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8DOI:10.16655/j.cnki.2095-2813.2211-1579-4476作者簡介:成珮蕓(2003—),女,大學本科,初級-無,,研究方向為體育英語。通信作者:成珮蕓(2003—),女,大學本科,初級-無,,研究方向為體育英語。李成晗(2002—),女,大學本科,初級-無,,研究方向為社會關系。
作者簡介:
成珮蕓,2003年11月,女,大學本科,無,體育英語
潘聰慧,2003年1月,女,大學本科,無,場館應用、語言應用
黃詩楠,1998年9月,女,碩士研究生,體育英語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國際重大賽會場館的可持續性利用方案并為杭亞運場館的利用出謀劃策,通過文獻資料、案例分析、網絡調查等方法,結合國內外多場大型賽事后場館的利用情況,汲取精華總結共性,從歷史經驗、社會情況等方面探索可行性方案。研究得建設規模過大、利用成本高昂、功能開發困難、結構分布不均、前期規劃失誤為場館利用的主要問題,功能多樣化、收益多元化、拆建合理化、資源集聚化為場館利用的主要方向。本研究對杭亞運賽后場館利用的啟示有以下四點:推動場館轉型升級,提升場館綜合能力,促進文體融合發展;打造體育城市品牌,招攬多元投資方,為賽后場館維修“輸液”;合理平衡拆與建,打好亞運之基石,保障“賽時”“閑時”都叫好;資源集聚共助力,場館名號打出去,賽后魅力不減。
關鍵詞:國際大型賽會""場館 "杭亞運 "賽后利用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jor Games Venu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Hangzhou Asian Games Venues
Cheng Peiyun, Pan Conghui, Qian Xinyi, Li Chenghan, Xu Xinyu(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plans of international games venues and provides advice on Hangzhou Asian Games Venues. We explore the feasible scheme by reading literature, analyzing cases, surveying online and learning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tilization of the ven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d socie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arge construction scale, high utilization cost, complex function development, uneven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preliminary planning error are the main challenges of the venue utilization. Additionally, function diversification, income variation, demolition and construction rat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agglomeration are the main directions of the venue utilizati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venues after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is as follows: First, we can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venue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venue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s and sports; Second, we can build brands of sports city and attract multiple investors to support post-game operation; Third, we should search a reasonable balance between demoli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lay the cornerstone of the Asian Games and ensure the people’s admiration anytime; Last, we ought to focus on agglomerating resources to make the venues more famous and maintain their charm.
Key Words: International"Major Games "Venues "Hangzhou Asian Games "Post-game Utilization
2015年9月16日,浙江杭州獲得了2022年亞運會主辦權。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實施意見里明確提出,亞運會需要加強場館的賽后利用:“在確保亞運會賽事功能的前提下,積極謀劃‘后亞運’時期的場館及設施運營?!币虼?,本研究將通過調研歷來大型賽會場館利用情況,總結場館利用方向,探究杭亞運場館建設理念等方式深入探討杭州市政府“準備做”的規劃,并積極建言獻策,提供可行方案。其意義是為杭州亞運會場館后期多元化利用提供個性經驗與建議,豐富國內大型賽事場館利用的個案研究成果,并為亞運場館地創造更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本文主要分為以下五個部分:第一,大型賽會場館利用的個案研究,通過聚焦四個典型案例總結場館利用經驗;第二,大型賽會場館賽后利用面臨的問題,從現實出發,在解決實際問題前認清場館利用進程中存在的阻礙;第三,大型賽會場館賽后利用的方向,提供可以有效解決當前問題的舉措;第四,對杭州亞運會場館賽后利用的啟示,將上文總結的利用方向具體化,從實際出發,應用于杭州亞運會場館后續利用的方案;第五,總結全文。
1.大型賽會場館利用的個案研究
(1)上海:保留運動屬性,打造“體育+”多功能場館
1997年上海為第八屆全運會而興建的上海體育場一直保留著承辦足球賽事的職能,在2008年奧運會足球比賽容量達到頂峰后,對場館進行了適宜的規劃和改造,開發場館看臺下的附屬空間、地下室輔助用房的服務業、商業、旅游業等職能。除了田徑和足球練習場地之外,上海體育場設置了空中咖啡廊、一個高十層近350間標準客戶的星級賓館、建筑面積近1.6萬平方米的體育娛樂中心及大型展示中心、商業綜合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使之成為一個全新概念的現代化多功能體育場館[1]??磁_下附屬房間主要引進健身房、攀巖滑冰等休閑娛樂項目和小球類、棋牌類大眾體育活動,周邊功能房間也多出租開設體育健身器材商店。
(2)北京:場地規模濃縮,場館功能反增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對于曲棍球場這類較冷門而占地面積大的場館,政務在后期規劃中將其與橄欖球場、網球場等進行合并,將原來時場館的項目合并至一個場館;同時,通過活動地板的使用,各個項目場地的規??s小,又可以靈活互相轉化。大型賽會的場館往往為了達到大型賽會容納人數的指標而形成過于龐大的場館規模,并且體育場館的主功能如體育比賽一般只能占用場館10%左右的有效使用時間,其大部分時間要靠其他活動填補[2],因此場館可以在保留多樣場館功能的基礎上合并各個場館的項目。
(3)倫敦:賽前合理規劃,賽后拆改自如
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辦之前,倫敦的城市管理者早已將拆改回收資源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倫敦奧運會場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主要體現在采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大量興建臨時場館和開展大規模賽后改造等方面;倫敦大量使用按照綠色環保理念進行設計和規劃的“臨時場館”[3],盡量少地采用建筑材料,盡可能就地取材,減少或者避免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拆除成本、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并且注重賽后老百姓的普遍參與,絕不浪費或者放棄其原有的性能,充分體現場館的公益屬性。
(4)巴塞羅那:賽事帶動城市轉型,體育反作用社會發展
巴塞羅那80年代初開始第4次申請主辦第25屆奧運會,正值城市轉型的關鍵時期。奧運會場館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一開始就不僅僅著眼于單純的服務賽事功能,更著眼于城市建設的配套功能,其中稱為“奧林匹克黃金地帶\"的體育綜合設施由一條大道與巴塞羅那市古建筑中心歐羅巴廣場聯為一體,其周圍地帶是戈迪亞公園的大片森林,構成巴塞羅那一個多功能的文化服務中心,具有運動、消閑和文化活動三大功能,奧運會后仍然可以發揮其效益[4]。
2.大型賽會場館賽后利用面臨的問題
(1) 建設規模過大
大型的運動賽會意味著賽時對比賽場地、觀眾席位的更高要求,因此大型賽會的場館規模一般都比較大。雖然大規模的場館有利于賽事的承辦,但是賽后的場館一般不會再次承辦同賽時規模的賽事,這就導致原先的場館規模反而成為了賽后運營的負擔,這是造成許多大型體育場館被閑置乃至拆除的罪魁禍首。比如在總人口還不到5萬的平昌,其可以容納3.5萬人的奧運會主體育場在使用了僅僅5次后就被拆除。因此就賽后經營來說,許多大型賽會場館過大的規模加重了它們賽后的各項負擔,為后續利用帶來嚴峻挑戰。
(2)利用成本高昂
由于大多數賽會場館是為了專門的大型賽事而建造或改造,其獨特性與專門性大大增加了賽后的二次利用成本。場館賽后的維護成本非常高[5],特別是舉辦過奧運賽事的場館: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每年的運營維護費用高達3000萬美元(約合2億元人民幣),雅典奧運會所有場館每年需維修費上億歐元(約合7億元人民幣),北京鳥巢維修費用每年也要8000萬元人民幣。另外,場館后續的高效利用不只是簡單的維護,它還需要在專業團隊的運營下進一步改造、拆除,從而也會增加利用成本。
(3)功能開發困難
許多大型賽會場館的賽后利用會出現利用方向單一、經營范圍狹窄的問題。就像我國現有的大型體育場館,當初多是為專業比賽而設計的[6],其場地專業性導致賽后利用功能相對單一,使用價值相對較低,經營內容主要是大型賽事、健身活動和運動訓練[7]。即使有漢城奧林匹克公園將場館開發為體育與文化結合的大型娛樂中心,北京鳥巢將場館開發成旅游及賽演活動場所,倫敦北格林威治體育館將場館開發為舉辦演唱會的時尚娛樂消費區的成功案例,但這也僅是少數,多樣的功能開發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是金錢的投入、政策的支持、團隊的運轉。綜上,大型賽會場館多樣的功能開發任重而道遠。
(4)"結構分布不均
專業的運動賽會必須由相應的運動場館承辦,而越大型的賽事舉辦的項目就越多,這就提高了對場館專業性的要求。為了滿足場館建設的高品質需求,大多數大型賽事會出現場館分布零散、周圍配套設施不足等現象。雖然在賽會進行之時,場館的零散分布有利于賽事的舉辦,但這樣的分布會為后續運營帶來極大的不便。悉尼奧運會位于郊區的場館由于地處偏僻、人煙稀少逐漸閑置乃至荒廢,廣州亞運會位于城區的場館由于配套設施缺陷難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利用[8],北京冬奧會京津翼三地場館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出現資源落差。大型賽會場館不均等的結構分布對賽后利用構成極大的挑戰。
(5)前期規劃失誤
賽前合理規劃是賽后高效利用的前提,許多失敗的場館利用與規劃失誤有關。合理的規劃不僅要兼顧賽前、賽時、賽后的需要[9],還應當將場館運行貫徹居民生活、融入城市發展,進行合理的經營定位,為賽后利用創造有利條件。若是前期的規劃沒有做到面面俱到,就極有可能造成規劃失誤,出現如蒙特利爾奧運會實際支出超出預算20倍多,公民承擔30年奧運特別稅的場面,抑或是如里約奧林匹克公園本計劃招標將場地交給民營機構管理,卻出現無企業愿意招標的情況。因此,不恰當的規劃很大程度上會束縛賽后場館的利用。
3.大型賽會場館賽后利用的方向
(1)功能多樣化
結合多場國內外大型賽事的場館利用案例,場館功能的開發是基本且重要的利用方向。將單一的專業體育行業拓展為大眾體育、休閑旅游、文化娛樂等產業,是場館的普遍開發方向。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貫徹實施因地制宜的方針政策,大力開發首鋼賽區主題公園,統籌規劃延慶、張家口賽區的四季運營方案[10],促進全民健身,積極開展主題文化活動。此外,充分利用場館的專業體育功能,是發揮場館作用的有效途徑。例如,國家游泳中心在北京冬奧會后承擔國家隊和青少年的訓練任務[11];2014年索契冬奧會場館改造為青少年體育中心或學校場館。利用場館的專業設施,既能提高場館使用率,又能推動人才培養進程??偨Y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經驗,政府還可以通過舉辦音樂會、婚禮、跳蚤市場等活動,促進場館有效融入周邊居民生活,實現場館的常態化使用。
(2)收益多元化
場館賽后的長期運營需要大量穩定的資金支撐,因此,拓展收益的方案是每個場館的必要規劃。旅游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2018年平昌冬奧會滑雪賽事場地改造為滑雪度假村,當年旅游收入便高于奧運會運營成本[12]。將奧運場館經營權交付企業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2020年東京奧運會就通過這一方式,在節約政府維修費用的同時獲得轉讓收益。此外,還可以通過出售場館冠名權的方式來實現多方共贏。這樣既能延長產業鏈,為場館經營提供資金來源;又能擴大場館影響范圍,吸引大量游客和體育愛好者。
(3)拆建合理化
在場館建設時期合理有效地規劃后期的利用方式并實施,是拆建合理化的重要前提。立足實際條件,在賽后對不必要場地進行拆除,可及時止損,避免場館面臨無人問津、入不敷出的窘境。對部分場地進行改建,可使場館貼近不同的用途種類,避免資源浪費。例如,倫敦奧運會主會場倫敦碗在設計時采取了“樂高式”的模塊化建造法,場館頂棚、內外層包圍圈和附加設施都是彼此獨立、可整體遷移的,從而方便賽后實行“小碗化”改造并拆除5.5萬個座位[13]。曾是北京奧運會擊劍和氣手槍比賽場地以及臨時廣播電視中心和主新聞中心的國家會議中心,經過一年多的賽后改造,成為了以會議為主,展覽為輔,兼顧酒店、餐飲等業務的大型現代化會展中心[14]。
(4)資源集聚化
資源集聚化是場館建設以及后續利用過程中的顯著特征之一。資源集聚,有助于資源共享,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賽前場館建設以及賽后場館利用,使得舉辦城市借助可利用資源集聚的契機實現新的發展。例如,北京冬奧前建成并通車運營的京張高鐵、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兩地三個賽區緊密聯合。賽后京津冀地區也將利用資源優勢,打造成冰雪運動的新地標和以康養、休閑,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城市群[15]。又如悉尼奧運會為悉尼在基礎設施、商業、旅游業、房地產等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契機,使得悉尼經濟獲得了巨大飛越[16]。
4.對杭州亞運會場館賽后利用的啟示
(1)推動場館轉型升級,提升場館綜合能力,促進文體融合發展
作為大型賽事的比賽場地,杭州亞運場館具備高水平的場地設施、專業裝備和特色訓練場,在亞運會閉幕后,依舊可以承接相應的大型體育賽事。部分場館可轉型成為亞運會相關文化博物館,設置項目體驗活動,讓群眾在展覽中了解“體育強國”的重要性,在體驗中增強體育鍛煉意識,從而延長亞運文化和亞運精神在杭州的生命力。
除體育相關外,開拓文娛市場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好選擇,杭州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賽后場館可以為演唱會、大型節日晚會、學校團隊研究活動提供坐席和場地,通過這些活動,向群眾提供接觸賽后場館的機會,并彰顯杭州“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城市人文精神。
(2)打造體育城市品牌,招攬多元投資方,為賽后場館維修“輸液”
主管部門要保持開放創新的態度,為實現場館收益多元化而努力開發產品、尋找合作機會。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水立方”的賽后利用一樣,以奧運場館為主體,開發體育用品、健身娛樂、體育中介等市場,場館連接商業街,進行積極的市場營銷,加大人群的利用率和停留時間,店面出租和產品盈利都能為場館的后續利用注入活力。
在場館后續管理經營模式方面,發達的民營經濟是浙江的省份特色,因此,亞運場館可充分借助這一優勢,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體現場館管理主體多元性,如:“公建公營”的場館、“公建民營”的場館及PPP模式場館等都是可供選擇的場館運營模式。這三種都是長期穩定的運營模式,亞運會結束后,各個賽區可以根據賽區特點和具體情況選擇其中的模式[17],以實現“后亞運時期”的場館“自給自足”。
(3)合理平衡拆與建,打好亞運之基石,保障“賽時”“閑時”都叫好
為籌辦好亞運會,杭州共建設了56個競賽場館,而“拆建合理化”的體現就在臨建場館和改造場館的利用上。臨建場館設計之初要貫徹綠色節儉理念,設計合理的拆卸順序,盡可能地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從而簡便拆除難度并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從可持續發展道路來看,臨建場館的賽后命運不一定是“拆”,可以結合當地特色和需求,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必要臨建轉為永建”,既節約拆除設施的人工費和運輸費,又能避免建筑垃圾的處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如杭州亞運會淳安賽區的自行車、鐵人三項等五個項目都采取臨時搭建,以滿足辦賽需求,而在賽后利用中,淳安可以依靠自身良好的生態環境,借力亞運打出名聲,吸引相關賽事主辦方的注意力,或開展趣味體驗項目吸引游客,在這些過程中吸取經驗、不斷進步,以長期承辦類似活動,實現“轉為永建”的理想目標。
改造場館往往是老體育館,改造成功的老場館不僅延續了作為地方標志的作用,在體現節約的同時滿足了市民對老場館的情懷和情感。老場館的改建需要引進現代化的體育設施,并將老舊設備進行更新,如加固屋頂結構、更新運動地板,努力將比賽風險降到最低,這些工作讓老場館以全新面目亮相,在賽后的利用除了吸引原來就對老場館有感情的市民,還讓新市民對標志性體育場有了新的認識,從而保證了客流量。
(4)資源集聚共助力,場館名號打出去,賽后魅力不減
杭州亞運會的比賽場館涉及杭州、溫州、寧波等六個賽區,可以說是集聚全省之力舉辦亞運會。“要致富,先修路?!笨梢娊煌▽^域交流的重要性,因此,為亞運服務的杭州交通事業進行了調整。如目前蕭山國際機場正在擴建,進入“投運沖刺”階段,擴建后預計能達到9000萬人次的容納承載量,在亞運會之后,蕭山機場將規劃提檔成為國際門戶樞紐,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慧物流樞紐[18]。交通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不僅是資源集聚的重要一環,日后也將持續為杭州人民服務,為場館的參觀提供了便利。
“構建更為成熟的智慧城市”是“智能亞運”辦會理念的體現之一,在未來杭州亞運會比賽中,5G技術將與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緊密結合,深化“智能亞運”5G應用解決方案,不僅是場館“進化”為智能場館,更是在安防、生活觀賽、運動保障等領域的全面推進應用。這些成熟的技術集聚不僅服務于“賽時”,賽后的數字產業發展也可依靠此時奠定的基礎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5.結語
大型賽會后的場館利用歷來是各承辦國家最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在如今杭州亞運會的到來中它又重新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踐行“共享”“綠色”發展理念,我們順應時代潮流,探究并總結國內外典型案例,通過指出并分析場館后續利用存在的常見問題,明確場館利用的四大方向,為杭州亞運會場館的可持續利用出謀劃策。最后得到的啟示如下:可以推動場館轉型升級,提升場館綜合能力,從而促進文體融合發展;可以打造體育城市品牌,招攬多元投資方,從而為賽后場館維修“輸液”;可以合理平衡拆與建,打好亞運之基石,從而保障“賽時”“閑時”都叫好;可以將資源集聚使其共同助力,從而把場館名號打出去,并在賽后魅力不減。
參考文獻
[1]陳國亮.國際大都市上海又一閃光點——上海體育場[J].華東科技.1995(07):29
[2]高巖浩,體育場館的賽后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05.
[3]楊坤. 倫敦奧運會場館經營管理的多維度分析[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2,25(3):3.
[4]Alex, Galutier, Duccio,等.對角線海濱公園 西班牙 巴塞羅那 1997-2002[J]. 城市環境設計,2020,No.123(01):94-105.
[5]楊苓,羅亮,孫晉海,許明軒.北京冬奧會場館賽后利用探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2,(06):77-83.
[6]徐長紅,呂贇.大型賽事后體育場館的可持續利用問題研究[J].運動,2010,(05):150-151.
[7]陳元欣,王健.我國大型體育場館賽后運營現狀、制約因素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05):17-21+63.
[8]王進,陳華,歐陽靜仁.2010年廣州亞運會場館賽后利用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0,17(05):39-42.
[9]葉小瑜,謝建華.近5屆奧運會舉辦城市大型體育場館的開發利用[J].體育科研,2014,35(03):6-10.
[10]姜慧梓.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賽后將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N].央視新聞,2022.1.13.
[11]何婉璇.舉辦賽事、四季運營、向大眾開放……北京冬奧會場館賽后利用辦法多.[N].人燕趙體育,2022.3.17.
[12]Wood Jeremy; Meng"Samuel."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2018 Winter Olympics.[J].SAGE Journals,"2021,27(7):1303-1322.
[13]葉小瑜,鮑明曉,劉兵.國外奧運會場館賽后的運營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3,(11):97-100.
[14]張健,胡靜,曾桑,李可可.北京奧運會后體育場館利用的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7(05):109-110.
[15]謝良兵.冬奧會為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添磚加瓦”[N].新京報,2022.6.16.
[16]胡笑寒.奧運會后效應研究[N].國家體育總局,2006.11.2.
[17]張靜,任峰,陸亨伯.共享理念下杭州亞運會場館資源共享模式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 2018, 40(3):16-20.
[18]許秋亞,童建民,董青.奧運遺產視角下2022年杭州亞運會遺產展望[J].文教資料, 2021(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