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即是人道,也是詩道。
叩打門環,是為了登堂入室,還是為了傾聽回音?拜讀黎陽的散文詩作《門環,入門的前奏(外二章)》(原載《詩刊》2022年7月下旬刊),我極力找尋著答案。
或許是為了閱讀的方便,或許是為了更易引發共鳴,黎陽不惜筆墨引用了《明史》對門環“等級”的嚴格“界定”,讓大家一下子就弄明白了門環不僅僅是大門的守護神,而且歷來都是身份和榮譽的象征。《門環,入門的前奏》開篇的“引用”,看似閑來之筆,實則起到了“起”與“承”的重要作用。接下來的“響器的存在,歷來等級森嚴”,既自然妥帖承接了上文又簡單明了道出“門環”深蘊的文化寓意。人們熟知的“響器”是泛指也是借代,既令人可感可觸又令人浮想聯翩。隨后,詩人筆鋒陡轉,用對偶的形式對“叩門者”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描摹與解析。深夜叩門,是欲相商十萬火急的要事還是想慢條斯理地敘舊?退一步揣測,凡是“能撫門環的人”,皆與“主人”非朋即友。而那些“望而卻步的人”,不攀附權貴、不諂媚富紳行蠅營狗茍之事,他們特立獨行“心懷江河”凌云志。然而,總有極少數沒有敬畏之心、不守“底線”的“不視門環的人”,挑戰“規矩”“敗壞民風”。好在,人世之間還有降妖伏魔的“青牛的金剛琢”,守護秩序,凈化民風。“門環”是象征,“門環”是暗喻,只有敬畏戒懼才能遠離劫難。正視“門環”的存在,把準“入門的前奏”,可以登高望遠,可以園中賞花。摒棄貪嗔,守正篤行,心清氣正回望“登堂入室”的來時路。放下妄念,懂得退讓,“望山望水”也是一種行穩致遠。
《門有框,自成方圓》,似乎是在闡釋“凡事皆有度”。門是“人心”,框是“規矩”。有門無框難“立身”,有框無門添“虛妄”。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天門門框,尺寸與門相應”,講的是包容與適度。擬物化無形為有形,浪漫主義色彩躍然紙上。“門和框是一個整體,云泥無縫銜接”,講的是團結與默契。虛實互現明事理,令人信服且仰慕。“密不透風的門,才稱得上嚴緊”,講的是事實與結果。狀物抒情沒有絲毫牽強,情與思得以水乳交融。門和框密不可分。上半章說的是“門”,下半章自然說“框”。想出人頭地,須知天高地厚——“上不過梁,門框能做到中規中矩”,就是有力的實證。擬物擬人,不枝不蔓。“有框的門,才能開合得體”,講的是只有恪守規矩才能擁有真正的舒展與自由。精簡的實例“魯班依法而自得其樂,憑道而自成方圓”,是對主題的有機呼應。“門框是門的根本,頂天立地,伸縮自如”,依然是擬物擬人,講的是協作與支撐,拓展了主題的深意。充滿禪意哲思的結尾“門的分寸,得框而道”,則完美升華了主題要義。做人做事切記“門有框”,守正篤行不忘相輔相成。門和框的“團團圓圓”,也是行穩致遠的鮮活呈現。
物象,即心象?品味《門栓,心靈的一道閘》,我豁然開朗。一夫當關,真的就能固若金湯?“卡住門和框,也是家人懸提起的心”,是關切?是擔憂?“方寸的符,守護平安的防線”,擬物擬人打消了心底的疑慮。“關門閉戶”,講的是“門栓”的“職責”;“掌控里外的短橫木是一言堂”,講的是“門栓”的“效能”與“性情”。依然是擬人擬物,卻將“門栓”的“品性”描摹得活靈活現。“橫刀立馬的大將軍,抵御風寒的外強,也守護溫暖的柔軟”,擬人突出了“門栓”的形象,對比彰顯了“門栓”的情懷。看似摹物,實則是在言志。行文至此,“門栓”的“效能”還只表述了一半。那么,它另一半的“效能”究竟是什么呢?一口氣讀到結尾處,吊起的“胃口”終于得以滿足——“打開門閂,釋放對道的虔誠;推開一扇門,迎接道的通達和致遠”。實虛融合,篇末點題,既有哲思又具禪悟。撫摸門與栓,體味門與道,掌控好心靈的閘門,我們一起守正篤行,我們一起行穩致遠。
伏案拜讀黎陽的散文詩作《門環,入門的前奏(外二章)》,我心里充滿溫暖和激情。即物明理的深入淺出,“起承轉合”手法的嫻熟運用,把散文詩把書寫得如此精短精致且精妙,的確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門道即是人道,也是詩道。徜徉在文學百花園里,我們盡情品味文學作品散發的馨香。守正篤行,追求行穩致遠,讓我們攜手同心去探索散文詩創作的“門道”與創新。
作者簡介
張雷,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四期公安作家創作班學員。先后在《星星》《綠風》《延河》《文學報》《中國校園文學》《山東文學》《時代文學》《黃河文學》等報刊發表作品100余萬字,入選多種文學年度選本,出版散文詩集、散文集各一部。