50.
[9]劉嘉偉,苑廷剛,謝麗,王國杰,程泓人,冷欣,韓鵬鵬,侯金寶.東京奧運會蘇炳添100 m跑的研究和啟示[J].體育科學,2022,42(02):59-64.
[10]蘇炳添,鄧民威,徐澤,梁偉,姜自立,王國杰.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9,39(02):22-28.
[11]楊祥. HIIT對岳陽市體校短跑運動員身體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D].湖南理工學院,2022.
[12]于藝婕.淺析田徑運動訓練經典理論與方法的演變與發展[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0):47-49.
[13]許日紅. 廣東省高校高水平男子400米跑運動員賽前訓練安排特征的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20.
[14]蔣云夢,潘同斌.田徑訓練中運動疲勞的診斷與消除[J].田徑,2022(10):82-83.
[15]李欣鑫.加壓訓練對田徑運動員下肢表面肌電信號特征的影響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08):9-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