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梳理國外關于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我國鞏固北京冬奧會的重大實踐成果提供有益參考,為推動新時代我國在該領域的理論建構輸入域外經驗。積極作用:(1)冬奧場館為發展冰雪運動賡續新力量;(2)冬奧舞臺為重塑國家形象提供新契機;(3)冬奧盛會為驅動城市治理注入新動力;(4)冬奧遺產為帶動旅游發展點亮新火種。消極影響:(1)場館設施的低利用率導致資源浪費;(2)籌備成本高昂增加城市財政負擔;(3)大興土木破壞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4)外來力量侵害原著居民的生活權益。啟示:我國要汲取國外對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研究的經驗,要重視本土國情背景下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理論建構和實際應用,致力于提升世界范圍內該領域的中國學術話語權。
關鍵詞:冬奧會" 目的地" 國外研究" 中國啟示
當今,冬奧會作為全球性的以冰雪運動競技賽事為主導的社會活動,集聚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多要素,對目的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民生等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呈現出的強大聯動作用和輻射功能或推動城市迭代升級、提升國家聲譽形象,為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注入新動力;或演變為目的地發展的“累贅”,增加地方財政負擔和風險、割裂本土歷史文脈、破壞文化記憶空間、侵害原著民的生活權益等。顯然,冬奧會舉辦對目的地影響是復雜且多元的。為此,站在北京后冬奧時代與全球冬季運動新時代交叉的歷史節點上,全面梳理國外關于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有利于為我國鞏固北京冬奧會的重大實踐成果提供有益參考,為推動新時代我國在該領域的理論建構輸入域外經驗。
1、文獻基本概況
1.1、文獻來源
作者對ScienceDirect、Tayloramp;Francis Online、Web of Science等多個外文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涉及“mega sports event”、“Olympic winter games”、“mega event tourism”、“sports tourism”關鍵詞,共獲得相關文獻78篇。為盡可能全面收集到有關冬奧賽事對目的地影響方面的文獻,作者對體育類和旅游類的知名英文期刊進行匯總,并以關鍵詞展開檢索,通過篩選,最后選取20篇英文文獻作為重點分析對象。文獻來源涵蓋“Tourism Management”、“Leisure Studie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等國際旅游和體育期刊。
1.2、研究態勢
本研究選擇的文獻發表時間的區間在1980-2022年,主要原因在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奧運會為主題的節事活動對目的地的影響開始凸顯,并逐漸獲得國際上來自體育界、旅游界等多領域學者的關注。在整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在第一階段(1980-2000年),冬奧會與旅游以及目的地城市發展的理論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科研產出的成果數量較少;第二階段(20世紀以后),冬奧賽事與社會、經濟的實踐互動日益加強,這一發展態勢引起了理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1.3、研究方法
通過對20篇英文文獻的梳理,可得:國外針對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理論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描述性闡述及定性分析的篇章不多。實證分析方法則主要采用數理實證和案例實證等,通過SCP分析法、WSR系統方法論、AHP層次分析法、主成分析法、方程模型構建等,挖掘數據與現象的關系與規律,進而得出科學結論;在展開案例實證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多系統深入解剖若干屆冬奧會,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論證冬奧會舉辦對目的地的影響機理。
2、主要研究內容
奧運賽事能夠為舉辦地創造多樣化的奧運遺產,這些“遺留物”既有顯性和隱性之分,也有物質與意識之別。既呈現出驅動目的地發展的諸多積極作用,也表露出對目的地產生的一系列破壞性影響。發展至今,這些因冬奧而生的多樣化“遺產”已然融入目的地土壤,植入民眾的血液,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成為見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演變的歷史豐碑。
2.1、冬奧會舉辦對目的地的積極作用
(1)冬奧場館為發展冰雪運動賡續新力量。
鹽湖城冬奧會共建11座場館為后冬奧時代承辦大型體育賽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再以溫哥華冬奧會為例,當地組織者為提高冬奧場館的使用率,圍繞里士滿奧林匹克橢圓速滑館展開綜合性改造,這極大延伸了冬奧場館的生命周期,是冬奧成果為民眾共享的真實寫照。作為溫哥華冬奧會的“遺留物”——惠斯勒滑行中心成為后冬奧時代加拿大雪橇、雪車、鋼架雪車的訓練基地,也是國際有舵雪撬聯合會世界杯、雪橇洲際杯、無舵雪撬世界杯國際大賽的承辦地。這是冬奧遺產得到充分利用、冬奧福利惠及地方的有力呈現。
(2)冬奧舞臺為重塑國家形象提供新契機。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遠的體育與文化盛會,冬奧會無疑是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提振民族精神的有利契機。1960年在斯闊谷舉辦的第八屆冬奧會上,首度實現了電子計算機與冬奧會系列工作的深度融合,借此美國向世界展示了其先進的科技發展水平;1972年日本扎幌冬奧會成功向世界展示了日本戰后快速的“愈合能力”以及勃勃生機的發展圖景;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落幕,索契開始了主題為“通向未來之門”的9min表演,一座充滿藝術底蘊、詩性內涵、活力無限的新俄羅斯形象逐漸在民眾心中建構。
(3)冬奧盛會為驅動城市治理注入新動力。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冬奧賽事加速城市的迭代效果更加明顯。以都靈冬奧會為例,都靈打通了都靈-米蘭的發展要道,修復并翻新了城市中的破舊建筑 ,頹圮的菲亞特工廠汽車工廠華麗轉身為大型購物中心是最真實的寫照,那座世人眼中“空氣灰暗、工廠林立”的工業化城市,在冬奧會的“操盤手”中,逐漸發展成為繼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之后的意大利第四大最受歡迎城市。溫哥華冬奧會引進了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公共交通全部采取無污染的氫氣驅動,這種將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冬奧場館 ,植入城市肌理,加速了城市的迭代更新。
(4)冬奧遺產為帶動旅游發展點亮新火種。
2012年韓國政府投資30多億修建的連接首爾到江陵(江原道的省會)高速鐵路,成為了韓國最受歡迎的旅游線路。都靈作為第二十屆冬奧會的舉辦地,舉辦冬奧會之前,都靈曾被《米其林指南》評為“旅游應當回避的城市”,而冬奧會之后,都靈則被評為“值得親身體驗的旅行去處”,為此,緣起冬奧的都靈也成功實現了其從工業城市華麗轉身為旅游目的地新形象的目標。再以美國鹽湖城冬奧會為例,冬奧賽事結束以后,當地部門整合跳臺滑雪、滑雪池等專業設施資源發展旅游,游客數量由冬奧前的5萬多猛增到40多萬。惠斯勒小鎮作為溫哥華冬奧會的主戰場,依托后冬奧效應的持續釋放,現今該小鎮日均游客量達2.7萬,是世界知名的山地戶外度假小鎮。
2.2、冬奧會舉辦對目的地的消極影響
(1)場館設施的低利用率導致資源浪費。
以索契冬奧會為例,索契為滿足競技賽事需求而翻修和新建的一批專業冰雪場館,在賽后卻面臨著拆除和廢棄的風險。事實上,跳臺滑雪、雪橇等項目較難發展成為社會成員普遍參與的活動內容,加之冰雪運動的季節性束縛,發展成為常態化的社區體育活動嚴重受限,且作為旅游吸引物的市場回報與場館維護的高額投入嚴重失衡,為此拆除或廢棄成為不得已而為之。韓國為辦好平昌冬奧會花費大代價新建了包括江陵冰球中心在內的13座場館,實踐證明,這些季節性的體育設施卻成了“白色大象”(昂貴而無用的東西)。既未兌現驅動經濟發展的承諾,也未實現惠及民生的目標,摧毀拆除成為了它們的最終宿命,平昌的滑雪中心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2)籌備成本高昂增加城市財政負擔。
冬奧籌備成本的高昂也可能導致舉辦城市負債累累。以索契冬奧會為例,98項賽事每項耗資達5.2億美元的奢侈賽事創造了“最貴奧運會”的歷史紀錄,巨大的債務負擔讓地方財政進一步縮緊;而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籌備工作更是讓江原道的財政不堪重負。平昌冬奧會結束后,僅使用5次的主體育場館、斥資50億興建的阿爾卑希亞跳臺滑雪場,還包括舉辦賽事的滑冰公園、冰球場館、冰壺場館等,均在賽后利用方面犯了難,巨大的成本投入與資金回籠的速度與額度嚴重失調,最終韓國政府決定拆除“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顯然,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當地政府的財政負擔。
(3)大興土木破壞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冬奧會舉辦涉及場館選址和建設的問題一度遭到環保人士的嚴重抵制。如,1932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籌備時期,阿迪朗達克山脈保護協會采用法律手段以示對冬奧場館選址的抗議,最終冬奧組委不得不重新調整場館選址和戰略布局。而平昌冬奧會就建設滑雪中心的選址問題同樣引發了各界人士的極大爭議,認為舉辦滑雪賽事應以環境友好型的方式進行,傳統的以毀壞森林為代價建造場館的方式應取締,在山地森林中開發建設冰雪場館活動既干擾了動植物棲息和生長的環境,且砍伐樹木造成的大面積森林銳減將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4)外來力量侵害原著民的生活權益。
依托冬奧會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集聚與疊加既驅動了目的地經濟的發展,而外來力量的涌入某種程度上也會對原住民的生活構成侵擾。如,索契冬奧會周期內,各路企業和資本爭相涌入,煥然一新的公寓住宅拔地而起,地產價格驟然猛增,當地800多戶居民的房產被征收,土地價值的補償機制卻未貫徹落實,以至少有本土居民能夠真正支付得起高昂的商品房。而鹽湖城冬奧會更甚,鹽城湖奧運村財務狀況的惡化直接導致城市相關部門無法兌現給與民眾社會住房的承諾,低收入的原著居民遭到驅逐和離散、街頭青年無家可歸。顯然,冬奧賽事與目的地關系的重構好比一把雙刃劍,或給舉辦城市的產業變革和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或變成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
3、研究評述
梳理國外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學術成果,有利于了解國外在該領域的學術建構。顯然,國外的理論研究從冬奧會舉辦對目的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產業升級的宏觀及中觀影響滲透至冬奧會舉辦對當地居民、設施建設、運動參與等微觀事物的作用,整體研究貫穿了事物的抽象和具象不同方面,形成了融合冬奧會對目的地“大中小事物”影響為一體的立體化研究格局。且國外對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相關研究注重融合社會學、政治經濟學、地理科學、生態環境學、旅游管理、體育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整體研究跨學科屬性明顯。現今,在冬奧賽事對目的地的影響作用日益深化和凸顯的大環境下,關注二者的互動關系及影響機制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已成為主流,如冬奧賽事舉辦與當地運動參與、冬奧遺產與城市轉型升級、游客對冬奧舉辦地的認知等。顯然、在國外,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實踐發展與理論研究始終保持同頻共振的節奏韻律。
4、發展啟示
站在北京后冬奧時代與全球冬季運動新時代的歷史節點上,在全面梳理國外關于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過程中,回望我國在該領域的理論建樹:2015年北京冬奧賽事落地中國的實踐喚起了中國學術界對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理論研究熱忱。吳玲敏介紹了北京冬奧會對京津冀冰雪旅游的影響;金準以1972年札幌冬奧會為例對冬奧賽事與旅游的影響進行了審視;孫鵬義就舉辦冬奧賽事與城市發展的交互影響展開了分享。然而相較國外的理論建樹,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建構仍然存在起步時間晚,內容體系不完善、特色話語不鮮明,針對冬奧會舉辦對目的地的消極影響甚至存在回避的嫌疑,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學術話語體系尚未形成。為此,在北京冬奧會開啟的全球冬季運動新時代背景下:
(1)借鑒國外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研究的理論成果。國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已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我國學者可借鑒和參考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認真揣摩其在研究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相關影響的理論模型、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嘗試采用跨學科的理論方法對我國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展開實證研究。一方面通過嫁接國外理論和方法進一步驗證其跨文化應用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為相關研究開辟和創造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模式,為豐富我國冬奧賽事與目的地影響的相關研究成果,推動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進程增加域外智慧;
(2)重視本土國情背景下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理論建構和實際應用。國外對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產出的豐碩研究成果為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諸多經驗和啟示,值得我國學者學習和借鑒。但是要看到新時代賦予冬奧會的新內涵和新使命,冬奧賽事在我國的舉辦不僅發揮著助力體育強國實現的作用,還須挑起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擔。因此,對于我國研究冬奧會舉辦與目的地影響的學者來說,當務之急是立足本國國情探索出富有新時代特點的冬奧賽事在目的地可能產生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生態等多方面的影響,從而探求兼具學理性與應用性為一體的提升冬奧效應對目的地的擴散力度和輻射面積的路徑,這就需要體育、旅游等多領域的學者協同發力,轉變思想認知、樹立學術自信,在借鑒和汲取西方研究范式的基礎上,構建該領域的中國學術話語權。
參考文獻:
[1]Bondonio P,Guala C.Gran Torino?The 2006 Olympic Winter Games and the tourism revival of an ancient city[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11,16(4).
[2]S Baloglu,K McCleary.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
[3]Ritchie J R B, Aitken C E.OlympulseⅡ:Evolving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88 Olympic Winter Gam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5,23.
[4]JRB Ritchie,M Lyons.Olympulse:A post-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Olympic Gam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
[5]Lee CK,Mjelde JW,Kwon YJ.Estimat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 mega-event on host and neighbouring regions[J].Leisure Studies,2017,36(1).
[6]Dansero E,Puttilli M.Mega-events tourism legacies:The case of the Torino 2006 Winter Olympic Games–a territorialisation approach[J].Leisure Studies,2010,29(3).
[7]Li S,Jago L.Evaluating economic impacts of major sports events–a meta analysis of the key trend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3,16(6).
[8]Essex S,Chalkley B.Olympic Games:Catalyst of urban change[J].Leisure Studies,1998,17.
[9]Ferrari S,Guala C.Mega-events and their legacy:Image and tourism in Genoa,Turin and Milan[J].Leisure Studies,2015,36(1).
[10]TJ Tyrrell,PW Williams,RJ Johnston.Estimating Sport Tourism Visitor Volumes:The Case of Vancouver’s 2010 Olympic Games[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4,29(1).
[11]Jones C.Mega-events and host-region impacts:determining the true worth of the 1999 Rugby World Cu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1.
[12]Horne J.The four ‘knowns’ of sports mega-events[J].Leisure Studies,2007,26(1).
[13]DMP Kellar.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egislation to the 2010 Winter Olympic Games Venue and Infastructure Development[J].Urology,2008.
[14]May V.”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 1992 winter Olympic gam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4).
[15]Bell B,Daniels J.Sport development in challenging times:Leverage of sport events forlegacy in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J].Managing Sport and Leisure,2018,23(6).
[16]Vincent M.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 1992 Winter Olympic Gam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4).
[17]Wurster S.Homes for games:A filmic interpretation of Sochi 2014 and resettlement in Imeretinskaya Bay[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15,22(2).
[18]Hiller Harry H.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a landmark event the 1988 Calgary winter Olympics[J].Urban Affairs Review,1990,26(1).
[19]古麗加孜·葉爾肯別克,賀桂珍,呂永龍.基于國際奧委會視角的冬奧會可持續戰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10).
[20]吳玲敏,任保國,和立新,馮海濤,林志剛.北京冬奧會推動京津冀冰雪旅游發展效應及協同推進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01).
[21]金準.冬奧會帶來的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契機——以1972年札幌冬奧會為例[J].旅游學刊,2020,35(04).
基金項目: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編號:20CTY002;2.校級自主研究課題,編號:KYQD-2021-089。
作者簡介:劉花香(1990-),女,漢族,湖南株洲人,博士(后),講師,研究方向:冰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