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散打是武術的對抗形式,是武術的最高表現,是中華武術的精華,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特征,體現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武術散打進校園可以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同時能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推動“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的大學生運動員,拓寬就業渠道。本文研究了武術散打進入大中小學校園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論述了武術散打進入校園的可行性的和必要性及其重要意義,并提出具體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 武術散打" 進校園
1、堅定文化自信
1.1、四個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6年6月29號中央政治局進行的第33次集體學習和當年的“七一”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對文化自信加入了特別的闡釋,說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自信是支撐“三個自信”的基礎。文化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動、一切方面,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文化自信的影響更廣泛、更深厚。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進一步做到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文化自信是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局面的堅定信念和重要基礎。
1.2、武術承載著5000年的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主席指出:“中國武術是中國一種特有文化,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品牌,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2017年1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傳承發展中華武術等優秀傳統文化工程的實施意見。中國的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至今,是維系著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也承載著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中華武術代表著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和凝聚力。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1.3、武術散打是中華武術的精華
散打俗稱“散手”,形成于春秋時期,盛行于宋元時期,曾有“春秋角試”、“露臺爭交”等,都是競技性質的對抗性的運動。在漫漫的中華文化的歷史當中,武術散打占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來源于人類生產斗爭和軍事斗爭的武術,其核心內容是技擊,武術散打是武術的對抗形式,是武術的最高表現,是中華武術的精華。
現代散打,從1979年國家重視武術散打的發展,短短的40年,武術散打在我國蓬勃興起。1989年武術散打被國家體委列為正式體育項目。
2、武術散打進校園
2.1、100年前的北大技擊會
一個世紀前的1920年,我國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主持北京大學工作期間,不但要求學生用功求學,而且還非常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鼓勵學生學習國術,鍛煉身體,在他的倡導和支持下,成立了我國高校第一支武術團體——技擊會。時至今日,武術技擊已演變成為種特定的體育對抗形式——武術散打。自1979年,原國家體委開始提倡并大力扶持和推廣武術散打運動以來,很多高校陸續開展了武術散打運動。
2.2、全國大學生武術散打錦標賽,極大的推動了武術散打進入高校
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中國大學生武術散打錦標賽是全國性大學生賽事。2015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屆,到2019年已舉行5屆。這是對高校開展武術散打運動的一次大檢閱。2019年有近100所大學、1500名運動員參賽,角逐近100塊金牌、400個獎項。除了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的專業院校外,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公安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諸多公安警察院校和武警院校也參加了比賽,參賽的還有大量普通高校和民辦高校。比如,河南省就有河南大學、許昌學院、商丘師范學院和民辦高校黃河科技學院等組隊參賽。比賽以武術散打為載體,深受大學生喜愛,是一項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學生武術散打賽事。
2.3、武術散打運動從娃娃抓起,中小學散打方興未艾
2018年10月20日,青島市市南區教育體育局主辦,全國首次小學校園武術散打比賽,在南京路小學舉行,市南區27所小學的100多名運動員參賽。全國首次以學校為參賽單位、取團體總分的武術散打錦標賽。市南區一直都非常重視學校體育的普及和武術運動進校園的推廣,目前,市南區已經把武術納入了全區28所小學五年級必修的課程。一年級就引入了武術散打課程。
2.4、青島中小學武術散打比賽
2019年8月25日,“區長杯”市南區中小學生武術散打比賽在南京路小學舉行,比賽設初中男女甲組、乙組、丙組,小學男女甲組、乙組、丙組12個組別,共有來自全區35所學校的200余名運動員報名參加本次比賽,市南區教育體育局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學校各類體育活動的普及和推廣,各類體育社團課在學校蓬勃開展,武術散打也納入了市南區體育課程庫科目,武術散打推廣進入了20多所中小學。
3、武術散打進校園的意義
武術散打練習方法的花樣性多、對抗性和趣味性強,彌補了武術套路基本功練習的重復性和枯燥性,其練習可單人空擊或擊打沙包,還可以雙人利用手靶、腳靶來練習,增強了武術散打練習的多樣化和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3.1、立德樹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武術教育是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其“天人合一”觀點就是中國傳統的和諧精神。自古武術各門派都非常注重武德培養,強調“道與藝”統一,提倡“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學武先學德”,文貴文風,武重武德。重“仁愛”,講究以理服人,決不以武藝高而逞強。講究心身合一,內外兼修,不張狂,注重內心的自修和自審。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中華武術有著鮮明的體現,在其代代相傳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了中華“禮”文化,用“禮”來規范人們的行、立、坐、言。武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武德約束習武者行為規范,它一方面要求習武者熱愛祖國、遵守規矩;另一方面要見義勇為敢于同一切違法行為作斗爭;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講禮守信。通過武德教育使人們能自覺遵紀守法,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互相謙讓、尊老愛幼,從而調節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比賽,人們能夠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同時武術的強身健體和技擊功能,又可對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防身自衛、保護人民利益、與壞人壞事作斗爭、維護社會安定團結起到重要的作用。武德的發展要與時俱進,把武德教育與愛國主義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2、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體育產業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具有高滲透性、交叉性和拉動性的朝陽產業。目前全球體育產業年產值可達5000億美元,并且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國民經濟主要增長點,并大有成為支柱產業之勢。
美國職業拳擊每年創造的利潤近百億美元。每年跆拳道直接或間接地為韓國帶來了幾十億美元的收入。而更具魅力的武術散打同樣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在中國如果大中小學都開展散打課,面對2億5000萬中小學學生和2300萬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群體,如果平均每個學生每年直接消費1000元,就是2730億元。居民消費每增加1%,就可帶動GDP增加0.5%。若連上由此帶來的其它消費,就更加可觀了。
2019年7月18日,國家14部委下發《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
2025年)》指出:發展職業武術。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武術的發展方式和路徑,引導散打等具備條件的武術項目走職業化道路。
根據中國武術協會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武術人口超過6500萬人,占世界總習武人數的1/4;現有武術館、校、院、社1.2萬余所,常年在館習武人數達200萬余人。龐大的群體,構成武術產業基本消費市場,有力推動著武術產業發展。
國際方面,武術也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從2008年至今,國際武聯成員(協會)數量從116個增至149個,武館、習武人數遍布五大洲,并且數量逐年增加。這為中國武術產業國際化發展、做大做強,鋪就了道路。
可以看到,武術散打的推廣和普及,必將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3.3、拓寬就業渠道
中國運動員大多是從小在體校培養成長,文化素質較低,每年都有一批有成就的優秀運動員退役,出現安排就業的困難。在美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中大學生比例達到50%以上,NBA球員都是從大學里選出來的,所以美國運動員不存在退役的安置問題。因此,培養高水平的大學生運動員應是我國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優秀運動員退役后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
美國職業拳擊是一個造就億萬富翁的運動,一次比賽的出場費高的可達500萬美元。而巴西足球隊的出場費才10-15萬美元。泰森20年的拳壇生涯賺了4億美元。中國散打如果開展得好,職業散打運動員也可獲得很高的經濟收入,可以終生衣食無憂。散打進入大中小學課堂,可培養出一批高學歷、優秀的散打運動員,一旦他們退役,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就業也就不成問題了。他們也可以在國內各散打隊當教練,甚至可到國外當教練,也可到中、小學當教練,試想70多萬所中、小學若有1%需要散打教練,則就需要近萬人。另外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可到體育院校深造,一些人可參軍或到公安部門工作,有的或許可能會像李小龍和李連杰一樣去當影視明星。因此,大、中、小學開展散打可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同時也能為優秀運動員退役后的工作安排開辟新的途徑。
3.4、“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的大學生運動員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強調:要創新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選拔、激勵保障機制和國家隊管理體制。
8月31日,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發布,要求將運動員培養和青少年體育工作“一體化”。讓青少年體育蓬勃開展,讓競技體育形成良性循環,就是要讓學校體育教育成為競技體育的沃土,讓競技體育成為實現學校教育的體育特色和青少年個體體育特長的一個載體和向上、向外的通道。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今后也將成為國家高水平競技人才的培養渠道,促進競技體育與青少年體育融合,大、中、小學一條龍培養運動員。
4、多措并舉推動武術散打進校園
4.1、每年舉行各種類型和規模的武術散打比賽
比賽是訓練結果的檢驗,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通過比賽可以給在校學生一個充分展現自己的機會,激發他們參加訓練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各學校之間的比賽,以武會友、促進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以促進學校散打的發展提高。全國大學生武術散打錦標賽和各地各類中小學散打比賽,將極大地推動武術散打進校園。
4.2、全面推廣武術段位制
14部委文件要求,大力推進并創新武術進校園活動。推動武術段位制發展,到2025年,全國40%以上的縣區均開展此項工作。近年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實現武術段位制教程進課堂的比例逐步提高,取得武術段級證書的人數逐年增加。
2014年,湖南省體育局、教育廳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校園武術段位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實施方案)》,已命名376所校園武術段位制試點學校。從2016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三屆湖南省校園武術比賽,習武學生已超過80萬。
武術散打的初、中、高各段位,可分別和體育成績、小升初,中、高考掛鉤。并且中、高段與體育局的運動員等級接軌。這一切會有力地推動武術散打進校園,武術散打段位制的積極推廣必定會成為武術進校園的一個重要標尺,是衡量學生武術散打訓練效果的一個重要工具。
切實制定和出臺相關的升學政策,二級運動員可以直接報考民族傳統體育系的單招,可以直接獲得武術散打中段位的四段。武術散打段位制在校園中普及推廣,將吸引更多不同層面的學生群體來習練中國傳統武術,將極大地推動武術散打進校園。
參考文獻:
[1]體育總局等十四部委關于印發《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sport.gov.cn/n319/n4833/c919091/content.html
[2]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通的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3]劉冬.武術散打進入中小學體育課教學的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部,2006,6.
[4]劉冬.武術散打進入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研究[J].教師,2009(14).
[5]劉冬.武術散打進入奧運會的策略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3,19(5).
[6]鄧明.高校開展大學生武術散打比賽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9(6).
作者簡介:劉冬(1978-),男,漢族,河南周口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和警察格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