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形成機制、特征演變及社會功能進行探討。旨在探討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舉辦對促進全民健身戰略、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總結歸納出群眾性體育賽事七種形成機制:歷史延續、黨的政治領導、文化淵源、法制保證、社會需求、持續創新和現實性機制。六大特征演變:賽事舉辦意義法、賽事承辦主體、賽事運行管理、賽事舉辦效益、賽事舉辦形式、賽事舉辦數量及項目的特征演變。六種社會功能:健身釋壓功能、促進社會規范與道德品質優化、社會和諧發展、體育經濟產業發展、自然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政治功能。
關鍵詞:群眾性體育" 賽事活動" 形成機制" 發展特征" 社會功能
隨著全民健身和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群眾性體育工作被提升到史無前例的高度。作為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群眾身邊的體育賽事活動蓬勃發展,近幾年,我國群眾體育賽事數量和參與人數呈現幾何式增長態勢。近年來,我國群眾體育工作在多方面取得新成效,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對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舉辦和健康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推動全民健身計劃實施,全面建設體育強國目標的持續性推動力量。2022年國家體育總局在《2022年群眾體育工作要點》中提到,推動《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和《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的實施,結合現實、突顯重點,以奮發圖強的狀態,積極推動全民健身事業踏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指出建設和提高全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推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更加豐富開展。黨中央一直對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開展和完善高度重視, 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作為全民健身的龍頭標志,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正歷經裂變與新生,呈現出快速蓬勃發展的態勢。本文探討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健康發展機制、特征演變以及社會功能。從而總結出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對推動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加快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
1、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概念界定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經濟的繁榮發展,體育運動實踐不斷發展變化,體育運動的發展特點和規律萬象更新。對于“群眾性活動”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不同專家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準確的概念權威機構目前并沒有給出。
如,程嘯將群眾性活動認為是社會群眾舉辦的或向不特定社會群眾開放的文化活動、經濟活動和其它社會活動,包括體育比賽等。龐瑤瑤將網球賽、籃球賽、羽毛球賽、體育舞蹈賽、龍舟賽都歸入群眾性體育賽事的范疇。馮加付等人將群眾性體育賽事定義為以普通群眾為參與主體,以滿足群眾健身、娛樂、休閑、社交為目的,以體育項目競賽為內容,具有系統的組織管理機構,在一定比賽規則限制下,通過競爭和對抗決出勝負或名次,以群眾體驗參與為主要方式所開展的社會活動。
本文認為群眾性活動的范疇應該包括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其范圍更大,則認為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是廣大群眾參與的非競技性的具有健身、休閑娛樂性質的,由各種體育有關組織機構或相關部門按照臨時比賽規則或者正式比賽規則在規定區域內組織的各項目的比賽活動。
2、群眾性體育賽事的活動的形成機制
2.1、歷史延續
回望我國體育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將實事求是作為體育發展的思想路線,立足于中國實際發展情況,從建黨時期就開始探索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從體育救國向體育大國的跨越,并踏上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發展的偉大征程。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從毛澤東同志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開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和多次強調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目標,我國歷代領導人對我國群眾性體育事業發展持續做出重要指示。尤其在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廣泛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目標,到《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和《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推進落實等。不斷把全民體育、全民健身推向更高的戰略目標,促進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加快發展。
2.2、文化淵源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其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體育思想與5000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承接性。體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同時作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部分,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對人民體育素養的提升、民族體育思想、體育價值觀的形成發展總體方向起決定作用。隨著我國體育的發展,體育文化不斷被豐富,一代代中國運動健兒在賽場上表現出的頑強拼搏、團結奮進、為國爭光的體育精神,激勵這一代代年輕人投身體育運動,這種精神文化傳承是推動體育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進全民參與體育賽事活動的重要手段。十九大以后,隨著黨和政府對群眾體育、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發展的積極推進,借此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傳承中國體育文化,推動群眾體育文化繁榮與發展,提高我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和軟實力。
2.3、社會需求
體育運動的發展規律與特點是會隨人類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繁榮發展,運動實踐的進展變化,呈現出不同。體育的起源不同教育家有不同的理論,如余力論,勞動論等。其中余力論認為,動物在工作時是因為迫于對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游戲時是余力的顯現,是洋溢的生命在驅使它活動。勞動論認為體育是從社會生產勞動中產生的。可以看出,體育的產生發展都和人類社會發展有一定關系。現代,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人民主體意識的覺醒,自身需求的改變,不僅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更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更加重視身體健康,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活動逐漸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民健身意識的覺醒也為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2.4、現實性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推進和重視群眾體育工作的廣泛開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改革開放前,我們黨始終堅持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基本精神的指導下推進群眾體育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群眾體育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更新體育鍛煉新觀念,注重人文傳統與地區體育特色相結合,展現蓬勃生機與活力。體育事業發展過程現實情況不僅是普及群眾體育、學校體育,也注重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在“六邊工程”中,中國共產黨強調健全群眾組織、注重身邊賽事,打造群眾體育工作的品牌建設,從而促進體育、生態、經濟三者的良性互動。中國共產黨推進群眾體育工作過程中實事求是,洞悉宏觀、微觀目標現實狀況,圍繞群眾體育工作現實困境,積極倡導全面、全方位、多樣化的發展格局。
3、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發展特征演變
3.1、賽事舉辦目的的特征變化
建國初期,中國國際國內局勢錯綜復雜,面臨非常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政治面臨巨大威脅,經濟上千瘡百孔,生產力嚴重落后,由于特殊的國情所決定所以只能優先發展群眾體育。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組織上主要表現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強國”、“衛生”的體育思想。1949年10月26-27日,第一屆基層體育工作代表會議于北京順利召開,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新體育”建設時期。會議決定設立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并明確“新體育”建設的基本要求,即體育必須為勞動生產和國防服務。“新體育”的誕生明確了建國初期我國體育發展的基本路徑學校體育的主要育人目標是“健體強國”,其中職工和農村群眾體育賽事活動基本圍繞生產操、廣播操、投擲、騎馬等軍事體育項目展開。通過群眾性體育比賽增強身體素質,增進國民健康,發展新中國的建設和鞏固國防,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國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民生事業成績顯著,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舉辦主要體現在人民自己對精神滿足的追求。
3.2、賽事承辦主體特征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在發展途徑上,體現為只是政府一方主導,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組織,具有政治任務性和“福利性”的特征,一些社會團體和體育社會組織在政府主導下,沒有其獨立性和發揮功能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后,加快了群眾體育發展的社會化改革,群眾體育的利益主體和資源配置方式表現為多元化發展趨勢,群眾體育開啟了從“福利”向“消費”的進程;群眾性體育賽事組織逐漸從單一政府行政型向多元社會組織自愿型的方向發展,特別是,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要求豐富業余體育賽事活動,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并明確提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行政審批制度。體育政策的頒布對于實施政府從社會組織中分開、監督和舉辦職能分離,吸引社會主體組織舉辦賽事,促進全國多元性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項目的管理制度改革,精簡賽事舉辦審批程序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已初步形成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多元協同治理格局,并在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積極參與下不斷完善和創新對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多元協同治理格局。事實證明,改變政府管理的一元平衡格局,精簡繁瑣的賽事舉辦行政審批制度,全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舉辦蓬勃發展。
3.3、賽事運行管理的特征變化
中國成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政府的職能體現一元的取向,政治權能高度集中,資源集中統一分配,“政府全權負責”,政府居于絕對主導地位。體育賽事的組織進行需要受到上級的授權、控制和監督,因此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組織管理運行受政府一元的包辦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的特點。在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文件中,其中提到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組織舉辦在全國性體育賽事審批一律取消。改革開放后,市場逐漸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市場主體不斷發展創新賽事舉辦的組織和規模。為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治理提供更好的有利條件。十九大報告內容進一步擴大多層次、多元化、綜合性的體育賽事組織舉辦,不斷激發體育賽事市場潛力,促進實現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動參與主體多元化、平臺共建多樣化、組織協商多樣化、資源共享多元化、綜合服務利益最大化,主體間協商協作多元化。
3.4、賽事舉辦效益的特征
建國初期,所進行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目的是提高國民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防服務。當時的體育賽事活動是對人民的福利性事件,動力機制上是“自上而下”的,實現路徑上是從政府全權負責,體育活動所需經費都由各級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負責,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此時的體育賽事活動沒有出現商業化和市場化,因此體育賽事活動所需的經費全部由政府撥款來支持。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獲得顯著發展,群眾體育活動開啟了從“福利性”向“消費經營性”的進程發展,在管理體制方面,原來集中依靠國家和行政措施的群眾體育管理機制開始被提升,開始探尋國家主導、依托社會的群眾管理體制;資源配置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現在,隨著體育相關政策的出臺,群眾體育賽事活動出現市場化和產業化,通過賽事舉辦獲得經濟效益。隨著相關政策以及治理的研究,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市場化會越來越規范,并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4、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社會功能
4.1、健身釋壓功能
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全面綜合性地促進身體健康,改善精神面貌,增強體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的疾病發生成了“家常便飯”。據有關研究表明,進行適宜體育運動提高代謝免疫系統能力,配合藥物飲食等手段可以改善和控制病情甚至體育運動成為一種治療手段。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是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一種,對促進全民健身、全民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同場對抗性活動項目中還是隔網對抗還是體能主導類運動項目中,都會有體力和腦力的持續輸出,在運動中,不斷跑動,隨著心率、呼吸強度和節奏的不斷變化,對運動者的骨骼密度、關節靈活性、心血管系統和呼吸循環系統、免疫系統都有提高功能,運動中的大量排汗,體力腦力的消耗會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和多巴胺的釋放,釋放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提高大腦思維靈活性,促進心情舒暢和調適心理健康,產生積極正向的情緒感情,提高運動主體幸福感。經常參加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也可以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4.2、促進社會團結和諧發展的功能
一項賽事的舉辦會牽涉到社會各方的利益,如市民、城市、組織承辦方、運動員等。成功的舉辦需要各個相關部分團結配合,社會成員的積極共同努力,將促進群體意識和責任觀念的形成,賽事的舉辦小到展現一個城市的凝聚力大到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舉辦促進人自身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們通過參加和觀看比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舒緩釋放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壓力和工作壓力,排解不良情緒,促進和諧發展,因此賽事的舉辦不僅對社會、個人和諧發展而且對社會穩定和諧都有重要的意義。
4.3、促進體育經濟產業發展的功能
體育和經濟具有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關系。體育賽事的舉辦會蘊含著極大的經濟價值,會潛移默化地帶動人們的生活標準提高,經濟消費活動增多,從而促進國家地區城市的經濟良性健康發展。賽事舉辦會帶動體育的相關產業的發展,賽事舉辦會推動場地建設、器材制造與創新,服裝生產,藥物,比賽組織機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如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教練等都會成規模成產業化的發展。體育產業的繁榮對我國產業結構的改進也具有提升作用。隨著國家相關文件的相繼出臺,如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到將賽事作為發展體育產業的重點。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提高到新平臺,隨著我國體育賽事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體育產業會有持久發展的潛力。
5、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重要意義
5.1、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與全民健身
2022年4月我國群眾體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到推動《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和《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的落實,綜合現實性、突顯重點,以奮發圖強的狀態,積極推動全民健身事業踏上新臺階,開創新格局。指出建設和提高全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推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更加豐富開展。凸顯政府以人民為中心,重視和滿足人民群逐漸高漲的體育賽事需求。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作為全民健身龍頭重要標志,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正歷經裂變與新生,表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群眾體育賽事組織開展是實施全民健身的一項重要方式,是推動全民健計劃的重要一環,不斷為全民健身發展給予有力的推動,群眾性體育運動開展對全民健康的生活、生產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都有促進作用,是實現國家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大型體育賽事對推動全民健身具有示范帶領作用,人民大眾從賽事中獲益,群眾性體育賽事又將為大型體育賽事成功舉辦創造良好氛圍有力推動全民參與健身,健康中國目標的順利實現。全民健身計劃事業的不斷推進也必將促進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蓬勃發展。
5.2、群眾性體育賽事與競技體育的發展
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群眾性體育賽事滿足人民對健身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提高人民身體健康水平。我國競技體事業的發展需要人民群眾為基礎,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廣泛開展有利于促進國民體育參與程度,提高體育參與人口數量和質量,只有在全民健身的濃厚氛圍影響下,才能有更多的青少年從小參與到體育運動中,發展體育,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從而為競技體育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將會帶動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水平從而提高國家體育整體實力水平。推動群眾性體育運動發展會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樣,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尤其像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對我們國家民族有振奮的積極作用。提高民族榮譽自豪感和顯示國家地位與綜合實力。這會促進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大量舉辦,從而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同步協調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5.3、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對體育強國建設有積極推動作用
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發展是體育強國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石,通過《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以及相關促進體育強國戰略目標實施的政策文件的相繼推出。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體育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體育專業指導人員的培養,體育賽事組織管理多元化,體育文化繁榮發展,體育經濟產業快速發展等都說明我們正在向體育強國的道路上快速前進。群眾體育賽事促進全民健身戰略實施、競技體育快速發展以及體育經濟產業繁榮發展。同樣,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會促進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更加多樣化、專業化、科技化、高水平化、可持續發展。沒有全民健身服務的廣泛開展,體育強國建設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加入,體育強國建設目標很難實現。這些要素的協調協同發展,我國體育強國的中國夢必將早日實現。
6、結束語
回望歷史,我們黨一直注重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發展,帶領人民走過了有中國特色的體育道路,中國體育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對體育事業發展的核心領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展思想。抓住機遇,腳踏實地,奮發有為。群眾性體育活動作為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一環和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的基石,要繼續推動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繁榮發展,不忘初心和使命,加快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目標,努力譜寫中國群眾體育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賈鵬,羅林.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城市馬拉松發展路徑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02).
[2]龐瑤瑤.群眾性體育賽事中體育社會組織作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9.
[3]馮加付,殷謙,章情.群眾性體育賽事概念辨析與界定[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0,38(04).
[4]孫業禮.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習江澤民同志關于科技創新的有關論述[J].黨的文獻,2000(01).
[5]殷懷剛,杜長亮.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推進群眾體育工作的邏輯遵循及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05).
[6]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Z].2014,12.
[7]王學彬,鄭家鯤.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成就、經驗、問題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9,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